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问:名于四蕴,是行蕴摄也。如何四蕴,总说为名?”我们这个不是要提一个问题嘛,名我们学过了,不相应行法嘛,名在四个蕴里边是不相应行,是行蕴所摄的,怎么弄到四个蕴都是名呢?你这个话有问题啊!
“答:论有四释”,《俱舍论》里边对这个问题有四个解释,一个一个说。
“一云,随所立名,根境势力,于义转变,故说为名”,(“问曰:何随名势力转变?”问这个你们下边什么字?“曰”大概是有错,可能《俱舍论》上是云12。“问云何”,“曰”就不行了,问曰,倒可以,问云是一样的意思,那这个云是跟着下边的。“问:云何随名势转变”,你们旁边写一个好了,改也不要改,经书我们不主张改。大藏经的东西,你们看看《大正藏》就知道,它从来不改字的,但是它有注解,这个字在那一部书是这个字,在那部论,那部藏经就是这个字,就是说这个里边可能有错,但是它绝对不改。我们对藏经啊,一般的著作不能改字的,祗能加一个小注。)“问:云何随名势力转变?”你说随名势力转变,怎么样子随名势力转变呢?
“答:谓随种种世共立名,于彼彼义,转变诠表,即如牛马色味等名”,这里很多问答了,噢,我们先念完再说,“问:此复何缘,标以名称?”,“答:于彼彼境,转变而缘”,这是《俱舍论》的原文。
他的解释,“解云:已上论文,此师意者”,他说了那半天,它的大意是什么呢?“如今时名,随于古昔名之势力,方得于义转变诠表,或诠此境,或诠彼境,诠彼彼境,名为转变,名既如此,四蕴亦然,谓受等蕴,随根境势力,于境转变而缘,转变如名,故标名称,言转变缘者,谓缘此缘彼,名转变缘也”,这里就是说,把名跟受想行识四个蕴,有同类的作用,就把这个四个蕴叫名,这是一个第一个解释,那么这个是大意是这样子。
我们把文再看一看,他说,“问:云何随名势力转变”,你说前面说的随所立名,根境势力于义转变,怎么样转变?
“答:随种种世共立名”,我们各式各样的名字,这是历来,古代一向公认的名字。假使我们说,有四个腿的一个木板板的,可以摆东西的叫桌子,中国人已经安这个名字了,桌子。那么祖祖代代,都叫桌子,桌子,桌子。那么海外就不叫桌子,它有另外名字了。这是公认的一个名字,那么随世间的种种的公立的,大家公共承认的一外名字,那么这个名字呢,安好之后呢。“于彼彼义,转变诠表”,各式各样东西,这个叫这个名,那个叫那个名,各式各样的。打个比喻,这个叫牛,这个叫马,这个叫蛇,这个叫味道,等等的名,它缘的境,就是一个牛,一个马,或者是一个天上的青颜色,或者是吃菜的时候,这个味道很好,就安一个,这些名字,噢,那么这个名是什么作用呢?这个大家都知道了,你一说人家可以知道,但是你现在关系怎么拉呢?此复何缘标以名称,名是这样子的,那么受想行识为什么叫名呢?这个里边的关系,还不知道,“答:于彼彼境转变而缘”,这个受想行识,也是这个境,那个境,各式各样转变能缘,跟名的作用一样,有同样的地方,所以它也叫名,这个是第一个解释。
第二释云,又类似名,此解意者,谓一切法不过二类,一者色类,二非色类。四蕴与名,同非色类,类似名故,四蕴名名。
那么第二个解释,“第二释云:又类似名”,它这个四个蕴,跟名有相似的地方,这个意思,什么叫类似呢?“此解意者,谓一切法不过二类,一者色类,三非色类”,“四蕴与名,同非色类,类似名故,四蕴名名”,这是第二层意思,这个比前面一个好懂一些。前面那个呢,弯弯转得多,这个呢很简单。他说一切法,宇宙的万物万法,总的分析是两类:一个是物质的一类,一个是不是物质的一类。那么四蕴,受想行识,跟那个名,都属于都是物质的那一类,它跟四个蕴跟名是相同的,都是不是非物质,所以说四个蕴就叫名,这个呢,名字道理很明显。
第三解云:随名显故,此解意者,谓色法粗着,有不须名显,如眼见也,四蕴微细,要须名显,必藉名故,故标名称也。
那么第三个解释,“随名显故”,这个是原文,那这么圆晖法师把它解一下,“此解意者,谓色法粗者,有不须名显,如眼见也,四蕴微细,要须名显,必藉名故,故标名称也”,这个解释呢,好象是比较,我们的看法,噢,好象是合理一些。前面分两大类,名是跟四蕴,都属于不是色一类的,四蕴就叫名。我们看上去,好象有点儿勉强。那么不是属于四大类的里边很多东西了,或者名句文身,除了名之外,我们说最相近的就是句文 身,句文,那么你四蕴叫句好了,叫文好了,为什么叫名呢?这个好象,有点儿勉强。
那么第三个好象是比较,我们看看好象比较是恰当一些。他说色法是粗着,色法比较粗,不要名字显,它是可以看,就可以显出来的,肉眼见,眼睛见,一看,看到这个色法。你没有名字,没有取名字,它也看得到, ,它也能够感觉到,就直觉能够感到的。就是物质的东西呢,我们的五官直觉可以感到,不需要借名字的媒介。而那些抽象的东西,四蕴了,那些道理了,你离开了名言的话,你怎么思惟呢?根本就捉摸不到了。“四蕴微细”,实际上就是抽象了,不是直观,直觉感不到的。那么这个呢,你除开了,没有名来显它的话,就不知道什么东西了,所以一定要靠名的,所以说呢,四蕴呢,叫名,这是第三个解释。
第四释云:有余师说,四无色蕴,舍此身已,转趣余生,转变如名,故标名称。解云:此师约舍身名转变,初师据缘境名转变,转变虽同,二释别也。
第四个解释,这个论师是另外一种观点来说了,“此无色蕴”,就是四个受想行识,不是物质的的四个蕴。它们呢, “舍此身已,转趣余生”,我们说死了以后,这个识色蕴是不能带起走的,受、想、行、识跟了你中阴身一起跑。“转趣余生”,它要到下一辈子去的,它“转变如名”,它是这一辈子是在这个地方,那一辈子在那个地方,好象名一样,可以转变的。这一辈子它是这里,这一世它叫这个,下一辈子,他投生到另外一个身去了,它就是另外一个,要转变的,要另外一个身上去了。那么跟名一样,名也是要转变的,缘这个东西,叫这个名。缘一个马叫马,缘一个牛叫牛,要转变的,这个也,这一生那一生,这个受想行识,也跟着转变的。那么这样子呢,跟名有同样的意思,叫名。那么这个跟第一个师,第一个师也是说转变,缘境的转变,这是投生的转变,虽然同样是转变叫名,转变的内涵却不一样的,所以说,把它分成四个解释。假使一样的话,第一、第四都是转变,那不要分两个了。因为它转变的内涵,完全不一样,一个是投生转趣余世,一个是缘境的时候,缘这个境,跟那个境有转变。
这个,所以说,有四个论师的话,都引了下来。那么这个辩了那么多,主要就是说,名色这个名呢,指的是受想行识,四个蕴。为什么叫四个蕴?里边有很多的辩论,为什么四个蕴叫名?很多辩论。
辛三 明触
壬一 明六触
从此第三,明触。于中有三:一、明六触,二、明二触,三、明八触。
且初明六触者,论云:触何为义?颂曰:
触六三和生
释曰:触六者,是眼等六识,相应触也,谓眼识相应触,乃至意识相应触。触体虽一,据识分六。三和生者,释触义也。谓根境识三和所生,能有触对,故名为触。
“从此第三,明触”,一个触支要讲一下,要讲很多。“于中有三”,分了三类来讲。“一、明六触,二、明二触,三、明八触”,触有好几种了,六触、二触、八触。先说六触,“论云:触何为义?”先提问,触叫什么意思?
“颂曰:触六三和生”,触六三和生,触什么意思啊?触是六个。它是三和合而生的,触六三和生。
“释曰:触六者,是眼等六识,相应触也”,触有六种,眼识相应的触,不要忘记噢,触是心所法,眼识是心王,耳眼鼻舌身识是心王,心王必定有心所法相应,这个相应里边,有个触心所,就是相应的触。
“谓眼识相应触,乃至意识相应触”,有六种。眼识相应的,耳识相应的,鼻识相应的,身识相应的,舌识相应的,乃至意识相应的,一共六种触。
“触体虽一,据识分六”,触本身这个心所法的体是一个,但是根据相应的识不同,分了六种,那么先说触有几种呢?有六种。后边还有两种、八种,这是第一个,先六种的触,就是六识相应的触心所,叫六触,那么它是怎么一个体呢?
“三和生者,释触义也”,触的意义是什么呢?三和合而生的,这个就叫触。“谓根、境 、识三和所生,能有触对,故名为触”,根,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内五根。根是六根,我们说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六境—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根境相对,生起识——眼识、身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。这三个根境识,假使眼根对色境,生起眼识,这三个东西和合了,就产生触,能够产生触对,对外界有所感触,就产生受,这个就是触。这个三个和合呢,就是根境识三个合起来,起作用了,跟那个识的,有触对的功能 ,“故名为触”。
这个前面我们讲受的时候,附带的把触讲了一下,你们去参考前面的受心所就好了,受领纳随触嘛,那个时候,我们说,讲得很多。这个《俱舍》就是就是前前后后,都是有连带关系的。这里呢,它讲得略了,因为前面讲过了,那么才听的,前面没有听到的,那必须把前面的复习一下,这个就靠讨论的时候,听过的人对他们解释一下。
论云:且如五触生,可三和合,许根境识俱时起故,意根过去,法或未来,意识现在,如何和合?解云:此文难也,法或未来者,缘未来法也,言或者,不定也,且据缘未来,亦通缘余世,故言或也。此难意者,谓意法识三,各居一世,岂名和合?论云:此即名和合,谓因果义成,或同一果,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