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位五蘊,總名爲業,業名爲行,造作義故”,行,就是造作,行動了,業就是這個東西了。“此十二支,皆有位字,故初句位,流至老死”,這個頌裏邊因爲節約字,字要少,不能不太多,啊。因爲五個字句、五個字一句的,它第一個,“宿惑位無明”,一個位寫的。第二句,“宿諸業(位)名行”,這個位就略掉了。乃至老死支,噢,這個“位”略省掉了。我們知道這個“位”是通十二支都有的,所以頌這個位呢,這個位就是什麼呢?就是這個階段裏邊的五蘊了。這個“位”字一直到老死支都是有的 。不要因爲頌裏邊沒有寫,以爲後面沒有了,它標了一個,就是代表後面都有它。
識正結生蘊者,若于母胎等,正結生時,一剎那位,五蘊名識,受生識強,故別標識。
“識正結生蘊”,識這一支,就是正在結生的那個時候的五蘊,就是正在結生的五蘊那個位叫識。
“于母胎等,正結生時,一剎那位,五蘊名識,受生識強,故別標識”,受生的時候,識的力量強,爲什麼?受生我們前面講過了,要不是,就是看到父母的貪心,或者看到父親的瞋心,要不是,就是染著這個生處。噢 ,都是識的力量強,所以投生的時候叫識。這個識多少時間,就是父精母血,精血一蓋,這一剎那,這叫識。過了第二剎那,就叫名色了,不叫識了。所以投生的時候 祗有一剎那,就這麼一剎那,這就是我們四有輪轉的生有。生有就是結生的那一剎那。什麼叫結生?就是過去世到現在投生相續起來,結就是結束了,就連起來了,不斷的意思了。結生就是過去世死掉了,現在又生出來了,把過去世,由中有了,投生了,連續起來了,噢,沒有斷掉。這一剎那的時候五蘊叫識,受生的時候,識的力量強了,所以叫識的名字。
六處前名色者,從結生後,六處生前,中間諸位,所有五蘊,總稱名色。中間諸位者,即是胎中,從羯羅藍,至缽羅奢佉,五位也。論雲:此中應說四處生前,而言六者,據滿立故。四處除身意也。
“六處前名色”,結生以後,六處就是五官還沒有生出來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還分不出的時候,這中間的那些位,五位就是階段了,時間段的。中間所有的五蘊呢,都叫名色。
“中間諸位者,就是胎中,從羯羅藍至缽羅奢佉”,缽羅奢佉是五根具足了,就是從羯羅藍開始,羯羅藍是投生的識了,這個除掉,這是識。名色呢。就是羯羅藍之後,頞部昙、健南、閉屍、這叁個階段都叫名色。到缽羅奢佉的時候,它五根具了,它就是名色了,噢,就是六處了,五位也。中間諸位呢,就是所有五蘊叫名色。實際上我們說這個中間這些五蘊呢,中間諸位呢,應當把受胎的羯羅藍除開,這是識位,噢。缽羅奢佉很長,從開始長毛發一直到六根全了,都是缽羅奢佉。那麼就是說六根沒有全之前,雖然有缽羅奢佉呢,可以包括在名色裏邊,反正這個名色這個名字是總的,精神、物質的混合體。名是精神,色是物質。這個總的東西,那麼所以把這個名字擴大一下,羯羅藍也可以叫名色,從十二支裏邊說羯羅藍是識,那麼從額部昙一直到缽羅奢佉,六根沒有全之前可以叫名色。那麼六根全了之後就是六處了。
“論雲:此中應說四處生前而言六者,據滿立故”,四處生前,我們說六處呢,生之前這個話是總的話。據滿立故,圓滿的,因爲你身根跟意根早就有了,你一投胎這塊肉就是身根。你投胎的識就是意根,那麼就是差四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這四根是慢慢完成,成長出來的。那麼現在說六處位,這個六好象全部長出來,不是,它是據圓滿的說。噢,身根、識根早就有了,那麼就是中間長四處,照嚴格的說應說是四處,這個眼、耳、鼻、舌還沒有生之前。而我們說六處生之前呢,據滿來說,這是總的來說,嚴格地說呢,四處。
從生眼等根,叁和前六處者,此是缽羅奢佉。此位通多念也,從名色後,叁和已前,生眼等根,此位五蘊,說名六處。六處創圓,根相顯故,但標六處。
“從生眼等根,叁和前六處者”,從生、從六處以後。“缽羅奢佉,此位通多念也”,這個位是比較長的,從名色以後叁和合以前,什麼叫叁和合?根、識、境叁個和合産生觸,觸之後産生受。那麼叁和合之前,就是還沒有接觸環境之前,從名色以後還沒有接觸環境之前,這個時候生的眼等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根是有了,還沒有境,還沒有接觸到。那麼單是有根了,沒有境,這個時候,沒有叁和合了。這個時候的五蘊,這個位的五蘊,這個位還是每一次都有的了,這時候的五蘊叫六處。
“六處創圓,根相顯故,但標六處”,這個時候六處開始圓滿了。本來投生的時候祗有兩處,身處就是那塊軟肉了,意處就是投生身的識了,但是眼、耳、鼻、舌沒有。眼、耳、鼻、舌慢慢長成了,這個六根圓滿了,創圓,就開始圓了。才圓滿,這個時候六根的相顯,所以這個地位,這個時候的五蘊呢叫它六處,噢。叫根及意比較顯現,這叫六處。
于叁受因異,未了知名觸者,叁受因者,謂叁受境,境名爲因,能生受也。謂出胎後,叁兩歲來,根境識叁,能有對觸,此位五蘊,總名爲觸,觸相顯故,故標觸名。于叁受境,未能了知,故未名受。
“于叁受因異,未了知名觸”,叁受因,叁受的境,我們的受根據境來的。“境名爲因,能生受也”,我們有了境,就能感各式各樣的受,假使你碰到火能燒人痛,吃了糖感到甜,這個就因爲境産生我們的苦受或者樂受。境是受的因,受的苦樂是因境而來的。我們冬天烤火感到很舒服,那是有火了,沒有火的話你舒服哪裏來呢?所以這個舒服的那個受是從火來的,假使夏天曬太陽又熱得熬不住。那個苦受從哪裏來的?是從太陽的熱度來的,這個就是境是産生受的因。但是你對叁受的境未能了知,故名爲受。這時小孩子很幼稚,他碰到火知道痛,冬天曬了太陽知道舒服。但是爲什麼舒服?他不知道,這個境他不了解。他要求舒服,就是哇哇哭得要有,你不知道你晚上哭半天,古代又沒有電器設備,你晚上再哭的話,太陽不會出來的。這個,但是小孩子還是要那個暖和,這個他受因不知道,這個時候很幼稚,祗知道舒服不舒服,爲什麼舒服他不了解。這個幼稚階段叫觸,不能叫受。受的因還不了解。
“謂出胎後叁兩歲來,根境識叁能有觸對”,以前是在胎裏邊有六根,但是不對境的,這時候出了胎之後,兩叁歲很幼稚了,他環境已經碰到了,根境識已經生起了,能夠有觸對,能夠生起來了,這個時候的五蘊呢叫觸。觸的相顯,觸就是叁和合。根境識能夠和起來了,叫觸對,就是有這個觸的作用,叫觸。但是呢,受境、受的因,爲什麼感到這個受的因他不了知,所以還不叫受。那麼比較幼稚的階段。
在淫愛前受者,謂五六歲已去,十四十五已來,已了叁受因差別之相,未起淫貪。此位五蘊,總名爲受,受用勝故,故別標受名。
那麼“在淫愛前受”,從這個階段再發展下去,他的受的因知道了,五六歲以後、十四、五歲以前,了知叁受因差別。知道這個東西能産生樂受,那個東西産生苦受。但是淫貪還沒有起,這時候的五蘊叫受。他受的作用殊勝了,特別表了一個受的名字。那麼再過了十五、六歲起,這個年齡,當然是根據印度的時候,世親菩薩印度人,印度是發育得早一點,他們早熟。那麼我們北方的人說,當然年齡可以拖後一點。那麼末法時期衆生壽命短的跟壽命長的時候來說,又得要調整一下了。大概根據印度當時的人的情況,是這個年齡。那麼照我們現在來說也差不了好多,一般十五歲,十四歲、十五歲以上,了知叁受因差別,未起淫愛。
“此位五蘊,總名叫受”,也有十四、五歲的時候,小孩子淫欲心生起來了,也有,那麼現在的這個稍微要提前一點。“受用勝故”,叫受,“別標受”。
貪資具淫愛者,十五已去,貪妙資具,淫愛現行,未廣追求。此位五蘊,總名爲愛,愛用勝故,別標愛名。
“貪姿具淫愛”,十五歲以後,“貪妙資具,淫愛現行”,不但是男女之淫愛之貪著,對好的用具,小孩子要高的手表了,要照相機了,電視機,什麼都要求了。這個時候就是知識更開發一點了,他的追求心也大了,但是呢,貪的妙資具,淫愛是現前了,沒有廣追求,拿得到的就要,拿不到的也沒有辦法,這個時候叫愛,愛的作用勝,就是整個的五蘊,叫愛,所以“別標愛名”,並不是祗是愛,還是五蘊都全的。
爲得諸境界,遍馳求名取者,取謂貪也,年既長大,貪五欲境,四方馳求,不憚勞倦。此位五蘊,總名爲取,以取勝故,標以取名。愛、取別者,初起名愛,相續轉盛,別立取名,相續取境,轉堅猛故。
“爲得諸境界,遍馳求名取”,年齡再大一點,他追求不到不罷休了,得不到的東西,他要想盡辦法,乃至沒有錢的話,他偷都要去偷,搶也要搶,殺人放火,都不管了,這個時候叫取。他爲了要求到那個境界,遍馳求,到處去求,這個是取了,取就是貪,貪的力量更大了。“年既長大,貪五欲境,四方馳求”,到處去追求去了。“不憚勞倦”,不怕疲勞,爲了要滿足他的願望,什麼辛苦也不怕,什麼地方遠遠而取,這個時候的五蘊叫取,取就是貪,就是厲害的貪了。“以取勝故”,這個取的作用殊勝,特別強,故“標以取名”。
“愛取別者”,愛取的差別在哪裏?“初起名愛,相續轉盛,別立取名”,就是既然你一個愛、一個取都貪淫欲資具,那麼差別在哪裏呢?就是程度的不同。才起來的時候,力量不太強的時候,叫愛。那麼相續轉增,不斷的發展,越來越厲害了,這個叫取。“相續取境,轉堅猛故”,它繼續的,持續的取境,越來越堅,越猛利。愛的時候取的,取不到就算了,就放下了。這個時候,他就放不下了,噢。執著那裏,得不到的話,不罷休,到處想辦法去追求。那麼既然有愛取呢,當然造業了。
有謂正能造,牽當有果業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