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寿,一千岁,长得又好,又端正。但是就有一个不好,没有佛法,因为没有苦。佛教是苦集灭道,有苦才想修行嘛。没有苦就不想修了。

  所以说现在东南亚的国家,出家人少得可怜,都是从大陆上招他的徒弟。就是因为那里边生活比较好一点。生活好一点,尚且出家的人都没有了,那么在北俱卢洲那样子的人,那里佛法都没有,不需要了。它说你身又没有苦,又不害病,又没灾患,又不用劳动,又不辛苦,什么都好,一千岁之后,可以生天去了,更好,那么就感到没有需要。

  

  地狱及洲,合成十二,并六欲天,傍生、饿鬼,处成二十。若有情界,从自在天,至无间狱,若器世间,乃至风轮,皆欲界摄。

  这样子,地狱是八个,洲四个,十二个;前面六欲天,有六个天,那么有十八个;加上傍生、饿鬼,二十个。所以说欲界,或者说五趣——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天、人,或者说二十处——八个地狱、四个洲、六层天再加上畜生、饿鬼,一共二十处。那么人分了四大洲,天分了六层天,地狱分了八个地狱。

  “若有情界,从自在天,至无间地狱”,“有情界”,这个欲界的有情来说,“从自在天”,就是他化自在天,一直到最低的“无间地狱”都叫欲界。从“器世间”来说,从“风轮”开始一直到他化自在天,都是属于欲界的范围。什么叫风轮?我们这个地方形成的时候,先是风轮,风轮上边是水轮,水轮上边是金轮,金轮上边就是这个地。那么这个最低的是风轮,从风轮开始到最高的他化自在天,就是这个地方,这是欲界的器世间。有情世间,当然从地狱开始;器世间,却是从最下的风轮开始。

  欲界讲完,下边讲色界。

  

  此上十七处者,标色界也。此欲界上有十七处,名为色界。三静虑各三,第四静虑八者,列十七名也。谓三静虑处各有三,第四静虑处独有八,合成十七处,器及有情,总名色界。

  “此上十七处”,上面十七个地方,这个就是色界,“标色界也”,“此欲界上,有十七处”,这就是“色界”,哪十七个处呢?下边要交待。

  “三静虑各三,第四静虑八”,初静虑、二静虑、三静虑都是三个,每一个静虑有三处,三个静虑各有三处,三三九。第四静虑有八个地方。他也是三个,但是有五不还天——圣者住的有五个地方,加第四静虑,成为八个。八个加九个,就是十七个,这是色界天,一共十七处。“列十七名也”,“三静虑各三,第四静虑八”,那么这十七处是什么地?什么名字呢?它就给你说,谓三静虑各有三,第四静虑有八个地方,一共合起来十七个处所。“器及有情,总名色界”,十七处里边,器世间也好,有情世间也好,总的说都属于色界,因为色界的范围广,包括器世间、有情世间。那么下边分说。

  

  第一静虑,处有三者:一、名梵众天,大梵天王,所领众故;二、名梵辅天,卫侍梵王,为臣辅翼故;三、名大梵天,广善所生,故名为梵。此梵即大,故名大梵。由彼获得中间定故,最初生故,最后没故,威德等胜,故名大梵。

  第一静虑有三处。第一,“梵众天,大梵天王,所领众故”,大梵天王的下边就是老百姓,梵众天,就是最下一层。

  第二,“梵辅天”,第二等的,“卫侍梵王,为臣辅翼”,这是大梵天王的臣,他的臣、警卫之类的,这是梵辅天,辅助大梵天的。

  第三,“大梵天王,广善所生,故名为梵,此梵即大,故名大梵,由彼获得中间定故,最初生故,最后没故,威德等胜,故名大梵”,第三个是大梵天,是初禅最高一层天,它为什么叫大梵天呢?“广善所生”,生大梵天,要很多的善法才能生上去,假使善法不够,就生在梵众天、梵辅天。要生大梵天的,那个善要特别多。“广善”,很广的、很多的善才能生到大梵天,所以叫“梵”。梵这个话,就是善。印度的善,清静,都叫梵。梵行,就是说不淫欲——这个清静的行就是梵行,那当然色界的人没有淫欲的,所以说是清静的梵行。那么这个梵,不但是不淫欲,还要很多的善。总之梵就是善的一个代名词,凡是善,包括不淫欲清静等等,这么才叫梵。这个梵就是天,这个梵,本身就是在天上,天叫大梵。“此梵即大”,这个梵本身很大。广善,就是大的善,那么叫大梵。那么六离合释这是什么释?持业释,大即是梵,梵即是大,一个体,一个用。

  “由彼获中间定故”,他为什么要比他们高一等呢?他得到的中间定。我们以前学过,中间定——初禅到二禅中间有个定,这个定是无寻唯伺定。初禅是有寻有伺,二禅是无寻无伺,这个定夹了中间,寻没有了,伺还有。那么大梵天他得了这个定,他这个定当然比有寻有伺的初禅要高一点,所以说比梵众天、梵辅天都要高一层,他的善法多、广,所以叫大梵天王。

  大梵天王在初禅里边是第一个生,最初有他。后来他一个人感到太孤单,他说最好再生些下来。后来有些业报该生到里边的,就慢慢地投生到大梵天。大梵天很高兴,他就想到,这些都是我的孩子,都是我造出来的,因为我心里一想,他就来了,他是我造出来的。他就自己以为大梵天王是一个了不得的主。

  我们说在劫末的时候,火烧初禅,水淹二禅,风吹三禅,整个世界毁灭了。毁灭之后,慢慢地,慢慢地,众生业风感到又形成了。形成之后,在初禅天第一个降生的是大梵天王。大梵天王他来的时候第一个来。走的时候,他寿命最长,其他的都死掉了,他还在,最后走,他认为他不死。那么这就是成了一个主。

  

  第二静虑,有三天者:一、少光天,于二禅内,光明最少,故名少光天;二、无量光天,光明转增,量难限故,名无量光天。三、极光净天,光明胜前,遍照自地,故名极光。

  第二静虑又有三个天。第一,“少光天,于二禅内,光明最少”。二禅是光明为体的,初禅是以梵为立名的,梵众、梵辅、大梵,它是梵——对世间人来说他是清净的梵行。那么第二禅更高超了,他是光明。少光天这个天,第二禅里边光明最少的,叫“少光天”。

  第二,“无量光天”,光明慢慢增加了;“无量”,难以度量,难以限量的叫无量光。

  第三,“极光净天”,光明比无量光还要大,更殊胜。“遍照自地”,它这个光把自己的二禅天全部照到,叫“极光”。光是最超的,全部照完了。无量光还不过多而已,他就是整个的二禅天全部照到,叫极光净天。

  那么这是二禅天。

  

  第三静虑,有三天者:一、少净天,意地乐受,故名为净,于第三禅中,此净最少,名为少净;二、无量净天,此净转胜,量难限故,名无量净天;三、遍净天,此净周普,故名遍净。

  第三禅,也有三个。第一,“少净天,意地乐受,故名为净,于第三禅中,此净最少,名为少净”,这个我们前面讲过,第三禅的悦意的受叫乐,这个乐受就是叫净。这个净是第三禅的乐,第三禅的乐祗有第三禅有,初、二禅都没有的,欲界更谈不上。我们说本来是心的悦叫喜,除了第三禅心悦叫乐(因为没有冲动,很寂静的叫乐,前面根品都讲过)。一般的乐是身乐,就是第三禅的心悦叫乐,这个乐是非常殊胜。那么第三禅,又是叫净,以净来立名的。那么最低一层,这个净最少,少净天,这个乐是比较少的。

  第二,“无量净天”,乐多了,“数量转增,量难限故”,数量是数不清了,很多了,叫无量净天。

  第三,“遍净天”,这个遍净天的净,这个乐更大,遍了,“此净周遍”,整个三禅天全部充满,“故名遍净”。

  这是第三禅的三个天。

  

  第四静虑,有八天者:一、无云天,此下空中,无所居地,如云密合,故说名云。此上诸天,更无云地,在无云首,故名无云;二、福生天者,更有异生胜福,方可往生,故说名福生;三、广果天,于色界中,异生生中,此最殊胜,故名广果天。四、无烦天,烦谓烦杂,于无烦中,此最初故,得无烦名;五、无热天,已得杂修上中品定,能善伏除上中品障,意乐调柔,离诸热恼,故名无热;六、善现天,已得上品杂修静虑,果位易彰,故名善现。七、善见天,已得上胜杂修静虑,离修定障,余品至微,见极清彻,故名善见天;八、色究竟天,有色天中,更无有处,能过于此,故名色究竟。此五天名净居天,唯圣人居,无异生杂,故名净居。

  第四禅,有八个天。

  第一,“无云天”,为什么叫无云呢?“此下空中,无所居地,如云密合,故说名云。此上诸天,更无云地,在无云首,故名无云”,它说这下边的天,就是初禅、二禅、三禅,它们的天是居在空中,住的地方跟云一样,很稠密的,像云一样这一堆,那一堆。初禅天、二禅天、三禅天很多很多,跟云一样。那么第四禅以上不是这样子了,它不是像云一块一块的,所以叫无云。第四禅第一层天,是无云天里边第一个,从它开始不叫云,所以叫无云天,用无云天来标它的名。

  那么有的地方说第四静虑里边本身就是很大,不像下边一样,很多很多积起来跟云一样的,不是那回事了。也有这么说,下边的天都是依着云住的,第四禅不要云的。那么这里有好几个说法。根据《俱舍》,就是书上的说法,我们学《俱舍》,就根据这个说法好了。

  第二,“福生天”,“更有异生胜福,方可往生,故说名福生”,有情要生这个天上,要有殊胜的福报才能生得上,叫福生天。

  第三,“广果天”,就是(凡夫)第四禅最高的天,“于色界中,异生生中,此最殊胜,故名广果天”。这个果是最广的、最大的、最好的果。这个“异生”就是凡夫。在色界当中,凡夫说起来,这个地方是最殊胜——广果天,它的果是最好的。那么圣者当然不是了,从凡夫说,在色界里边最殊胜的是广果天。

  第四禅里边还有五个天是圣者所住的,“五不还天”,那就是下边的:

  第四,“无烦天”,这个烦就是烦恼,烦杂;“于无烦中,此最初故,得无烦名”,下边天都是烦杂的,这个天——纯净,因为它是无漏 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