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七個天、十八或十六;無色界四天。(這個你們帶的《基本叁學》的書裏邊可以參考一下,一百九十頁有個表——叁界表。這個叁界表裏面,就把這個都畫的很仔細了,很清楚。一看一目了然,很快,看文字好象是要慢一點。這個表一看,不要動腦筋,全部在眼睛裏了。這個表你們可以多看看,把它記在心上,不要擺在書上,什麼東西都擺在自己心上去,然後人家問你叁界,你祗要想那個表,一想好了,一個一個都給你說出來。如果文字要背了,背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了,所以表有幫助我們的記憶,能夠使我們條理清楚的好處。這個叁界表大家看到了,沒有帶的回去看看,一百九十頁,在《戒定慧基本叁學》裏邊,有這麼一個表。)
那麼今天,我們要接下去講下面一頌:“于中地獄等,自名說五趣,唯無覆無記,有情非中有”。
丁二 明五趣
從此第二,明五趣。論雲:已說叁界,五趣雲何?頌曰:
于中地獄等 自名說五趣 唯無覆無記 有情非中有
釋曰:前兩句列五趣名,下兩句諸門分別。
“從此第二”,“明五趣”,這個第二科,明五趣。前面叁界講完了,五趣是什麼?“論雲:已說叁界,五趣雲何?”
因爲叁界也好,五趣也好,這些都是經上經常出現的法相名詞。論就是解釋經的。很多人不知道,以爲論是另外編了一套,好象對佛的經不相幹的。所以我們漢地的學佛,一般都是重經不重論,以爲論是菩薩或者祖師造的,經是佛說的,那麼當然佛說的珍貴了,他們不知道論就是解釋佛說的經的。假使直接看佛的經——當時佛在世的時候,衆生根機利,佛一說他們就懂了,甚至于見道,乃至于證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的。現在的人根機鈍了,這些法相名詞都不知道,你把經看了之後,你還是莫名其妙。那麼怎麼辦?就是要靠菩薩造論,解釋這個經。
那麼經上說的叁界到底指什麼?這裏講了很多,叁界就是包括這些內涵。那麼五趣是一個名詞,到底五趣是什麼?跟叁界有什麼差別?這個都要搞清楚,這就是法住智。緣起的法,一個一個搞清楚,然而才能進入性空。如果緣起法一無所知,你說空、空!空!空什麼?以前,古代就有一諷剌的話,“鳥空鼠即”,六即,在天臺叫六即:理即、名字即、觀行即、相似即、分證即、究竟即,這個道理搞清楚了,那就是層次分明。如果搞不清楚,含含糊糊,像老鼠一樣的,叽!叽!叽叫,沒有意思。空——我們說二十空,人空、法空等等,十六空,這要一個個搞清楚,這是證到空性的一個先決條件。先要理解空,然後證到空。但是你如果空的條件搞不清楚,覺得烏在空中飛一樣,嗡、嗡、嗡在喊——這個不是。沒有意思,就是“烏空鼠即”,就是譏諷那些人名相上、文字上表面看了看,實際內涵不知道。那個跟“鳥空鼠即”一樣,不起作用的。
我們一定要把真正的內涵要搞清楚。叁界跟五趣什麼關系?這個你倒試試看,我們說五趣叁界哪個都知道,那麼叁界跟五趣,它們的關系如何?是不是相等的?這些問題一定要搞清楚。現在講五趣:
“頌曰:于中地獄等,自名說五趣,唯無覆無記,有情非中有”,叁界裏邊“地獄等”,地獄、人、天、餓鬼、傍生。地獄、傍生、餓鬼、人、天,這個叫五趣。這個五趣,從叁性來說,“無覆無記”;從有情非情來說,是屬于有情的。五趣一定指有情,叁界包括有情、非情,都在裏邊。叁界的範圍前面講過。從阿鼻地獄起到他化自在天的有情都是欲界,然後從風輪起,一直到他化自在天宮殿住處,也是欲界,包括有情世間、無情世間都在裏邊。而五趣祗指有情世間,同時五趣裏邊還要除掉一個“中有”。中有不包括在五趣裏邊,這個爲什麼不包?下邊要講。
“釋曰:前兩句列五趣名”,什麼叫五趣呢?就是前面講的地獄、傍生、餓鬼、人、天的名字,“下兩句諸門分別”,就是五趣裏邊一些分別,一些特征。
于中地獄等,自名說五趣者,于叁界中,有地獄等,說名五趣。謂前所說,地獄、傍生、鬼、及人、天,是名五趣。
“于中地獄等自名說五趣者,于叁界中,有地獄等”,這個叫“五趣”,這個“等”就是傍生、餓鬼、人、天。這個叫五個趣,“謂前所說,地獄、傍生、鬼及人、天,是名五趣”。那麼這個五趣,我們說在叁界裏邊,跟叁界是不是同樣的?前面叁界也是說這個地獄、傍生、鬼……,但是這裏說五趣,下邊就要分別,到底是不是同樣的?
唯無覆無記者,叁性分別,此五趣體,不通善染,唯無覆無記,過去業所招,是異熟生無記。若通善染,五趣便相雜,謂一趣中,具有五趣業煩惱故。亦不通外器,以外器中,通于五趣,共受用故。
“唯無覆無記”,從叁性——善、惡、無記來說,它是無覆無記,也不是有覆記,也不是善,也不是不善,是屬于無覆無記的。“此五趣體,不通善染”,既不是善的,也不是染的,這個異熟果是無記的。前面五類分別門講過,異熟生是無覆無記,既不是善的,又不是不善的。因爲因有善惡,果唯無記。這個前面講異熟果的時候講得很清楚了。
無覆無記有幾個?不曉得大家還記不記?一共有四個。我們提一下,過去業所招,是異熟生無記,異熟在四個無覆無記裏邊是屬于異熟生的無記,是過去業,善惡的業,感到現在的無記的異熟果。
那麼下邊辯論。“若通善染,五趣便相雜,謂一趣中,具有五趣業煩惱故,亦有通外器,以外器中通于五趣,共受用故”。這個,有的部——大衆部裏邊,他們就認爲五趣的體,也通善,通惡,不一定是無覆無記。他怎麼說呢?這個異熟果肯定是無覆無記,這個是哪一部都相同;他們說五趣裏邊包著五趣的因——煩惱業,這個煩惱業是招感五趣的因,它也屬于五趣範圍之內。那麼大衆部這樣說的話,那五趣裏邊當然有善惡了。這個造的業有善有惡,那麼人天的業是善的,那麼是業報,所以說五趣裏邊有善有惡。
這個說法,有部反對,世親菩薩也反對。假使你說五趣是包含善惡業、煩惱的,那麼“五趣便相雜”,五趣就混淆了。你說人趣,本來是人,就是人趣了,但是人趣裏邊它可以包含一些,産生一些地獄煩惱,或者造地獄的業,那麼這個人,又是人,又是地獄,這個搞不清楚了。那麼畜生裏邊也可以造其它的業。這個五趣裏邊就亂七八糟了,說他到底是人,是地獄,是畜生,是天,還是龍,還是什麼呢?這個就混淆了,搞不清楚了,那麼就不能包含那些善染。所以五趣祗能包異熟果,不能把異熟果的因——業、煩惱包進去。有部跟世親菩薩的主張是這樣子,我們也感到這樣子才清楚。否則的話,確實五趣混淆了。你說一個人,他造業多了,這個人,你說到底屬于哪一個趣?這個亂七八糟了。所以這個說法不明確,他們有部不采用。五趣祗是指的那個異熟果,決定是無覆無記,那麼善惡的業是五趣的因,不能包在五趣裏邊。因就是因,就是煩惱、業。
另外一個問題是說,五趣能不能通器世間?這也不能通。爲什麼不能通?“以外器中通于五趣,共受用故”,這個外器世間,是共業,不但人的共業,也是畜生的共業,也有天、龍、鬼神的共業。在這個世間上,固然人在這世間上住;很現實的,畜生也在裏邊住,雞、貓、狗、牛……,都在跟我們同樣住,我們說這塊地,他也是這塊地,我們說這是草,他就當飲食吃,那祗是共業。如果你說通,假使五趣通器世間的話,那又混淆了,這個器世間裏邊,五趣是共的,那你到底是屬于哪一個趣呢?所以說也不能包括器世間,祗能說有情世間。
有情非中有者,五趣唯是有情數攝,體非中有。趣是所往,中有是能往,故中有非趣也。《施設足論》作如是說:四生攝五趣,非五趣攝四生,不攝者何?所謂中有。解雲:中有是化生,故四生攝,是能往故,不是趣攝也。
“有情非中有”,那麼下邊就表示出來了。五趣的體,叁界裏邊,祗是屬于有情那一方面,而且有情之中,還要除掉一個中有。中有不包在五趣之中,這個什麼原因?後邊要說。“五趣唯是有情數攝”,這是有情,有情是一個科題,下邊“非中有”是另外一個問題。第一肯定五趣祗是有情,不包器世間,這個上面說過了。一包的話,就混淆了。也不包煩惱業,一包的話,五趣就混了。祗能是有情世間,這麼一個東西。區別中有,有情世間,不是中有也是有情嗎,有情裏邊還要簡別中有把它除開,中有不攝在五趣裏邊,爲什麼?“趣是所往,中有能往,故中有非趣也”,“趣”,我們說所趣的地方,所趣向的地方,但是所往,就是所到的地方,中有是能到的。一個有情,還沒到,正在往那個地方走,那麼天、人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已經到了,投生了,這是一個地方了。中有正投生,五趣去哪一趣,它還沒有定,這個不能叫趣?他不是那個所趣的地方,所以說中有不是屬于五趣的,它還沒有到。
《施設足論》,這個我們知道,就是六足論之一,作如是說:“四生攝五趣,非五趣攝四生,不攝者何?所謂中有”。“四生”,我們說胎卵濕化,胎卵濕化裏邊,這是包得多了,一切有情都在裏邊。而五趣呢,雖然包含一切有情,但是,中有卻除開的。所以說呢,《施設足論》裏邊,它來一個四料簡的時候,他就是說,四生跟五趣比較的話:四生可以包五趣,而五趣包不了四生,什麼原因,就差一個中有。中有是化生,所以說四生裏邊有它,但是五趣是所趣,中有能趣,在五趣裏邊,沒有中有,所以四生的範圍寬,這個五趣的範圍窄。窄什麼?就差“中有”,所以說,四生可以攝中有,四生可以攝五趣,而五趣卻不能攝四生,就差一個中有。“解雲:中有是化生,故四生攝”,胎卵濕化裏邊,它是化生,所以屬于四生裏邊一個。但是,是能往故,是能趣,不是所趣,五趣裏邊不攝它,前面講過了。
上來所明,五趣不通善、染、外器、中有,明知界寬趣狹,以彼善、染、外器、中有叁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