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变作叫老。生么生支,变作灭坏叫老死支,那么就是三相也要除掉,前面行蕴里边要把生、住、灭除掉,就是祗立生、老死,安了两支,所以前面行蕴里边要除掉。这样子呢,把一剎那行杀的时候十二支都具足,叫剎那缘起,这是一种。
复有说者,剎那、连缚,如品类足,俱遍有为。十二支位所有五蕴,皆分位摄。即此悬远相续无始,说名远续已上论文。
这是《俱舍论》的另外一个说法,这下边有解释。把这个文先销一下,还有一个说法,它说连缚缘起,剎那缘起,照《品类足论》说的话,它遍有为法,不但是有情,无情祗要有为的,都有剎那缘起,连缚缘起。那么十二支位的所有五蕴呢,前面的分位缘起的五蕴来说,这个他们的有为的十二支,这个五蕴皆分位摄,这是分位缘起。这分位缘起,从前后时间无始的相续来看,叫远续缘起,这是论文。下边要解释。
解云:言剎那者,一剎那也,连缚者,因果无间相连起也。若情非情,皆有生灭,念念相续,故剎那、连缚,遍一切有为也。前解剎那唯是有情,此师解剎那亦通非情也。分位缘起,约顺生受业,及不定受业,三世十二支五蕴分位也。远续者,即前分位,约顺后受业,及不定受业,隔越多生,无始远续之因果也。
“解云:言剎那者,一剎那也”,一剎那里边有十二支,连缚缘起者,这个什么叫连缚?“因果无间相连起也”,这个十二支的因,一支一支的因果了,它不管同类因,不是同类因,异类的因,它连续的无间,中间没有中止,遍一切有为法。这个是《品类足论》说的,就是剎那缘起也好,连缚缘起也好,凡是一切有为法都有剎那生灭,连续相续下去的,那么都可以有剎那缘起,连缚缘起,不一定是有情。
“前解剎那唯是有情,此师解剎那亦通非情也”,前面我们举一个例,从有情方面举的,以贪行杀了,剎那缘起是有情也 ,那么这里呢,根据《品类足论》呢,也可以通无情,非情的器世间也有剎那生灭,那很简单了,它当然不至于十二支,那些名色,这个受、想,这个无情没有那些东西的,那么就是支分少一点,但是剎那,每一剎那都有它的缘起,无情也有。
“分位缘起”,这是讲有情。“约顺生受业,及不定受业” ,顺生受业,就是下一辈子就感果的,来安立分位缘起。这个很远的世感果的,那就够不上了,三世要连着来的嘛,所以约顺受业。顺生受业,就是下一辈子要感果的业来说。不定受业,不一定这一辈子受,下一辈子受,那么假使下一辈子受的话,那就可以说,分位缘起可以起了。假使它属于要好几辈以后受的业,那就不包在这个里边,所以说,不定受业里边,取它下一辈子就要受的那一部分。“三世十二支,五蕴分位”,这个就是这二种业的,十二支的五蕴的分位,叫作分位缘起。
那么“远续”缘起呢,就是前面的分位缘起,“约顺后受业”,不是三世连起来的,中间,很远的以后感果的都包在里边叫作远续缘起,“及不定受业”,不定业, “隔越多生”,不是顺生受的,不是下一辈子感果的,是不定业,是隔越多生的不定业,那么这都包在远续缘起。远续缘起跟分位缘起,分位缘起是连着来的,前辈子、这辈子、后辈子,三个是连起的。如果超过很远的,感果的,那都属于远续缘起。“无始远续之因果也”,就是很久,很久了,它连续下的因果,这个因果当然不是一辈子感的了,下一辈子,感的是分位缘起,很多辈子,以后感果的,叫作远续缘起。远续缘起就长了,无始以来,到无终了,除非你跳出三界,没有跳出三界,就是无始无终的远续缘起。
那么这里就介绍了缘起支,有部是认为讲缘起是讲分位缘起的,但整个的缘起呢,当时的总结呢,有四种样子,有剎那缘起,有连缚缘起,也有分位缘起,其中之一,也有远续缘起。那么这里下边就是有部的意思就说了。
庚三 明本说意
辛一 正明说意
从此第三,明本说意。此中有两:一正明说意,二遣他愚惑。
且初说意者,论云:世尊于此祗说意者何?颂曰:
传许约位说 从胜立支名
释曰:传许约位说者,传许世尊,唯约分位,说十二支,不据剎那等也。
“从此第三,明本说意”,有部的说法。“此中有两,一正明说意,二遣他愚惑”,第一科,叫说意,什么叫说意?噢!我们来看论里边,“论云:世尊于此祗说意者何?”这个论文呢,它原文是这样的,“世尊于此”,“于此”,四个缘起里边;“说意者何?”就是佛的意思,这四种缘起,佛是指什么的?这是有部的看法,就是世尊在这四种缘起里边,他祗说意者就是说,他到底是那一个,主要是指哪个缘起来说的?
“颂曰:传许约位说,从胜立支名”。“传许”,这个话就是不信任了,这个有部的传承,他们认为佛是约分位缘起说十二支的,“传许世尊,唯约分位,说十二支,不据剎那等也”,这个根据有部的传承,他们认为佛讲十二支缘起,是根据分位体讲的。说十二支缘起,不是根据剎那缘起的。剎那缘起等等呢,是后人把它演绎出来的,当然也通,但是佛的本意在十二支缘起。这个呢,我们也可以想象,佛在世主要是度众生出生死,当然以人为本位,从有情说的,那么一些无情的缘起呢,从宇宙客观的规律来说,一切有为法都有它的缘起,那可以推演出去。那么有部就认为这个真正佛的说的意思呢,是根据分位缘起来说的,那么不是根据剎那缘起,或者远续缘起、连缚缘起来说的。
好,这个时间过了,明天再说。
第五十七讲
(第152页下第5行至第155页下第4行)
《俱舍颂疏》。上一次我们把十二因缘,总的十二支讲过了 。现在就接下去,先是来一个,为什么要说这个十二支缘起,那么后边呢,就是分别的讲它的道理了,那么很比较要紧了。前面都是事相,没有什么大的解释,讲十二支是什么?哪一支是什么啊?哪一支是什么啊?这很容易了。那么剎那缘起、连缚缘起、远续缘起,这是缘起的还有三个相,连分位缘起,一共有四种的说法。而有部的认为呢,佛的意思是从分位缘起讲的,上一次讲到这里。今天,我们接下去,为什么佛要根据分位缘起讲,这是有部的理由,下边就是这一段。“传许约位说,从胜立支名”,昨天我们讲到这里。“传许”,有部的传,他们认为呢,世尊讲缘起呢,是根据分位缘起讲的。“传许世尊,唯约分位,说十二支”,就是世尊,就是讲十二缘起呢,就是根据分位讲的,其余几种呢,是后来的人推演开来的。真正佛的意思,在有部的看法,在讲分位缘起,而不是更讲那些剎那等,剎那、连缚、远续等等,为什么要讲分位缘起?
分位缘起,经部有破,论主意朋,故言传许。
“分位缘起,经部有破,论主意朋,故言传许”,那么这里为什么颂词里边要摆一个“传许”呢?就说这个十二支缘起,有部的讲法,经部有不同意的地方。经部认为,不是都是五蕴,它认为有些是单个的法,不是全部十二支都是五蕴,都是五蕴的分位。那么有部又不同意这一点,而世亲菩萨,他的意思倾向于经部。那么经部既然不同意有部的说法,认为这十二支并不是全部是五蕴,那么那一边呢,世亲菩萨呢,同意经部的说法呢,对有部的说法就怀疑,认为它是“传许”,这是有部的传承。那么实际上呢,是不是哪回事?就不一定了。论主意朋经部,所以说“传许”,那么也就是众贤论师的师父,悟入罗汉呢,他开始看了这个《俱舍》里的颂,他就感到,这个里边,并不是全部弘扬有部的,里边有文章,就是“传许”。“传许”很多啊,不是一个传许,那个传许就是说,世亲菩萨并不承认,这是有部传承才这么样子许,我们不一定说这个是真正佛的意思。那么根据有部的说法呢,是这样子。
从胜立支名者,此通外难。分位缘起,皆具五蕴,何缘但立无明等名?为通止此难。以诸位中,无明等胜,虽有五蕴,从胜立名,标无明等,广如前释。
“从胜立支名”,既然有部认为这个十二支都是五蕴,那么为什么不安五蕴的名字?要安无明,行、识、名色的名字呢,这个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都是一个法,而五蕴却是很多法,这个里边,有问难。“从胜立支名者,此通外难”,外边有问难,“分位缘起,皆具五蕴”,分位缘起,每一支都具足五蕴,那么你为什么要立无明等名呢?应该立五蕴,怎么单是说无明,说行,说名色这些呢?“为通止此难”,为了解释,制止这个问难,那么它就这样说一个,“从胜立支名”。
“以诸位中,无明等胜,虽有五蕴,从胜立名”,这个分位里边每一支都具足五蕴,但是在每一位里边,有突出的,力量特别强的。在无明支那边,虽然是五蕴,但是无明的力量特别强,无明作用特别强,所以说安无明。那么在第二支,它是行的作用特别殊胜,就安行支,所以,从胜立名。那么前面也讲过了,国王出来,并不是国王一个人出来的,带的随从很多,但是人家说起来,总是国王出来了,国王到那里去了,随从就略掉了,因为殊胜,那个大家最先知的,最高的是国王,这个国王的名字,就把下边的五蕴,其它的随从呢,就包括里边了。我们这里一样,说无明,说行、说识、说名色,就把同时那些五蕴也包在里边,但是殊胜的,作用最强的,就是无明、行等等。
“标无明等,广如前释”,因为从胜来立名,所以把无明的名字安上去。“广如前释”,前面讲过,国王走的时候,不是没有随从,因为国王殊胜,说起来总是国王到哪里去。
经说分位唯是有情,论说剎那、连缚通情非情。分位、远续亦同经说,唯是有情,经为断惑,唯说有情,论依法相,通情非情。
“经说分位,唯是有情,论说剎那连缚,通情非情”,那么这个就比较了,分位缘起跟剎那缘起、连缚缘起,不同在哪里呢?经上说的,佛都是要有情解脱生死了,这是修行的事情了,从有情来说,分位缘起,从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