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,所以没有烦杂。这个在无烦杂之首,所有烦杂的天当中它是第一个,从它开始没有烦恼,所以首先叫无烦天,以无烦来立名,“无烦天”。
第五,“无热天,已得杂修上中品定,能善优除上中品障,意乐调柔,离诸热恼,故名无热”,烦恼是热恼,他杂修静虑把那些定的上中品障调伏了,定障也是属于热恼的一类。他的意乐已经调柔,不是那么生硬的,所以热恼的那些障去掉了,“无热天”。
第六,“善现天,已得上品杂修静虑,果名易彰,故名善现”,他杂修静虑,什么叫杂修静虑等会再说,“杂修静虑”,前面是上中品,这是上品,得到之后,它的果很容易现出来,叫“善现”。它的果位已经现出来了,“善现天”。
第七,“善见天,已得胜要杂修静虑,离修定障,余品至微见极清彻故,名善见天”,他的杂修静虑,达到定障的上极品、上胜品——比上品还要高一品,也除掉了。“离修定障,余品至微”,他余下一品了,余下的里边,余下的最少了,他的见也是非常清楚了,叫“善见天”。
第八,“色究竟天,有色天中,更无有处,能过于此,故名色究竟”,他把所有定障完全去完了。善见天,还有一点点定障,“余品至微”,最微细的定障还有。而色究竟天除完了,所以说在色界里边,没有超过这个了。凡夫没有超过广果天,那么圣者的天当然超过凡夫了。圣者“五净天”,这五个天里边,色究竟天是最高的。所以说色界里边,包括圣者在里边,没有一个天可以超过色究竟天。
这五个天,从无烦天开始,从第四个到第八个,这叫“五净居天”,是圣人住的,“无异生杂,故名净居”,在净居天里边都是圣者,没有凡夫杂在里边,纯粹是圣者,叫净居。
那么什么叫“杂修静虑”?修定的时候,修是有惯性的。你修这个有漏定,圣者有无漏定,有漏定要转到无漏定那很困难。那么要从有漏定转到无漏定,要花很大功夫;无漏定出来,到有漏定也要下很大功夫的。那杂修静虑就是说,要从有漏到无漏,无漏到有漏,有漏又到无漏,这样子,调来调去。调的时间,本来要很多时间才换到有漏,换到无漏,现在把时间一点点减到一个念头有漏,一个念头无漏,这样子这个杂修成功了。
那么中间就要起障了,一共有几品障?一共有五品障。什么五品障呢?下品、中品、上品、上胜品、上极品,分了五品,这五品障除掉呢,就得了五个不还天——要除了下品的,得第一个无烦天;除了中品的,就是中品的无热天;那么断了上胜品的,是善见天;上极品的除掉的,那就是色究竟天。那么这五品除完了,得到的果就是五不还天,把定障除了五品。
于色界中,立十七天,依经部宗也。若萨婆多宗,唯立十六天,除大梵天。谓梵辅天,中有高台阁,名大梵天,一主所居,更无别地,如世尊处座,四众围绕,故别不立大梵天也。除无想天者,谓广果天中,有高胜处,名无想天,非别有地,故不立也。
那么色界里边立这么十七天是经部的说法,“立十七天,依经部宗”。假如依“萨婆多宗”,依有部来说,“唯立十六天”。这个就是部派里边稍稍不同。经部立十七天,就是前面讲的十七个天,色界天十七个。那么有部祗有十六个,大梵天除掉,为什么原因除掉?
“谓梵辅天中,有高台阁,名大梵天,一主所居,更无别地,如世尊处座,四众围绕,故别不立大梵天也”,有部里边大梵天不立一个,为什么?因为大梵天就在梵辅天里边,不过这个地方高一点。好象什么呢?好象佛讲经的时候,坐在高处,听的人在下边,这个虽然是一个高一个低,实际上就是在一个地方,在一个国土里边。那么有部根据这个道理,大梵天虽然是高一点——高台阁,但是毕竟没有离开梵辅天,他还是梵辅天,所以大梵天就不立。
那么有的地方也除掉“无想天”,“谓广果天中,有高胜处,名无想天,非别有地,故不立也”。那么无想天也在广果天里边的。什么叫无想天?假使得了四禅以后,修无想定(这个我们前面学过的知道,没有学过的去翻一翻,根品里有无想定),这个无想定修了之后,就是说什么都不要想了。有的人现在就是,不思善不思恶,什么都不想,以为这个就能开悟的。这个禅宗开悟的话里边有密意的,并不是说什么都不想就开悟。什么都不想,那就呆掉了。无想天就是这样。什么叫不想?他以为是证涅槃,实际上是笨掉了,思想都不起作用了。那么修无想定的人得无想果,这个无想果就在广果天里边,也是个高台处——高台阁,这个宫殿一样的高胜的地方叫无想天,并不是离开广果天还有个无想天。也不另外立无想天。
所以说,经部十七个天,立大梵天,无想天没有。有部十六个天,也是没有无想天,再除一个大梵天。因为这两个天,对下边那个天都是一个地方,不过高一点就完了 。这个高的情况,好象佛讲经的时候,坐得高一点,其他听的人就低一点,所以不安立。
经部师立大梵天者,谓大梵王,与梵辅等,处虽不别,身形寿量,皆不等故,故须别立。此经部宗除无想天者,以无想天与广果天身寿等,所以无想摄入广果,更不别立。
“经部师立大梵天者”,那么经部为什么立大梵天呢?“谓大梵天与梵辅等,处虽不别,身形寿量,皆不等故,故须别立”,经部跟有部不同。有部不安立大梵天,因为都在梵辅天里边。那么经部为什么强调把他安立一个地方,要加一个地方呢?前面我们说过,大梵天就在梵辅天的里边有高台阁。经部的看法,大梵天虽然跟梵辅天是同一地方,不过高一点,并没有离开梵辅天,但是毕竟大梵天身形高大,寿量比他们长,他们没有生,他先生,他们死完了,他还在。所以从果报上说,是不同于梵辅天,所以要另外安立一个大梵天。这是经部立大梵天的原因。
有部不立大梵天,处所相等;经部立大梵天,有情的报不一样。各有各的依据,都不能说错,就是标准不一样。你错了,他错了,那你这个见解太窄了。经部从有情的地方着眼,要立一个大梵天;有部从器世间着眼,不要立大梵天。依据不一样,所以说安立处所多少也不一样。
那么经部里边不立无想天,“以无想天与广果天身寿等,故无想天摄入广果,更不别立”,那么在梵辅天里边,大梵天是高一点,经部安立了大梵天;在广果天里边也有个无想天,此无想天在广果天里边也祗是高一点,为什么经部又不立无想天呢?因为经部的着眼点,是有情上着眼的。无想天的人,他的大小,他的寿命,跟广果天一模一样,那么就不安立了。
所以说分的标准不同,有部是从地形来看的,所以祗要十六天;经部从有情的不同来看,十七天。各有各的依据,不能说哪个错,哪个不对。但是假使你以为有部从有情观点看呢,你错了,从有情观点看,那该有十七天。你说经部是由地势的不同来分,又错了,因为经部是从有情的观点来看。所以,不同要知道不同在哪里。
若上座部,亦立大梵天,由身寿不同故。亦立无想天,谓与广果,因果别故。由此色界,即有十八天。
另外,“上座部”,也“立大梵天,由身寿不同故”。“亦立无想天,谓与广果,因果别故”。他的着眼点又不一样了,虽然寿命、地处都同,但是因果不一样。无想定是外道修的,外道求涅槃的想而修无想定,所感的果也不一样。所以从这一个因果上看,有别于广果天,所以说上座部把无想天又安一天,十八天。
这个你说十七天、十六天、十八天,哪个对?哪个不对?都对!如果你把依据搞错了,都不对。所以说我们看问题,这个部这么说,那个部那么说,你要看为什么他这么说?为什么那么说?不能很肤浅地说这个对,那个不对,随便下断语是不对的——没有研究过,就没有发言权。你对有部没有研究过,他说的十六天,你说不对,你没有发言权,为什么?说十六天,有他的依据的。依经部十七天,上座部十八天,你说他对也好,不对也好,你没有研究过,都不行,没有发言权。你要说人家对不对,至少你先要知道他为什么说十七天、十六天。
我们现在的佛教也好,这一宗,那一派,说他不对,他不对,东说西说,互相批评,互相指责,都犯了这个毛病。他的教理你研究过没有吗?你没有研究过就不要乱说。你没有研究过,你无的放矢,你自己犯了逻辑的毛病,你根本不了解人家嘛,怎么乱说起来呢?所以说我们一定要,尤其是弘法的人,要注意这个问题,不要随便说人家哪里不对,哪里不对。至少要把人家的东西学一番,学通了,才能说人家到底好不好。没有学通就不要说。不客气的话,你没有发言权。
无色界无处者,明无色界,都无处所,以非色法,无方所故。
那么下边无色界。“无色界无处”,无色界是没有地方的。处所、方向、空间等等都是从色的概念发展出来的,他的色都没有了,物质没有了,你说他在什么地方呢?那不好说了。无处,那么根本谈不上处所。这个无处,不是没有地方,谈不上地方,他没有色法了吗。物质的东西都没有了,你还怎么说他在上、在下、在高、在低、在东、在西,这不好说了。
所以真正达到一切法空的时候,东方、西方,说啥子吗?这还不是戏论吗?但是一般人,你没有达到这个境界,你说西方没有的,东方没有的,这个东方就是西方,这个也不好乱说,因为他还没有达到无分别智。所以说话都是看什么地方,什么场合,才说那个话。你如果不了解这个场合,站错了一个地方,你说那个话就错了。明明这话是对的,你站的地位不对,你说,你就错了。所以学法要把这一点学到了,你才算学了佛了。你如果把经书上的话拿过来,做点口头禅,东说西说的,你根本没有懂。这个话该什么地方说的,你又不知道,那你说了呢,话是那么两句,但是你错了。因为佛说的是对的,他站在这个场合说这个话是对的,你站在那个场合说,你不对。所以说学佛要学活的,不是死的。你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