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以爲抱了兩句話就對了,很多知識分子就是這樣子,佛經自己看了一些,哇!拿了兩句,就對了,自以爲通了。這個沒有通,你沒有學好。

  “無色界都無處所”,無色裏邊沒有色法,因無色法,沒有物質的,那麼也沒有方位,也沒有地方。方向,東南西北也談不上;上下,談不上,那麼處所也談不上,所以無色界無處。

  

  由生有四種者,此明無色,雖無處所,由異熟生,差別有四。一、空無邊處天,修此定前,于加行位,厭有色身,思無邊空,作空無邊解,名空無邊處。二、識無邊處,厭先外空,複思內識,作識無邊解,名識無邊處。叁、無所有處,次厭無邊識,思無所有,作無所有解,名無所有處。四、非想非非想天,謂此定體,非前七地粗想,名爲非想,若想全無,便同癡暗,有細想故,名非非想。前叁無色,從加行立名,第四無色,當體受稱。

  既然無處,怎麼分四個呢?無色界不是分了四層嗎?欲界有高低,分了二十處,色界有高低,十七個天。那麼無色界處所都沒有,怎麼分呢?但是“由生有四種”,他的生的情況不同,“此明無色,雖無處所”,雖然他沒有處所 ,“由異熟生,差別有四”,異熟果的差別不一樣。“異熟生”,我們前面五類分別門講過了,異熟因所生,或者他不同的差別有四種,那麼無色界就分成四個天。

  第一,空無邊處,“修此定前,于加行位,厭有色身,思無邊空,作空無邊解,名空無邊處”,修空無邊處,修得這個果呢,就是得了一定,叫空無邊處定。修這個定用什麼加行呢?就是感到有色法、有物質是一個苦事情。我們說老子,就達到這個境界:“吾有大患,爲吾有身”。你這個色身在那裏,就是一個大患,這個很現實。你有這個身體就會害病,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苦處,又要謀生,結果要撫養它,很多事情都來了。假使你這個色身沒有了,你這個事情也沒有了,解脫了嘛。這個不是真的解脫,但是這個物質的困擾就可以解脫了,解脫了一部分。所以這些人他思想高超的,視有物質的東西都是累贅,把它除掉。觀想整個法界是空,就叫空無邊。整個虛空,無邊的虛空,這樣子去修這個定,那麼他將來的果就是生空無邊處這個地方。

  那麼就是對治色法的,感到色法的過患,不好,他就修空把它空掉。那麼我們千萬不要以爲這樣子想就是修空定了。這不是空定,還差得遠得很,這祗不過是把色去掉了,受想行識還都在的。那麼跟真空的那個空不是同一回事情。我們修空觀,不是想整個一片藍色的淨空,這不是成了空無邊處了嗎?並不是那個事。這個是事空,還要理空,一切法空的道理再攙進去。由這個門,先觀想整個法界是一片藍色的淨空,然後把一切法無生的空性的道理摻進去,那這樣證到空性。假使你僅一個無邊空,那沒有空的理解,還是證不了空性。所以說這不過是一個方便,並不是就是真的空。真正的,你這樣子修得的果報,就是空無邊處,不是證了空定,沒有空的理解。所以說我們要學中觀,沒有中觀,你就是把空觀觀成了,還是一個空無邊處,根本不是一切法空的那個空。那麼這是無色界最低一層,叫空無邊處。

  第二,“識無邊處,厭先外空,複思內識,作識無邊解,名識無邊處”,前面是把外色空掉了,還有一個內識。他現在又超出前面那個外空,厭離它。然後想自己的內心無邊,這個內心的識充滿法界,叫“識無邊處”。這個跟佛教更近,我們法界裏邊就是有這個心,有的人說整個法界都是我的心,“識無邊處”,如果你想得差一點,你理解差一點,這祗不過是識無邊處。

  第叁,“無所有處,次厭無邊識,思無所有,作無所有解,名無所有處”,前面空的是境界,除掉一個境界。這個空也不好,空也不要,我們看好象是佛教——一切法空掉了,空也不要,高!實際上還是識無邊處。那麼我們說識無邊處,外境空也不要了,祗有內識;內識也不要,無所有處。外面的空、內面的識都不要,無所有處。這跟佛教很近,你說空不要,心也不要。所以說你理解得差一點,會搞錯的。那麼這個當然不是真正的佛教,外道也有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。他就是厭離那個識,識也不要了,放下——無所有,空也沒有,境也沒有,內心也沒有,無所有。

  第四,“非想非非天”,這個是叁界最高的一層天,“謂此定體,非前七地麁想,名爲非想,若想全無,便同癡暗,有細想故,名非非想”。這個最高的一層天,非想非非想它怎麼安名的呢?這個要生非想非非想天呢,就要修非想非非想定。這個定跟前面的七個地的,就是色界的四個定——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無色界前面叁個定——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,跟他們七個比較起來呢,前面七個定都有想,想很粗,他沒有前面的粗想,叫非想。前面七個地的修行都靠想的,他不要想了,所以叫非想。粗想沒有了,但是,是不是什麼想都沒有呢?假使想都沒有了,癡癡呆呆的,尤其是前面講過,本來身體沒有了,如果心的想也沒有了,那這個有情不是消滅了嗎?外道、凡夫我執很重的,我沒有了那還了得,所以說雖然是粗的想沒有,並不是什麼想都沒有,細想還有。這麼“有細想故,名非非想”。非想是沒有粗想;非非想是,是什麼想都沒有也不是,有一個細想,叫非非想。沒有想也不是,有想也不是,叫非想非非想。

  那麼這四個無色定講完了,那麼下邊分別一下:

  “前叁無色,從加行立名。第四無色,當體受稱”,前叁個無色,他爲什麼叫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呢?加行的時候,要厭離色修空,厭離空修識,厭離識空修無所有,從他加行的時候安名字的,得的果是空無邊,識無邊,無所有。那麼第四個定,卻不是修的時候,不要想又不要不想,不是這麼來的,他是當體,這個果,修的定的本體既不是粗想,又不是沒有想,還有細想,所以是“當體受稱”,定的本身來說叫非想非非想,跟前叁個立名不一樣。

  

  又論雲:複如何知彼無方處?問也。謂于是處,得彼定者,命終即于是處生故,複從彼沒生欲色時,即于是處中有起故。解雲:答前問也。謂于是處,得彼定者,謂隨何等洲,修得無色定處也。即于修定處命終,受無色界生,後時從無色沒,生欲色時,還即于過去修得定處,中有起故,明知無色無方所也。

  如下邊“論雲”:《俱舍論》的原文,“複如何知彼無方處?”這個就有這個問題,怎麼知道無色界的天是沒有處所的?“謂于是處,得彼定者,命終即于是處生故,複從彼沒,生欲色時,即于是處中有起故”,這是《俱舍論》的原話,下邊圓晖法師解釋,我們就看解釋好了。

  “解雲:答”,回答前面那個問,怎麼知道無色界的天是沒有方處的呢?就是回答這個話。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?“謂于是處,得彼定者”,就是說“謂隨何等洲,修得無色定處也”,就是不管你是在四大洲哪一洲,或者在色界哪一個天修得了無色定,就在那個修定的地方,“即于修定處命終,受無色界生”。

  我們先下邊看,他說就是你修無色定,不管你欲界的哪個洲,或者色界哪個地方,你無色定修好了;“即于修定處命終”,那麼這個人他命終了,就在那個修定的地方,就是哪一洲,假使這個人是南洲的,或者是東洲的,他無色定修得了,那麼他在南洲、或者東洲命終了;“受無色界生”,在哪個地方他死掉了,就在修那個地方,無色界的身體也得到了,不用跑來跑去的。因爲無色界沒有處所,哪裏死掉了,當下就是無色界,就生出來了。

  “後時從無色沒,生欲色時,還即于過去修得定處,中有起故”,無色界命很長,二萬大劫一直到八萬四千劫。那麼四層,二萬、四萬、六萬、八萬,那麼當他命終的時候,無色界沒有了,死掉了,要生到欲界、色界來,就在修定那個地方,他又投生了。

  所以說,從這個方面來看無色界確實是沒有地方的,他哪裏死就哪裏生。無色界命終,又還是在那裏投生。這個從這裏證明,無色界是沒有方所的,沒有一個地方叫無色界。就在那個地方起中有身,就投生,“明知無色,無方所也”,這也就是可以證明,因爲這個是事實。根據這個事實來看,那很明白地知道,無色界是沒有方所的,沒有另外一個地方叫無色界。

  

  依同分及命,令心等相續者,明無色界所依也。欲色有身,心依身而轉,無色無身,心依同分及命根轉。

  那麼下邊一個問題,無色界既然是沒有色身,他的生命依據什麼來的呢?我們這個欲界的人的生命,就是看一個小孩子,從小到老。他一個身體呢,小孩子身體很小,很嫩;年紀慢慢大了,就長大了,結實了,到壯年,青年、壯年、老年,慢慢衰退了,這是從色身就看得出他壽命。這個無色界沒有身體的,由什麼看他的壽呢?壽命寄托在哪裏呢?就是這個問題。

  “依同分及命,令心等相續”,就是他的心是寄托在什麼地方?我們的心寄托在身上,那麼無色界的身沒有,他的心寄托在哪裏?他就寄托在“同分及命,明無色界所依也”。“欲色有身”,欲、色界有身體的,我們的心不管欲界的人也好,色界的天也好都依靠著身體而轉的,就是從身上生起來。他的心,生在身裏邊,因身而生的。那麼無色界沒有身的,他的心依什麼生起來呢?依同分(衆同分、命根這是前面講過的,叫不相應行。前面都有,新來的去翻一翻,根品裏十四個不相應行裏有同分跟命根兩個東西,查一下就可以了),就說他的心,雖然沒有身體呢,依了同分、命根也可以生起他的心。

  

  問:何故名欲界等?答:界是總名,欲等是別,以別依總,名欲界等。具足應言,欲所屬界,名爲欲界;色所屬界,名爲色界;無色所屬界,名爲無色界。略去所屬字,但名欲界等。如言胡椒飲,及金剛環,飲與環俱是總名,胡椒金剛,並爲別稱,以別依總,名胡椒飲,及金剛環。具足應言,胡椒所屬飲,金剛所屬環,略去所屬字,但名胡椒飲等,況法可知。

  “問: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