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▪P4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體的,非親友是有人的,有這個怨家,有這麼一個人的,不是說親友沒有了,就叫非親友,所以這個第一個比喻是用非親友來比這個無明。

  

  非實者,谛語名實,此所對治虛诳言語,名爲非實,非異于實,皆名非實,亦非實無,名爲非實。

  第二個比喻,“非實”。什麼叫實?“谛語名實”,實實在在的話,就是佛說四谛那些不可變異的話,叫實。“此所對治虛诳言語,名爲非實”,它的反方向是實所對治的那個法,那就是假話,這個叫非實,那麼這個話裏邊呢,就是指,“非異于實皆名非實”,不是說離開了谛實的話,都叫非實,也不是說,谛實沒有的地方叫非實,這也是跟前面非親友一樣的意思。下面等,等什麼呢?

  

  等者,等取非法、非義、非事也,如不善法名爲非法,不善義名非義,不善事名非事。此與善法等相違,名非法等也。論雲:如是無明,別有實體,是明所治,非異非無。解雲:非異者,非是異明之外,總是無明也。非無者,非是明無處,名無明也。

  “等者,等取非法非義非事也”,反正這一類的事,語言呢,印度是很普遍的,它就一下子舉了四、五個,噢,那就是說,非法,不善的法叫非法。不善的義,不合義理的,叫非義。不善的事情,叫非事。這個就是說,跟善法相違的,叫非法,並不是跟善法以外的都叫非法,也不是說善法沒有的地方,叫非法,這個全部是配那個比喻。

  “論雲:如是無明,別有實體,是明所治非異非無”,所以說,《俱舍論》就是說這樣子,所以我們就看到,就得到這個結論了,就是說無明呢,它是有體的,有一個,它個別,它自己有一個體的,實在的體。此明所治,是明,智慧所對治的那個法。“非異非無”,並不是說離開了智慧,都叫無明。非無,也不是說智慧沒有就叫無明。所以說呢,這個頌主要就是說,解釋無明是有一個實體的法,它也不是沒有智慧就叫無明,也不是說智慧以外的都叫無明。

  “解雲:非異者,非是異明之外,總是無明也”,並不是離開智慧之外,一切法都叫無明,那是不混淆的。“非無”,並不說智慧沒有的地方,就叫無明,那就是有體的。

  

  又契經說,無明緣行,故知有體,此則略證。

  這是前面就是推理來證明,無明是有體,不混淆其它的。那麼下邊的教證,從佛的契經裏邊也可以引證出來,我們說佛說十二緣起的時候,“無明緣行”,無明可以緣起,緣起下邊可以生起的一個行來。那麼既然它有作用的,能夠生起行的,那當然它有體的了,沒有體,它怎麼能生出行來呢?所以說呢,從經裏邊看,可以證明無明是有體的,那麼這裏呢,就是教證、理證都全的。但是還是略證,後邊還有廣泛的,廣證,先是略證,下邊是廣證。

  

  壬二 廣引證

  從此第二,廣證,頌曰: 

  說爲結等故  非惡慧見故  與見相應故  說能染慧故

  釋曰:初句引證,下叁句破異說。說爲結等故者,說謂經說,結是九結,等取叁縛、十隨眠、叁漏、四瀑流。經說結等,皆有無明,豈無實體,說爲結等。

  “從此第二,廣證”,反的正我們說印度的思辯學,《俱舍》裏邊就應用了很多,都是辯論的問題。那麼這樣子呢,我們的思考,經過這樣學的呢,思想會微細,會細致。我們考慮問題,研究學問這個分析力很強,這個思想能夠深入,不經過這些訓練呢,思想是浮的。我看很多人,決定都有這個感覺,書看了半天,好象懂了,實際上意思抓不出來。就是浮在面上,那個就不深入。不深入的話,永遠學不進去的。我們說要深入到字裏行間,透入文字之後,才能抓到內容實質。你如果僅是停留在文字上的話,那背下來了之後,也得不到裏邊真正的意思。前面貫不通,人家提一個問題,馬上就打倒了。這個就是沒有深入。我們多學《俱舍》,就能夠把思想磨煉成一個細致,細致的不但是對思辯,辯論有幫助,同時對入定也有幫助,入定的心是很微細的,如果你粗心,粗氣的,你決定入不了定,你心慢慢的微細,微細,細到後來,最細的心就是入定。所以說呢,這個對我們的定是有一定的幫助。同時對我們開智慧,極大的幫助,開智慧,你不經過微細的鍛煉,你怎麼開得出來呢?你一個石頭粗得不得了,作用不起的,一定要磨細。

  “說爲結等故,非惡慧見故,與見相應故”。這些都是因明的架式噢,它說是無明有體,它的宗。無明有體,它的因是什麼?“說爲結等故”。下面再舉個喻。那麼第二個,因明的格式呢,“非惡慧見故”。無明不是惡慧,惡慧是見。“與見相應故”,又是一個因。“說能染慧故”,又是一個因,這裏就有四個因明的格式在裏邊。

  “釋曰:初句引證,下叁句破異說”,那個第一句是引證,下叁句破。第一句什麼引證呢?引經上的文來證明有體,你說無明怎麼有體的?經上說的,說爲結等故,經上有這麼說的。這個是教證,說爲結等故者,說,就是經說,不是一般人的說,這是經上這麼說的。

  “說爲結等故者,說謂經說,結是九結,等取叁縛、十隨眠、叁漏、四瀑流”,在隨眠品裏邊,煩惱就分幾種,好多種煩惱,各式各樣的煩惱要講。那麼裏邊呢,有結,結有九個,縛有叁個,隨眠有十個,漏有叁個,瀑流有四個,其它還有。舉這幾個,裏邊都有無明的,在九結裏邊有個無明結,在叁縛裏邊有個無明縛,十個隨眠裏邊,有個無明,叁個漏裏邊,有個無明漏,四個瀑流裏邊,有個無明瀑流。那麼就是既然經裏邊,結也有它,叁縛、十隨眠、叁漏、四瀑流,都有無明,那麼明明說無明是有體的。

  “經說結等,皆有無明,豈無實體,說爲結等”,經裏邊說結、縛、隨眠、漏、瀑流等等,裏邊都有無明這個東西,豈可以說,沒有體的東西,擺在結裏邊去呢?既然它是沒有體的,怎麼能擺在結、瀑流裏邊去呢?明明它有體才擺得進去。沒有體的話,不能擺在裏邊。這是好幾種煩惱,各式各樣煩惱裏邊,它是一個,所以它能擺進去,這是以經來論證無明是有體。下面是破其它的一些說法。

  

  非惡慧見故者,破有余師說。有余師說,無明以惡慧爲體故。彼雲:如惡妻子,名無妻子,如是惡慧,應名無明。論主破此,故言非惡慧見故,謂染汙慧,名爲惡慧,于中有見,故非無明。如身見等,是惡見慧,慧既有見,甯是無明?

  “非惡慧見故者,破有余師說”,有些論師他的一些不正之見,破它。“有余師說,無明以惡慧爲體故”,因爲有其它一些論師,他說無明就是以惡慧,就是不好的慧,不如法的慧,邪的慧,就是無明。這個看起來有點道理,但是它就破了,它這個因明就是宗:“無明非惡慧爲體”,爲什麼?它的因就是非惡慧,就是見故。非惡慧是宗,見故,它的因,它是見,所以不能說惡慧。

  “彼雲:如惡妻子名無妻子,如是惡慧應名無明”,他也引一個世間上的話來證明,這個惡慧就是無明。他說世間上呢,這是印度的習慣,惡妻子叫無妻子。他們假使一個印度社會裏邊,假使這個人的妻子,很暴惡,這個人脾氣很躁,就是潑婦了。我們說,就是這一類的人,他們就叫她叫無妻子。這樣的妻子等于沒有,實際上比沒有還差,還糟糕,那麼他們印度有這個習慣,叫惡的妻子呢,叫無妻子。那麼這樣子引證過來,我們也是,惡的慧,惡慧的嘛就是惡的見了,見就是智慧了,惡的慧嗎,就叫無慧,就是無明了。惡的慧嘛,就是惡的明,就叫無明了。那麼惡妻子叫無妻子嘛,惡明就是無明了。那麼他好象是很有道理啊,我們前面也說的了,無明呢好象是,非親友嘛就是怨家了,那麼他也用這個世間的比喻來比喻,世間上有這個話,惡妻子叫無妻子,那麼惡慧,慧就是明了,惡慧就叫無明,這樣子很有道理。

  “論主破此”,這樣子世親菩薩認爲不對。“故言非惡慧見故”,非惡慧,否定它,這是宗。無明不是惡慧,爲什麼緣故?因就是見故。“謂染汙慧名爲惡慧”,什麼叫惡慧呢?染汙的慧,不是清淨的慧,我們清淨的慧,智慧了,那是無漏慧了,有漏的善業叫不染汙的,染汙的慧,那就叫惡慧。

  那麼這個裏邊有兩層意思,第一層,“于中有見,故非無明,如身見等,是惡見慧”,在惡慧裏邊,各式各樣的惡慧裏邊,都很多是有見的,所以惡慧裏邊叫見,什麼叫見呢?那些見呢?身見、邊見、邪見,這都屬于惡慧的。惡慧裏邊就是說惡慧的,很多啊,各式各樣的惡慧很多。中間有一部分是屬于見的,就是身見、邊見、邪見等這五種不正見呢,都屬于惡慧裏邊的。那麼現在我們說在九結裏邊,一個是無明結,無明是一個結,但是呢,見結那些邪見之類也有個結,叫見結。你如何說無明就是惡慧的話,何必九結裏邊,無明結一個,再加一個見結呢,不需要了,兩個是一個東西的話,一個無明結,就是見結,那不需要再有個見了,所以說這個不對,這是第一個理由。我們說惡慧裏邊有見的啊,那麼就是不是無明,因爲惡慧裏邊見在九結裏邊另外開一個見結的,如是是無明的話,那不需要再開一個結了,無明結就是見,惡慧見,那就不要再開了,第一個道理推翻,這是第一個理由。見故,這是見故的兩層意思,這是第一見故。

  第二個見故呢,“慧既有見,甯是無明”,無明,它是一個糊裏糊塗,愚癡了,不知道,這個道理不知道。而見呢,卻有推度性了,它有能夠推度,能夠決斷有這個功能。無明不是,無明它既然是糊裏糊塗,什麼都不知道啊,根本沒有推度決斷的功能。那麼你見是有這個功能的,無明沒有那個功能的,那無明怎麼是見呢,不能是見,所以說“慧既有見,甯是無明”,慧有見的,那麼無明是沒有見的,不能推度決斷的,那不能是無明,這是兩個意思。

  所以說世親菩薩裏邊,“見故”,有包涵兩層意思,一個是九結裏邊有見結,不能是無明,兩個一樣的話,不要立兩個結了。一個見是有推度性的,而無明沒有推度決斷性的,那豈能就叫見就是無明呢?所以說這個“見故”,兩層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