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變作叫老。生麼生支,變作滅壞叫老死支,那麼就是叁相也要除掉,前面行蘊裏邊要把生、住、滅除掉,就是祗立生、老死,安了兩支,所以前面行蘊裏邊要除掉。這樣子呢,把一剎那行殺的時候十二支都具足,叫剎那緣起,這是一種。
複有說者,剎那、連縛,如品類足,俱遍有爲。十二支位所有五蘊,皆分位攝。即此懸遠相續無始,說名遠續已上論文。
這是《俱舍論》的另外一個說法,這下邊有解釋。把這個文先銷一下,還有一個說法,它說連縛緣起,剎那緣起,照《品類足論》說的話,它遍有爲法,不但是有情,無情祗要有爲的,都有剎那緣起,連縛緣起。那麼十二支位的所有五蘊呢,前面的分位緣起的五蘊來說,這個他們的有爲的十二支,這個五蘊皆分位攝,這是分位緣起。這分位緣起,從前後時間無始的相續來看,叫遠續緣起,這是論文。下邊要解釋。
解雲:言剎那者,一剎那也,連縛者,因果無間相連起也。若情非情,皆有生滅,念念相續,故剎那、連縛,遍一切有爲也。前解剎那唯是有情,此師解剎那亦通非情也。分位緣起,約順生受業,及不定受業,叁世十二支五蘊分位也。遠續者,即前分位,約順後受業,及不定受業,隔越多生,無始遠續之因果也。
“解雲:言剎那者,一剎那也”,一剎那裏邊有十二支,連縛緣起者,這個什麼叫連縛?“因果無間相連起也”,這個十二支的因,一支一支的因果了,它不管同類因,不是同類因,異類的因,它連續的無間,中間沒有中止,遍一切有爲法。這個是《品類足論》說的,就是剎那緣起也好,連縛緣起也好,凡是一切有爲法都有剎那生滅,連續相續下去的,那麼都可以有剎那緣起,連縛緣起,不一定是有情。
“前解剎那唯是有情,此師解剎那亦通非情也”,前面我們舉一個例,從有情方面舉的,以貪行殺了,剎那緣起是有情也 ,那麼這裏呢,根據《品類足論》呢,也可以通無情,非情的器世間也有剎那生滅,那很簡單了,它當然不至于十二支,那些名色,這個受、想,這個無情沒有那些東西的,那麼就是支分少一點,但是剎那,每一剎那都有它的緣起,無情也有。
“分位緣起”,這是講有情。“約順生受業,及不定受業” ,順生受業,就是下一輩子就感果的,來安立分位緣起。這個很遠的世感果的,那就夠不上了,叁世要連著來的嘛,所以約順受業。順生受業,就是下一輩子要感果的業來說。不定受業,不一定這一輩子受,下一輩子受,那麼假使下一輩子受的話,那就可以說,分位緣起可以起了。假使它屬于要好幾輩以後受的業,那就不包在這個裏邊,所以說,不定受業裏邊,取它下一輩子就要受的那一部分。“叁世十二支,五蘊分位”,這個就是這二種業的,十二支的五蘊的分位,叫作分位緣起。
那麼“遠續”緣起呢,就是前面的分位緣起,“約順後受業”,不是叁世連起來的,中間,很遠的以後感果的都包在裏邊叫作遠續緣起,“及不定受業”,不定業, “隔越多生”,不是順生受的,不是下一輩子感果的,是不定業,是隔越多生的不定業,那麼這都包在遠續緣起。遠續緣起跟分位緣起,分位緣起是連著來的,前輩子、這輩子、後輩子,叁個是連起的。如果超過很遠的,感果的,那都屬于遠續緣起。“無始遠續之因果也”,就是很久,很久了,它連續下的因果,這個因果當然不是一輩子感的了,下一輩子,感的是分位緣起,很多輩子,以後感果的,叫作遠續緣起。遠續緣起就長了,無始以來,到無終了,除非你跳出叁界,沒有跳出叁界,就是無始無終的遠續緣起。
那麼這裏就介紹了緣起支,有部是認爲講緣起是講分位緣起的,但整個的緣起呢,當時的總結呢,有四種樣子,有剎那緣起,有連縛緣起,也有分位緣起,其中之一,也有遠續緣起。那麼這裏下邊就是有部的意思就說了。
庚叁 明本說意
辛一 正明說意
從此第叁,明本說意。此中有兩:一正明說意,二遣他愚惑。
且初說意者,論雲:世尊于此祗說意者何?頌曰:
傳許約位說 從勝立支名
釋曰:傳許約位說者,傳許世尊,唯約分位,說十二支,不據剎那等也。
“從此第叁,明本說意”,有部的說法。“此中有兩,一正明說意,二遣他愚惑”,第一科,叫說意,什麼叫說意?噢!我們來看論裏邊,“論雲:世尊于此祗說意者何?”這個論文呢,它原文是這樣的,“世尊于此”,“于此”,四個緣起裏邊;“說意者何?”就是佛的意思,這四種緣起,佛是指什麼的?這是有部的看法,就是世尊在這四種緣起裏邊,他祗說意者就是說,他到底是那一個,主要是指哪個緣起來說的?
“頌曰:傳許約位說,從勝立支名”。“傳許”,這個話就是不信任了,這個有部的傳承,他們認爲佛是約分位緣起說十二支的,“傳許世尊,唯約分位,說十二支,不據剎那等也”,這個根據有部的傳承,他們認爲佛講十二支緣起,是根據分位體講的。說十二支緣起,不是根據剎那緣起的。剎那緣起等等呢,是後人把它演繹出來的,當然也通,但是佛的本意在十二支緣起。這個呢,我們也可以想象,佛在世主要是度衆生出生死,當然以人爲本位,從有情說的,那麼一些無情的緣起呢,從宇宙客觀的規律來說,一切有爲法都有它的緣起,那可以推演出去。那麼有部就認爲這個真正佛的說的意思呢,是根據分位緣起來說的,那麼不是根據剎那緣起,或者遠續緣起、連縛緣起來說的。
好,這個時間過了,明天再說。
第五十七講
(第152頁下第5行至第155頁下第4行)
《俱舍頌疏》。上一次我們把十二因緣,總的十二支講過了 。現在就接下去,先是來一個,爲什麼要說這個十二支緣起,那麼後邊呢,就是分別的講它的道理了,那麼很比較要緊了。前面都是事相,沒有什麼大的解釋,講十二支是什麼?哪一支是什麼啊?哪一支是什麼啊?這很容易了。那麼剎那緣起、連縛緣起、遠續緣起,這是緣起的還有叁個相,連分位緣起,一共有四種的說法。而有部的認爲呢,佛的意思是從分位緣起講的,上一次講到這裏。今天,我們接下去,爲什麼佛要根據分位緣起講,這是有部的理由,下邊就是這一段。“傳許約位說,從勝立支名”,昨天我們講到這裏。“傳許”,有部的傳,他們認爲呢,世尊講緣起呢,是根據分位緣起講的。“傳許世尊,唯約分位,說十二支”,就是世尊,就是講十二緣起呢,就是根據分位講的,其余幾種呢,是後來的人推演開來的。真正佛的意思,在有部的看法,在講分位緣起,而不是更講那些剎那等,剎那、連縛、遠續等等,爲什麼要講分位緣起?
分位緣起,經部有破,論主意朋,故言傳許。
“分位緣起,經部有破,論主意朋,故言傳許”,那麼這裏爲什麼頌詞裏邊要擺一個“傳許”呢?就說這個十二支緣起,有部的講法,經部有不同意的地方。經部認爲,不是都是五蘊,它認爲有些是單個的法,不是全部十二支都是五蘊,都是五蘊的分位。那麼有部又不同意這一點,而世親菩薩,他的意思傾向于經部。那麼經部既然不同意有部的說法,認爲這十二支並不是全部是五蘊,那麼那一邊呢,世親菩薩呢,同意經部的說法呢,對有部的說法就懷疑,認爲它是“傳許”,這是有部的傳承。那麼實際上呢,是不是哪回事?就不一定了。論主意朋經部,所以說“傳許”,那麼也就是衆賢論師的師父,悟入羅漢呢,他開始看了這個《俱舍》裏的頌,他就感到,這個裏邊,並不是全部弘揚有部的,裏邊有文章,就是“傳許”。“傳許”很多啊,不是一個傳許,那個傳許就是說,世親菩薩並不承認,這是有部傳承才這麼樣子許,我們不一定說這個是真正佛的意思。那麼根據有部的說法呢,是這樣子。
從勝立支名者,此通外難。分位緣起,皆具五蘊,何緣但立無明等名?爲通止此難。以諸位中,無明等勝,雖有五蘊,從勝立名,標無明等,廣如前釋。
“從勝立支名”,既然有部認爲這個十二支都是五蘊,那麼爲什麼不安五蘊的名字?要安無明,行、識、名色的名字呢,這個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都是一個法,而五蘊卻是很多法,這個裏邊,有問難。“從勝立支名者,此通外難”,外邊有問難,“分位緣起,皆具五蘊”,分位緣起,每一支都具足五蘊,那麼你爲什麼要立無明等名呢?應該立五蘊,怎麼單是說無明,說行,說名色這些呢?“爲通止此難”,爲了解釋,製止這個問難,那麼它就這樣說一個,“從勝立支名”。
“以諸位中,無明等勝,雖有五蘊,從勝立名”,這個分位裏邊每一支都具足五蘊,但是在每一位裏邊,有突出的,力量特別強的。在無明支那邊,雖然是五蘊,但是無明的力量特別強,無明作用特別強,所以說安無明。那麼在第二支,它是行的作用特別殊勝,就安行支,所以,從勝立名。那麼前面也講過了,國王出來,並不是國王一個人出來的,帶的隨從很多,但是人家說起來,總是國王出來了,國王到那裏去了,隨從就略掉了,因爲殊勝,那個大家最先知的,最高的是國王,這個國王的名字,就把下邊的五蘊,其它的隨從呢,就包括裏邊了。我們這裏一樣,說無明,說行、說識、說名色,就把同時那些五蘊也包在裏邊,但是殊勝的,作用最強的,就是無明、行等等。
“標無明等,廣如前釋”,因爲從勝來立名,所以把無明的名字安上去。“廣如前釋”,前面講過,國王走的時候,不是沒有隨從,因爲國王殊勝,說起來總是國王到哪裏去。
經說分位唯是有情,論說剎那、連縛通情非情。分位、遠續亦同經說,唯是有情,經爲斷惑,唯說有情,論依法相,通情非情。
“經說分位,唯是有情,論說剎那連縛,通情非情”,那麼這個就比較了,分位緣起跟剎那緣起、連縛緣起,不同在哪裏呢?經上說的,佛都是要有情解脫生死了,這是修行的事情了,從有情來說,分位緣起,從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