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这个,为什么前际要略因,后际略果,而中际要广开因果呢?
“前后二际略因略果”,这是个问题,前际略因,后际略果,中际广说,这是什么原因呢?你为什么这样搞呢?“由中可比二,释前妨也”,就是解释这个问题。前面略了因,后面略了果,它虽然略了,实际上等于没有略,为什么?你跟中间那八支一比的话,它所略的东西都明明白白的跟你摆出来了。“由中际广,可以比度”,因为中间广开了,你前面后面略的,跟它一比就比出来了,所以前面,后面,不要广开。
“前后二际,广义已成”,前际、后际它的广的意思,已经包在这十二支里边了,所以不要再说了,假使你一定要说的话,没有用处,白说。那么当然不要说了,白说的话,干啥呢,没有意思的了,所以说呢,前面略,后面略呢,并不是略了,没有原因的。因为中际广了,你再多说也没有用了,而且,说了反而麻烦了,还是不说呢,简洁。因为中间可以比出来了,那么这个样子,基础打好了,后边就可以说了,这个生死流转,问题在哪里呢,你说生死流转,没有个头的,也没有一个尾的,你祗有说了十二支,无明前面是什么?你还得说,老死后面是什么?你还得说,你说无明前面说了之后,它的前面又什么?还得说,那你十二支缘起,成了无量支的缘起了,说不完了,一本书写也写不完了,那你怎么说呢?这十二支缘起,为什么祗说十二支啊,这个问题就在这里。那么现在下边呢?把这些基础打好之后,下边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了,不要说多,祗要十二支能够恰恰好。
至于这样的说法,讲十二支缘起呢,祗有《俱舍》,我看到祗有《俱舍》有,其它的地方呢,把十二支一讲,好了,十二支缘起给你讲过了,介绍过了,谛缘度,四谛苦、集、灭、道给你讲一下,它行相也不说了,什么是苦?是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;集嘛,因、集、生、缘;灭嘛,是灭、静、妙、离;道是道、如、行、出,这些行相不给你讲了。苦什么苦?什么苦,三苦、八苦讲一讲。集,烦恼、业。灭谛,清凉什么很好。道谛三十七道品,这是什么就讲完了。那么,我们这里讲的还多啊,十二支缘起,它十二支一开就可以了,我们去看看《对知识分子介绍佛教》什么,什么了,都是这么一讲就可以了,后边真正的意思没有拿出来,现在我们真正意思才拿出来。
庚五 释通疑难
从此第五,释通疑难。论云:若缘起支唯十二者,不说老死果,生死应有终;不说无明因,生死应有始;或应更立余缘起支,余复有余,成无穷失,问也。不应更立。然无前过,此中世尊由义已显。云何已显,征也。颂曰:
从惑生惑业 从业生于事 从事事惑生 有支理唯此
释曰:从惑生惑业者,一、从惑生惑,谓爱生取也。二、从惑生业,谓取生有,无明生行也。从业生于事者,谓行生识,从有生生也。从事事惑生者,一、从事事生,二、从事惑生。从事事生者,即是事能生事也,谓识生名色,乃至触生于受也。从事惑生者,即是事能生惑也,谓受生爱也。
“从此第五,释通疑难”,它有些问难,一些怀疑的疑难,要解释。“论云:若缘起支唯十二者,不说老死果,生死应有终,不说无明因,生死应有始”,第一个问题,你说十二支缘起,祗有十二支,那么老死后头,还没有果了,那么生死有终,到老死为止了,这个生死有终。无明前面没有因,无明是第一支,它没有因的,那么你生死有始。你们说无始无始,它有始,那个开始?无明开始。唉,外道就是无明开始,混沌,糊里糊涂一个东西,然后呢,开天地,噢,这混沌生两极,两极生八卦,八卦又化成整个的世界,这是有一个开端了。这个无明了,很多人就是有这么想的噢。我们说无明是不是因呢?这个不是,无明生死应有始,假使无明是因的话,无明前面没有因了,那么就生死有始了,无明开始嘛?这是一个问题。
第二个问题,“或应更立余缘起支,余复有余成无穷失!”假使你说不对,无明前面还有东西的,那么无明前面什么?还要更立一支,这一支立好了,它是开始吗?宇宙的开始吗?不是,那么它前面还要立啊,你再立一支,这么它前面还有呢?再要立,不断地要立,无穷。我们小孩子时候,经常问的,天有多高?你说多少里的高,这个多少里外是什么?还是天啊,那么再上去呢,还是天啊,到底多少啦?这个说不清楚了,宇宙没有一个边际的,那就是前后也没有一个边际,时间也没有开头,也没有一个终了,那么就是你无明支前面要加,要加,加,不断地好加。老死的果后边,老死没有了,还有,还有嘛再加,加了之后就到此为止啊,没有,还有,还要加,又加,加了之后还要加,你不断地加。前面不断的加,后面不断的加,好了,你这本书写不完了,把所有世界的纸都拿来写,也写不完,那怎么办呢,你不是有无穷失吗?有过失了,你十二支,不是十二支,有无穷的支了,这是问难。那么看怎么回答。
“不应更立”,我们说十二支,够了,不需要再加,“然无前过”,不需要加嘛,不是有过失嘛,但是没有过失,这个怎么说回答呢?
“此中世尊由义已显”,在十二支里边,世尊早已把这个道理给你讲清楚了。你不要问了,佛嘛是一切智者,你这些问题,佛早知道了,就在十二支缘起里边,早给你解决了。你自己看,没有智慧,看不出来,才问这个问题,如果你有智慧的话,这些问题你不要问了,就十二支给你解决,我们看大家十二支学过了,是不是会解决这个问题,自己想想看,能不能解决?十二支到底有始无始,是不是十二支,生死有开始的,无明开始,老死最后,当然不会了,我们想。生死哪祗有三际呢,生死无始以来,不晓得多少世了,投生了也不晓得投了好几次了,肯定第一个问题不成立,那么第二个问题就要加支了,既然无明前面还有因,你看还得加,老死后面还有果,还得加,那无穷过,十二支绝对不够,噢。那么看佛怎么回答呢?佛已经显了,在十二支里边,这些道理都给你很明显的给你讲了。
“云何已显”,外道他就搞不清楚了,你怎么不讲清楚,我们看不出来。
“颂曰:从惑生惑业,从业生于事,从事事惑生,有支理唯此”,在这之前,我们请你们把这个《三学》打开来看看,那个表看一看,这十二支里边,它把它惑业事,三个,拉线拉了一下。无明拉一个线,无明、爱、取也是惑。那么业就是行,跟那个有,拉一个线,叫业。那么下边识等五支,后边的生、老死的一条线,就是事,或者是果。那么说事的话,惑业事,这是三,说因果的话呢,七事叫果了,三烦恼二业是因。因来说,因果两个,惑业事来说七个。那么这个最好你们要记熟噢,不要看书,眼睛闭着,随你怎么问,心里有一张表,都拿得出来。那么从惑生惑业,这个里边就看它的关系了,搞了半天,这是有什么用的?大有用处了,关系就在这个里头了。
“从惑生惑业”,从烦恼里边可以产生烦恼,也可以产生造业,就是烦恼生烦恼,烦恼能生业,这是烦恼的作用。“从业生于事”,业产生什么?产生果,生事,那么事是不是了了?事还要生东西的。“从事事惑生”,从事来说,能生事,也能生惑。“有支理唯此”,因为这样子的缘故,十二支的有支,这个道理,“唯此”,祗要十二支够了,不要多了。这是世尊的显了,就显在这里,那么我们把颂已经念到了,世尊的钥匙已经交给你了,看你这把钥匙,锁打不打得开?下边不讲,没有讲之前,你是不是把这个门开开来,钥匙拿到了,如何开?恐怕也不容易开。
“释曰:从惑生惑业者”,惑有什么作用?可以产生烦恼,也可以产生业。
第一个,“从惑生惑,谓爱生取”,这是中际的爱取,爱是惑,取也是惑,所以说惑能够生惑。这是第一个原则。
第二个,“惑生业”,烦恼能够推动造业,那么是“取生有,无明生行”,这是惑生业的例子。
这些关系呢,我们十二支,我们说佛法就是缘起法嘛,十二支缘起是缘起法里边最简单的一个模式,那就是初学人把这个十二支缘起一定要搞得滚爪烂熟。我们这十二支,还有变化的,《成唯识论》有它的变化,讲十二支,一样十二支,它讲得有点不同了。我们学过《广论》的也知道,也是十二支它的变化,又多了一点。要能生支、能引支,给你分了两个东西了,两套了,那么你这个最基本的模式如果不记住的话,搞不清楚的话,上面一层一层的,给你更复杂的分析呢,更接受不了了。所以这个最简单的模式,非记住不可,而且要搞得滚爪烂熟,提起十二支,心里马上有个东西,全部东西和盘托出,心里都有数了。你什么问题来问,我就给你一个一个解释,问不倒的,因为你学好《俱舍》了,什么问不倒。这是第一个,“从惑生惑”,“从惑生业”,这是两种,这是原则,噢,这是给科学的定理一样的,烦恼能够生烦恼,烦恼能够造业。
那么业怎么说?“从业生于事”,业祗能产生果,事就是果了。“从业生于事”,在十二支里边哪些例子呢,行生识,行缘识嘛。行是业嘛,识是事,从有生生,有生生支,有支产生生支,也是生业,噢!业生果。
那么从事,果出现了之后,是不是就没有作用了呢?果出现之后,也有作用,它能生事,也能生惑。
“从事生事”,从事生事第一种。“二、从事生惑”,从事惑生。那么第一个,从事生事的话呢,就是从事事生呢,就是能生事也,这个在十二支里边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处,六处缘触,触缘受等等,都是从事生事,那么从事乃至后边的生,缘老死了,也是从事生事了。
从事生烦恼,即使事也能够产生烦恼。当然产生果之后,果还要起烦恼了,起烦恼之后还要造业了。否则的话,生死就了。一次果受了,就没有事了。受了果之后,还要起烦恼的,还要生,造业的。从事生惑呢,就是受生爱,受是事,爱是烦恼了。所以呢,事不但是能生事,还能生惑,那么这个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