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总是儿子,不能叫父亲,你对父亲,说你是父亲,那你岂有此理。如果你对儿子来说,你是孩子,这个也是糊里糊涂,怎么做儿子的孩子去了呢?那当然是不对了。所以父亲对儿子来说,总是父亲,不能叫儿子的,那么同样翻过来,孩子对父亲来说,祗能叫孩子,不能叫父亲的。所以说呢,虽是一个体,这个人,从某地方说它是父亲,从某地方说,它又是个孩子,两个名字都好安,不是乱安,不是乱套,这是确实有一定的涵义的,而且不可改变的涵义。就是体虽是一个,孩子也能叫,父亲也能叫,但是不是乱叫。这个我们说,一般的,我们在谈话中间也是一种逻辑,有的人说错话,就是乱说,你可以指出来,你要对什么东西说才这样说,可以指出来。你不能这个,我们在辩论的时候,有些人狡辩,就是利用这一套,他不管你对哪个,他就是人殊胜,那殊胜很不得了,他没有说人对哪个比,人要对天比,那也没有什么殊胜。
那么这个里边呢,我们今天讲的是不算顶多,但是却不太好消化。可能有的人没有问题,我想真正多学一点法的呢,祗不过是开一点眼界,也不是很深的问题,但是对某些初学的,恐怕也是够干了。那么今天我们想就暂时讲到这里。
第五十八讲
(第155页下第5行至第159页上第6行)
《俱舍颂疏》。上一次,我们讲到十二因缘,总的讲完了,下边第十卷。
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
分别世间品第三之三
己二 别明
庚一 别明四法
辛一 明无明
壬一 明释义
从此大文第二,别明。于中有二:一、别明四法,二、别指余文。且别明四法者:一、明无明,二、明名色,三、明触,四、明受。就第一明无明。复分为二:一、明释义,二、引证。初释义者,论云:无明何义?问也。谓体非明。答非智明。若尔,无明应是眼等,难也。眼等五根,亦非智明,以应是无明也。既尔此义应谓明无。此更别释明无之处名无明也。若尔无明体应非有。难也。若明无之处名无明者,既是他无,体应非有也。为显有体,义不滥余,颂曰:为显有体者,不同第二释;义不滥余者,不同初释也。
明所治无明 如非亲实等
释曰:明所治无明者,明有实体,谓此无明,不了四谛,明所对治,名曰无明,与明相违,方名无明,非是离明之外,皆是无明,亦非明无之处,名无明也。
“从此大文,第二别明”,里边有一些特殊的法,另外地提出来讲一下。分两科,第一是“明四法”,二是“别指余文”。“明四法”,哪四个法?一个是无明,“一明无明,二明名色,三明触,四明受”。这四个法在十二支里边,特别的把它提出来说明,因为里边一些问题。先第一个“明无明”,共可分为二科,“一明释义,二引证。初释义者”,开始问了,噢。
“论云:无明何义?”无明是什么意思?这个从字面上讲,这个意思就比较混淆,他现在第一个回答,“谓体非明”。看起来,有点像,什么叫无明?这个一个体,一个法,它的体就不是明,就叫无明。那么小字,“答非智明”,就是不是智明的,不是智慧的,与那个明了的,这个就叫无明。那么这个有毛病。
“若尔无明,应是眼等”,那么照你这么说的话,不是智慧的光明的东西,明了的东西就叫无明的话,那么眼耳鼻舌身都是无明了,它们不是智慧嘛。它没有明嘛,智慧嘛,能有明察一切的明了,它现在眼耳鼻舌身它是色法,当然没有智慧,明了,那么这些该叫无明。那就是指出它的矛盾来,你这个无明就混淆了,眼、耳、鼻、舌,那些东西很多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那么多无明啊,就是明显的错。“难也。眼等五根,亦非智明,以应是无明也”,照你这么说,不是明的话,体不是明的,就叫无明。那么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这个五个根,它先举五根了,五境也在里边了,它本身就不是明,那它应当就是无明啊。
“既尔,此义应谓明无”,这个他认输了,既尔,那这样子不对了,既然这样子说呢,这个前面那个推翻了。那么再来一个解释,第二个解释说,这个无明的意思呢,是明无,就是反过来,没有那个明的,明没有的地方,明没有的叫无明,这样子是不混淆了。“此更别释明无之处名无明也”,没有明的地方,那个东西就叫无明,这个也有毛病。
“若尔无明,体应非有”,明没有,明是有体的,没有那个明,那就是,没有明就完了,它本身明没有是没有东西的,就明没有了,这个就叫无明了,那就是无明没有体了,也是成问题了。照你这么说,明没有就叫无明的话,那么明是有法的,没有明的,就叫无明,那无明就没有东西的,它叫没有明就完了,那是没有体了,那成问题。“若尔无明,体应非有”,照你这么说,无明的体是没有的,它没有明,就叫无明嘛,无明就是没有的体的。“难也 ”,这是又一个问难啊,“若明无之处名无明者 ”,没有 明的那个地方就是那个法,叫无明的话,那么明没有嘛,是一个空的东西,那么这个是没有体了,无明就没有体的。
“为显有体,义不滥余”,为了针对前面那个问难,要显出无明是有东西的,是有体的。同时,它有它特殊的一个法,不跟其它的混淆的,那么它所以说要,特别的,把无明这个东西要标一下。“为显有体者,不同第二释”,第二释是没有体的,我们说无明是有体的。“义不滥余者”,它的意义不混淆,跟其它的不混淆的,那不是第一个释,第一个释就混淆的,祗要没有明的,这个体不是有明,不是明的那个体,都是叫无明的话,那就多得很,有混淆。那么这要表示,既不是没有体,又不是混淆其它一切不是明的东西,那么它就是说,无明是怎么一个东西呢?
一个颂:“明所治无明,如非亲实等”。前面一句是表明无明的东西,什么叫无明?明就是智慧,明了。它所对治那个法,针锋相对的叫无明。就是有东西的,也不是其它的一切混淆的东西,正是明所对治的那个法就叫无明。下边是打比喻,“如非亲实等”,好象我们世界上说,非亲非实等,还有非法非义等等,下边都要说。
“释曰:明所治无明者,明有实体”,现在我们第一句话,表明什么叫无明呢?明,这个智慧所对治的那个法,就叫无明,那么是有体的,无明是有体的,是真实智慧所对治的那个法。“谓此无明不了四谛,明所对治名曰无明,与明相违方名无明,非是离明之外皆是无明,亦非明无之处名无明也”,他说,明,我们这个智慧,智慧是了达四谛十六行相的。那么我们说四谛噢,它所对治的那个法,叫无明。正是跟明相违背的,就是针锋相对的,是明所对治的这个法,是明所相违的法,两个是相背的法,这一个法叫无明。就是不知道四谛的,三宝、四谛、缘起法、因果不明白的,叫无明。那么这是一个固定的东西,既是有体的,也不是混淆其它的一些色法的噢。那么是有那么一个体,它是真实不能如实了解四谛、缘起等等的法的,叫无明。
所以说,“非是离明之外皆是无明”,不是说,除了明,智慧之外,其余都是叫无明,也不是说明没有的地方,没有智慧的地方,就叫无明。没有智慧的地方叫无明,智慧没有了,那就空了,什么法都没有,就是一个没有体,明之外的混淆了。明之外的东西很多啊,智慧以外的法就不少,那么既不是混淆其它的法,也不是明没有了,这个空虚的地方,没有体的叫无明。那么这是正面的回答那个问题,无明就是这么一个东西。
如非亲实等者,举喻释成。论云:如诸亲友,所对怨敌,亲友相违,名非亲友,非异亲友,非亲友无。解云:非异亲友者,谓说怨家,名非亲友,非异亲友外,皆名非亲友。此喻无明,不滥眼等也。非亲友无者,谓不是亲友无处,名非亲友,此喻无明有体也。
下边是用世间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,“如非亲实等”,这是印度的话,我们中国却没有这样说法的,但是印度既然有这个比喻。我们也根据文的,法、义对照参照一下。“如非亲实等者,举喻释成”,以现实的比喻来解释这个问题,成立它。
“论云:如诸亲友所对怨敌,亲友相违,名非亲友”,这是印度的话,噢,与亲友所敌对面的怨家,跟亲友两个相反的,这个印度叫非亲友。我们这个汉地却没有这个称呼,没有这个习惯。在印度里边,跟亲友针锋相对的那些雠人,他就叫非亲友。那么这个非亲友,是有明确指有那个具体的东西的,也不是混淆,不是亲戚都叫非亲友,这是跟无明一样。“非异亲友,非亲友无”,既不是离开亲友之外,都叫非亲友,也不是亲友没有的地方,叫非亲友,是有体的,也不混淆的,就是雠敌。
“解云:非异亲友者,谓说怨家”,我们先第一个比喻。“非亲友”,印度的话,就是怨家,叫非亲友。这跟我们汉地不一样了,我们汉地的非亲友,就是不是亲戚朋友就完了,那就是可以泛泛的指很多的人,这些都不是非亲友。但是印度呢,非亲友是特别有所指的,就是怨家,跟亲友针锋相应的,亲友是最要好的,怨家是最不要好的。所以说,印度来说呢,非亲友就是怨家,那么这个怨家呢,就不是泛泛的,离开亲友之外,所有的人,都叫非亲友。不是,就不混淆,也不是说,亲友没有了,叫非亲友。是有体的,是那个怨家,是有那个人的。所以说,第一个解例呢,就是非亲友来作比喻。“解云:非异亲友者,谓说怨家,名非亲友”,这个非亲友,并不是说离开亲友之外,所有的人都叫非亲友,他是有所指,就是指的是怨家。印度的话呢,怨家就叫非亲友,跟亲友相反的,“非异亲友外,皆名非亲友”,那么也不是离开了亲友之外,都叫非亲友。
“此喻无明不滥眼等也”,这个跟无明,不是离开了智慧,都叫无明。跟其它的眼耳鼻舌身不相混淆,这是用,并不是说离开亲友都怨家,都是非亲友。
第二个“非亲友无”,它说不是说亲友没有的地方,叫非亲友,那就也就是说,不是智慧没有的地方,叫无明。无明有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