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▪P4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意思,跟无明的意思都不合,不能,恶慧里不能是无明。再救过来,他怎么说呢?

  

  与见相应故者,破彼转救。谓余师言,若尔非见恶慧,应许是无明,如贪等相应慧,是非见恶慧也,既非是见,应是无明。为破此救,故言与见相应故,谓此无明,与见相应,故知无明,不可是慧。无明若慧,岂有二慧,共相应耶?既许无明与见相应,故知无明不是慧也。

  “谓余师言,若尔非见,恶慧应许是无明”,答,就是你说的对,根据你前面说的,因为见呢,不是无明。那么现在我还是说恶慧,恶慧里边种类很多,不是属于见的那个恶慧,叫无明。还是坚持他恶慧是无明,这个立场,因为前面说的呢,恶慧里边,有一部分是见的。见,你不能说无明,那么现在他转过来,而我所说的恶慧,是没有见的那个恶慧。恶慧里边还有一部分,不属于见的,我说是那个叫无明,不是属于见的一部分,那么你不是见的那个恶慧,应当是无明了。那么他举个例,哪些是没有见的恶慧呢?

  “如贪等相应慧,是非见恶慧也”,与贪心,瞋心等等,一起相应的,同时生起来的。相应的意思,大家不要忘记。五义相应,同一所缘,同一所依,同缘一个境,同一行相等等,这个不要忘记。贪等,那些贪瞋痴,那些烦恼,同时相应的那个慧,它没有推度性。贪就是贪就完了,跟那个慧的,知道这个对象是好的,他就心里贪着。这样的慧呢,不是推度性的,没有决断性的。他说,我们说的是这个恶慧,你辩了半天,不着边际,不是我们所说的那个恶慧,那么这样子的恶慧呢,体不是见呢,当然就是无明了。

  “既非是见,应是无明,为破此救”,世亲菩萨再进一层,破他的这个救。

  “故言与见相应故”,你说这个不是见的无明是,不是见的恶慧是无明,这个就看起来很难,破它了。但是世亲菩萨毕竟是大法相家,他是一个法学得很好的人,你这么一救呢,可能其它的人会难倒,但是对世亲菩萨难不倒。他说“与见相应故”,这个你没有法相学好是辩不出来的,你绝对要输的,除非你法相学得很好。它是“与见相应故”,这个无明,在心相应法里边,它可以跟见相应,就是我们同时生起无明的时候,在心所法里边,还有一个见可以跟它相应。

  那么在有部的说法呢,在一个心的这一剎那里边不能有同样的两个心所法同时生起,同类的,同样的心所法,前面我们讲过的。当你生起受的时候祗能生起一个受,不能说又是苦受,又是乐受。同时一个心生起的不可能,生起苦受的时候,就是苦受,乐受不能生起的。当你生乐受的时候,苦受就不生起了。想也是,你起男想的时候,不会生女想。生女想的时候,不能再那个男想。那是在一个心的状态里边,每一个心所法祗能起一个,不能两个同时起来。

  那么既然无明可以跟见相应的,那么,故知无明不可说慧,那么无明,见是慧了,见也是慧心所了,无明这个心所法可以跟慧心所同时生起的相应。那么在一个心里边,同样的心所法,两个慧是不能同时生的,那么无明既然可以跟慧相应呢,无明决定不是慧。这个就破掉它,你说不是见的慧也是不行的,因为无明跟慧假使呢,一个心同时生起呢,那一个心里边有两个慧了。

  “岂有二慧,共相应耶”,一个心里边怎能生起的两个慧心所呢?不允许。“既许无明,与见相应,故知无明不是慧也”既然你们有部里边是明确的说明,无明可以跟见相应的,那么当然了,无明跟见不是一个心所法,不是慧,见是慧心所了,这个我们学过的,噢,既然跟见相应应了,就是跟慧相应应了,既然跟慧相应嘛,无明跟慧决定不是一个东西了,如果一个东西的话,那就是两个慧心所了,那就是根本就违背了,这个心所法的规律了,那就是用这个来破掉不是见的恶慧,是无明,也不成立。

  

  说能染慧故者,引教证也。如契经言,贪欲染心,令不解脱,无明染慧,令不清净。此经既说,无明染慧,故知慧体,不是无明。无明若慧,岂可慧体,还能染慧?然无明体,谓不了知四谛、三宝、善恶业果,即是了知所治别法。大德法救,说无明体,是诸有情恃我类性。解云:无明恃我而起,即我慢之类也。

  “说能染慧故”,前面是理证,后面是教证。“引教证也”。

  “如契经言,贪欲染心,令不解脱,无明染慧,令不清净”,这是引经里的话,经里边有这么一句话,它说贪心,贪欲的心呢,贪欲呢,这个心所法,把我们的心王染污了,使它不能解脱。同样的,无明染慧,无明这个心所法,把智慧染污了,使它不清净。就不能明确了知四谛,十二缘起等等,一些法的道理。那么这是两个贪,两个对比了,一个是贪欲的心所法染法心,一个是无明的心所法,染污慧。得到的结果呢,就是都是不好的,一个是不解脱,一个是不清净。那么这个经是在讲这个法相了。

  但是我们利用经这个话,这个经里边,既然说无明,能够染污慧的,“故知慧体不是无明”。如果无明就是慧的话,自己怎么染污自己呢?那就不成立的了,自己就是自己了,怎么自己还自己染污自己呢?既然是“无明能染慧”呢,那就是很明白的说明,无明就是跟慧不是一东西,故知慧体不是无明,这个经里边也有这个证明。

  “无明若慧,岂可慧体还能染慧?”假使慧,无明的体就是慧,就是恶见,恶慧了,你说恶慧就是无明的话,那么岂可以慧自己染污自己的慧呢,这个不成立的。

  “然无明体,谓不了知四谛、三宝、善恶业果,即是了知所治别法”,那么这里正面说明,无明是什么东西?就是说对四谛,三宝,十二缘起,善恶的业果,那些不了解的,这个心所法,就叫无明。“即是了知所治别法”,这了知就是明了,明所对治的一个别法,另外一个法,这个法是有体的,叫无明,那就是不是恶慧。那么这里辩论呢,就是证明无明是有体,也不是一般所说的恶慧,跟慧两个是,决定是两个体,有理证,有教证。那么下边另外一个论师,他又提出其它的说法。

  “大德法救说无明体,是诸有情,恃我类性”,《俱舍论》里边说,“大德法救”,这个大德法救说,也是很有名的,他说无明的体就是有情“恃我类性”,有情就是执持有这么一个我,这个恃就是依靠了,心里有所恃,就会得我慢,慢心就出来。

  “解云:无明恃我而起,即我慢之类也”,,无明呢,因为是依仗了一个我生起来的,就是我慢之类,我慢的同类,这个里边,这个说法呢,在《俱舍论》里边有广大的辩论。我们这里呢,祗提一下子,下边就不说了。就是也有人,这么说的,因为这个从作用上说,这样子五蕴跟我有连带关系的我慢。

  我们说恃,我们介绍一下,大家在这个《基本三学》里边,在《禅定品》后面有三十六恃11。这是我们海公上师,在讲的时候,他讲起这个恃的问题,就发了个讲义,发了讲义呢,现在就印在它后头。就是一般的我慢,都恃呢,各式各样的东西,都能够产生我慢:自己假使出身高贵,也可以产生我慢;自己才能出众也可以产生我慢;自己有什么权力或者身体势力,长得好,身体健康或者气力大,也会产生我慢。

  我们也很明显的看到,有人念经声音大,就产生我慢。这些都是自己不知道,自己的那个不知缘起法了,总是凭一点点自己值得骄傲的东西,我慢就膨胀起来了,这个是很愚痴的。这样子就从我慢里边,就产生很多烦恼,从烦恼里边斗争了,什么东西了,贪瞋痴慢疑都会生起来的。这个是微细的我执,就在这些地方看,就一般人是平时还很自然不感到,假使你一分析,马上就破,见原形了。你到底这个我慢贡高的,是凭什么东西?自己想一想,总是有依靠的东西在里边,这个东西呢,他那本里边就举了三十六个,从经上引摘下来的,这个我们值得去参考。看看自己有没有依了这三十六个东西来产生我慢贡高的,这是不客观了,就是修行上很要紧的事情噢,所以大家值得去把那个问题看一看,晚上讨论的时候,也可以连带把那个三十六恃带来,一起讨论。

  

  辛二 明名色

  从此第二,明名色。论云:名色何义?色如先辨,今唯辨名,颂曰:

  名无色四蕴

  释曰:名谓非色四蕴,即受想行识。问:名于四蕴,是行蕴摄也,如何四蕴,总说为名?答:论有四释。一云,随所立名,根境势力,于义转变,故说为名。问曰:何随名势力转变?答:谓随种种世共立名,于彼彼义转变诠表,即如牛马色味等名。问:此复何缘,标以名称?答:于彼彼境转变而缘。解云:已上论文,此师意者,如今时名,随于古昔名之势力,方得于义,转变诠表,或诠此境,或诠彼境,诠彼彼境,名为转变。名既如此,四蕴亦然。谓受等蕴,随根境势力,于境转变而缘,转变如名,故标名称。言转变缘者,谓缘此缘彼,名转变缘也。

  “从此第二,明名色”,下边是无明的问题,讲完了,名色。名色我们以前,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好象很容易,怎么你弄了这个名色有什么好讲的呢,问题不少。

  “论云:名色何义?”《俱舍论》提一个问题,名色是什么意思?

  “色如先辨”,色,界品里边讲过了,色是什么?变碍为性。大家记住,这个不要忘记啊。色是前面讲过了,现在是名,重点是讲名。名色呢,是一个名相了,色前面讲过了,不重复了,名前面没有讲过,那么名不是在名句文身讲过了吗,那是有连带关系。这个名,不是跟那个名句文身,有同之处,但是不是一个,那么所以这个因为这样子怕混淆呢,必定要辨析一下。

  “颂曰:名无色四蕴”,所谓名者,我们这里指这个名色的名呢,是无色的四蕴的,就是离开色以外,不是物质的四个蕴,就是受想行识了。我们这个名,不是名句文 身那个名,是受想行识,离开色以外,不是物质的四个蕴叫名。

  “释曰:名谓非色四蕴,即受、想、行、识”。我们所谓的名色的名呢,就是不是色的,不是物质的四个蕴。那就是说,受、想、行、识都是心理状态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