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壽,一千歲,長得又好,又端正。但是就有一個不好,沒有佛法,因爲沒有苦。佛教是苦集滅道,有苦才想修行嘛。沒有苦就不想修了。

  所以說現在東南亞的國家,出家人少得可憐,都是從大陸上招他的徒弟。就是因爲那裏邊生活比較好一點。生活好一點,尚且出家的人都沒有了,那麼在北俱盧洲那樣子的人,那裏佛法都沒有,不需要了。它說你身又沒有苦,又不害病,又沒災患,又不用勞動,又不辛苦,什麼都好,一千歲之後,可以生天去了,更好,那麼就感到沒有需要。

  

  地獄及洲,合成十二,並六欲天,傍生、餓鬼,處成二十。若有情界,從自在天,至無間獄,若器世間,乃至風輪,皆欲界攝。

  這樣子,地獄是八個,洲四個,十二個;前面六欲天,有六個天,那麼有十八個;加上傍生、餓鬼,二十個。所以說欲界,或者說五趣——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天、人,或者說二十處——八個地獄、四個洲、六層天再加上畜生、餓鬼,一共二十處。那麼人分了四大洲,天分了六層天,地獄分了八個地獄。

  “若有情界,從自在天,至無間地獄”,“有情界”,這個欲界的有情來說,“從自在天”,就是他化自在天,一直到最低的“無間地獄”都叫欲界。從“器世間”來說,從“風輪”開始一直到他化自在天,都是屬于欲界的範圍。什麼叫風輪?我們這個地方形成的時候,先是風輪,風輪上邊是水輪,水輪上邊是金輪,金輪上邊就是這個地。那麼這個最低的是風輪,從風輪開始到最高的他化自在天,就是這個地方,這是欲界的器世間。有情世間,當然從地獄開始;器世間,卻是從最下的風輪開始。

  欲界講完,下邊講色界。

  

  此上十七處者,標色界也。此欲界上有十七處,名爲色界。叁靜慮各叁,第四靜慮八者,列十七名也。謂叁靜慮處各有叁,第四靜慮處獨有八,合成十七處,器及有情,總名色界。

  “此上十七處”,上面十七個地方,這個就是色界,“標色界也”,“此欲界上,有十七處”,這就是“色界”,哪十七個處呢?下邊要交待。

  “叁靜慮各叁,第四靜慮八”,初靜慮、二靜慮、叁靜慮都是叁個,每一個靜慮有叁處,叁個靜慮各有叁處,叁叁九。第四靜慮有八個地方。他也是叁個,但是有五不還天——聖者住的有五個地方,加第四靜慮,成爲八個。八個加九個,就是十七個,這是色界天,一共十七處。“列十七名也”,“叁靜慮各叁,第四靜慮八”,那麼這十七處是什麼地?什麼名字呢?它就給你說,謂叁靜慮各有叁,第四靜慮有八個地方,一共合起來十七個處所。“器及有情,總名色界”,十七處裏邊,器世間也好,有情世間也好,總的說都屬于色界,因爲色界的範圍廣,包括器世間、有情世間。那麼下邊分說。

  

  第一靜慮,處有叁者:一、名梵衆天,大梵天王,所領衆故;二、名梵輔天,衛侍梵王,爲臣輔翼故;叁、名大梵天,廣善所生,故名爲梵。此梵即大,故名大梵。由彼獲得中間定故,最初生故,最後沒故,威德等勝,故名大梵。

  第一靜慮有叁處。第一,“梵衆天,大梵天王,所領衆故”,大梵天王的下邊就是老百姓,梵衆天,就是最下一層。

  第二,“梵輔天”,第二等的,“衛侍梵王,爲臣輔翼”,這是大梵天王的臣,他的臣、警衛之類的,這是梵輔天,輔助大梵天的。

  第叁,“大梵天王,廣善所生,故名爲梵,此梵即大,故名大梵,由彼獲得中間定故,最初生故,最後沒故,威德等勝,故名大梵”,第叁個是大梵天,是初禅最高一層天,它爲什麼叫大梵天呢?“廣善所生”,生大梵天,要很多的善法才能生上去,假使善法不夠,就生在梵衆天、梵輔天。要生大梵天的,那個善要特別多。“廣善”,很廣的、很多的善才能生到大梵天,所以叫“梵”。梵這個話,就是善。印度的善,清靜,都叫梵。梵行,就是說不淫欲——這個清靜的行就是梵行,那當然色界的人沒有淫欲的,所以說是清靜的梵行。那麼這個梵,不但是不淫欲,還要很多的善。總之梵就是善的一個代名詞,凡是善,包括不淫欲清靜等等,這麼才叫梵。這個梵就是天,這個梵,本身就是在天上,天叫大梵。“此梵即大”,這個梵本身很大。廣善,就是大的善,那麼叫大梵。那麼六離合釋這是什麼釋?持業釋,大即是梵,梵即是大,一個體,一個用。

  “由彼獲中間定故”,他爲什麼要比他們高一等呢?他得到的中間定。我們以前學過,中間定——初禅到二禅中間有個定,這個定是無尋唯伺定。初禅是有尋有伺,二禅是無尋無伺,這個定夾了中間,尋沒有了,伺還有。那麼大梵天他得了這個定,他這個定當然比有尋有伺的初禅要高一點,所以說比梵衆天、梵輔天都要高一層,他的善法多、廣,所以叫大梵天王。

  大梵天王在初禅裏邊是第一個生,最初有他。後來他一個人感到太孤單,他說最好再生些下來。後來有些業報該生到裏邊的,就慢慢地投生到大梵天。大梵天很高興,他就想到,這些都是我的孩子,都是我造出來的,因爲我心裏一想,他就來了,他是我造出來的。他就自己以爲大梵天王是一個了不得的主。

  我們說在劫末的時候,火燒初禅,水淹二禅,風吹叁禅,整個世界毀滅了。毀滅之後,慢慢地,慢慢地,衆生業風感到又形成了。形成之後,在初禅天第一個降生的是大梵天王。大梵天王他來的時候第一個來。走的時候,他壽命最長,其他的都死掉了,他還在,最後走,他認爲他不死。那麼這就是成了一個主。

  

  第二靜慮,有叁天者:一、少光天,于二禅內,光明最少,故名少光天;二、無量光天,光明轉增,量難限故,名無量光天。叁、極光淨天,光明勝前,遍照自地,故名極光。

  第二靜慮又有叁個天。第一,“少光天,于二禅內,光明最少”。二禅是光明爲體的,初禅是以梵爲立名的,梵衆、梵輔、大梵,它是梵——對世間人來說他是清淨的梵行。那麼第二禅更高超了,他是光明。少光天這個天,第二禅裏邊光明最少的,叫“少光天”。

  第二,“無量光天”,光明慢慢增加了;“無量”,難以度量,難以限量的叫無量光。

  第叁,“極光淨天”,光明比無量光還要大,更殊勝。“遍照自地”,它這個光把自己的二禅天全部照到,叫“極光”。光是最超的,全部照完了。無量光還不過多而已,他就是整個的二禅天全部照到,叫極光淨天。

  那麼這是二禅天。

  

  第叁靜慮,有叁天者:一、少淨天,意地樂受,故名爲淨,于第叁禅中,此淨最少,名爲少淨;二、無量淨天,此淨轉勝,量難限故,名無量淨天;叁、遍淨天,此淨周普,故名遍淨。

  第叁禅,也有叁個。第一,“少淨天,意地樂受,故名爲淨,于第叁禅中,此淨最少,名爲少淨”,這個我們前面講過,第叁禅的悅意的受叫樂,這個樂受就是叫淨。這個淨是第叁禅的樂,第叁禅的樂祗有第叁禅有,初、二禅都沒有的,欲界更談不上。我們說本來是心的悅叫喜,除了第叁禅心悅叫樂(因爲沒有沖動,很寂靜的叫樂,前面根品都講過)。一般的樂是身樂,就是第叁禅的心悅叫樂,這個樂是非常殊勝。那麼第叁禅,又是叫淨,以淨來立名的。那麼最低一層,這個淨最少,少淨天,這個樂是比較少的。

  第二,“無量淨天”,樂多了,“數量轉增,量難限故”,數量是數不清了,很多了,叫無量淨天。

  第叁,“遍淨天”,這個遍淨天的淨,這個樂更大,遍了,“此淨周遍”,整個叁禅天全部充滿,“故名遍淨”。

  這是第叁禅的叁個天。

  

  第四靜慮,有八天者:一、無雲天,此下空中,無所居地,如雲密合,故說名雲。此上諸天,更無雲地,在無雲首,故名無雲;二、福生天者,更有異生勝福,方可往生,故說名福生;叁、廣果天,于色界中,異生生中,此最殊勝,故名廣果天。四、無煩天,煩謂煩雜,于無煩中,此最初故,得無煩名;五、無熱天,已得雜修上中品定,能善伏除上中品障,意樂調柔,離諸熱惱,故名無熱;六、善現天,已得上品雜修靜慮,果位易彰,故名善現。七、善見天,已得上勝雜修靜慮,離修定障,余品至微,見極清徹,故名善見天;八、色究竟天,有色天中,更無有處,能過于此,故名色究竟。此五天名淨居天,唯聖人居,無異生雜,故名淨居。

  第四禅,有八個天。

  第一,“無雲天”,爲什麼叫無雲呢?“此下空中,無所居地,如雲密合,故說名雲。此上諸天,更無雲地,在無雲首,故名無雲”,它說這下邊的天,就是初禅、二禅、叁禅,它們的天是居在空中,住的地方跟雲一樣,很稠密的,像雲一樣這一堆,那一堆。初禅天、二禅天、叁禅天很多很多,跟雲一樣。那麼第四禅以上不是這樣子了,它不是像雲一塊一塊的,所以叫無雲。第四禅第一層天,是無雲天裏邊第一個,從它開始不叫雲,所以叫無雲天,用無雲天來標它的名。

  那麼有的地方說第四靜慮裏邊本身就是很大,不像下邊一樣,很多很多積起來跟雲一樣的,不是那回事了。也有這麼說,下邊的天都是依著雲住的,第四禅不要雲的。那麼這裏有好幾個說法。根據《俱舍》,就是書上的說法,我們學《俱舍》,就根據這個說法好了。

  第二,“福生天”,“更有異生勝福,方可往生,故說名福生”,有情要生這個天上,要有殊勝的福報才能生得上,叫福生天。

  第叁,“廣果天”,就是(凡夫)第四禅最高的天,“于色界中,異生生中,此最殊勝,故名廣果天”。這個果是最廣的、最大的、最好的果。這個“異生”就是凡夫。在色界當中,凡夫說起來,這個地方是最殊勝——廣果天,它的果是最好的。那麼聖者當然不是了,從凡夫說,在色界裏邊最殊勝的是廣果天。

  第四禅裏邊還有五個天是聖者所住的,“五不還天”,那就是下邊的:

  第四,“無煩天”,這個煩就是煩惱,煩雜;“于無煩中,此最初故,得無煩名”,下邊天都是煩雜的,這個天——純淨,因爲它是無漏 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