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何故名欲界等?”,前面把叁界的情況都介紹好了,下面安名。爲什麼叫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?“等”就是色界、無色界。
“答:界是總名”,界是總的名字; “欲等是別”名,這個界是屬于欲的,叫欲界;這個界是屬于色的,叫色界。界是總的,欲界、色界是差別的名字。“以別依總,名欲界等”,若依總的界,總的名各別的來判別,來分別它,叫欲界等。那麼這個意思下邊要廣說。
“具足應言,欲所屬界,名爲欲界”,假使這個話說清楚的話,應該說欲所屬的界,叫欲界;色所屬的界,叫色界;無色所屬的界,叫無色界。界是總的,屬于哪一個的,就是那一個的。屬于欲,那麼叫欲界;屬于色的色界;屬于無色界,無色界。欲、色、無色是差別,界是總的名詞。這是講文法,實際上很好懂,他講了很多,就念下去,“略去所屬字,但名欲界等”,中間所屬兩個字略掉,所以單說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實際上是欲所屬界、色所屬界、無色所屬界,界是總名,欲、色、無色是別名。
那麼還要打比喻,“如言胡椒飲”,印度有一種飲料叫胡椒飲,還有一種“金剛環”,一種裝飾品。飲與環是總名,胡椒、金剛是別稱、別名。“以別依總”,跟欲界一樣,打個比喻,總的來判別別的,叫胡椒飲。飲料很多,各式各樣飲料都有,這個飲料是胡椒飲料;那個環是金剛做的環,不是銀環,也不是翡翠環,是金剛環。這個界是欲的界,這個界是色的界。“具足應言,胡椒所屬飲,金剛所屬環,略去所屬兩字,但名胡椒飲等”,這是打個比喻,欲界所以叫欲界,略去兩個字,好象我們吃的胡椒飲,省掉“胡椒所屬飲”,及“金剛所屬環”一樣。這個其實很好懂,我們不要說那麼多了。
問:此中欲言,爲說何法?答:略說段食淫所引貪解雲:淫貪食貪名之爲欲耳也。如經頌雲:世諸妙境非真欲,真欲謂人分別貪,妙境如本住世間,智者于中已除欲此頌是佛說,舍利子爲人誦。意取貪心名欲,非境也。邪命外道,便诘舍利子言:若世妙境非真欲,真欲謂人分別貪,苾刍應名受欲人,起惡分別尋思故解雲 :此外道意,取外境爲真欲體,不遠而住,難舍利子也。若世妙境是真欲,真欲非人分別貪,汝師應名受欲人,恒觀可意妙色故解雲 :此外道師實觀可意色,舍利子報言,汝師實觀可意色,而不名受欲人,明知真欲是貪,非關外境。外道于是默然而去也。
“此中欲言,爲說何法?”這是一個重點,這個欲界的欲,到底爲什麼叫欲?那麼這個要分別一下。
“答:略說段食淫所引貪”,這個就回答了,所以欲界指的什麼欲呢?欲就是貪,這個什麼貪?段食跟淫的貪,要吃東西的貪,要男女淫欲的貪。這個欲,這個界裏邊都有這個東西,叫欲界。凡是從阿鼻地獄開始,最低的開始到最高的他化自在天,都要吃段食,都要男女貪。不過男女貪輕重有別,就是我們上一次講了:四天王天跟人間一樣;忉利天雖交不失精;夜摩天就不要交了,就抱;再上去,執手;再上去,笑一笑。所以說《法華經》裏邊有,做法師的對女人不要露牙齒笑,這就是避免淫欲的意思,笑就是行淫欲,互相的對著笑笑就是行淫欲,笑是天上的淫欲。最高的,就是兩個眼睛對著一看,就是淫欲。這是欲界,都離不開淫欲,輕、重的不同。那麼飲食也是,雖然天上的飲食很細很好;人間的飲食就粗了;但是畜生的飲食更粗,他們說狗要吃大糞的,那更粗;那麼蛆蟲,就是吃廁所裏的東西,那臭得不得了,但是它還是飲食。這是業報所感的,它祗是過去的業,就吃那些東西。所以說不要看我們飲食很好,天上看看我們的飲食還粗得不得了。那麼這個欲界的欲就是飲食的貪、段食的貪,與淫欲的貪。
那麼它又舉一個例,“如經頌雲”,有一個頌,“世諸妙欲非真欲,真欲謂人分別貪,妙境如本住世間,智者于中已除欲”,這是佛說的一個頌,就是說明什麼叫欲呢?貪心。這個頌什麼意思呢?“世諸妙境非真欲”,世間上不是看到貪著很多的五妙的境界嘛,色聲香味觸,財色名食睡,這是境界是很妙欲的嗎?實際上這不是欲,真欲是什麼呢?分別貪,我們心裏的貪心才是欲。這個何以見得呢?“妙境如本住世間”,妙境,這個好的境界,沒有動,還世間上存在,但是“智者于中已除欲”,得了阿羅漢果的,或者是叁果的,他們對這些境界看了根本不起貪心,對他來說沒有欲了,所以說從這個證明欲是貪心。
所以說,我們真正在初下手修行的時候要把外境排除,爲什麼?你煩惱種子在,這是引起你煩惱的一個因素。你不能去接近它,接近之後,它就是要生起煩惱的。假使你煩惱斷掉了,這個東西就對你不生關系了。阿羅漢,最好的色聲香味觸,對他說,一點貪心也沒有。如男女欲來說,祗要證了叁果,好了,超出欲界了,最好的女人在他面前不會動心,他貪心沒有了。那麼對一切就平等了,這個好、醜,什麼東西,對他是毫不相幹。但是沒有做到這個境界的人不要說我已經過關了,不怕了,你還怕。
我們總經常說那一個公案:兩個出家人走路,走到一條河邊,一個年輕的女人也在河邊,她看了水不敢過去。那麼兩個出家人,一個就踩水過去了,一個就抱起那個女人過去了。結果呢,好象說那個抱女人的還好,灑脫,他放下之後,回去呼呼大睡。那個看了他不對勁的人,還晚上盡想那個問題睡不著——他執著。那我們看到這個有問題,你抱了個女人,你說你心裏毫無感觸嗎?除非你是阿羅漢,或者是叁果。但是你是阿羅漢,是叁果也不行的,你怎麼可以抱?聖者可以抱,凡夫要學他了,抱起來了,那成什麼體統呢?出家人抱了個女人過河,多不威儀,而且要産生染汙心的,你碰了女人跟拿一個死狗,心是不是一樣的?如果沒有分別的,你尚且不能拿,人家學你一樣。 你有分別的,那你貪心種子已經起了,不行!我們看是不對頭。
那麼這個頌表示貪心不在境上,就在人的心裏邊,這個分別的心是貪。那麼這個頌又引起一段公案。那麼這個是佛說了個頌,舍利弗就根據這個頌去教他的弟子,被一個外道聽到。“邪命外道,便诘舍利子言”,舍利子在教,外道在旁邊聽到了,所以說佛法不要跟外道聽也是這個意思。外道聽到之後,他就問舍利子,他也說一個頌,“若世妙境非真欲,真欲謂人分別貪,苾刍應名受欲人,起惡分別尋思故”,照你們說,你說世間的妙境不是真欲,真正的貪在心裏邊,外邊的色聲香味觸最好,而不是欲。那麼你們苾刍就是受欲人,你們就是享受欲的,爲什麼?苾刍還沒有證到果之前,你說心裏邊一點貪心也沒有嗎?你有一個貪念頭,你就受欲了。那麼這個就是反駁了。
那麼要是碰到其他的人,可能被他駁倒了。舍利弗是大智慧,舍利弗智慧第一,他是不怕的,那麼舍利弗還他一句話。
“解雲 :此外道意,取外境爲真欲體,不遠而住,難舍利子也”,這個外道是以外境爲欲的,他跟我們佛教宗旨相背的。他們都是外道,外道執著外境。我們佛教裏邊,外境不是欲,祗有分別貪是欲。他說外境是欲,他說如果外境不是欲,分別貪是欲的話,那麼你凡夫苾刍還沒有斷欲,你凡是心裏邊有貪心的,你在享受五欲,那你不是修行,修什麼行?他就是這個頌來回。
那麼舍利子就駁他一個頌:“若世妙境是真欲,真欲非人分別貪,汝師應名受欲人,恒觀可意妙色故”。他就是反駁他,舍利弗是大智慧,他也知道外道的情況,這是知己知彼,才能駁他了,外道你不知道,你駁也駁不倒。他說,假使照你們說,假使世間的妙欲,是貪欲,是真的欲,人的分別貪、貪心不是真的欲,那麼你的師父就是受欲人,他說苾刍受欲人,你的師父是受欲人,爲什麼?“恒觀可意妙色故”,你師父經常在觀好看的顔色的。那麼外道師是看那些好色的,那麼所以舍利弗可以用這個來駁他了。“舍利子報言,汝師實觀可意色,而不名受欲人”,既然你的師父觀察那些好的色,而你不能說你師父是一個貪欲的人,那麼你明明知道,這個欲是在心裏面的貪,不是外境。如果外境是貪的話,那你的師父就是受欲貪心的人——他們不承認的,所以說你還是聽我的話,貪是內心。
這是從欲界的欲引申出一段辯論,那麼也可以使我們更明白地了解,什麼叫欲界?那麼我們要掌握的,真正的欲界就是段食跟淫,如果我們要超出欲界,不要說證果證道,想超出欲界的話,那就要斷除段食跟淫欲。所以說得初禅的時候,哪怕是世間的初禅,也要斷五蓋,那麼就包括飲食,包括男女貪,一定要斷掉,斷了之後才能得初禅。如果這兩個沒有斷掉,初禅就得不到。
好!今天我們講這裏。
第五十一講
(第133頁下第1 行至第137頁上第11行)
《俱舍頌疏》。昨天我們把叁界的都講完了,特別強調欲界的欲。什麼叫欲界的欲?就是段食跟淫貪。那麼下邊就辯論這個貪,到底是這個境是貪,還是心是貪。那麼根據佛的頌呢,心是貪;妙境——色聲香味觸,財色名食睡,這些固然都是引起貪的因素,但是真正的貪還在心裏邊——煩惱,就是貪煩惱,食貪、淫貪這兩個是關鍵。食貪是維持生命的必需的,淫貪是維持種族所必需的,這在世間上認爲是天經地義的,但是佛教就要超出這個。這兩個東西不超出的話,欲界不能脫,何況叁界?欲界尚且脫不了,出叁界更談不上。所以說,開始在欲界的人要修行,先要把這兩個斷掉。要把這兩個斷掉,要有方便。這個不淫欲還可以,你不吃飯,你怎麼辦?所以要慢慢的鍛煉,得了禅定之後,禅悅爲食,那就是段食可以斷。那麼淫欲呢,看起來好象不是必需,但是真正在具體的事情上看,青年男女卻是對這個事情執著得非常嚴重,爲了這個事情自殺的不少,爲了這個事情搞得家裏不和的也不少。這是一個很大的煩惱,真的要修行的話,非斷不可。
那麼叁界的,我們講過了。欲界一共是五趣,或者二十處;那麼色界裏邊,十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