..續本文上一頁說它不是頭也可以。每一個都是頭,每一個都不是頭,總之是,它的前面還有它,它的前還有它,推來推去,沒有一個第一個。那麼這是“生死輪轉”,故“有輪無初”,沒有一個頭的,那麼下邊一個一個分析。
無我唯諸蘊者,無我者,正遮外道。謂外道執我,臨命終時,能舍此蘊,于受生時,能續余蘊,若無有我,誰能蘊續,故有我也。爲破此執,故言無我。
“無我唯諸蘊者”,這是《俱舍》的重點,希望大家要注意。討論的時候,詳細一點,不要一定拿了複習題再討論。應當自己能夠鑽問題,這些問題結合自己思想,可以深入的思考嗎,你認爲是怎麼樣的?那麼人家就提出依據來,你的依據在什麼?他的依據什麼?到底哪個的道理對?這可以慢慢辯論了。
“無我唯諸蘊者”,這是第一個,否定外道的,沒有我。外道說,你們生死流轉,就是有我,他說沒有我的,我們是沒有我的,那麼沒有我,哪個流轉呢,唯諸蘊,就是五蘊在流轉。
“無我者,正遮外道。謂外道執我,臨命終時,能舍此蘊,于受生時,能續余蘊”,外道認爲一個我,把生死流轉,就是我這裏這個命死掉了,這個我跑出去了,那麼舍掉了這個身體,受生的時候又找一個新的身體,余蘊就生起來了。這個,道家就經常這麼說的了,這個房子爛掉了,換一個新房子,這個就是原來那個身體不要了,那麼找一個新的身體去了,小孩子投生去了。就是認爲一個靈魂了,靈魂的概念,這就是我的概念。有靈魂,就是說有個我。那麼佛教就是沒有靈魂的。這個人家,一般這個普通民間,經常說靈魂的,佛教沒有靈魂的。佛教跟民間的那些信仰,又是不一樣的,不要胡扯!我們最害怕相似佛教,把那些民間的或者其它的信仰的東西,都攙到佛教裏邊,用佛教的名字來講外道的話。這是最會破壞佛教的,危害性最厲害的東西。那麼靈魂也好啊,我也好啊,這個都是外道,他們的知識淺,他們不能夠通達宇宙真理,祗好安立這麼一個東西來解釋一些生命的問題。那麼我們佛教就是釋迦牟尼佛,他的最大智慧——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洞察一切宇宙的真理就是沒有補特伽羅的。如果有補特伽羅流轉生死的話,就永遠不能出叁界了,爲什麼?有的東西,不能使它沒有,沒有的東西也不能使它生長出來的,這是宇宙的客觀規律。正因爲生死流轉的我是沒有的,所以才能出生死。我們說生死,不是你跑出去,你還是執著一個我,跑到叁界以外,叁界在哪裏?那麼叁界外在哪裏?你流轉生死的這個東西,我是沒有的,當下就停下來了。哪個在流轉了,根本沒有流轉的,無始以來,就沒有哪個流轉生死,悟到這一點就出生死了。
那麼外道是這麼執著了,那麼假使沒有我的話,“誰能續蘊,故有我也”,他們的邏輯就是說,既然流轉生死,這個死了,那裏受生,有這麼一個東西,就是我。假使你說沒有我的話,此死彼生這個現象,怎麼能夠實現呢?“爲破此執,故言無我”,要破掉外道這個執著,就是先來一個針鋒相對的,沒有我,先跟你說,沒有我的。然後而再跟你講道理,爲什麼?沒有我,無我。
故論雲:內用士夫,此定非有,如色眼等,不可得故。注曰。解雲:外道執我,名爲士夫,如士夫用也。故論主破言,此定非有。如色等五境,是現量知,眼等五根,是比量知,汝今執我,非如色、眼等現、比量知,故不可得也。
“故論雲:內用士夫,此定非有”,總是“內用士夫”,“內用士夫”就是我了,就是對境來說,外面是境,對內是人,是我了。這個士夫,補特伽羅,決定是沒有的,不但是沒有,而且肯定是沒有的。怎麼樣子沒有我呢?他這是一個因明,他就打個比喻:“如色眼等不可得故”,“色”,可以看得到的,現量可得;“眼”,眼就是淨色根了,看是看不到的,但是比量可得。你怎麼會看到東西呢?就是這個眼根在裏頭。沒有眼根,你這個眼睛是一個色法,色法怎麼能見東西呢?所以說這個從比量而知,裏邊有眼根。那麼這個現量、比量可以得到的,客觀存在。現在你這個我,現量看不到,比量又比不出來,那就當然沒有了。
“解雲:外道執我,名爲士夫”,這個話呢,因爲講的比較簡略了,一般人不容易了解,那麼圓晖法師,把它詳細的發揮一下,外道執著一個我呢,叫做士夫。“如士夫用也”,就是有士夫的作用,這個就叫我了。“故論主破言,此定非有”,所以論主就破它,這個是一定沒有的,什麼原因?“如色等五境是現量知,眼等五根是比量知,汝今執我,非如色眼等現比量知,故不可得也”。
世界上的事情,祗有兩種:一種是現量可得的,色聲香味觸,當下你可以直接去體會、體驗到的;一種是比量可得,雖然是我們的五官不能接觸,但是從道理推論,可以推出來,有這麼一個東西。有些我們不可知的東西,祗能按道理推了。比較抽象的東西,這麼用五官去觀察是不行的。我們說一般的科學的基礎,是用五官的觀察,實踐來的。高深的東西,就不能靠這個了,要推論了。從實踐的基礎,一層一層推上去,推到確實有那個東西,那麼是“比量而知”。就是世界上客觀存在的東西,就兩種可能性:一個現量能夠實踐;一個是比量推出來的。我們現量能夠實踐的,就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那是眼睛、耳朵、鼻子五官可以直接接觸到的、實踐到的;那麼比量而知的,眼根,推論知道,有這麼一個五根,這是比量而知。那麼除了這兩種之外——現量知,比量知之外,其它的東西,那就不存在了。你如果還有東西的話,你現量不能知,比量就能推得出來。如果現量也知不了了,根據比量也推不出來,那肯定是沒有的東西。
那麼你這個我呢,現量你拿出來看看,我什麼東西?拿不出來,比量,你用道理推,推出一個我來,又推不出來。那你這個我就不存在,“故不可得也”,這個我呢,你執的我呢,不像色、眼,色是現量可以知,眼是比量可以知。你既不是色,現量可知;又不同眼,比量可知,那你決定是沒有,那就否定掉了。
這個法假,我們前面提到的,那麼這是理證,從道理上證明,沒有我。下邊是教證,依釋迦牟尼佛的言教,證明沒有我。
世尊亦言:有業有異熟,作者不可得,謂能舍此蘊,及能續余蘊,唯除法假。注曰。解雲:作者,我之異名也。衆生生死,由業異熟,非由作者實我也。法假謂何?問也。依此有故彼有,依此生故彼生,廣說緣起。注曰。已上論文。解雲:依此無明等有故,彼行等得有;彼無明等生故,彼行等得生。十二緣起,假立于我,名爲法假也。
釋迦牟尼佛,世尊也說過一句話,“有業有異熟”,業是有的,異熟果也是有的,但是中間的作者——那個我是沒有的,造業的我不可得。“謂能舍此蘊,及能續余蘊”,這個我什麼呢,就是這個五蘊壞了,死掉了之後,舍掉了,又能夠投生,繼續再取一個新的五蘊,這樣子的我,是不可得。釋迦牟尼明白的闡明這個道理,是教證。以釋迦牟尼的教來證明,我是沒有的。但是這個投生的現象是有,是什麼呢?法假。就是舍此蘊,續余蘊的士夫作者是沒有的,但是法假是有的。這個法假,投生現象是有的,什麼叫法假?下邊有解釋。
“解雲:作者,我之異名”,能夠起作用的人,就是我了,一個主觀的能夠能動的那個東西了。“衆生生死,由業異熟,非由作者,實我也”,衆生的生死,此死生彼呢?因爲它造的業,感的異熟果,這個樣子的變化,並不是有一個真正能造業,起作用的我在裏邊投生,沒有一個實在的我,我是沒有的。
那麼法假是有的,什麼叫法假?問“法假謂何”?什麼叫法假呢?
“依此有故彼有,依此生故彼生,廣說緣起”,這個有了,那個才有,這個生了,那個才生。那就是說互相的生起,你生,他也生;他起,你也起。那麼有呢,是以一般的,他們這麼的說法,有是存在,就是在空間。從空間的方面來說,有它才有它,有它才有它,互相的依賴,互相的存靠。生這個生了之後,那個生。時間上說,這個沒有生,那個後邊的也生不了。最簡單的說,父親之後,才有孩子,沒有父親就沒有孩子,那麼這個是此生故彼生,此有故彼有,有了這個,才有那個。就是從空間上來說,一切東西都有這麼互相的依賴性,這個以前人,很不容易了解。現在學過辯證法,一般人都知道,凡是知識分子,進過學校的都能了解這個道理,這是時間、空間是互相依賴的,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。“廣說緣起”,這就是緣起,“此生故彼生,此有故彼有,依此生故彼生”,這是緣起的法則,原則性。那麼具體的說,十二緣起了,就是緣起。
“已上論文”,這是上面是《俱舍論》的原文,下邊是圓晖法師的解釋:
“解雲:依此無明等有故,彼行等得有;彼無明等生故,彼行等得生。十二緣起,假立于我,名爲法假也”,什麼叫法假?因爲有無明,才有行;因爲有行,才有識。這個一個有了,才有,“此有故彼才有”。如果沒有無明,行就沒有;那沒有行,也沒有識;沒有識,也沒有名色了,這就是“依此有故彼有”。那麼“依此有故彼有”,無明生了之後,行才能生;行生了之後,識才生出來;識有了之後,才有名色;名色,六觸,觸者有什麼啊?受啊,觸者有受,一個一個挨著。這個生了,那個才能生;那個不生的話,這個也沒有,所以這是互相的依賴的緣起,這就是十二緣起了。以十二緣起,立一個假的我,叫法假,有這個投生的現象,好象是有個我。實際上,沒有自性的我,是沒有。這個法假就是說,流轉的現象,“此生故彼生,此有故彼有”,這個樣子投生的流轉的現象是有的,法假,但是真正的補特伽羅在裏邊投生的沒有,這個是佛教肯定的回答。
那麼下邊,“唯諸蘊”。前面講了是無我了,無我的道理說了那麼多,這個道理啊!我們說這個不是說你耳朵聽聽就行的啊!要經過思惟的,把你自己以前思想裏邊對這些概念,跟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