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▪P3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最多是八支。如果以色界、无色界或者是欲界的中夭来说,那都不到八支。

  因此这个“《大缘起经》说具有故,彼说,佛告阿难”,这个经上,佛告阿难,“识若不入胎”,它这个《大缘起经》呢,讲缘起了。“说具有故”,它是说欲界,从具足八支的来说的,那么它怎么说呢?下边就引这个经,这个里边经里边说,佛告阿难,识假使不入胎,“名色得广大增长否?”,没有识的话名色能不能长大?那不可能的噢。“不也?世尊,乃至广说”,那么一直到最后的那个老死支了。那么这是到那个有了,据欲界的八支来说,他说了很多,从这个地方呢我们讲“中八据圆满”来说呢。就是说《大缘起经》里边的这一段文呢,是据欲界的,具足八支的圆满来说的。那么中间中夭的,色、无色界天的那些不在里边,是据圆满说。

  那么经上那么说,“解云:此经既云入胎方有名色等增长,明知八支据欲界说”。因为是胎生了,色界、无色界没有胎生了。噢,色界是化生,无色界就是身体都没有的。这个, 知道是从欲界来说,欲界的八支来说。“色界不入胎故”。

  

  有时但说二分缘起,一前际摄,二后际摄,谓无明乃至受支,此七支前际摄;若爱乃至老死,此五支后际摄。前后因果,二分摄故。前因果者,谓无明行为因,识等五为果也;后因果者,谓爱取有为因,生老死为果。此约因果,分为二际。

  “有时但说二分缘起”。这是三际来说了,前际、后际、中际。这个十二支有的时候也可以两际来说,前际与后际,前一辈、后一辈子,挨着的两世。那么这个怎么分呢?

  “谓无明乃至受支”,这七支是前际,假使爱至老死这五支是后际,前际是因,后际是果。这两分、两际是两分因果,前面是两重因果,这里一重因果。

  “前因果者谓无明行为因,识等五为果也”,“后因果者谓爱取为因,生老死为果”,“此约因果分为两际”,那么这里说了很多,我们还是回过来看那个表。(那个表该是重画一个,因为我们没有这个重画的,没有写下来呢,就将就这个看一看。它里边把前、中、后三际,下边中际里边入胎、住胎、出胎,这个我们不要它。我们就把就在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这十二支里边,我们上边再画两个括弧。因为你自己弄纸上画,书上不要去划了。)无明、行、识、名、色、六处、触乃至受,这个属于前际。那么受之后,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这五支属于后际。那么这个前后是两重因果,前面的因果呢,无明、行是因,识等五为果。因为无明就是感到,无明因呢就这个因,就是前际里的一层因果了。无明、行是因,那么感的果就是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,这是受了果了,受果报。那么后边的呢,那一个后际里边呢又是一重因果。爱、取,爱是烦恼,取也是烦恼。有是造业,烦恼造了业就感到生、老死。这是一重因果。前面的无明是烦恼,行是业,感的果是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这五支是果。那么后边的因果呢,爱、取是烦恼。有是业感的果,就是生、老死二支。

  那么用这个两层来说,前、后二际,两重因果来说也可以。噢,反正佛说的话就是可以。根据我们的需要这么解释。但是原则性不能动的。噢,就是你这样子,说三际因果也可以,两际因果也可以。但是不能乱来,乱扯的也不行的。我们说佛的注解是有一定的,不是随便什么解都可以的。这个不是合适的。但是呢,你智慧大的就可以多方面的说。初地菩萨百法明门,一个法有一百个解释,可以,都是合理的,不错的。那么二地菩萨嘛一千个解释。但是不是乱解释。噢,那么就是三层,三际因果或者二际因果都可以讲,都可以说。那么在《俱舍》呢,重要的是讲了三际的因果,两际也可以。他就是说,不要说两际是不行的,说二际也可以,允许的。下边就是正讲十二支了。

  

  庚二 别显体性

  从此第二,别显体性。论云:无明等支,何法为体,颂曰:

  宿惑位无明  宿诸业名行  识正结生蕴  六处前名色

  从生眼等根  三和前六处  于三受因异  未了知名触

  在淫爱前受  贪资具淫爱  为得诸境界  遍驰求名取

  有谓正能造  牵当有果业  结当有名生  至当受老死

  “从此第二,别显体性”,这十二支虽然介绍了,那十二支每一支的体性如何,要解了,“论云:无明等支,何法为体”,“无明等”,“等”后面的十一支,行、名色等等 、一直到老死,它是以哪一个法为体。

  “宿惑位无明”,这个我们的《三学》里边已经改过了,本来原文有错的。“宿惑位无明”,这里已经改正了。无明就是过去的烦恼,总的来说叫它无明。“宿诸业名行”,过去的造的业,总括一个名字叫行。

  “识乃结生蕴”,正在投生这一剎那的五蕴叫识。“六处前名色”,在六处,五官还没长之前,这个一个阶段叫名色,名就是精神了,色是物质了,就是精神物质这么一团。

  “从生眼等根”,那么六处以后呢,就开始生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这个五根。“三和前六处”,到这个六处跟五根生起来了,还没有接触外境,还没有生触的时候这叫,这个阶段叫六处。

  “于三受因异,未了知名触”。三个受因:苦、乐、舍三个受。这三个受的因不同,这就是触了。触就是受因了。前面我们讲受的时候讲过的,未了知它对受为什么要受苦?为什么要感快乐这个因他不知道。他祗知道碰到火是痛的,吃到糖是甜的。但是这个甜是为什么原因来的?他不知道,这个时候就是很幼稚了。这个时候叫触。

  “在淫爱前受”,等到你能够分别了,这是糖是吃了甜的。他自己知道手去拿糖了,这个时候懂事了,叫受。那个,但是年龄还没大了,贪欲的心还没有生起来,就是男女之贪心呢还没有生起来。那么“贪资具淫爱”,不但是有男女贪,对一切的受用的东西也贪着,这个时候叫爱。

  “为得诸境界,遍驰求名取”。这个呢还是一般的追求,就是看见好的要,就是要。后来呢这个追求的力增长了。噢 ,他想尽办法为得到这个境界,他要贪着的那些,五欲的境呢他就遍驰求,到处去追求。这个贪心力量强了。这个阶段呢叫取,都是烦恼。“有谓正能造,牵当有果业”,有,有支就是正在造,这个造什么?造能够牵引当有果,将来下一辈子果的业,能够感后来的果的业,正在造的时候叫有,那就是业了。

  “结当有名生”,下一辈子投生的时候,结生的时候就相当于现在的识,那叫生。“至当受老死”,将来的受支、爱支、取支、有支等等都包在老死支里边,这是后际了。那么中间呢,讲得广,前后二际讲得略一点,这是一个颂,噢,下边要广讲。

  释曰:宿惑位无明者,谓过去生,起烦恼时,名宿惑位。此位五蕴,至今果熟,总名无明。既是五蕴,独标无明者,论云:彼与无明,俱时行故,由无明力,彼现行故,如说王行,非无导从,王但胜故,总谓王行。解云:彼者彼宿惑位,五蕴也。

  “释曰:宿惑位无明者,谓过去生,起烦恼时,名宿惑位”。过去起烦恼的时候这个阶段叫宿惑位。这个位,“此位五蕴,至今果熟,总名无明”。这个时候的五蕴,当现在我们这个果成熟了,回忆过去看,过去造烦恼的时候,那时候的五蕴通通叫无明。就是说无明这一支并不单是烦恼,无明还有其它的五蕴,但是无明的力量特别强,就把这一支的五蕴叫它无明。总的来说,十二支的体都是五蕴,就看哪一个部分的力量强就安什么名字。那么这个五蕴呢它的烦恼的力量特别强。那么现在回忆过去呢,就叫它是叫无明,就是过去的烦恼,总的一句话。

  “既是五蕴,独标无明者”。既然它是五蕴,那就是还有很多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都有了,无明这不过是行蕴里边心所法之一了,那么怎么叫无明呢?论里边有解释。

  论云:《俱舍论》里边说,“彼与无明,俱时行故,由无明力,彼现行故,如说王行,非无导从,王但胜故,总谓王行”。这个《俱舍》里打了个比喻噢,它说既然是五蕴,它东西很多了,你怎么祗说一个无明呢。它就是说这些蕴呢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除了无明以外,那些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它们是跟了无明一起走的。由无明的力量它们才生起来的。打个比喻就是说,国王走的时候并不是国王一个人走,他有很多随从的人员,有警卫、有护士、有医生、啊,有大臣、有各式各样的技术人员呢,都跟他一起走。那么他,但是呢总的说是国王到了。那些人呢,就略而不说了。为什么呢?“王但胜故”,王是最殊胜的,是个头嘛,我们这些呢,报纸上也说的,说什么国家的什么总统到了。他是一个人来的?他们是来一大批了。但是我们登报的时候,这个标题总是说什么人到了,噢,随从人员呢解释的时候附带的说一下。所以说呢虽然是无明呢,并不是说没有其它 的五蕴了,因为无明的力量强,所以说呢,但标无明的那个名字。

  解云:彼者彼宿惑位,五蕴也。就是我们这个彼无明了。这个彼啊代表什么呢?就是宿惑位那个时候的五蕴,全部的五蕴。这个五蕴并不是没有的,就是不是单是一个无明,它跟无明一起有,一起生出来的,一起行动的,活动的。但是无明力量强,噢。它们跟了无明起作用的,所以呢这个时候我们安个名词叫无明。并不是没有其它五蕴,这是强调那个部位的时候虽然叫无明,还有其它 的五蕴。总的来说,有部的解释这十二支全部是五蕴,哪一个力量强就安这个时候叫什么名字。第一个过去的起烦恼的时候,无明的力量很强。这个无明就是代替总的烦恼,啊,它是过去世烦恼都安了名字叫无明,那么这个时候其它的五蕴呢名字就隐下去了,祗标一个无明。

  

  宿诸业名行者,谓宿生中,起诸业位,此位五蕴,总名为业,业名为行,造作义故。此十二支,皆有位字,故初句位言,流至生老死。 

  第二支,“宿诸业名行”。在过去世我们造的业,总的来说都叫一个行。“此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