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▪P3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位五蕴,总名为业,业名为行,造作义故”,行,就是造作,行动了,业就是这个东西了。“此十二支,皆有位字,故初句位,流至老死”,这个颂里边因为节约字,字要少,不能不太多,啊。因为五个字句、五个字一句的,它第一个,“宿惑位无明”,一个位写的。第二句,“宿诸业(位)名行”,这个位就略掉了。乃至老死支,噢,这个“位”略省掉了。我们知道这个“位”是通十二支都有的,所以颂这个位呢,这个位就是什么呢?就是这个阶段里边的五蕴了。这个“位”字一直到老死支都是有的 。不要因为颂里边没有写,以为后面没有了,它标了一个,就是代表后面都有它。

  

  识正结生蕴者,若于母胎等,正结生时,一剎那位,五蕴名识,受生识强,故别标识。 

  “识正结生蕴”,识这一支,就是正在结生的那个时候的五蕴,就是正在结生的五蕴那个位叫识。

  “于母胎等,正结生时,一剎那位,五蕴名识,受生识强,故别标识”,受生的时候,识的力量强,为什么?受生我们前面讲过了,要不是,就是看到父母的贪心,或者看到父亲的瞋心,要不是,就是染着这个生处。噢 ,都是识的力量强,所以投生的时候叫识。这个识多少时间,就是父精母血,精血一盖,这一剎那,这叫识。过了第二剎那,就叫名色了,不叫识了。所以投生的时候 祗有一剎那,就这么一剎那,这就是我们四有轮转的生有。生有就是结生的那一剎那。什么叫结生?就是过去世到现在投生相续起来,结就是结束了,就连起来了,不断的意思了。结生就是过去世死掉了,现在又生出来了,把过去世,由中有了,投生了,连续起来了,噢,没有断掉。这一剎那的时候五蕴叫识,受生的时候,识的力量强了,所以叫识的名字。

  

  六处前名色者,从结生后,六处生前,中间诸位,所有五蕴,总称名色。中间诸位者,即是胎中,从羯罗蓝,至钵罗奢佉,五位也。论云:此中应说四处生前,而言六者,据满立故。四处除身意也。

  “六处前名色”,结生以后,六处就是五官还没有生出来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还分不出的时候,这中间的那些位,五位就是阶段了,时间段的。中间所有的五蕴呢,都叫名色。

  “中间诸位者,就是胎中,从羯罗蓝至钵罗奢佉”,钵罗奢佉是五根具足了,就是从羯罗蓝开始,羯罗蓝是投生的识了,这个除掉,这是识。名色呢。就是羯罗蓝之后,頞部昙、健南、闭尸、这三个阶段都叫名色。到钵罗奢佉的时候,它五根具了,它就是名色了,噢,就是六处了,五位也。中间诸位呢,就是所有五蕴叫名色。实际上我们说这个中间这些五蕴呢,中间诸位呢,应当把受胎的羯罗蓝除开,这是识位,噢。钵罗奢佉很长,从开始长毛发一直到六根全了,都是钵罗奢佉。那么就是说六根没有全之前,虽然有钵罗奢佉呢,可以包括在名色里边,反正这个名色这个名字是总的,精神、物质的混合体。名是精神,色是物质。这个总的东西,那么所以把这个名字扩大一下,羯罗蓝也可以叫名色,从十二支里边说羯罗蓝是识,那么从额部昙一直到钵罗奢佉,六根没有全之前可以叫名色。那么六根全了之后就是六处了。

  “论云:此中应说四处生前而言六者,据满立故”,四处生前,我们说六处呢,生之前这个话是总的话。据满立故,圆满的,因为你身根跟意根早就有了,你一投胎这块肉就是身根。你投胎的识就是意根,那么就是差四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这四根是慢慢完成,成长出来的。那么现在说六处位,这个六好象全部长出来,不是,它是据圆满的说。噢,身根、识根早就有了,那么就是中间长四处,照严格的说应说是四处,这个眼、耳、鼻、舌还没有生之前。而我们说六处生之前呢,据满来说,这是总的来说,严格地说呢,四处。

  

  从生眼等根,三和前六处者,此是钵罗奢佉。此位通多念也,从名色后,三和已前,生眼等根,此位五蕴,说名六处。六处创圆,根相显故,但标六处。

  “从生眼等根,三和前六处者”,从生、从六处以后。“钵罗奢佉,此位通多念也”,这个位是比较长的,从名色以后三和合以前,什么叫三和合?根、识、境三个和合产生触,触之后产生受。那么三和合之前,就是还没有接触环境之前,从名色以后还没有接触环境之前,这个时候生的眼等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根是有了,还没有境,还没有接触到。那么单是有根了,没有境,这个时候,没有三和合了。这个时候的五蕴,这个位的五蕴,这个位还是每一次都有的了,这时候的五蕴叫六处。

  “六处创圆,根相显故,但标六处”,这个时候六处开始圆满了。本来投生的时候祗有两处,身处就是那块软肉了,意处就是投生身的识了,但是眼、耳、鼻、舌没有。眼、耳、鼻、舌慢慢长成了,这个六根圆满了,创圆,就开始圆了。才圆满,这个时候六根的相显,所以这个地位,这个时候的五蕴呢叫它六处,噢。叫根及意比较显现,这叫六处。

  

  于三受因异,未了知名触者,三受因者,谓三受境,境名为因,能生受也。谓出胎后,三两岁来,根境识三,能有对触,此位五蕴,总名为触,触相显故,故标触名。于三受境,未能了知,故未名受。

  “于三受因异,未了知名触”,三受因,三受的境,我们的受根据境来的。“境名为因,能生受也”,我们有了境,就能感各式各样的受,假使你碰到火能烧人痛,吃了糖感到甜,这个就因为境产生我们的苦受或者乐受。境是受的因,受的苦乐是因境而来的。我们冬天烤火感到很舒服,那是有火了,没有火的话你舒服哪里来呢?所以这个舒服的那个受是从火来的,假使夏天晒太阳又热得熬不住。那个苦受从哪里来的?是从太阳的热度来的,这个就是境是产生受的因。但是你对三受的境未能了知,故名为受。这时小孩子很幼稚,他碰到火知道痛,冬天晒了太阳知道舒服。但是为什么舒服?他不知道,这个境他不了解。他要求舒服,就是哇哇哭得要有,你不知道你晚上哭半天,古代又没有电器设备,你晚上再哭的话,太阳不会出来的。这个,但是小孩子还是要那个暖和,这个他受因不知道,这个时候很幼稚,祗知道舒服不舒服,为什么舒服他不了解。这个幼稚阶段叫触,不能叫受。受的因还不了解。

  “谓出胎后三两岁来,根境识三能有触对”,以前是在胎里边有六根,但是不对境的,这时候出了胎之后,两三岁很幼稚了,他环境已经碰到了,根境识已经生起了,能够有触对,能够生起来了,这个时候的五蕴呢叫触。触的相显,触就是三和合。根境识能够和起来了,叫触对,就是有这个触的作用,叫触。但是呢,受境、受的因,为什么感到这个受的因他不了知,所以还不叫受。那么比较幼稚的阶段。

  

  在淫爱前受者,谓五六岁已去,十四十五已来,已了三受因差别之相,未起淫贪。此位五蕴,总名为受,受用胜故,故别标受名。

  那么“在淫爱前受”,从这个阶段再发展下去,他的受的因知道了,五六岁以后、十四、五岁以前,了知三受因差别。知道这个东西能产生乐受,那个东西产生苦受。但是淫贪还没有起,这时候的五蕴叫受。他受的作用殊胜了,特别表了一个受的名字。那么再过了十五、六岁起,这个年龄,当然是根据印度的时候,世亲菩萨印度人,印度是发育得早一点,他们早熟。那么我们北方的人说,当然年龄可以拖后一点。那么末法时期众生寿命短的跟寿命长的时候来说,又得要调整一下了。大概根据印度当时的人的情况,是这个年龄。那么照我们现在来说也差不了好多,一般十五岁,十四岁、十五岁以上,了知三受因差别,未起淫爱。

  “此位五蕴,总名叫受”,也有十四、五岁的时候,小孩子淫欲心生起来了,也有,那么现在的这个稍微要提前一点。“受用胜故”,叫受,“别标受”。

  

  贪资具淫爱者,十五已去,贪妙资具,淫爱现行,未广追求。此位五蕴,总名为爱,爱用胜故,别标爱名。

  “贪姿具淫爱”,十五岁以后,“贪妙资具,淫爱现行”,不但是男女之淫爱之贪着,对好的用具,小孩子要高的手表了,要照相机了,电视机,什么都要求了。这个时候就是知识更开发一点了,他的追求心也大了,但是呢,贪的妙资具,淫爱是现前了,没有广追求,拿得到的就要,拿不到的也没有办法,这个时候叫爱,爱的作用胜,就是整个的五蕴,叫爱,所以“别标爱名”,并不是祗是爱,还是五蕴都全的。

  

  为得诸境界,遍驰求名取者,取谓贪也,年既长大,贪五欲境,四方驰求,不惮劳倦。此位五蕴,总名为取,以取胜故,标以取名。爱、取别者,初起名爱,相续转盛,别立取名,相续取境,转坚猛故。

  “为得诸境界,遍驰求名取”,年龄再大一点,他追求不到不罢休了,得不到的东西,他要想尽办法,乃至没有钱的话,他偷都要去偷,抢也要抢,杀人放火,都不管了,这个时候叫取。他为了要求到那个境界,遍驰求,到处去求,这个是取了,取就是贪,贪的力量更大了。“年既长大,贪五欲境,四方驰求”,到处去追求去了。“不惮劳倦”,不怕疲劳,为了要满足他的愿望,什么辛苦也不怕,什么地方远远而取,这个时候的五蕴叫取,取就是贪,就是厉害的贪了。“以取胜故”,这个取的作用殊胜,特别强,故“标以取名”。

  “爱取别者”,爱取的差别在哪里?“初起名爱,相续转盛,别立取名”,就是既然你一个爱、一个取都贪淫欲资具,那么差别在哪里呢?就是程度的不同。才起来的时候,力量不太强的时候,叫爱。那么相续转增,不断的发展,越来越厉害了,这个叫取。“相续取境,转坚猛故”,它继续的,持续的取境,越来越坚,越猛利。爱的时候取的,取不到就算了,就放下了。这个时候,他就放不下了,噢。执着那里,得不到的话,不罢休,到处想办法去追求。那么既然有爱取呢,当然造业了。

  

  有谓正能造,牵当有果业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