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,爲什麼前際要略因,後際略果,而中際要廣開因果呢?
“前後二際略因略果”,這是個問題,前際略因,後際略果,中際廣說,這是什麼原因呢?你爲什麼這樣搞呢?“由中可比二,釋前妨也”,就是解釋這個問題。前面略了因,後面略了果,它雖然略了,實際上等于沒有略,爲什麼?你跟中間那八支一比的話,它所略的東西都明明白白的跟你擺出來了。“由中際廣,可以比度”,因爲中間廣開了,你前面後面略的,跟它一比就比出來了,所以前面,後面,不要廣開。
“前後二際,廣義已成”,前際、後際它的廣的意思,已經包在這十二支裏邊了,所以不要再說了,假使你一定要說的話,沒有用處,白說。那麼當然不要說了,白說的話,幹啥呢,沒有意思的了,所以說呢,前面略,後面略呢,並不是略了,沒有原因的。因爲中際廣了,你再多說也沒有用了,而且,說了反而麻煩了,還是不說呢,簡潔。因爲中間可以比出來了,那麼這個樣子,基礎打好了,後邊就可以說了,這個生死流轉,問題在哪裏呢,你說生死流轉,沒有個頭的,也沒有一個尾的,你祗有說了十二支,無明前面是什麼?你還得說,老死後面是什麼?你還得說,你說無明前面說了之後,它的前面又什麼?還得說,那你十二支緣起,成了無量支的緣起了,說不完了,一本書寫也寫不完了,那你怎麼說呢?這十二支緣起,爲什麼祗說十二支啊,這個問題就在這裏。那麼現在下邊呢?把這些基礎打好之後,下邊就可以解釋這個問題了,不要說多,祗要十二支能夠恰恰好。
至于這樣的說法,講十二支緣起呢,祗有《俱舍》,我看到祗有《俱舍》有,其它的地方呢,把十二支一講,好了,十二支緣起給你講過了,介紹過了,谛緣度,四谛苦、集、滅、道給你講一下,它行相也不說了,什麼是苦?是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;集嘛,因、集、生、緣;滅嘛,是滅、靜、妙、離;道是道、如、行、出,這些行相不給你講了。苦什麼苦?什麼苦,叁苦、八苦講一講。集,煩惱、業。滅谛,清涼什麼很好。道谛叁十七道品,這是什麼就講完了。那麼,我們這裏講的還多啊,十二支緣起,它十二支一開就可以了,我們去看看《對知識分子介紹佛教》什麼,什麼了,都是這麼一講就可以了,後邊真正的意思沒有拿出來,現在我們真正意思才拿出來。
庚五 釋通疑難
從此第五,釋通疑難。論雲:若緣起支唯十二者,不說老死果,生死應有終;不說無明因,生死應有始;或應更立余緣起支,余複有余,成無窮失,問也。不應更立。然無前過,此中世尊由義已顯。雲何已顯,征也。頌曰:
從惑生惑業 從業生于事 從事事惑生 有支理唯此
釋曰:從惑生惑業者,一、從惑生惑,謂愛生取也。二、從惑生業,謂取生有,無明生行也。從業生于事者,謂行生識,從有生生也。從事事惑生者,一、從事事生,二、從事惑生。從事事生者,即是事能生事也,謂識生名色,乃至觸生于受也。從事惑生者,即是事能生惑也,謂受生愛也。
“從此第五,釋通疑難”,它有些問難,一些懷疑的疑難,要解釋。“論雲:若緣起支唯十二者,不說老死果,生死應有終,不說無明因,生死應有始”,第一個問題,你說十二支緣起,祗有十二支,那麼老死後頭,還沒有果了,那麼生死有終,到老死爲止了,這個生死有終。無明前面沒有因,無明是第一支,它沒有因的,那麼你生死有始。你們說無始無始,它有始,那個開始?無明開始。唉,外道就是無明開始,混沌,糊裏糊塗一個東西,然後呢,開天地,噢,這混沌生兩極,兩極生八卦,八卦又化成整個的世界,這是有一個開端了。這個無明了,很多人就是有這麼想的噢。我們說無明是不是因呢?這個不是,無明生死應有始,假使無明是因的話,無明前面沒有因了,那麼就生死有始了,無明開始嘛?這是一個問題。
第二個問題,“或應更立余緣起支,余複有余成無窮失!”假使你說不對,無明前面還有東西的,那麼無明前面什麼?還要更立一支,這一支立好了,它是開始嗎?宇宙的開始嗎?不是,那麼它前面還要立啊,你再立一支,這麼它前面還有呢?再要立,不斷地要立,無窮。我們小孩子時候,經常問的,天有多高?你說多少裏的高,這個多少裏外是什麼?還是天啊,那麼再上去呢,還是天啊,到底多少啦?這個說不清楚了,宇宙沒有一個邊際的,那就是前後也沒有一個邊際,時間也沒有開頭,也沒有一個終了,那麼就是你無明支前面要加,要加,加,不斷地好加。老死的果後邊,老死沒有了,還有,還有嘛再加,加了之後就到此爲止啊,沒有,還有,還要加,又加,加了之後還要加,你不斷地加。前面不斷的加,後面不斷的加,好了,你這本書寫不完了,把所有世界的紙都拿來寫,也寫不完,那怎麼辦呢,你不是有無窮失嗎?有過失了,你十二支,不是十二支,有無窮的支了,這是問難。那麼看怎麼回答。
“不應更立”,我們說十二支,夠了,不需要再加,“然無前過”,不需要加嘛,不是有過失嘛,但是沒有過失,這個怎麼說回答呢?
“此中世尊由義已顯”,在十二支裏邊,世尊早已把這個道理給你講清楚了。你不要問了,佛嘛是一切智者,你這些問題,佛早知道了,就在十二支緣起裏邊,早給你解決了。你自己看,沒有智慧,看不出來,才問這個問題,如果你有智慧的話,這些問題你不要問了,就十二支給你解決,我們看大家十二支學過了,是不是會解決這個問題,自己想想看,能不能解決?十二支到底有始無始,是不是十二支,生死有開始的,無明開始,老死最後,當然不會了,我們想。生死哪祗有叁際呢,生死無始以來,不曉得多少世了,投生了也不曉得投了好幾次了,肯定第一個問題不成立,那麼第二個問題就要加支了,既然無明前面還有因,你看還得加,老死後面還有果,還得加,那無窮過,十二支絕對不夠,噢。那麼看佛怎麼回答呢?佛已經顯了,在十二支裏邊,這些道理都給你很明顯的給你講了。
“雲何已顯”,外道他就搞不清楚了,你怎麼不講清楚,我們看不出來。
“頌曰:從惑生惑業,從業生于事,從事事惑生,有支理唯此”,在這之前,我們請你們把這個《叁學》打開來看看,那個表看一看,這十二支裏邊,它把它惑業事,叁個,拉線拉了一下。無明拉一個線,無明、愛、取也是惑。那麼業就是行,跟那個有,拉一個線,叫業。那麼下邊識等五支,後邊的生、老死的一條線,就是事,或者是果。那麼說事的話,惑業事,這是叁,說因果的話呢,七事叫果了,叁煩惱二業是因。因來說,因果兩個,惑業事來說七個。那麼這個最好你們要記熟噢,不要看書,眼睛閉著,隨你怎麼問,心裏有一張表,都拿得出來。那麼從惑生惑業,這個裏邊就看它的關系了,搞了半天,這是有什麼用的?大有用處了,關系就在這個裏頭了。
“從惑生惑業”,從煩惱裏邊可以産生煩惱,也可以産生造業,就是煩惱生煩惱,煩惱能生業,這是煩惱的作用。“從業生于事”,業産生什麼?産生果,生事,那麼事是不是了了?事還要生東西的。“從事事惑生”,從事來說,能生事,也能生惑。“有支理唯此”,因爲這樣子的緣故,十二支的有支,這個道理,“唯此”,祗要十二支夠了,不要多了。這是世尊的顯了,就顯在這裏,那麼我們把頌已經念到了,世尊的鑰匙已經交給你了,看你這把鑰匙,鎖打不打得開?下邊不講,沒有講之前,你是不是把這個門開開來,鑰匙拿到了,如何開?恐怕也不容易開。
“釋曰:從惑生惑業者”,惑有什麼作用?可以産生煩惱,也可以産生業。
第一個,“從惑生惑,謂愛生取”,這是中際的愛取,愛是惑,取也是惑,所以說惑能夠生惑。這是第一個原則。
第二個,“惑生業”,煩惱能夠推動造業,那麼是“取生有,無明生行”,這是惑生業的例子。
這些關系呢,我們十二支,我們說佛法就是緣起法嘛,十二支緣起是緣起法裏邊最簡單的一個模式,那就是初學人把這個十二支緣起一定要搞得滾爪爛熟。我們這十二支,還有變化的,《成唯識論》有它的變化,講十二支,一樣十二支,它講得有點不同了。我們學過《廣論》的也知道,也是十二支它的變化,又多了一點。要能生支、能引支,給你分了兩個東西了,兩套了,那麼你這個最基本的模式如果不記住的話,搞不清楚的話,上面一層一層的,給你更複雜的分析呢,更接受不了了。所以這個最簡單的模式,非記住不可,而且要搞得滾爪爛熟,提起十二支,心裏馬上有個東西,全部東西和盤托出,心裏都有數了。你什麼問題來問,我就給你一個一個解釋,問不倒的,因爲你學好《俱舍》了,什麼問不倒。這是第一個,“從惑生惑”,“從惑生業”,這是兩種,這是原則,噢,這是給科學的定理一樣的,煩惱能夠生煩惱,煩惱能夠造業。
那麼業怎麼說?“從業生于事”,業祗能産生果,事就是果了。“從業生于事”,在十二支裏邊哪些例子呢,行生識,行緣識嘛。行是業嘛,識是事,從有生生,有生生支,有支産生生支,也是生業,噢!業生果。
那麼從事,果出現了之後,是不是就沒有作用了呢?果出現之後,也有作用,它能生事,也能生惑。
“從事生事”,從事生事第一種。“二、從事生惑”,從事惑生。那麼第一個,從事生事的話呢,就是從事事生呢,就是能生事也,這個在十二支裏邊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處,六處緣觸,觸緣受等等,都是從事生事,那麼從事乃至後邊的生,緣老死了,也是從事生事了。
從事生煩惱,即使事也能夠産生煩惱。當然産生果之後,果還要起煩惱了,起煩惱之後還要造業了。否則的話,生死就了。一次果受了,就沒有事了。受了果之後,還要起煩惱的,還要生,造業的。從事生惑呢,就是受生愛,受是事,愛是煩惱了。所以呢,事不但是能生事,還能生惑,那麼這個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