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▪P4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因起果已生

  释曰:此两句正释经意。言此中者,此契经中也。因起果已生者,此经中意,诸支因分说名缘起,由因有缘,能起果故,故知因分名为缘起。诸支果分说缘已生,由果皆从缘所生故,故知果分,名缘已生。

  “从此第六,会释经文”,第六科,解释经文,跟经文对起来讲。

  《俱舍论》里边就举一些经里的话,“如世尊说”,经里边这么说,它说世尊这么说,“吾今为汝说,缘起法、缘已生法”,佛现在给你们苾刍们说缘起法,说缘已生法,那么这个就是如何解释这个缘起法、缘已生法。我们把缘起十二支讲过了,但是经里边又说,缘起法,我们知道了;缘已生法,好象没有见过面,那么怎么会通呢?“此二何异?”缘起跟缘已生,到底有什么差别?这是问难。

  “且本论文,此二无差别,以俱言摄一切法故”,照本论文,本论是什么?论云是《俱舍》,本论是《发智论》,照《发智论》里边说,这两个没有差别,都摄一切法。缘起法摄一切世出世间法,缘已生法业也摄一切世出世间法。“解云:本论说缘起摄一切有为,缘已生法,亦摄一切有为”,本论就是《发智论》,它里边说缘起法,包含一切有为法。缘已生法也摄一切有为法。“既言此二俱摄一切有为,明知无别也”,既然知道它们两个都是摄一切有为法,那就很明白的知道,它两个是没有差别。这个差别是体上没有差别,名相却有差别,涵义也有差别。那么下边,《俱舍论》还要讲,先从《发智论》上讲,它的体是没有差别的,都是一切有为法。你说缘起法也好,《发智论》里讲过的,它是包涵一切有为法,缘已生法也好,它也包涵一切有为法,两个体是相等的,可以划等号。但是它的差别在哪里?《俱舍论》要讲。“从此论主,正释经意”,从此,下边呢,论主,世亲菩萨,他要正面的解释经的意思。

  “颂曰:此中意正说,因起果已生”,此中,这个经里边说的,就是吾今为汝说缘起法、缘已生法。这个文呢,“此中”,它的意思正面说,或者正确的说呢?因起果已生,缘起法讲的因;缘已生法从果上讲。从因上讲,讲缘起,从果上讲,讲缘已生法。那么我们前面说过了,当它作因的时候叫缘起,但是它因前面还有因,那它也是果,当它作果时候,就叫缘已生法。所以说两个东西就是一个,但是作用,名字却不一样,那是世亲菩萨对本论的更进一步的发挥。

  “释曰:此两句正释经意”,这两句话呢,真是正对的,解释经上的那些文,就是缘起法,缘已生法。世亲菩萨,用这两句,正确的,正面的来解释。“言此中者”,这个此就是契经了,这个经里边所说的意思。

  “因起果已生者”,经的意思,“此经中意,诸支因分说名缘起”,这个十二支里边,从因上来说,叫缘起。“由因有缘,能起果故”,因为因,它这个有了缘之后呢,能够起果。“故知因分,叫缘起”,因为因有了缘就能生起果,所以这个因叫缘起,有缘之后能起果,就是这个意思,就是因作用了,叫缘起。

  “诸支果分说名缘已生”,这个十二支里边,从果的那个方面来说,叫缘已生。“由果皆从缘所生故”,所有的果都是从缘生的,缘已经生出来,就叫果了。所以说,果上来说叫缘已生,从因上来说叫缘起。

  

  由此理故,如是一切,二义俱成,诸支皆有因果性故。解云:一切者,十二因缘也。二义者,缘起、缘已生也。又论云:若尔,安立应不俱成。解云:难也。诸支因果,体既无别,如何安立缘起、缘已生法,故云应不俱成。

  “由此理故,如是一切,二义俱成”,因为这样的道理呢,如是一切,照前面讲的两个道理都能够成立,怎么叫都成立呢,下边要说了。“诸支皆有因果性故”,每一支它都有因,作因的一方面,也有作果的一方面。都立因性,也有作果性,怎么作因性,果性?

  “解云”,这个很简单了。“如是一切二义俱成”,这个话,因为比较隐一点了,圆晖法师给你再详细一点说。“如是一切”,就是这十二支,全部叫一切,十二支因缘。“二义俱成”,说它缘起也好,缘已生也好,都可以说。二义俱成,都能成立,为什么每支都有因性,也有果性。

  “又论云:若尔安立,应不俱成”,这个又产生一个问难,你说这里讲通了,都可以作因,也可以作果,所以说一切都成立;但是又提一个问难,假使照你这样子说话呢,反而两个都搞不成了。他说你既然说是它(彼),就不能说是它(此),你既然说是它(彼),又是它(此),两个都是,那么一个也不是。

  这个就是辩论里边的,脑筋细一点要体会到。脑筋粗一点,不晓得在说啥东西,糊里糊涂,云里边打滚。那么这个先要预习一下,回去的时候先看一看,明天讲什么东西了。讲好之后,脑筋还不清楚的话,再看一看到底今天讲的什么?再不行的话,讨论讨论,你听的什么?我听的什么?比较一下才有经验。不要讨论的时候,啪啪啪夸夸其谈,自己说了一大套,把人家都抹杀了。你不要看发言权了,人家看看你说了一大套,我说不来一大套,也不敢说话了。这样讨论失去意义。我们讨论就是各取其长,一个人发挥他的长处,当然有的人,他善根薄弱一点,他的长处发挥不出来,那么接受人家的长处,自己有长处,胆大的发挥出来。不要把一个人包了,我们反对这样子的包干的现象。

  那么这句话,怎么叫俱不成呢?“解云”,这是问难。“诸支因果,体既无别,如何安立缘起、缘已生法,故云应不俱成”,他说你每一支因果,因也好,果也好,体都是一样的,那么你怎么说一会儿叫缘起,一会儿叫缘已生法,那不是乱套了吗?就是这个东西一会儿叫缘起,一会儿叫它是缘已生,你乱套的话,都搭不上,二俱不成,一概否定了。那么看它怎么回答呢?

  

  论云:不尔,所观有差别故。谓若能观此,名缘已生,非即观斯复名缘起,犹如因果父子等名。解云:答前难也。所望不同,二义常别,如行望无明,常名缘已生,不名缘起也。若行望识,常名缘起,不名缘已生也。故体虽一,得成二义。如世间子望父边,常名子不名父,父望子边,常名父不名子,虽是一,得有二名,况法可知。

  “论云:不尔”!唉 ,不是,能成立,因为你的心粗啊,你不知道,是能成立的。“所观有差别故”,这是两个相对来看的,你不能绝对的看问题,形而上学的看问题不对的,要辩证的看,从那一方面看,它是缘已生法,从那一方面看,它是缘起法,悉能成立。

  我们讲,打一个比喻。假使这个人,对在家人来说,你说他是父亲还是孩子?我们说他既是父亲,又是孩子。你就说这个话不对,又是父亲,又是孩子,两个都推翻了,你这不是父亲,也不是孩子,因为说他是父亲,他怎么是孩子呢?说他是孩子,他怎么是父亲呢?既然他又是孩子,又是父亲,那全部推翻,孩子不是,父亲也不是。很简单嘛,他说这个你不对了,他要相对地看的,他对他的父亲来说,他不是孩子是什么?他对他的孩子说,他不是父亲是什么?一点也没有错。他本身又是父亲,又是孩子,你说对不对,对的嘛!这个不是他一个人,孤立看问题,你把他孤立的看了,他是父亲,又是孩子,那当然否定掉了,你现在他是辩证的看啊,他联系他父亲,他决定是孩子,他联系他的孩子,他决定是父亲,哪有什么错的,一点也没错。所以这个很简单的问题,那么我们心要细一点,心不细的话,那些问题就不知所云,可能我们组里边有些人就不知所云,不晓得你说啥东西,耳朵里,啪、啪、啪……,是不断的声波跑进来,意思没有。

  “论云:不尔,所观有差别故,谓若能观此名缘已生,非即观斯复名缘起!”这是相对说的,你对它说,它是缘起法,并不是对它说,它也叫缘已生法,就是说对他的父亲说,他是儿子对的,不能对他的父亲说,他是父亲,那你就是简直颠倒了,他的孩子做了父亲的父亲了,那当然错了,它是相对的说,对父亲说,他一定是孩子,对他孩子说,他一定是父亲,不能对孩子说,他是孩子,你这个概念,开玩笑了,孩子祗有两岁,他的孩子倒有二、三十岁了,那没有那个事情。那么这是看你怎么对待?对这个法叫缘起法,不是就对它说,又叫缘已生法,那么讲个他就是父子的关系给你讲:“犹如因果父子等名”。

  “解云:答前难也”,这是论文,《俱舍论》的文,比较深一点,那么圆晖法师又解释,“答前难也”。“所望不同,二义常别”,它对待的法不一样,这个两个意思,决定是恒常有差别的,不是两个混淆的。那么就我们十二支来说,行支对无明支说来,它总是果,无明缘行嘛,行是果,行对无明来说,它决定是果嘛,叫缘已生法,它是从因缘生的法,这是缘已生法,不能叫缘起。但是行对识来说,它是缘起法,不能叫缘已生法,不能说它是识生的,它是能生识支的。

  所以说一样一个行支,它叫缘起法,也能叫缘已生法。那是要看它对的哪个说的,我们这个问题碰到过的,我们以前不是说,答问的时候,人殊不殊胜?不是有这个问题吗?那这个话不好回答的,怎么说呢?你跟哪个比?你跟畜生比,人当然殊胜,你跟天比,一点也不殊胜,那么你说人到底殊胜不殊胜?这个不好答的了,要看你跟哪个说?这个问题一样的,要看对哪个来说,人对天来说,绝对不殊胜,人对畜生来说,绝对殊胜,这个东西一样的。

  行对无明来说,决定是缘已生法,行支对识支来说,决定是缘起法,毫不含糊。不是混淆,既是缘起,又是缘起已生,你搞玄学,他摆了个迷魂阵,把他弄得乱七八糟,是空非空,亦有亦空,亦空非有非空,搞了的不晓说啥东西,不是那个事情。它说一句话,都有道理的。那么,假使行对识来说,一定是缘起,不能叫缘已生,所以说行这个法,体是一个,但是它名字、作用不一样,作因的时候,缘起,作果的时候,缘已生。

  下边就是父子的问题,就是我们举个的比喻,世间的孩子,对他父亲来说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