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總是兒子,不能叫父親,你對父親,說你是父親,那你豈有此理。如果你對兒子來說,你是孩子,這個也是糊裏糊塗,怎麼做兒子的孩子去了呢?那當然是不對了。所以父親對兒子來說,總是父親,不能叫兒子的,那麼同樣翻過來,孩子對父親來說,祗能叫孩子,不能叫父親的。所以說呢,雖是一個體,這個人,從某地方說它是父親,從某地方說,它又是個孩子,兩個名字都好安,不是亂安,不是亂套,這是確實有一定的涵義的,而且不可改變的涵義。就是體雖是一個,孩子也能叫,父親也能叫,但是不是亂叫。這個我們說,一般的,我們在談話中間也是一種邏輯,有的人說錯話,就是亂說,你可以指出來,你要對什麼東西說才這樣說,可以指出來。你不能這個,我們在辯論的時候,有些人狡辯,就是利用這一套,他不管你對哪個,他就是人殊勝,那殊勝很不得了,他沒有說人對哪個比,人要對天比,那也沒有什麼殊勝。
那麼這個裏邊呢,我們今天講的是不算頂多,但是卻不太好消化。可能有的人沒有問題,我想真正多學一點法的呢,祗不過是開一點眼界,也不是很深的問題,但是對某些初學的,恐怕也是夠幹了。那麼今天我們想就暫時講到這裏。
第五十八講
(第155頁下第5行至第159頁上第6行)
《俱舍頌疏》。上一次,我們講到十二因緣,總的講完了,下邊第十卷。
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
分別世間品第叁之叁
己二 別明
庚一 別明四法
辛一 明無明
壬一 明釋義
從此大文第二,別明。于中有二:一、別明四法,二、別指余文。且別明四法者:一、明無明,二、明名色,叁、明觸,四、明受。就第一明無明。複分爲二:一、明釋義,二、引證。初釋義者,論雲:無明何義?問也。謂體非明。答非智明。若爾,無明應是眼等,難也。眼等五根,亦非智明,以應是無明也。既爾此義應謂明無。此更別釋明無之處名無明也。若爾無明體應非有。難也。若明無之處名無明者,既是他無,體應非有也。爲顯有體,義不濫余,頌曰:爲顯有體者,不同第二釋;義不濫余者,不同初釋也。
明所治無明 如非親實等
釋曰:明所治無明者,明有實體,謂此無明,不了四谛,明所對治,名曰無明,與明相違,方名無明,非是離明之外,皆是無明,亦非明無之處,名無明也。
“從此大文,第二別明”,裏邊有一些特殊的法,另外地提出來講一下。分兩科,第一是“明四法”,二是“別指余文”。“明四法”,哪四個法?一個是無明,“一明無明,二明名色,叁明觸,四明受”。這四個法在十二支裏邊,特別的把它提出來說明,因爲裏邊一些問題。先第一個“明無明”,共可分爲二科,“一明釋義,二引證。初釋義者”,開始問了,噢。
“論雲:無明何義?”無明是什麼意思?這個從字面上講,這個意思就比較混淆,他現在第一個回答,“謂體非明”。看起來,有點像,什麼叫無明?這個一個體,一個法,它的體就不是明,就叫無明。那麼小字,“答非智明”,就是不是智明的,不是智慧的,與那個明了的,這個就叫無明。那麼這個有毛病。
“若爾無明,應是眼等”,那麼照你這麼說的話,不是智慧的光明的東西,明了的東西就叫無明的話,那麼眼耳鼻舌身都是無明了,它們不是智慧嘛。它沒有明嘛,智慧嘛,能有明察一切的明了,它現在眼耳鼻舌身它是色法,當然沒有智慧,明了,那麼這些該叫無明。那就是指出它的矛盾來,你這個無明就混淆了,眼、耳、鼻、舌,那些東西很多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那麼多無明啊,就是明顯的錯。“難也。眼等五根,亦非智明,以應是無明也”,照你這麼說,不是明的話,體不是明的,就叫無明。那麼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這個五個根,它先舉五根了,五境也在裏邊了,它本身就不是明,那它應當就是無明啊。
“既爾,此義應謂明無”,這個他認輸了,既爾,那這樣子不對了,既然這樣子說呢,這個前面那個推翻了。那麼再來一個解釋,第二個解釋說,這個無明的意思呢,是明無,就是反過來,沒有那個明的,明沒有的地方,明沒有的叫無明,這樣子是不混淆了。“此更別釋明無之處名無明也”,沒有明的地方,那個東西就叫無明,這個也有毛病。
“若爾無明,體應非有”,明沒有,明是有體的,沒有那個明,那就是,沒有明就完了,它本身明沒有是沒有東西的,就明沒有了,這個就叫無明了,那就是無明沒有體了,也是成問題了。照你這麼說,明沒有就叫無明的話,那麼明是有法的,沒有明的,就叫無明,那無明就沒有東西的,它叫沒有明就完了,那是沒有體了,那成問題。“若爾無明,體應非有”,照你這麼說,無明的體是沒有的,它沒有明,就叫無明嘛,無明就是沒有的體的。“難也 ”,這是又一個問難啊,“若明無之處名無明者 ”,沒有 明的那個地方就是那個法,叫無明的話,那麼明沒有嘛,是一個空的東西,那麼這個是沒有體了,無明就沒有體的。
“爲顯有體,義不濫余”,爲了針對前面那個問難,要顯出無明是有東西的,是有體的。同時,它有它特殊的一個法,不跟其它的混淆的,那麼它所以說要,特別的,把無明這個東西要標一下。“爲顯有體者,不同第二釋”,第二釋是沒有體的,我們說無明是有體的。“義不濫余者”,它的意義不混淆,跟其它的不混淆的,那不是第一個釋,第一個釋就混淆的,祗要沒有明的,這個體不是有明,不是明的那個體,都是叫無明的話,那就多得很,有混淆。那麼這要表示,既不是沒有體,又不是混淆其它一切不是明的東西,那麼它就是說,無明是怎麼一個東西呢?
一個頌:“明所治無明,如非親實等”。前面一句是表明無明的東西,什麼叫無明?明就是智慧,明了。它所對治那個法,針鋒相對的叫無明。就是有東西的,也不是其它的一切混淆的東西,正是明所對治的那個法就叫無明。下邊是打比喻,“如非親實等”,好象我們世界上說,非親非實等,還有非法非義等等,下邊都要說。
“釋曰:明所治無明者,明有實體”,現在我們第一句話,表明什麼叫無明呢?明,這個智慧所對治的那個法,就叫無明,那麼是有體的,無明是有體的,是真實智慧所對治的那個法。“謂此無明不了四谛,明所對治名曰無明,與明相違方名無明,非是離明之外皆是無明,亦非明無之處名無明也”,他說,明,我們這個智慧,智慧是了達四谛十六行相的。那麼我們說四谛噢,它所對治的那個法,叫無明。正是跟明相違背的,就是針鋒相對的,是明所對治的這個法,是明所相違的法,兩個是相背的法,這一個法叫無明。就是不知道四谛的,叁寶、四谛、緣起法、因果不明白的,叫無明。那麼這是一個固定的東西,既是有體的,也不是混淆其它的一些色法的噢。那麼是有那麼一個體,它是真實不能如實了解四谛、緣起等等的法的,叫無明。
所以說,“非是離明之外皆是無明”,不是說,除了明,智慧之外,其余都是叫無明,也不是說明沒有的地方,沒有智慧的地方,就叫無明。沒有智慧的地方叫無明,智慧沒有了,那就空了,什麼法都沒有,就是一個沒有體,明之外的混淆了。明之外的東西很多啊,智慧以外的法就不少,那麼既不是混淆其它的法,也不是明沒有了,這個空虛的地方,沒有體的叫無明。那麼這是正面的回答那個問題,無明就是這麼一個東西。
如非親實等者,舉喻釋成。論雲:如諸親友,所對怨敵,親友相違,名非親友,非異親友,非親友無。解雲:非異親友者,謂說怨家,名非親友,非異親友外,皆名非親友。此喻無明,不濫眼等也。非親友無者,謂不是親友無處,名非親友,此喻無明有體也。
下邊是用世間的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,“如非親實等”,這是印度的話,我們中國卻沒有這樣說法的,但是印度既然有這個比喻。我們也根據文的,法、義對照參照一下。“如非親實等者,舉喻釋成”,以現實的比喻來解釋這個問題,成立它。
“論雲:如諸親友所對怨敵,親友相違,名非親友”,這是印度的話,噢,與親友所敵對面的怨家,跟親友兩個相反的,這個印度叫非親友。我們這個漢地卻沒有這個稱呼,沒有這個習慣。在印度裏邊,跟親友針鋒相對的那些雠人,他就叫非親友。那麼這個非親友,是有明確指有那個具體的東西的,也不是混淆,不是親戚都叫非親友,這是跟無明一樣。“非異親友,非親友無”,既不是離開親友之外,都叫非親友,也不是親友沒有的地方,叫非親友,是有體的,也不混淆的,就是雠敵。
“解雲:非異親友者,謂說怨家”,我們先第一個比喻。“非親友”,印度的話,就是怨家,叫非親友。這跟我們漢地不一樣了,我們漢地的非親友,就是不是親戚朋友就完了,那就是可以泛泛的指很多的人,這些都不是非親友。但是印度呢,非親友是特別有所指的,就是怨家,跟親友針鋒相應的,親友是最要好的,怨家是最不要好的。所以說,印度來說呢,非親友就是怨家,那麼這個怨家呢,就不是泛泛的,離開親友之外,所有的人,都叫非親友。不是,就不混淆,也不是說,親友沒有了,叫非親友。是有體的,是那個怨家,是有那個人的。所以說,第一個解例呢,就是非親友來作比喻。“解雲:非異親友者,謂說怨家,名非親友”,這個非親友,並不是說離開親友之外,所有的人都叫非親友,他是有所指,就是指的是怨家。印度的話呢,怨家就叫非親友,跟親友相反的,“非異親友外,皆名非親友”,那麼也不是離開了親友之外,都叫非親友。
“此喻無明不濫眼等也”,這個跟無明,不是離開了智慧,都叫無明。跟其它的眼耳鼻舌身不相混淆,這是用,並不是說離開親友都怨家,都是非親友。
第二個“非親友無”,它說不是說親友沒有的地方,叫非親友,那就也就是說,不是智慧沒有的地方,叫無明。無明有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