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以为抱了两句话就对了,很多知识分子就是这样子,佛经自己看了一些,哇!拿了两句,就对了,自以为通了。这个没有通,你没有学好。

  “无色界都无处所”,无色里边没有色法,因无色法,没有物质的,那么也没有方位,也没有地方。方向,东南西北也谈不上;上下,谈不上,那么处所也谈不上,所以无色界无处。

  

  由生有四种者,此明无色,虽无处所,由异熟生,差别有四。一、空无边处天,修此定前,于加行位,厌有色身,思无边空,作空无边解,名空无边处。二、识无边处,厌先外空,复思内识,作识无边解,名识无边处。三、无所有处,次厌无边识,思无所有,作无所有解,名无所有处。四、非想非非想天,谓此定体,非前七地粗想,名为非想,若想全无,便同痴暗,有细想故,名非非想。前三无色,从加行立名,第四无色,当体受称。

  既然无处,怎么分四个呢?无色界不是分了四层吗?欲界有高低,分了二十处,色界有高低,十七个天。那么无色界处所都没有,怎么分呢?但是“由生有四种”,他的生的情况不同,“此明无色,虽无处所”,虽然他没有处所 ,“由异熟生,差别有四”,异熟果的差别不一样。“异熟生”,我们前面五类分别门讲过了,异熟因所生,或者他不同的差别有四种,那么无色界就分成四个天。

  第一,空无边处,“修此定前,于加行位,厌有色身,思无边空,作空无边解,名空无边处”,修空无边处,修得这个果呢,就是得了一定,叫空无边处定。修这个定用什么加行呢?就是感到有色法、有物质是一个苦事情。我们说老子,就达到这个境界:“吾有大患,为吾有身”。你这个色身在那里,就是一个大患,这个很现实。你有这个身体就会害病,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苦处,又要谋生,结果要抚养它,很多事情都来了。假使你这个色身没有了,你这个事情也没有了,解脱了嘛。这个不是真的解脱,但是这个物质的困扰就可以解脱了,解脱了一部分。所以这些人他思想高超的,视有物质的东西都是累赘,把它除掉。观想整个法界是空,就叫空无边。整个虚空,无边的虚空,这样子去修这个定,那么他将来的果就是生空无边处这个地方。

  那么就是对治色法的,感到色法的过患,不好,他就修空把它空掉。那么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这样子想就是修空定了。这不是空定,还差得远得很,这祗不过是把色去掉了,受想行识还都在的。那么跟真空的那个空不是同一回事情。我们修空观,不是想整个一片蓝色的净空,这不是成了空无边处了吗?并不是那个事。这个是事空,还要理空,一切法空的道理再搀进去。由这个门,先观想整个法界是一片蓝色的净空,然后把一切法无生的空性的道理掺进去,那这样证到空性。假使你仅一个无边空,那没有空的理解,还是证不了空性。所以说这不过是一个方便,并不是就是真的空。真正的,你这样子修得的果报,就是空无边处,不是证了空定,没有空的理解。所以说我们要学中观,没有中观,你就是把空观观成了,还是一个空无边处,根本不是一切法空的那个空。那么这是无色界最低一层,叫空无边处。

  第二,“识无边处,厌先外空,复思内识,作识无边解,名识无边处”,前面是把外色空掉了,还有一个内识。他现在又超出前面那个外空,厌离它。然后想自己的内心无边,这个内心的识充满法界,叫“识无边处”。这个跟佛教更近,我们法界里边就是有这个心,有的人说整个法界都是我的心,“识无边处”,如果你想得差一点,你理解差一点,这祗不过是识无边处。

  第三,“无所有处,次厌无边识,思无所有,作无所有解,名无所有处”,前面空的是境界,除掉一个境界。这个空也不好,空也不要,我们看好象是佛教——一切法空掉了,空也不要,高!实际上还是识无边处。那么我们说识无边处,外境空也不要了,祗有内识;内识也不要,无所有处。外面的空、内面的识都不要,无所有处。这跟佛教很近,你说空不要,心也不要。所以说你理解得差一点,会搞错的。那么这个当然不是真正的佛教,外道也有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。他就是厌离那个识,识也不要了,放下——无所有,空也没有,境也没有,内心也没有,无所有。

  第四,“非想非非天”,这个是三界最高的一层天,“谓此定体,非前七地麁想,名为非想,若想全无,便同痴暗,有细想故,名非非想”。这个最高的一层天,非想非非想它怎么安名的呢?这个要生非想非非想天呢,就要修非想非非想定。这个定跟前面的七个地的,就是色界的四个定——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无色界前面三个定——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,跟他们七个比较起来呢,前面七个定都有想,想很粗,他没有前面的粗想,叫非想。前面七个地的修行都靠想的,他不要想了,所以叫非想。粗想没有了,但是,是不是什么想都没有呢?假使想都没有了,痴痴呆呆的,尤其是前面讲过,本来身体没有了,如果心的想也没有了,那这个有情不是消灭了吗?外道、凡夫我执很重的,我没有了那还了得,所以说虽然是粗的想没有,并不是什么想都没有,细想还有。这么“有细想故,名非非想”。非想是没有粗想;非非想是,是什么想都没有也不是,有一个细想,叫非非想。没有想也不是,有想也不是,叫非想非非想。

  那么这四个无色定讲完了,那么下边分别一下:

  “前三无色,从加行立名。第四无色,当体受称”,前三个无色,他为什么叫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呢?加行的时候,要厌离色修空,厌离空修识,厌离识空修无所有,从他加行的时候安名字的,得的果是空无边,识无边,无所有。那么第四个定,却不是修的时候,不要想又不要不想,不是这么来的,他是当体,这个果,修的定的本体既不是粗想,又不是没有想,还有细想,所以是“当体受称”,定的本身来说叫非想非非想,跟前三个立名不一样。

  

  又论云:复如何知彼无方处?问也。谓于是处,得彼定者,命终即于是处生故,复从彼没生欲色时,即于是处中有起故。解云:答前问也。谓于是处,得彼定者,谓随何等洲,修得无色定处也。即于修定处命终,受无色界生,后时从无色没,生欲色时,还即于过去修得定处,中有起故,明知无色无方所也。

  如下边“论云”:《俱舍论》的原文,“复如何知彼无方处?”这个就有这个问题,怎么知道无色界的天是没有处所的?“谓于是处,得彼定者,命终即于是处生故,复从彼没,生欲色时,即于是处中有起故”,这是《俱舍论》的原话,下边圆晖法师解释,我们就看解释好了。

  “解云:答”,回答前面那个问,怎么知道无色界的天是没有方处的呢?就是回答这个话。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“谓于是处,得彼定者”,就是说“谓随何等洲,修得无色定处也”,就是不管你是在四大洲哪一洲,或者在色界哪一个天修得了无色定,就在那个修定的地方,“即于修定处命终,受无色界生”。

  我们先下边看,他说就是你修无色定,不管你欲界的哪个洲,或者色界哪个地方,你无色定修好了;“即于修定处命终”,那么这个人他命终了,就在那个修定的地方,就是哪一洲,假使这个人是南洲的,或者是东洲的,他无色定修得了,那么他在南洲、或者东洲命终了;“受无色界生”,在哪个地方他死掉了,就在修那个地方,无色界的身体也得到了,不用跑来跑去的。因为无色界没有处所,哪里死掉了,当下就是无色界,就生出来了。

  “后时从无色没,生欲色时,还即于过去修得定处,中有起故”,无色界命很长,二万大劫一直到八万四千劫。那么四层,二万、四万、六万、八万,那么当他命终的时候,无色界没有了,死掉了,要生到欲界、色界来,就在修定那个地方,他又投生了。

  所以说,从这个方面来看无色界确实是没有地方的,他哪里死就哪里生。无色界命终,又还是在那里投生。这个从这里证明,无色界是没有方所的,没有一个地方叫无色界。就在那个地方起中有身,就投生,“明知无色,无方所也”,这也就是可以证明,因为这个是事实。根据这个事实来看,那很明白地知道,无色界是没有方所的,没有另外一个地方叫无色界。

  

  依同分及命,令心等相续者,明无色界所依也。欲色有身,心依身而转,无色无身,心依同分及命根转。

  那么下边一个问题,无色界既然是没有色身,他的生命依据什么来的呢?我们这个欲界的人的生命,就是看一个小孩子,从小到老。他一个身体呢,小孩子身体很小,很嫩;年纪慢慢大了,就长大了,结实了,到壮年,青年、壮年、老年,慢慢衰退了,这是从色身就看得出他寿命。这个无色界没有身体的,由什么看他的寿呢?寿命寄托在哪里呢?就是这个问题。

  “依同分及命,令心等相续”,就是他的心是寄托在什么地方?我们的心寄托在身上,那么无色界的身没有,他的心寄托在哪里?他就寄托在“同分及命,明无色界所依也”。“欲色有身”,欲、色界有身体的,我们的心不管欲界的人也好,色界的天也好都依靠着身体而转的,就是从身上生起来。他的心,生在身里边,因身而生的。那么无色界没有身的,他的心依什么生起来呢?依同分(众同分、命根这是前面讲过的,叫不相应行。前面都有,新来的去翻一翻,根品里十四个不相应行里有同分跟命根两个东西,查一下就可以了),就说他的心,虽然没有身体呢,依了同分、命根也可以生起他的心。

  

  问:何故名欲界等?答:界是总名,欲等是别,以别依总,名欲界等。具足应言,欲所属界,名为欲界;色所属界,名为色界;无色所属界,名为无色界。略去所属字,但名欲界等。如言胡椒饮,及金刚环,饮与环俱是总名,胡椒金刚,并为别称,以别依总,名胡椒饮,及金刚环。具足应言,胡椒所属饮,金刚所属环,略去所属字,但名胡椒饮等,况法可知。

  “问: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