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最多是八支。如果以色界、無色界或者是欲界的中夭來說,那都不到八支。
因此這個“《大緣起經》說具有故,彼說,佛告阿難”,這個經上,佛告阿難,“識若不入胎”,它這個《大緣起經》呢,講緣起了。“說具有故”,它是說欲界,從具足八支的來說的,那麼它怎麼說呢?下邊就引這個經,這個裏邊經裏邊說,佛告阿難,識假使不入胎,“名色得廣大增長否?”,沒有識的話名色能不能長大?那不可能的噢。“不也?世尊,乃至廣說”,那麼一直到最後的那個老死支了。那麼這是到那個有了,據欲界的八支來說,他說了很多,從這個地方呢我們講“中八據圓滿”來說呢。就是說《大緣起經》裏邊的這一段文呢,是據欲界的,具足八支的圓滿來說的。那麼中間中夭的,色、無色界天的那些不在裏邊,是據圓滿說。
那麼經上那麼說,“解雲:此經既雲入胎方有名色等增長,明知八支據欲界說”。因爲是胎生了,色界、無色界沒有胎生了。噢,色界是化生,無色界就是身體都沒有的。這個, 知道是從欲界來說,欲界的八支來說。“色界不入胎故”。
有時但說二分緣起,一前際攝,二後際攝,謂無明乃至受支,此七支前際攝;若愛乃至老死,此五支後際攝。前後因果,二分攝故。前因果者,謂無明行爲因,識等五爲果也;後因果者,謂愛取有爲因,生老死爲果。此約因果,分爲二際。
“有時但說二分緣起”。這是叁際來說了,前際、後際、中際。這個十二支有的時候也可以兩際來說,前際與後際,前一輩、後一輩子,挨著的兩世。那麼這個怎麼分呢?
“謂無明乃至受支”,這七支是前際,假使愛至老死這五支是後際,前際是因,後際是果。這兩分、兩際是兩分因果,前面是兩重因果,這裏一重因果。
“前因果者謂無明行爲因,識等五爲果也”,“後因果者謂愛取爲因,生老死爲果”,“此約因果分爲兩際”,那麼這裏說了很多,我們還是回過來看那個表。(那個表該是重畫一個,因爲我們沒有這個重畫的,沒有寫下來呢,就將就這個看一看。它裏邊把前、中、後叁際,下邊中際裏邊入胎、住胎、出胎,這個我們不要它。我們就把就在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這十二支裏邊,我們上邊再畫兩個括弧。因爲你自己弄紙上畫,書上不要去劃了。)無明、行、識、名、色、六處、觸乃至受,這個屬于前際。那麼受之後,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這五支屬于後際。那麼這個前後是兩重因果,前面的因果呢,無明、行是因,識等五爲果。因爲無明就是感到,無明因呢就這個因,就是前際裏的一層因果了。無明、行是因,那麼感的果就是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,這是受了果了,受果報。那麼後邊的呢,那一個後際裏邊呢又是一重因果。愛、取,愛是煩惱,取也是煩惱。有是造業,煩惱造了業就感到生、老死。這是一重因果。前面的無明是煩惱,行是業,感的果是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這五支是果。那麼後邊的因果呢,愛、取是煩惱。有是業感的果,就是生、老死二支。
那麼用這個兩層來說,前、後二際,兩重因果來說也可以。噢,反正佛說的話就是可以。根據我們的需要這麼解釋。但是原則性不能動的。噢,就是你這樣子,說叁際因果也可以,兩際因果也可以。但是不能亂來,亂扯的也不行的。我們說佛的注解是有一定的,不是隨便什麼解都可以的。這個不是合適的。但是呢,你智慧大的就可以多方面的說。初地菩薩百法明門,一個法有一百個解釋,可以,都是合理的,不錯的。那麼二地菩薩嘛一千個解釋。但是不是亂解釋。噢,那麼就是叁層,叁際因果或者二際因果都可以講,都可以說。那麼在《俱舍》呢,重要的是講了叁際的因果,兩際也可以。他就是說,不要說兩際是不行的,說二際也可以,允許的。下邊就是正講十二支了。
庚二 別顯體性
從此第二,別顯體性。論雲:無明等支,何法爲體,頌曰:
宿惑位無明 宿諸業名行 識正結生蘊 六處前名色
從生眼等根 叁和前六處 于叁受因異 未了知名觸
在淫愛前受 貪資具淫愛 爲得諸境界 遍馳求名取
有謂正能造 牽當有果業 結當有名生 至當受老死
“從此第二,別顯體性”,這十二支雖然介紹了,那十二支每一支的體性如何,要解了,“論雲:無明等支,何法爲體”,“無明等”,“等”後面的十一支,行、名色等等 、一直到老死,它是以哪一個法爲體。
“宿惑位無明”,這個我們的《叁學》裏邊已經改過了,本來原文有錯的。“宿惑位無明”,這裏已經改正了。無明就是過去的煩惱,總的來說叫它無明。“宿諸業名行”,過去的造的業,總括一個名字叫行。
“識乃結生蘊”,正在投生這一剎那的五蘊叫識。“六處前名色”,在六處,五官還沒長之前,這個一個階段叫名色,名就是精神了,色是物質了,就是精神物質這麼一團。
“從生眼等根”,那麼六處以後呢,就開始生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這個五根。“叁和前六處”,到這個六處跟五根生起來了,還沒有接觸外境,還沒有生觸的時候這叫,這個階段叫六處。
“于叁受因異,未了知名觸”。叁個受因:苦、樂、舍叁個受。這叁個受的因不同,這就是觸了。觸就是受因了。前面我們講受的時候講過的,未了知它對受爲什麼要受苦?爲什麼要感快樂這個因他不知道。他祗知道碰到火是痛的,吃到糖是甜的。但是這個甜是爲什麼原因來的?他不知道,這個時候就是很幼稚了。這個時候叫觸。
“在淫愛前受”,等到你能夠分別了,這是糖是吃了甜的。他自己知道手去拿糖了,這個時候懂事了,叫受。那個,但是年齡還沒大了,貪欲的心還沒有生起來,就是男女之貪心呢還沒有生起來。那麼“貪資具淫愛”,不但是有男女貪,對一切的受用的東西也貪著,這個時候叫愛。
“爲得諸境界,遍馳求名取”。這個呢還是一般的追求,就是看見好的要,就是要。後來呢這個追求的力增長了。噢 ,他想盡辦法爲得到這個境界,他要貪著的那些,五欲的境呢他就遍馳求,到處去追求。這個貪心力量強了。這個階段呢叫取,都是煩惱。“有謂正能造,牽當有果業”,有,有支就是正在造,這個造什麼?造能夠牽引當有果,將來下一輩子果的業,能夠感後來的果的業,正在造的時候叫有,那就是業了。
“結當有名生”,下一輩子投生的時候,結生的時候就相當于現在的識,那叫生。“至當受老死”,將來的受支、愛支、取支、有支等等都包在老死支裏邊,這是後際了。那麼中間呢,講得廣,前後二際講得略一點,這是一個頌,噢,下邊要廣講。
釋曰:宿惑位無明者,謂過去生,起煩惱時,名宿惑位。此位五蘊,至今果熟,總名無明。既是五蘊,獨標無明者,論雲:彼與無明,俱時行故,由無明力,彼現行故,如說王行,非無導從,王但勝故,總謂王行。解雲:彼者彼宿惑位,五蘊也。
“釋曰:宿惑位無明者,謂過去生,起煩惱時,名宿惑位”。過去起煩惱的時候這個階段叫宿惑位。這個位,“此位五蘊,至今果熟,總名無明”。這個時候的五蘊,當現在我們這個果成熟了,回憶過去看,過去造煩惱的時候,那時候的五蘊通通叫無明。就是說無明這一支並不單是煩惱,無明還有其它的五蘊,但是無明的力量特別強,就把這一支的五蘊叫它無明。總的來說,十二支的體都是五蘊,就看哪一個部分的力量強就安什麼名字。那麼這個五蘊呢它的煩惱的力量特別強。那麼現在回憶過去呢,就叫它是叫無明,就是過去的煩惱,總的一句話。
“既是五蘊,獨標無明者”。既然它是五蘊,那就是還有很多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都有了,無明這不過是行蘊裏邊心所法之一了,那麼怎麼叫無明呢?論裏邊有解釋。
論雲:《俱舍論》裏邊說,“彼與無明,俱時行故,由無明力,彼現行故,如說王行,非無導從,王但勝故,總謂王行”。這個《俱舍》裏打了個比喻噢,它說既然是五蘊,它東西很多了,你怎麼祗說一個無明呢。它就是說這些蘊呢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除了無明以外,那些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它們是跟了無明一起走的。由無明的力量它們才生起來的。打個比喻就是說,國王走的時候並不是國王一個人走,他有很多隨從的人員,有警衛、有護士、有醫生、啊,有大臣、有各式各樣的技術人員呢,都跟他一起走。那麼他,但是呢總的說是國王到了。那些人呢,就略而不說了。爲什麼呢?“王但勝故”,王是最殊勝的,是個頭嘛,我們這些呢,報紙上也說的,說什麼國家的什麼總統到了。他是一個人來的?他們是來一大批了。但是我們登報的時候,這個標題總是說什麼人到了,噢,隨從人員呢解釋的時候附帶的說一下。所以說呢雖然是無明呢,並不是說沒有其它 的五蘊了,因爲無明的力量強,所以說呢,但標無明的那個名字。
解雲:彼者彼宿惑位,五蘊也。就是我們這個彼無明了。這個彼啊代表什麼呢?就是宿惑位那個時候的五蘊,全部的五蘊。這個五蘊並不是沒有的,就是不是單是一個無明,它跟無明一起有,一起生出來的,一起行動的,活動的。但是無明力量強,噢。它們跟了無明起作用的,所以呢這個時候我們安個名詞叫無明。並不是沒有其它五蘊,這是強調那個部位的時候雖然叫無明,還有其它 的五蘊。總的來說,有部的解釋這十二支全部是五蘊,哪一個力量強就安這個時候叫什麼名字。第一個過去的起煩惱的時候,無明的力量很強。這個無明就是代替總的煩惱,啊,它是過去世煩惱都安了名字叫無明,那麼這個時候其它的五蘊呢名字就隱下去了,祗標一個無明。
宿諸業名行者,謂宿生中,起諸業位,此位五蘊,總名爲業,業名爲行,造作義故。此十二支,皆有位字,故初句位言,流至生老死。
第二支,“宿諸業名行”。在過去世我們造的業,總的來說都叫一個行。“此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