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界攝故。由此理故,若是趣體,必是界攝,自有是界,而非是趣,謂善染等。
“上來所明,五趣不通善、染、外器、中有,明知界寬趣狹”,前面我們講了很多,就是簡別,分別門:第一個,五趣的體,它在叁性裏邊,不通善的,也不通染汙,是無覆無記,肯定這一點是異熟果;第二個,五趣祗是有情世間,不通外器世間;第叁個,五趣雖然是有情,但是不包含中有。那麼這樣子,我們看起來很明白了,“界寬趣狹”,叁界裏邊什麼都包含,外器、中有等等都包含,但是五趣卻要簡別很多東西,那就是“界寬趣狹”,“以彼善、染、外器、中有,叁界”是包完的,但是,五趣裏邊不包它。
那麼現在我們要複習一下以前的問題——阿毗達磨答問法,我們說五趣是不是叁界?怎麼回答?怎麼說?五趣是不是叁界?叁界是不是五趣?祗能回答,要順前句答,五趣是叁界,不能順後句答。叁界,假使問叁界是不是五趣的話?要順後答,五趣是叁界,不能說叁界是五趣的。叁界裏有中有,五趣沒有,這個阿毗達磨答問法不要忘的。順前句答,順後句答,四料簡答,這個如是,還有一個,全部一樣的,如是,就是這麼同樣的。這個經常要用的,不能忘記,而且說話的時候很有用,不會被人家抓辮子,也可以抓人家的辮子。這個是辯論中間要用的,我們講道理,講邏輯,這個是有幫助的。你一個事情你一定把它搞得很准確的話,這要四料簡的答問法,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。
“由此理故,若是趣體,必是界攝”,“趣”就是界,這個就是順前,界是寬嗎,趣是狹,狹的必定在寬的中間,而寬的,不能在狹的裏邊,所以說要順前句答,趣就是界。趣的體就是界,可是界的體不是趣,如果問你:叁界的體是不是趣體?一定要說趣體是叁界的體,不要上當。他故意把寬的放在前頭,你不要上他的當,你翻過來回答,趣的體就是界的體,而不能說界的體就是趣的體。“中有是界而非是趣,謂善染等”,固然,趣的體是界的體,沒有問題,小的在大的裏邊;那麼翻過來,大的不是小的,因爲它包得寬,有善的、染汙的,中有、器世間,都不是趣所攝,所以說叁界裏邊,很多不是趣,所以不能說叁界的體,就是五趣的體。
丁叁 明七識住
從此第叁,明七識住。論雲:即于叁界及五趣中,如其次第,識住有七,其七者何?頌曰:
身異及想異 身異同一想 翻此身想一 並無色下叁
故識住有七 余非有損壞
“從此第叁,明七識住”,這也是佛說的經裏邊有這麼一個名字——七識住,也屬于叁界裏邊的一個名相,那麼什麼叫七識住?“論雲:即于叁界及五趣中,如其次第,識住有七,其七者何?”就在叁界五趣裏邊,有七個識所住的地方,那麼那七個?
“頌曰:身異及想異,身異同一想,翻此身想一,並無色下叁。故識住有七,余非有損壞”,識所歡喜住的地方,識住在那裏適應的,不受損害的,叫七個識住,有七個地方,是識所住的。“余非有損壞”,除了這個七個地方之外,“余”,其它的地方;“非”,不是這個七識住,爲什麼?“有損壞”,對識有損壞的,那不是七識住。這七個地方,識住在裏邊很適應,也能夠不受損害的。
那麼哪七個呢?“身異及想異”一個;“身異同一想”一個;“翻此”就是“身異同一想”翻過來,就是身一想異,想是異的,但身是一的;“身想一”,身也一,想也一,一共四個。“無色下叁”,無色界下叁個,就是空無邊、識無邊、無所有,一共七個,“故識住有七”。這樣子所以說,識所住的地方,七個處。那麼其他的不是七識住,爲什麼?“有損壞”,對識有損的。
釋曰:身異及想異者,是第一識住,謂人趣全,天趣一分。故論雲:契經中說,有色有情,身異想異,如人一分天,是第一識住。一分天者,謂欲界天,及初靜慮,除劫初起。解雲:如劫初起,是第二識住,故今除也,次即辨之。
“釋曰:身異及想異”,這個是經上的名字,如果不經過論的解釋,你可以說莫名其妙,什麼叫身異,想異呢?“第一識住”,第一個識住裏邊,身也不一樣,心裏的想也不一樣,想的也不一樣,就是各了各的。
“人趣全”,一個人,你說一模一樣的有沒有?找不出來。我們說雙胞胎,有的時候一看過去,好象是看不出來的,但是他的父母,一分就分出來了,哪個是哥哥,哪個是弟弟。你跟他熟悉了之後,也就很容易分出來。我們一眼看過去,歐洲人都是一樣的,高鼻子、藍眼睛。實際上,一個歐洲人看自己,沒有一個一樣的。那麼仔細看看呢,從古到今,你說找一個一模一樣的人,找不找得出來?肯定找不出來,沒有的,沒有那麼巧的。人很多,世界上現在就有幾十億,過去也有幾十億,啊!累起來,不曉得多少億。但是要找一模一樣的兩個人出來,恐怕找不到。
“身異及想異”,這個身異熟是不一樣的,那麼人裏是全的,整個人群裏邊都是身不一樣的,思想也不一樣的。大家要一個思想,這個做不到的,祗能存小異,求大同。存小異,大家大致相同就可以了。要思想做得一模一樣,一個印書機一樣,印出來一模一樣的思想,就是從小受的教育,什麼全部一樣的,思想也不一樣。這個沒有辦法,過去的種子不一樣,怎麼會一樣呢?
“天趣一分”,天裏邊有一部分,也是屬于身異、想異。
“故論雲”:這是《俱舍論》的話,“契經中說”,經裏邊有這麼說,“有色有情,身異想異”,這個是經上的話,這個就是解釋經的。“有色有情”,不是無色界的有情,無色界有情談不上身,身異不異根本談不上,它沒有身的。當然是有色的有情,色界、欲界的有情,它們有一種是身異,身體不一樣的,想異,思想也不一樣的。
那麼哪些呢?是有人及一部分的天,這個屬于“第一識住”,經上的話。那麼下邊說,一部分人是這樣子,沒有問題,人是現實的,大家都看到的,人都是思想不一樣,長得也不一樣;但是天,一部分天,指哪些呢?“欲界天”,還有“初靜慮,除劫初起”,欲界天六層——六欲天都是“身異想異”,跟人間差不多,都沒有一模一樣的;還有初禅天裏邊也是,但是要把劫初那個時候一部分除掉,那麼余下來都是“身異想異”。
爲什麼要“除劫初”?“解雲:如劫初起,是第二識住”,劫初的時,那一部分的人的天,第二識住,不屬于第一識住的,所以要除掉,“故今除也”。下邊就要說的,第二識住,就要講這個劫初的情況。所以第一識住要把劫初的初靜慮的那些有情除掉,這是第一識住。
這是簡別,哪一些有情是第一識住的。那麼什麼叫“身異想異”?下邊要講。
言身異者,狀貌異故,彼由身異,或有異身,故名身異。言由身異者,約體以明。言有異身者,據成就說。言想異者,苦樂舍想,有差別故,彼由想異,或有異想,故名想異。言由想異者,約體以明。言有異想者,據成就說。
“言身異者,狀貌異故”,言身異呢,它的相貌不一樣;“彼由身異,或有異身,故名身異”,因爲身不一樣,或者它有不同的身,那麼就叫身異,這是他們印度的語法。有身異,是有財釋,有財的,這個所有的。“言有身異者”,什麼叫身異呢,“約體以明,言有異身者,據成就說”,這個我們不去管它了,把意思抓住就是了,就是身體不一樣的。
那麼想異是什麼呢?“苦樂舍想,有差別故”。這個想,特別強調就是苦樂舍 ,苦樂舍的想沒有一個一樣的。“彼由想異,或有異想,故名想異”,它是想不同,當體說它的想是不同的,“或有異想”,它成就這個想,成就那些想,叫做想異。“言由想異者,約體以明”,跟前面一樣。“言有異想者,據成就說”,成就苦的想,成就樂的想,成就舍想,那麼成就什麼意思?我們前面講過了,說起來一大篇。
這個就是第一個識住,“身異想異”,這個根本不難。下邊特殊情況,就是第二個識住,它是什麼呢?
第二句者,是第二識住,于初靜慮,取劫初起。故論雲:有色有情,身異想一,是第二識住,如梵衆天,謂劫初起。解雲:理實亦取梵王、梵輔,唯言梵衆天者,舉初攝後。所以者何?以劫初起,彼諸梵衆,起如是想:我等皆是大梵王生。大梵爾時,亦起此想:是諸梵衆,皆我所生。同想一因,故名想一。大梵王身,其量高廣,容貌威德,言語光明,一一皆與梵衆不同,故名“身異”。已上論文。
“第二識住”的“身異想一”:身是不一樣的,那個有情的身當然一般是不一樣的,我們實際情況所看到的都不一樣,但是想一。這是天上的事情,我們就不可想象了,身是不一樣的,但他們的思想都是一樣的。這個奇怪了,這個什麼原因?下邊就說第二識住,“論雲”:這是《俱舍論》說的,“有色有情”,也屬于色界的有情,是有身的。“身異想一”,它的這一類有情呢,它的身固然是不同的,各自各不同的,它的想是一樣的。這是屬于第二識住所包含的。
那麼是哪一些?具體指哪一些有情呢?“梵衆天”,就是“謂劫初起”,劫初的時候,梵衆天它們是各自各的,長的身相不一樣,但是思想統一。這個奇怪了,怎麼統一?我們說,“解雲:理實亦取梵王梵輔”,照理按說,應該梵王梵輔也把他包進去,“唯言”包梵王、梵輔天,初禅叁重天,祗說梵衆天,就是“舉初攝後”,叁個天裏邊,最初是梵衆天,第二是梵輔天,第叁是大梵天,那麼舉第一個,初的前面一個包含後面的,實際上叁個都在裏邊,都是想一。
爲什麼想一呢?“所以者何?以劫初起,彼諸梵衆起如是想:起什麼想法?“我等皆是大梵王生”,這個就是印度的,大梵天王能夠生一切的來源,劫初的時候,那些梵衆天它們都這麼想,我們都是大梵天所生的。“大梵爾時,亦起此想,是諸梵衆,皆我所生”,這個大梵天王自己也這麼想:這些梵衆,梵天的哪些衆生都是我所生的。“同想一因”,這個想,想什麼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