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問:名于四蘊,是行蘊攝也。如何四蘊,總說爲名?”我們這個不是要提一個問題嘛,名我們學過了,不相應行法嘛,名在四個蘊裏邊是不相應行,是行蘊所攝的,怎麼弄到四個蘊都是名呢?你這個話有問題啊!
“答:論有四釋”,《俱舍論》裏邊對這個問題有四個解釋,一個一個說。
“一雲,隨所立名,根境勢力,于義轉變,故說爲名”,(“問曰:何隨名勢力轉變?”問這個你們下邊什麼字?“曰”大概是有錯,可能《俱舍論》上是雲12。“問雲何”,“曰”就不行了,問曰,倒可以,問雲是一樣的意思,那這個雲是跟著下邊的。“問:雲何隨名勢轉變”,你們旁邊寫一個好了,改也不要改,經書我們不主張改。大藏經的東西,你們看看《大正藏》就知道,它從來不改字的,但是它有注解,這個字在那一部書是這個字,在那部論,那部藏經就是這個字,就是說這個裏邊可能有錯,但是它絕對不改。我們對藏經啊,一般的著作不能改字的,祗能加一個小注。)“問:雲何隨名勢力轉變?”你說隨名勢力轉變,怎麼樣子隨名勢力轉變呢?
“答:謂隨種種世共立名,于彼彼義,轉變诠表,即如牛馬色味等名”,這裏很多問答了,噢,我們先念完再說,“問:此複何緣,標以名稱?”,“答:于彼彼境,轉變而緣”,這是《俱舍論》的原文。
他的解釋,“解雲:已上論文,此師意者”,他說了那半天,它的大意是什麼呢?“如今時名,隨于古昔名之勢力,方得于義轉變诠表,或诠此境,或诠彼境,诠彼彼境,名爲轉變,名既如此,四蘊亦然,謂受等蘊,隨根境勢力,于境轉變而緣,轉變如名,故標名稱,言轉變緣者,謂緣此緣彼,名轉變緣也”,這裏就是說,把名跟受想行識四個蘊,有同類的作用,就把這個四個蘊叫名,這是一個第一個解釋,那麼這個是大意是這樣子。
我們把文再看一看,他說,“問:雲何隨名勢力轉變”,你說前面說的隨所立名,根境勢力于義轉變,怎麼樣轉變?
“答:隨種種世共立名”,我們各式各樣的名字,這是曆來,古代一向公認的名字。假使我們說,有四個腿的一個木板板的,可以擺東西的叫桌子,中國人已經安這個名字了,桌子。那麼祖祖代代,都叫桌子,桌子,桌子。那麼海外就不叫桌子,它有另外名字了。這是公認的一個名字,那麼隨世間的種種的公立的,大家公共承認的一外名字,那麼這個名字呢,安好之後呢。“于彼彼義,轉變诠表”,各式各樣東西,這個叫這個名,那個叫那個名,各式各樣的。打個比喻,這個叫牛,這個叫馬,這個叫蛇,這個叫味道,等等的名,它緣的境,就是一個牛,一個馬,或者是一個天上的青顔色,或者是吃菜的時候,這個味道很好,就安一個,這些名字,噢,那麼這個名是什麼作用呢?這個大家都知道了,你一說人家可以知道,但是你現在關系怎麼拉呢?此複何緣標以名稱,名是這樣子的,那麼受想行識爲什麼叫名呢?這個裏邊的關系,還不知道,“答:于彼彼境轉變而緣”,這個受想行識,也是這個境,那個境,各式各樣轉變能緣,跟名的作用一樣,有同樣的地方,所以它也叫名,這個是第一個解釋。
第二釋雲,又類似名,此解意者,謂一切法不過二類,一者色類,二非色類。四蘊與名,同非色類,類似名故,四蘊名名。
那麼第二個解釋,“第二釋雲:又類似名”,它這個四個蘊,跟名有相似的地方,這個意思,什麼叫類似呢?“此解意者,謂一切法不過二類,一者色類,叁非色類”,“四蘊與名,同非色類,類似名故,四蘊名名”,這是第二層意思,這個比前面一個好懂一些。前面那個呢,彎彎轉得多,這個呢很簡單。他說一切法,宇宙的萬物萬法,總的分析是兩類:一個是物質的一類,一個是不是物質的一類。那麼四蘊,受想行識,跟那個名,都屬于都是物質的那一類,它跟四個蘊跟名是相同的,都是不是非物質,所以說四個蘊就叫名,這個呢,名字道理很明顯。
第叁解雲:隨名顯故,此解意者,謂色法粗著,有不須名顯,如眼見也,四蘊微細,要須名顯,必藉名故,故標名稱也。
那麼第叁個解釋,“隨名顯故”,這個是原文,那這麼圓晖法師把它解一下,“此解意者,謂色法粗者,有不須名顯,如眼見也,四蘊微細,要須名顯,必藉名故,故標名稱也”,這個解釋呢,好象是比較,我們的看法,噢,好象是合理一些。前面分兩大類,名是跟四蘊,都屬于不是色一類的,四蘊就叫名。我們看上去,好象有點兒勉強。那麼不是屬于四大類的裏邊很多東西了,或者名句文身,除了名之外,我們說最相近的就是句文 身,句文,那麼你四蘊叫句好了,叫文好了,爲什麼叫名呢?這個好象,有點兒勉強。
那麼第叁個好象是比較,我們看看好象比較是恰當一些。他說色法是粗著,色法比較粗,不要名字顯,它是可以看,就可以顯出來的,肉眼見,眼睛見,一看,看到這個色法。你沒有名字,沒有取名字,它也看得到, ,它也能夠感覺到,就直覺能夠感到的。就是物質的東西呢,我們的五官直覺可以感到,不需要借名字的媒介。而那些抽象的東西,四蘊了,那些道理了,你離開了名言的話,你怎麼思惟呢?根本就捉摸不到了。“四蘊微細”,實際上就是抽象了,不是直觀,直覺感不到的。那麼這個呢,你除開了,沒有名來顯它的話,就不知道什麼東西了,所以一定要靠名的,所以說呢,四蘊呢,叫名,這是第叁個解釋。
第四釋雲:有余師說,四無色蘊,舍此身已,轉趣余生,轉變如名,故標名稱。解雲:此師約舍身名轉變,初師據緣境名轉變,轉變雖同,二釋別也。
第四個解釋,這個論師是另外一種觀點來說了,“此無色蘊”,就是四個受想行識,不是物質的的四個蘊。它們呢, “舍此身已,轉趣余生”,我們說死了以後,這個識色蘊是不能帶起走的,受、想、行、識跟了你中陰身一起跑。“轉趣余生”,它要到下一輩子去的,它“轉變如名”,它是這一輩子是在這個地方,那一輩子在那個地方,好象名一樣,可以轉變的。這一輩子它是這裏,這一世它叫這個,下一輩子,他投生到另外一個身去了,它就是另外一個,要轉變的,要另外一個身上去了。那麼跟名一樣,名也是要轉變的,緣這個東西,叫這個名。緣一個馬叫馬,緣一個牛叫牛,要轉變的,這個也,這一生那一生,這個受想行識,也跟著轉變的。那麼這樣子呢,跟名有同樣的意思,叫名。那麼這個跟第一個師,第一個師也是說轉變,緣境的轉變,這是投生的轉變,雖然同樣是轉變叫名,轉變的內涵卻不一樣的,所以說,把它分成四個解釋。假使一樣的話,第一、第四都是轉變,那不要分兩個了。因爲它轉變的內涵,完全不一樣,一個是投生轉趣余世,一個是緣境的時候,緣這個境,跟那個境有轉變。
這個,所以說,有四個論師的話,都引了下來。那麼這個辯了那麼多,主要就是說,名色這個名呢,指的是受想行識,四個蘊。爲什麼叫四個蘊?裏邊有很多的辯論,爲什麼四個蘊叫名?很多辯論。
辛叁 明觸
壬一 明六觸
從此第叁,明觸。于中有叁:一、明六觸,二、明二觸,叁、明八觸。
且初明六觸者,論雲:觸何爲義?頌曰:
觸六叁和生
釋曰:觸六者,是眼等六識,相應觸也,謂眼識相應觸,乃至意識相應觸。觸體雖一,據識分六。叁和生者,釋觸義也。謂根境識叁和所生,能有觸對,故名爲觸。
“從此第叁,明觸”,一個觸支要講一下,要講很多。“于中有叁”,分了叁類來講。“一、明六觸,二、明二觸,叁、明八觸”,觸有好幾種了,六觸、二觸、八觸。先說六觸,“論雲:觸何爲義?”先提問,觸叫什麼意思?
“頌曰:觸六叁和生”,觸六叁和生,觸什麼意思啊?觸是六個。它是叁和合而生的,觸六叁和生。
“釋曰:觸六者,是眼等六識,相應觸也”,觸有六種,眼識相應的觸,不要忘記噢,觸是心所法,眼識是心王,耳眼鼻舌身識是心王,心王必定有心所法相應,這個相應裏邊,有個觸心所,就是相應的觸。
“謂眼識相應觸,乃至意識相應觸”,有六種。眼識相應的,耳識相應的,鼻識相應的,身識相應的,舌識相應的,乃至意識相應的,一共六種觸。
“觸體雖一,據識分六”,觸本身這個心所法的體是一個,但是根據相應的識不同,分了六種,那麼先說觸有幾種呢?有六種。後邊還有兩種、八種,這是第一個,先六種的觸,就是六識相應的觸心所,叫六觸,那麼它是怎麼一個體呢?
“叁和生者,釋觸義也”,觸的意義是什麼呢?叁和合而生的,這個就叫觸。“謂根、境 、識叁和所生,能有觸對,故名爲觸”,根,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內五根。根是六根,我們說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六境—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根境相對,生起識——眼識、身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。這叁個根境識,假使眼根對色境,生起眼識,這叁個東西和合了,就産生觸,能夠産生觸對,對外界有所感觸,就産生受,這個就是觸。這個叁個和合呢,就是根境識叁個合起來,起作用了,跟那個識的,有觸對的功能 ,“故名爲觸”。
這個前面我們講受的時候,附帶的把觸講了一下,你們去參考前面的受心所就好了,受領納隨觸嘛,那個時候,我們說,講得很多。這個《俱舍》就是就是前前後後,都是有連帶關系的。這裏呢,它講得略了,因爲前面講過了,那麼才聽的,前面沒有聽到的,那必須把前面的複習一下,這個就靠討論的時候,聽過的人對他們解釋一下。
論雲:且如五觸生,可叁和合,許根境識俱時起故,意根過去,法或未來,意識現在,如何和合?解雲:此文難也,法或未來者,緣未來法也,言或者,不定也,且據緣未來,亦通緣余世,故言或也。此難意者,謂意法識叁,各居一世,豈名和合?論雲:此即名和合,謂因果義成,或同一果,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