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道理你明白之後呢,十二支夠了,噢,不要無窮了。
有支理唯此者,正釋難也。由立有支,其理如此,謂說名色生于六處,受生于愛。已顯老死爲事惑因,謂名色與受是老死。既受生愛,愛生于取。已表無明爲事惑果,謂愛與取是無明也。無明有因,生死無始;老死有果,生死無終,故不須立余緣起支。故經言如是純大苦蘊集。解雲:如是者,如是十二因緣起也,無我我所,故名爲純;爲果義邊,名爲苦蘊,爲因義邊,名爲集也,此苦蘊集,無始無終,故名爲大;既十二支皆名苦集,故知無明有因,老死有果,若不爾者,此經言何用?
“有支理唯此”,這個有支,我們說到有支呢,我們聯想到《廣論》裏邊的有支兩個字。有支,不一定指十二支裏邊的有那一支,有支就是十二支。十二支怎麼叫有呢?有漏的五蘊叫有,這十二支流轉生死的,都叫有支,所以說“有支理唯此”。這個十二有支裏邊,它的道理就這樣子。“唯此”,祗要十二支就夠了,不要多了。那麼這個道理,已經講透了,下邊就是如何的配了。我看你們中間有沒有這個人,下邊不要看,自己來動腦筋配起來的,把十二支爲什麼不要多了?也不能少啊,少一支也不行,多一支也不要,那麼這個裏邊的道理,自己想得出來,頭等。這個我們就開動腦筋了,自己不要什麼東西都要靠人家說了,我知道了。人家不說,我沒有辦法推,自己沒有獨立的思考力沒有,這個總是二等貨啊。你要自己能夠推想出來,那麼才是上流。那麼現在我們就是不能盡等你們了,當然祗好講下去了,講到這裏爲止呢,人家就是說,無窮失的問題就解決了,有支,十二支就夠了。
“由立有支,其理如此”,世尊安立十二有支的道理呢,就是這樣子。“謂說名色,生于六處,受生于愛,已顯老死爲事惑因,謂名色與受是老死”,“由立有支其理如此”,佛立有支者,這個道理就如此,就夠了。那麼怎麼夠了呢?
“名色生于六處”,名色是事,事能生事,受生于愛,事能生惑,那麼這個就表示說,老死就是事了,老死事。“由中可比二”了,老死是後來的略果,略因,略果了,後際略果了,它立果祗有兩支。但是前面的,你跟中間的比一比,比一比就是老死兩支、生、老死兩支呢,就是我們前面的五支。那麼五支裏邊,名色生六處,事能生事,受能生愛,事能生惑,老死既然是事,它也可以生事,也可以生惑。老死後頭還有,老死後頭有什麼?就是中間的,名色生六處,受生愛。你這個老死後頭的東西,就在中間跟你說了。你不要再後邊加了,中間已經給你講好了。你老死後頭什麼?你看前頭好了。它前面識緣名色,識嘛就是識支了。我們說,不是後際略果了,生支就是相當于我們前面的中際的識支,識那一支。那麼這個老死一支,就相當于名色一直到受。既然老死就是名色到受,老死,名色來說,它能生六處,生六處之後,生觸,生觸再生受,那麼受也是老死支包的。受後邊有什麼?愛,那個老死後邊東西多得很,就在中間比出來了。老死後邊不加,也等于加了,中間一看,就這個輪子就轉起來了。那麼後邊的,老死是終不是終,那麼它又轉起來了。老死後頭東西很多,就是中間一回過去,一轉就轉起來了。那麼前際,已顯老死爲事惑因,那就是老死還有後頭還有了,老死不是最終了的了。
“謂名色與受是老死”,名色就是受都是老死了,因爲識就是生支了,名色到受都是老死。
“既受生愛,愛生于取,已表無明爲事惑果”,那麼後邊講完了,講前面的了,受能夠生愛。“愛生于取”,那麼就是說呢,無明就是相當于中間的愛了,愛取了,無明本身是事惑的果。我們假使無明也是愛的話,愛前面有什麼?有受。假使無明是那個取的話,取前面有愛,那麼這是說無明,是不是擺在第一,是不是前面沒有了,有啊。有什麼?中間一比就比出來了,無明前頭,你說它無明是取的話,取前有愛,說無明是愛的話,愛的前面有受,有東西,東西要不要安立了,不要安了。中間已經有了,所以這個東西很巧妙,噢,這十二支。
“已顯無明爲事惑故”,無明並不是第一個,本身就是果,那個的果,事的果,就是受的果,也是惑的果,是愛的果,所以無明前面有因。“謂愛與取是無明也”,愛取是無明了,愛是無明的話,無明前面有事,取是無明的話,無明前面還有惑。那麼無明雖然擺在第一,從中間一比,它前面有東西,那就是,也是這個輪子又轉起來了。無明前面還有什麼?一轉,轉到中間愛裏邊,愛裏邊前面就是有取,取前面有愛,有受啊,就是無明前面的東西了。釋迦牟尼佛早給你講清楚了,十二支清清楚楚擺起了,你說要加了,什麼東西,都是不需要的話了,那就是不懂了,不懂就是要加,懂了之後不要加了。
那麼下邊總結。“無明有因,生死無始”,既然無明前面還有因的,這個生死沒有個開頭。你說無明是開頭,不對,無明有因的。老死後邊還有果,老死就是中間的那個名色緣六處,六處緣觸,觸生受,受裏邊有愛啊,老死後邊還有果的。生死無窮無終,那麼你說老死之後沒有了。十二支,老死是最後一支了,不是,中間一比,老死後邊還有很東西,那就是生死沒有終,無明前有因,“生死無始”,老死後有果,“生死無終”。
“故不許立余緣起支”,所以說呢,你再要無明前面立支,不需要。老死後頭再要立支,也不需要,這兩個問題在十二支裏邊,都解決了。第一個問題,無明第一支啊?不是。無明前面還有東西,無始,無明不是第一支,生死沒有始的,沒有開始的。老死是不是最後一支?不是。老死後頭還有東西,那麼生死無終,第一個問題解決了。
那麼第二個問題,既然無始無終,你支還要多立啊!不要立了,無明前面的東西,中間有了,老死後邊的東西,中間也有了,這個十二支,夠了,全部夠了。這兩個問題全部解決。
所以,經說,“故經言,如是純大苦蘊集”,它就經裏邊就說這個話,這個十二支緣起是純大苦蘊集。那麼這裏也有它的意思,這個涵義也很深。
“解雲:”,爲什麼佛這樣子說呢?“如是者”,這個“如是”就是指十二支因緣,緣起,十二支緣起它裏邊“無我我所”。十二支就是法假,于這個五蘊裏邊兜圈子,根本沒有一個補特伽羅,一個士夫,或者神我,或者靈魂的東西在那裏流轉。所以說純,純粹是五蘊,沒有我我所的,所以這個純,“如是”就是指前面十二支,純就是裏邊就是五蘊,沒有我,也沒有我所。沒有我,當然沒有我所了,叫純。
“謂果義邊,名爲苦蘊”,這十二支,當它做果的時候,叫苦蘊;當它是從因,做因的時候叫集,所以說苦蘊集。就是十二支裏邊有果有因,果就是那個七個事,因就是那個叁煩惱二業。這是因,因就是集,果就是苦蘊,那麼這是如是純苦蘊集,解好了。
“大”,還有一個大字。“此苦蘊集,無始無終”,無明前面有東西,生死無始,老死後頭有果;生死無終,這個無始無終是最大的了,所以叫大。
“既十二支皆名苦集,故知無明有因,老死有果。若不爾者,此經言何用”,既然我們說無明是有因的,老死是有果的,既然十二支都叫苦集。那麼無明是有因,老死是有果,這個十二支都叫苦集。我們前面分析的,七支是果,五支是因,這個還是從十二支來說的。實際上,我們分析了之後,果後邊還有果,因前面還有因。既然它是因前面還有因,這個因就是前面那個因的果;那麼果後邊,還有果,那麼這個果就是後面那個果的因,所以這十二支,從前面看都是果,從後面看都是因,十二支都能做果,都能做因。不但是七支是果,五支是因,從前後的關系來看,每一支往前看都是果,往後看都是因,這十二支都可以叫苦集。
“故知無明有因”,既然這樣子無明有因,那麼生死無始。“老死有果”,生死沒有終,因爲無明並不是單是作因,還可以作果的。那麼無明前面還有因了,它是果啊,那麼老死也不是單是作果的,老死也可以作因。那麼老死既然是因,當然後頭也感果,那麼這樣子把整個的十二支全部,把所謂的那個無窮失,或者生死有終有始,全部解決了,釋迦牟尼佛說十二支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。
這是我們學十二支緣起裏邊,其它書上看不到的,一些比較深的內涵。當然了這是從無始無終的,無我的角度上看。其它的發揮,《成唯識論》有它另外的發揮,也是有它的獨特的地方。我們學過《廣論》的,《廣論》也有它的發揮,把十二緣起,不斷地深入。所以說十二支緣起,不是很淺的。我們看十二支,好象第一支是什麼,第二支,好象很簡單,又不深嘛。緣起甚深,甚深,佛講的緣起,深得不得了,照這樣看,還不見得。那就是你沒有研究,我們的智慧沒有啊,有了智慧,再看一層,一層一層看下去,深得不得了,確實深得不得了,甚深。那麼我們現在看了麼這一個,是不是到此爲止了,還不見得。這不過是我們所想不到的深度,加了一層。
那麼更深的,我們又舉了兩個例,《成唯識論》還有講法,《廣論》裏邊還有它的講法。那麼也不是到這個兩種就完了,後邊還有中觀裏邊的緣起,還要甚深的緣起,還要來,這是一層層的講了。那麼這十二支緣起呢,大概到這裏呢,基本上,這個理論方面說,《俱舍》裏邊已經圓滿的,從《俱舍》的範圍來說,十二支的緣起的基本上講夠了。但是後來每一支還要分辨它的一些內容,有一些問難的,他要後邊要分析。這裏先談那個問題,前面說的緣起,緣已生法,既然前面提起了,到底這是怎麼回事?馬上跟著就要解釋。
庚六 會釋經文
從此第六,會釋經文。論雲:如世尊說,吾今爲汝說,緣起法、緣已生法,此二何異?問也。且本論文,此二無差別,以俱言攝一切法故。解雲:本論說緣起攝一切有爲,緣已生法亦攝一切有爲,既言此二俱攝一切有爲,明知無別也。從此論主正釋經意,頌曰:
此中意正說 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