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▪P4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道理你明白之后呢,十二支够了,噢,不要无穷了。

  

  有支理唯此者,正释难也。由立有支,其理如此,谓说名色生于六处,受生于爱。已显老死为事惑因,谓名色与受是老死。既受生爱,爱生于取。已表无明为事惑果,谓爱与取是无明也。无明有因,生死无始;老死有果,生死无终,故不须立余缘起支。故经言如是纯大苦蕴集。解云:如是者,如是十二因缘起也,无我我所,故名为纯;为果义边,名为苦蕴,为因义边,名为集也,此苦蕴集,无始无终,故名为大;既十二支皆名苦集,故知无明有因,老死有果,若不尔者,此经言何用?

  “有支理唯此”,这个有支,我们说到有支呢,我们联想到《广论》里边的有支两个字。有支,不一定指十二支里边的有那一支,有支就是十二支。十二支怎么叫有呢?有漏的五蕴叫有,这十二支流转生死的,都叫有支,所以说“有支理唯此”。这个十二有支里边,它的道理就这样子。“唯此”,祗要十二支就够了,不要多了。那么这个道理,已经讲透了,下边就是如何的配了。我看你们中间有没有这个人,下边不要看,自己来动脑筋配起来的,把十二支为什么不要多了?也不能少啊,少一支也不行,多一支也不要,那么这个里边的道理,自己想得出来,头等。这个我们就开动脑筋了,自己不要什么东西都要靠人家说了,我知道了。人家不说,我没有办法推,自己没有独立的思考力没有,这个总是二等货啊。你要自己能够推想出来,那么才是上流。那么现在我们就是不能尽等你们了,当然祗好讲下去了,讲到这里为止呢,人家就是说,无穷失的问题就解决了,有支,十二支就够了。

  “由立有支,其理如此”,世尊安立十二有支的道理呢,就是这样子。“谓说名色,生于六处,受生于爱,已显老死为事惑因,谓名色与受是老死”,“由立有支其理如此”,佛立有支者,这个道理就如此,就够了。那么怎么够了呢?

  “名色生于六处”,名色是事,事能生事,受生于爱,事能生惑,那么这个就表示说,老死就是事了,老死事。“由中可比二”了,老死是后来的略果,略因,略果了,后际略果了,它立果祗有两支。但是前面的,你跟中间的比一比,比一比就是老死两支、生、老死两支呢,就是我们前面的五支。那么五支里边,名色生六处,事能生事,受能生爱,事能生惑,老死既然是事,它也可以生事,也可以生惑。老死后头还有,老死后头有什么?就是中间的,名色生六处,受生爱。你这个老死后头的东西,就在中间跟你说了。你不要再后边加了,中间已经给你讲好了。你老死后头什么?你看前头好了。它前面识缘名色,识嘛就是识支了。我们说,不是后际略果了,生支就是相当于我们前面的中际的识支,识那一支。那么这个老死一支,就相当于名色一直到受。既然老死就是名色到受,老死,名色来说,它能生六处,生六处之后,生触,生触再生受,那么受也是老死支包的。受后边有什么?爱,那个老死后边东西多得很,就在中间比出来了。老死后边不加,也等于加了,中间一看,就这个轮子就转起来了。那么后边的,老死是终不是终,那么它又转起来了。老死后头东西很多,就是中间一回过去,一转就转起来了。那么前际,已显老死为事惑因,那就是老死还有后头还有了,老死不是最终了的了。

  “谓名色与受是老死”,名色就是受都是老死了,因为识就是生支了,名色到受都是老死。

  “既受生爱,爱生于取,已表无明为事惑果”,那么后边讲完了,讲前面的了,受能够生爱。“爱生于取”,那么就是说呢,无明就是相当于中间的爱了,爱取了,无明本身是事惑的果。我们假使无明也是爱的话,爱前面有什么?有受。假使无明是那个取的话,取前面有爱,那么这是说无明,是不是摆在第一,是不是前面没有了,有啊。有什么?中间一比就比出来了,无明前头,你说它无明是取的话,取前有爱,说无明是爱的话,爱的前面有受,有东西,东西要不要安立了,不要安了。中间已经有了,所以这个东西很巧妙,噢,这十二支。

  “已显无明为事惑故”,无明并不是第一个,本身就是果,那个的果,事的果,就是受的果,也是惑的果,是爱的果,所以无明前面有因。“谓爱与取是无明也”,爱取是无明了,爱是无明的话,无明前面有事,取是无明的话,无明前面还有惑。那么无明虽然摆在第一,从中间一比,它前面有东西,那就是,也是这个轮子又转起来了。无明前面还有什么?一转,转到中间爱里边,爱里边前面就是有取,取前面有爱,有受啊,就是无明前面的东西了。释迦牟尼佛早给你讲清楚了,十二支清清楚楚摆起了,你说要加了,什么东西,都是不需要的话了,那就是不懂了,不懂就是要加,懂了之后不要加了。

  那么下边总结。“无明有因,生死无始”,既然无明前面还有因的,这个生死没有个开头。你说无明是开头,不对,无明有因的。老死后边还有果,老死就是中间的那个名色缘六处,六处缘触,触生受,受里边有爱啊,老死后边还有果的。生死无穷无终,那么你说老死之后没有了。十二支,老死是最后一支了,不是,中间一比,老死后边还有很东西,那就是生死没有终,无明前有因,“生死无始”,老死后有果,“生死无终”。

  “故不许立余缘起支”,所以说呢,你再要无明前面立支,不需要。老死后头再要立支,也不需要,这两个问题在十二支里边,都解决了。第一个问题,无明第一支啊?不是。无明前面还有东西,无始,无明不是第一支,生死没有始的,没有开始的。老死是不是最后一支?不是。老死后头还有东西,那么生死无终,第一个问题解决了。

  那么第二个问题,既然无始无终,你支还要多立啊!不要立了,无明前面的东西,中间有了,老死后边的东西,中间也有了,这个十二支,够了,全部够了。这两个问题全部解决。

  所以,经说,“故经言,如是纯大苦蕴集”,它就经里边就说这个话,这个十二支缘起是纯大苦蕴集。那么这里也有它的意思,这个涵义也很深。

  “解云:”,为什么佛这样子说呢?“如是者”,这个“如是”就是指十二支因缘,缘起,十二支缘起它里边“无我我所”。十二支就是法假,于这个五蕴里边兜圈子,根本没有一个补特伽罗,一个士夫,或者神我,或者灵魂的东西在那里流转。所以说纯,纯粹是五蕴,没有我我所的,所以这个纯,“如是”就是指前面十二支,纯就是里边就是五蕴,没有我,也没有我所。没有我,当然没有我所了,叫纯。

  “谓果义边,名为苦蕴”,这十二支,当它做果的时候,叫苦蕴;当它是从因,做因的时候叫集,所以说苦蕴集。就是十二支里边有果有因,果就是那个七个事,因就是那个三烦恼二业。这是因,因就是集,果就是苦蕴,那么这是如是纯苦蕴集,解好了。

  “大”,还有一个大字。“此苦蕴集,无始无终”,无明前面有东西,生死无始,老死后头有果;生死无终,这个无始无终是最大的了,所以叫大。

  “既十二支皆名苦集,故知无明有因,老死有果。若不尔者,此经言何用”,既然我们说无明是有因的,老死是有果的,既然十二支都叫苦集。那么无明是有因,老死是有果,这个十二支都叫苦集。我们前面分析的,七支是果,五支是因,这个还是从十二支来说的。实际上,我们分析了之后,果后边还有果,因前面还有因。既然它是因前面还有因,这个因就是前面那个因的果;那么果后边,还有果,那么这个果就是后面那个果的因,所以这十二支,从前面看都是果,从后面看都是因,十二支都能做果,都能做因。不但是七支是果,五支是因,从前后的关系来看,每一支往前看都是果,往后看都是因,这十二支都可以叫苦集。

  “故知无明有因”,既然这样子无明有因,那么生死无始。“老死有果”,生死没有终,因为无明并不是单是作因,还可以作果的。那么无明前面还有因了,它是果啊,那么老死也不是单是作果的,老死也可以作因。那么老死既然是因,当然后头也感果,那么这样子把整个的十二支全部,把所谓的那个无穷失,或者生死有终有始,全部解决了,释迦牟尼佛说十二支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。

  这是我们学十二支缘起里边,其它书上看不到的,一些比较深的内涵。当然了这是从无始无终的,无我的角度上看。其它的发挥,《成唯识论》有它另外的发挥,也是有它的独特的地方。我们学过《广论》的,《广论》也有它的发挥,把十二缘起,不断地深入。所以说十二支缘起,不是很浅的。我们看十二支,好象第一支是什么,第二支,好象很简单,又不深嘛。缘起甚深,甚深,佛讲的缘起,深得不得了,照这样看,还不见得。那就是你没有研究,我们的智慧没有啊,有了智慧,再看一层,一层一层看下去,深得不得了,确实深得不得了,甚深。那么我们现在看了么这一个,是不是到此为止了,还不见得。这不过是我们所想不到的深度,加了一层。

  那么更深的,我们又举了两个例,《成唯识论》还有讲法,《广论》里边还有它的讲法。那么也不是到这个两种就完了,后边还有中观里边的缘起,还要甚深的缘起,还要来,这是一层层的讲了。那么这十二支缘起呢,大概到这里呢,基本上,这个理论方面说,《俱舍》里边已经圆满的,从《俱舍》的范围来说,十二支的缘起的基本上讲够了。但是后来每一支还要分辨它的一些内容,有一些问难的,他要后边要分析。这里先谈那个问题,前面说的缘起,缘已生法,既然前面提起了,到底这是怎么回事?马上跟着就要解释。

  

  庚六 会释经文

  从此第六,会释经文。论云:如世尊说,吾今为汝说,缘起法、缘已生法,此二何异?问也。且本论文,此二无差别,以俱言摄一切法故。解云:本论说缘起摄一切有为,缘已生法亦摄一切有为,既言此二俱摄一切有为,明知无别也。从此论主正释经意,颂曰:

  此中意正说  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