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▪P4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者,因馳求故,積集能牽當有果業,此位五蘊,總名爲有。業名爲有,有當果故,以業勝故,標以有名。

  “有謂正能造,牽當有果業”,它的有支來了,有支是造業了。有“因馳求故,積集能牽當有果業”,既然去追求,那你造了不少的業了,假使要追求財的,那就是殺人放火也幹起來了,那麼造了很大的業了,這個業,要感將來的果報的,此位的五蘊叫有。這個時候的五蘊總安一個名字叫有。爲什麼有?業就是有,“有當果故”,業能感果的。這個有,也是有當果,要有將來的果的,這個業就是有。以業的作用勝呢,所以這個時候的五蘊叫有。

  

  結當有名生者,從此舍命,正結當有。此位五蘊,總立生名。當來生支,即如今識,當來生顯,立以生名,現在識強,當體受稱。

  “結當有名生”,那麼將來,你既然造了業呢,要感果了,要投生了,將來的投生,結生的時候叫生。“從此舍命”,這樣子追求之後死掉了,那麼有的人他不是天命的,他是死于非命的,殺人放火,取了財了,享受了一點點,還沒有享完,就把他抓起來槍斃了,那就是舍命了,舍命之後要去投生了。“正結當有,此位五蘊,總立生名”,正在投生的那一剎那,這個時候五蘊叫生。“當來生時,即如今識”,下一輩子的生這一支就是現在的,就是中際的識支,是一樣的。那麼爲什麼一個叫識,一個叫生呢?“當來生顯,立以生名,現在識強,當體受稱”,當來的受生的這個意義比較明顯一點,就是當來結生呢叫生,現在呢識的力量強,投生的時候識的力量強。就是當體就是識,安它個識的名字,東西是一樣的 。

  

  至當受老死者,于當來世,受生已後,有名色支,次生六處支,次生觸支,次生受支。此之四位所有五蘊,總名老死。如是老死,即如今世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四支,從生支後,老死相顯,標老死名。

  “至當受老死”,那麼既然投了生之後又發展了,從受生之後,于當來世受生呢,也有,這個受生就是識支了。識支以後有名色支,名色之後有六處,六處有受,“受生以後,有名色支,次生六處”,再觸支、受支。這個四位都是果。所有的五蘊都叫老死,略掉了,把那個名色一直到受略成一支,叫老死支。“如是老死,即如今世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四支”,那就我們去對比一下呢,後際的老死支相當于中際的這個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四個支,所以說呢前後都可以對比,中間是圓滿的,前後是略的,噢。將來這個要說。

  “從生支後,老死相顯,標老死者”,從生了之後呢,就開始老死了。我們說老死,不一定頭發白才是老啊,變化的,慢慢趨向變異的,我們是生、住、異、滅嘛,生下來實際沒有住的,馬上異的,異就是老死了,不斷地在,小孩子生下來,今天跟昨天比一比,今天比昨天老了,當然我們眼睛看不出來,但你用科學的分析一下,他的細胞又老了一點了,一天一天老,一年更看得出,一年要老一點,到了長大了之後,你們一看很明顯的,小孩子,那個嫩嫩的樣子沒有了,已經是比較好象是粗了,皮膚什麼都是……。我們在溫州,有個居士,他跟我說,哎呀,我這個小孩子,一個男孩子,小孩子小的時候很可愛,現在好象沒有那麼可愛了,他長大了,皮膚啊,什麼都沒有那麼細嫩了,實際上就是老了一點。那麼你不斷地在成長,祗好不斷地變老。最後呢,這個老相,等到現出白頭發了,那個樣子呢,那就是衰敗的樣子出來了,實際上這個老死,新的細胞生,舊的細胞死,剎那剎那都在老死。但是我們的肉眼看出來呢,祗看到在往前發展,實際上剎那剎那都在老死,一直到最後的一期終了,那真正的死掉了,那是一期命終的老死。如是老死,即是今時的,老死相顯,名老死了,這裏還有一個原因。

  

  論雲:又緣起支,差別有四,一者剎那,二者連縛,叁者分位,四者遠續。

  “論雲:又緣起支,差別有四”,老死支爲什麼要老死噢?爲什麼老死合在一起?因爲有的人他不一定老了才死,所以老死合一起。中夭、年紀輕死的也不少。那麼你說一定要立個老支、立個死支,那就是有的沒有老的了,他就死了,所以老死他合了一起,這有他的特別的作用。

  “一者剎那,二者連縛,叁者分位,四者遠續”,那麼《俱舍論》裏邊又說:緣起支不但是一個,這是分位緣起,它分了十二個階段,叁世來說。那麼緣起支有四種,《阿含經》裏邊講的緣起,一些佛的經裏邊講的緣起,我們可以各式各樣的解釋,但是都有要以佛的原意。不能離開佛的原意自己解釋一通,不行的。一般呢,在那個時候有四種解釋,有剎那緣起;第二是連縛緣起;第叁是分位緣起;第四種是遠續緣起;一共總結下來,講緣起的有四種解釋。那麼他一個個解釋。

  

  雲何剎那,謂剎那頃,由貪行殺,具十二支。癡謂無明,思即是行。通大地思,貪必有也。于諸境事了別名識。貪起有識,了境者也。識俱叁蘊,總稱名色。注曰。言叁蘊者,色想行叁,此之叁蘊與識俱起。想蘊取全,色蘊少分,除五根及表、無表色,以別立支故,取余色蘊,即扶根四境是也。行蘊亦取少分,除無明、思、觸、受、貪,及無慚、無愧、惛沈、掉舉,並生異滅,以別立支故,取余行蘊,即作意等是也。

  什麼叫“剎那緣起?”一剎那裏邊可以有十二支緣起。那麼它舉個例:“由貪行殺”,假使貪心起殺的,就是殺雞、殺鴨子了。貪,貪它的肉,貪它的皮毛,把它殺掉,吃它的肉,用它的皮。那麼這個行殺的時候,有十二支。

  這時候的癡,就是無明,無明支。那麼它的,當然有癡,他假使聰明的話 ,他就不會殺了,這個癡就是無明。

  它的思,造作的那個思心所就是行,“通大地思,貪必有也”,貪,這個大地法了,思是大地法,我們已經學過的,凡是起心,必有它。那麼這個貪心的時候,必定跟它同時生起有思心所。

  “于諸境事了別,名識”對那些事情,他能夠了別的,這是雞,這是鴨子,這是刀,他要把它殺掉,這個了別的是識。貪起有識了境業,貪起嘛,心王嘛,有識嘛。貪是心所法,心王,心所同時生起的,這個我們講過了。

  “識俱叁蘊,總稱名識”,跟識一起起來的叁個蘊,色、想、行叁個蘊,爲什麼不是受?色、受、想、行,受另外立一支了,有受支的。那麼另外叁個蘊呢,就是跟這個識,了別的識,這是識蘊,同時起的叁蘊,都叫名色。爲什麼叫名色呢?想蘊、行蘊是名,色蘊是物質,是色,所以這個叁蘊,它注解噢,這是圓晖法師的注解。前面的是《俱舍論》的原文,它的“注曰”,是圓晖法師解的,這個叁蘊呢,就是色蘊、想蘊、行蘊,這叁個。“此之叁蘊與識俱起”,它跟識同時生起的,我們在一剎那之間嘛,當然有色、想、行了,都有了。

  什麼叫“想蘊”呢?“取全”,這個時候的想蘊,這個想,他心裏邊,把外境放在心裏來,取相,這個取相的心所叫想。

  那麼“色蘊”是一部分,要把五根、表色、無表色除開。因爲五根是六處,有它的支的,表、無表色也有其它的支的,所以離開這叁個,取五根、表、無表色以外的色蘊,這個就是扶塵根,跟聲、香、味、觸這四個境,色蘊就是這個四個。

  “行蘊”呢,也是少分的,不是全部的行蘊都是生起來。跟它相應的行蘊,那就是無明已經立支了,不要了,思心所也立了行蘊,行那一支了,不要了。觸立支的,受也立支的,貪,下邊要立支的,無慚、無愧、昏沈、掉舉,生、住、異、滅,都立了支的,所以這些除開。其余的行蘊,作意等等,這個就是我們的心所法裏邊余下的那些,還有不相應行這一些,這個都包在裏邊。

  

  住名色根,說爲六處 。眼等五根,住名色故,說此五根,以爲六處,雖然是五,六處攝故,說名六處也。六處對余和合有爲觸。六處即是根,對余境識,叁和有觸。領觸名受。貪相應受。貪即是愛。即行殺時,本貪心也。與此相應,諸纏名取。謂無慚、無愧、惛沈、掉舉,名爲諸纏,與貪相應也。所起身語二業名有。謂行殺時,起身語二業,名爲有支也。如是諸法起位名生;熟變名老;滅壞名死。此是叁相,熟變是異相。

  那個色根,“住名色根,說爲六處”,因爲六處這一支,“住名色根”,這個話不好懂,他已注解了,“眼等五根住名色故”,眼等 五根住了名色裏邊,這是名色裏發展出來的,此五根以爲六處,雖然是五,六處所攝,雖然它祗有五個,但是屬于六處攝的,所以從總的名字是六處,所以說眼等五根呢,叫它是六處。那麼這個住名色根呢,這個話費解,噢!我們說名色是總的,根是別的,這個根是依了名色上的,叫住名色根,這個根是依了名色住的,叫住名色根,這個實際上是五根,但是總的來說呢,是六處,他安立了六處支。

  “六處對余和合有爲觸”,六處就是根了,對余的識,境,叁和合,這個就是觸。“領觸名受”,領納那個觸的叫受,這個我們講過了,就是貪心相應的那個受,受心所。貪本身,以貪行殺嘛,貪本身這個貪就是愛,十二支的愛支。行殺時候的貪的那個心,他貪它的肉,或者貪它的什麼,要殺它的。

  “與此相應諸纏名取”,還有其它的煩惱,給這個貪相應的,其它的煩惱,都叫取,哪些呢?無慚無愧,昏沈掉舉等等,這些煩惱,與貪相應的,都叫取。所以前面的行蘊裏邊,要把無慚、無愧、昏沈、掉舉都去掉,因爲這裏安了支了,安了這個取支裏邊了,所以行蘊裏邊要把它除掉。

  “所起身語二業名有”,正起殺的時候,身業、語業,這兩個叫有,所以說在前面呢,把色法裏邊的表,無表色都除掉了,這是行殺的業包在這一支裏邊去了,“謂行殺時,身語二業,名謂有支也”。

  “如是諸法,起位名生”,這些法,前面那一些法了,它正生起的時候,就是生,變異的時候叫老,壞滅的時候叫死,就是生、住、異、滅,那就是十二支,五蘊裏邊的生、住、異、滅,這個叫老死了。生嘛,叫生,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