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何故名欲界等?”,前面把三界的情况都介绍好了,下面安名。为什么叫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?“等”就是色界、无色界。

  “答:界是总名”,界是总的名字; “欲等是别”名,这个界是属于欲的,叫欲界;这个界是属于色的,叫色界。界是总的,欲界、色界是差别的名字。“以别依总,名欲界等”,若依总的界,总的名各别的来判别,来分别它,叫欲界等。那么这个意思下边要广说。

  “具足应言,欲所属界,名为欲界”,假使这个话说清楚的话,应该说欲所属的界,叫欲界;色所属的界,叫色界;无色所属的界,叫无色界。界是总的,属于哪一个的,就是那一个的。属于欲,那么叫欲界;属于色的色界;属于无色界,无色界。欲、色、无色是差别,界是总的名词。这是讲文法,实际上很好懂,他讲了很多,就念下去,“略去所属字,但名欲界等”,中间所属两个字略掉,所以单说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实际上是欲所属界、色所属界、无色所属界,界是总名,欲、色、无色是别名。

  那么还要打比喻,“如言胡椒饮”,印度有一种饮料叫胡椒饮,还有一种“金刚环”,一种装饰品。饮与环是总名,胡椒、金刚是别称、别名。“以别依总”,跟欲界一样,打个比喻,总的来判别别的,叫胡椒饮。饮料很多,各式各样饮料都有,这个饮料是胡椒饮料;那个环是金刚做的环,不是银环,也不是翡翠环,是金刚环。这个界是欲的界,这个界是色的界。“具足应言,胡椒所属饮,金刚所属环,略去所属两字,但名胡椒饮等”,这是打个比喻,欲界所以叫欲界,略去两个字,好象我们吃的胡椒饮,省掉“胡椒所属饮”,及“金刚所属环”一样。这个其实很好懂,我们不要说那么多了。

  

  问:此中欲言,为说何法?答:略说段食淫所引贪解云:淫贪食贪名之为欲耳也。如经颂云:世诸妙境非真欲,真欲谓人分别贪,妙境如本住世间,智者于中已除欲此颂是佛说,舍利子为人诵。意取贪心名欲,非境也。邪命外道,便诘舍利子言:若世妙境非真欲,真欲谓人分别贪,苾刍应名受欲人,起恶分别寻思故解云 :此外道意,取外境为真欲体,不远而住,难舍利子也。若世妙境是真欲,真欲非人分别贪,汝师应名受欲人,恒观可意妙色故解云 :此外道师实观可意色,舍利子报言,汝师实观可意色,而不名受欲人,明知真欲是贪,非关外境。外道于是默然而去也。

  “此中欲言,为说何法?”这是一个重点,这个欲界的欲,到底为什么叫欲?那么这个要分别一下。

  “答:略说段食淫所引贪”,这个就回答了,所以欲界指的什么欲呢?欲就是贪,这个什么贪?段食跟淫的贪,要吃东西的贪,要男女淫欲的贪。这个欲,这个界里边都有这个东西,叫欲界。凡是从阿鼻地狱开始,最低的开始到最高的他化自在天,都要吃段食,都要男女贪。不过男女贪轻重有别,就是我们上一次讲了:四天王天跟人间一样;忉利天虽交不失精;夜摩天就不要交了,就抱;再上去,执手;再上去,笑一笑。所以说《法华经》里边有,做法师的对女人不要露牙齿笑,这就是避免淫欲的意思,笑就是行淫欲,互相的对着笑笑就是行淫欲,笑是天上的淫欲。最高的,就是两个眼睛对着一看,就是淫欲。这是欲界,都离不开淫欲,轻、重的不同。那么饮食也是,虽然天上的饮食很细很好;人间的饮食就粗了;但是畜生的饮食更粗,他们说狗要吃大粪的,那更粗;那么蛆虫,就是吃厕所里的东西,那臭得不得了,但是它还是饮食。这是业报所感的,它祗是过去的业,就吃那些东西。所以说不要看我们饮食很好,天上看看我们的饮食还粗得不得了。那么这个欲界的欲就是饮食的贪、段食的贪,与淫欲的贪。

  那么它又举一个例,“如经颂云”,有一个颂,“世诸妙欲非真欲,真欲谓人分别贪,妙境如本住世间,智者于中已除欲”,这是佛说的一个颂,就是说明什么叫欲呢?贪心。这个颂什么意思呢?“世诸妙境非真欲”,世间上不是看到贪着很多的五妙的境界嘛,色声香味触,财色名食睡,这是境界是很妙欲的吗?实际上这不是欲,真欲是什么呢?分别贪,我们心里的贪心才是欲。这个何以见得呢?“妙境如本住世间”,妙境,这个好的境界,没有动,还世间上存在,但是“智者于中已除欲”,得了阿罗汉果的,或者是三果的,他们对这些境界看了根本不起贪心,对他来说没有欲了,所以说从这个证明欲是贪心。

  所以说,我们真正在初下手修行的时候要把外境排除,为什么?你烦恼种子在,这是引起你烦恼的一个因素。你不能去接近它,接近之后,它就是要生起烦恼的。假使你烦恼断掉了,这个东西就对你不生关系了。阿罗汉,最好的色声香味触,对他说,一点贪心也没有。如男女欲来说,祗要证了三果,好了,超出欲界了,最好的女人在他面前不会动心,他贪心没有了。那么对一切就平等了,这个好、丑,什么东西,对他是毫不相干。但是没有做到这个境界的人不要说我已经过关了,不怕了,你还怕。

  我们总经常说那一个公案:两个出家人走路,走到一条河边,一个年轻的女人也在河边,她看了水不敢过去。那么两个出家人,一个就踩水过去了,一个就抱起那个女人过去了。结果呢,好象说那个抱女人的还好,洒脱,他放下之后,回去呼呼大睡。那个看了他不对劲的人,还晚上尽想那个问题睡不着——他执着。那我们看到这个有问题,你抱了个女人,你说你心里毫无感触吗?除非你是阿罗汉,或者是三果。但是你是阿罗汉,是三果也不行的,你怎么可以抱?圣者可以抱,凡夫要学他了,抱起来了,那成什么体统呢?出家人抱了个女人过河,多不威仪,而且要产生染污心的,你碰了女人跟拿一个死狗,心是不是一样的?如果没有分别的,你尚且不能拿,人家学你一样。 你有分别的,那你贪心种子已经起了,不行!我们看是不对头。

  那么这个颂表示贪心不在境上,就在人的心里边,这个分别的心是贪。那么这个颂又引起一段公案。那么这个是佛说了个颂,舍利弗就根据这个颂去教他的弟子,被一个外道听到。“邪命外道,便诘舍利子言”,舍利子在教,外道在旁边听到了,所以说佛法不要跟外道听也是这个意思。外道听到之后,他就问舍利子,他也说一个颂,“若世妙境非真欲,真欲谓人分别贪,苾刍应名受欲人,起恶分别寻思故”,照你们说,你说世间的妙境不是真欲,真正的贪在心里边,外边的色声香味触最好,而不是欲。那么你们苾刍就是受欲人,你们就是享受欲的,为什么?苾刍还没有证到果之前,你说心里边一点贪心也没有吗?你有一个贪念头,你就受欲了。那么这个就是反驳了。

  那么要是碰到其他的人,可能被他驳倒了。舍利弗是大智慧,舍利弗智慧第一,他是不怕的,那么舍利弗还他一句话。

  “解云 :此外道意,取外境为真欲体,不远而住,难舍利子也”,这个外道是以外境为欲的,他跟我们佛教宗旨相背的。他们都是外道,外道执着外境。我们佛教里边,外境不是欲,祗有分别贪是欲。他说外境是欲,他说如果外境不是欲,分别贪是欲的话,那么你凡夫苾刍还没有断欲,你凡是心里边有贪心的,你在享受五欲,那你不是修行,修什么行?他就是这个颂来回。

  那么舍利子就驳他一个颂:“若世妙境是真欲,真欲非人分别贪,汝师应名受欲人,恒观可意妙色故”。他就是反驳他,舍利弗是大智慧,他也知道外道的情况,这是知己知彼,才能驳他了,外道你不知道,你驳也驳不倒。他说,假使照你们说,假使世间的妙欲,是贪欲,是真的欲,人的分别贪、贪心不是真的欲,那么你的师父就是受欲人,他说苾刍受欲人,你的师父是受欲人,为什么?“恒观可意妙色故”,你师父经常在观好看的颜色的。那么外道师是看那些好色的,那么所以舍利弗可以用这个来驳他了。“舍利子报言,汝师实观可意色,而不名受欲人”,既然你的师父观察那些好的色,而你不能说你师父是一个贪欲的人,那么你明明知道,这个欲是在心里面的贪,不是外境。如果外境是贪的话,那你的师父就是受欲贪心的人——他们不承认的,所以说你还是听我的话,贪是内心。

  这是从欲界的欲引申出一段辩论,那么也可以使我们更明白地了解,什么叫欲界?那么我们要掌握的,真正的欲界就是段食跟淫,如果我们要超出欲界,不要说证果证道,想超出欲界的话,那就要断除段食跟淫欲。所以说得初禅的时候,哪怕是世间的初禅,也要断五盖,那么就包括饮食,包括男女贪,一定要断掉,断了之后才能得初禅。如果这两个没有断掉,初禅就得不到。

  好!今天我们讲这里。

  

  第五十一讲

  (第133页下第1 行至第137页上第11行)

  《俱舍颂疏》。昨天我们把三界的都讲完了,特别强调欲界的欲。什么叫欲界的欲?就是段食跟淫贪。那么下边就辩论这个贪,到底是这个境是贪,还是心是贪。那么根据佛的颂呢,心是贪;妙境——色声香味触,财色名食睡,这些固然都是引起贪的因素,但是真正的贪还在心里边——烦恼,就是贪烦恼,食贪、淫贪这两个是关键。食贪是维持生命的必需的,淫贪是维持种族所必需的,这在世间上认为是天经地义的,但是佛教就要超出这个。这两个东西不超出的话,欲界不能脱,何况三界?欲界尚且脱不了,出三界更谈不上。所以说,开始在欲界的人要修行,先要把这两个断掉。要把这两个断掉,要有方便。这个不淫欲还可以,你不吃饭,你怎么办?所以要慢慢的锻炼,得了禅定之后,禅悦为食,那就是段食可以断。那么淫欲呢,看起来好象不是必需,但是真正在具体的事情上看,青年男女却是对这个事情执着得非常严重,为了这个事情自杀的不少,为了这个事情搞得家里不和的也不少。这是一个很大的烦恼,真的要修行的话,非断不可。

  那么三界的,我们讲过了。欲界一共是五趣,或者二十处;那么色界里边,十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