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者,因驰求故,积集能牵当有果业,此位五蕴,总名为有。业名为有,有当果故,以业胜故,标以有名。
“有谓正能造,牵当有果业”,它的有支来了,有支是造业了。有“因驰求故,积集能牵当有果业”,既然去追求,那你造了不少的业了,假使要追求财的,那就是杀人放火也干起来了,那么造了很大的业了,这个业,要感将来的果报的,此位的五蕴叫有。这个时候的五蕴总安一个名字叫有。为什么有?业就是有,“有当果故”,业能感果的。这个有,也是有当果,要有将来的果的,这个业就是有。以业的作用胜呢,所以这个时候的五蕴叫有。
结当有名生者,从此舍命,正结当有。此位五蕴,总立生名。当来生支,即如今识,当来生显,立以生名,现在识强,当体受称。
“结当有名生”,那么将来,你既然造了业呢,要感果了,要投生了,将来的投生,结生的时候叫生。“从此舍命”,这样子追求之后死掉了,那么有的人他不是天命的,他是死于非命的,杀人放火,取了财了,享受了一点点,还没有享完,就把他抓起来枪毙了,那就是舍命了,舍命之后要去投生了。“正结当有,此位五蕴,总立生名”,正在投生的那一剎那,这个时候五蕴叫生。“当来生时,即如今识”,下一辈子的生这一支就是现在的,就是中际的识支,是一样的。那么为什么一个叫识,一个叫生呢?“当来生显,立以生名,现在识强,当体受称”,当来的受生的这个意义比较明显一点,就是当来结生呢叫生,现在呢识的力量强,投生的时候识的力量强。就是当体就是识,安它个识的名字,东西是一样的 。
至当受老死者,于当来世,受生已后,有名色支,次生六处支,次生触支,次生受支。此之四位所有五蕴,总名老死。如是老死,即如今世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四支,从生支后,老死相显,标老死名。
“至当受老死”,那么既然投了生之后又发展了,从受生之后,于当来世受生呢,也有,这个受生就是识支了。识支以后有名色支,名色之后有六处,六处有受,“受生以后,有名色支,次生六处”,再触支、受支。这个四位都是果。所有的五蕴都叫老死,略掉了,把那个名色一直到受略成一支,叫老死支。“如是老死,即如今世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四支”,那就我们去对比一下呢,后际的老死支相当于中际的这个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四个支,所以说呢前后都可以对比,中间是圆满的,前后是略的,噢。将来这个要说。
“从生支后,老死相显,标老死者”,从生了之后呢,就开始老死了。我们说老死,不一定头发白才是老啊,变化的,慢慢趋向变异的,我们是生、住、异、灭嘛,生下来实际没有住的,马上异的,异就是老死了,不断地在,小孩子生下来,今天跟昨天比一比,今天比昨天老了,当然我们眼睛看不出来,但你用科学的分析一下,他的细胞又老了一点了,一天一天老,一年更看得出,一年要老一点,到了长大了之后,你们一看很明显的,小孩子,那个嫩嫩的样子没有了,已经是比较好象是粗了,皮肤什么都是……。我们在温州,有个居士,他跟我说,哎呀,我这个小孩子,一个男孩子,小孩子小的时候很可爱,现在好象没有那么可爱了,他长大了,皮肤啊,什么都没有那么细嫩了,实际上就是老了一点。那么你不断地在成长,祗好不断地变老。最后呢,这个老相,等到现出白头发了,那个样子呢,那就是衰败的样子出来了,实际上这个老死,新的细胞生,旧的细胞死,剎那剎那都在老死。但是我们的肉眼看出来呢,祗看到在往前发展,实际上剎那剎那都在老死,一直到最后的一期终了,那真正的死掉了,那是一期命终的老死。如是老死,即是今时的,老死相显,名老死了,这里还有一个原因。
论云:又缘起支,差别有四,一者剎那,二者连缚,三者分位,四者远续。
“论云:又缘起支,差别有四”,老死支为什么要老死噢?为什么老死合在一起?因为有的人他不一定老了才死,所以老死合一起。中夭、年纪轻死的也不少。那么你说一定要立个老支、立个死支,那就是有的没有老的了,他就死了,所以老死他合了一起,这有他的特别的作用。
“一者剎那,二者连缚,三者分位,四者远续”,那么《俱舍论》里边又说:缘起支不但是一个,这是分位缘起,它分了十二个阶段,三世来说。那么缘起支有四种,《阿含经》里边讲的缘起,一些佛的经里边讲的缘起,我们可以各式各样的解释,但是都有要以佛的原意。不能离开佛的原意自己解释一通,不行的。一般呢,在那个时候有四种解释,有剎那缘起;第二是连缚缘起;第三是分位缘起;第四种是远续缘起;一共总结下来,讲缘起的有四种解释。那么他一个个解释。
云何剎那,谓剎那顷,由贪行杀,具十二支。痴谓无明,思即是行。通大地思,贪必有也。于诸境事了别名识。贪起有识,了境者也。识俱三蕴,总称名色。注曰。言三蕴者,色想行三,此之三蕴与识俱起。想蕴取全,色蕴少分,除五根及表、无表色,以别立支故,取余色蕴,即扶根四境是也。行蕴亦取少分,除无明、思、触、受、贪,及无惭、无愧、惛沉、掉举,并生异灭,以别立支故,取余行蕴,即作意等是也。
什么叫“剎那缘起?”一剎那里边可以有十二支缘起。那么它举个例:“由贪行杀”,假使贪心起杀的,就是杀鸡、杀鸭子了。贪,贪它的肉,贪它的皮毛,把它杀掉,吃它的肉,用它的皮。那么这个行杀的时候,有十二支。
这时候的痴,就是无明,无明支。那么它的,当然有痴,他假使聪明的话 ,他就不会杀了,这个痴就是无明。
它的思,造作的那个思心所就是行,“通大地思,贪必有也”,贪,这个大地法了,思是大地法,我们已经学过的,凡是起心,必有它。那么这个贪心的时候,必定跟它同时生起有思心所。
“于诸境事了别,名识”对那些事情,他能够了别的,这是鸡,这是鸭子,这是刀,他要把它杀掉,这个了别的是识。贪起有识了境业,贪起嘛,心王嘛,有识嘛。贪是心所法,心王,心所同时生起的,这个我们讲过了。
“识俱三蕴,总称名识”,跟识一起起来的三个蕴,色、想、行三个蕴,为什么不是受?色、受、想、行,受另外立一支了,有受支的。那么另外三个蕴呢,就是跟这个识,了别的识,这是识蕴,同时起的三蕴,都叫名色。为什么叫名色呢?想蕴、行蕴是名,色蕴是物质,是色,所以这个三蕴,它注解噢,这是圆晖法师的注解。前面的是《俱舍论》的原文,它的“注曰”,是圆晖法师解的,这个三蕴呢,就是色蕴、想蕴、行蕴,这三个。“此之三蕴与识俱起”,它跟识同时生起的,我们在一剎那之间嘛,当然有色、想、行了,都有了。
什么叫“想蕴”呢?“取全”,这个时候的想蕴,这个想,他心里边,把外境放在心里来,取相,这个取相的心所叫想。
那么“色蕴”是一部分,要把五根、表色、无表色除开。因为五根是六处,有它的支的,表、无表色也有其它的支的,所以离开这三个,取五根、表、无表色以外的色蕴,这个就是扶尘根,跟声、香、味、触这四个境,色蕴就是这个四个。
“行蕴”呢,也是少分的,不是全部的行蕴都是生起来。跟它相应的行蕴,那就是无明已经立支了,不要了,思心所也立了行蕴,行那一支了,不要了。触立支的,受也立支的,贪,下边要立支的,无惭、无愧、昏沉、掉举,生、住、异、灭,都立了支的,所以这些除开。其余的行蕴,作意等等,这个就是我们的心所法里边余下的那些,还有不相应行这一些,这个都包在里边。
住名色根,说为六处 。眼等五根,住名色故,说此五根,以为六处,虽然是五,六处摄故,说名六处也。六处对余和合有为触。六处即是根,对余境识,三和有触。领触名受。贪相应受。贪即是爱。即行杀时,本贪心也。与此相应,诸缠名取。谓无惭、无愧、惛沉、掉举,名为诸缠,与贪相应也。所起身语二业名有。谓行杀时,起身语二业,名为有支也。如是诸法起位名生;熟变名老;灭坏名死。此是三相,熟变是异相。
那个色根,“住名色根,说为六处”,因为六处这一支,“住名色根”,这个话不好懂,他已注解了,“眼等五根住名色故”,眼等 五根住了名色里边,这是名色里发展出来的,此五根以为六处,虽然是五,六处所摄,虽然它祗有五个,但是属于六处摄的,所以从总的名字是六处,所以说眼等五根呢,叫它是六处。那么这个住名色根呢,这个话费解,噢!我们说名色是总的,根是别的,这个根是依了名色上的,叫住名色根,这个根是依了名色住的,叫住名色根,这个实际上是五根,但是总的来说呢,是六处,他安立了六处支。
“六处对余和合有为触”,六处就是根了,对余的识,境,三和合,这个就是触。“领触名受”,领纳那个触的叫受,这个我们讲过了,就是贪心相应的那个受,受心所。贪本身,以贪行杀嘛,贪本身这个贪就是爱,十二支的爱支。行杀时候的贪的那个心,他贪它的肉,或者贪它的什么,要杀它的。
“与此相应诸缠名取”,还有其它的烦恼,给这个贪相应的,其它的烦恼,都叫取,哪些呢?无惭无愧,昏沉掉举等等,这些烦恼,与贪相应的,都叫取。所以前面的行蕴里边,要把无惭、无愧、昏沉、掉举都去掉,因为这里安了支了,安了这个取支里边了,所以行蕴里边要把它除掉。
“所起身语二业名有”,正起杀的时候,身业、语业,这两个叫有,所以说在前面呢,把色法里边的表,无表色都除掉了,这是行杀的业包在这一支里边去了,“谓行杀时,身语二业,名谓有支也”。
“如是诸法,起位名生”,这些法,前面那一些法了,它正生起的时候,就是生,变异的时候叫老,坏灭的时候叫死,就是生、住、异、灭,那就是十二支,五蕴里边的生、住、异、灭,这个叫老死了。生嘛,叫生,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