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故名和合,谓根境识三,同顺生触故。解云:答前问也,此有两释。初释者,意法为因,意识为果,因果义成,即名和合。第二解者,根境识三,同一触果,同一果故,故名和合。此上两释,不约同世,名和合也。依萨婆多,离三和外,别有触体,是心所法。若是经部,三和即触,更无别体。论有相破,烦而不叙。
“论云:且如五触生,可三和合,许根境识俱时起故,意根过去,法或未来,意识现在,如何和合?”这是提问了,你说三和合生触,这个里边,前面五个触,三和合没有问题,就是眼耳鼻舌身五个识相应的触,三和合,三和合,叫触了,这个没有问题。但是你说意根、法境、意识这三个东西,三和合有问题,什么问题呢?我们说眼根缘色境生起眼识,都是现在世,和合,大家在一起嘛,和合可以,没有问题嘛。但是意根我们知道,无间灭意,过去了,意根在过去世的,那么缘的境呢,意根缘的境,我可以想明天的事情,境在明天、未来而这个意识,当下生起来了,是现在。这个根境识三个,可以三世分开的,意根是决定是过去,意识决定是现在,缘的法境呢,当然可以现在,可以过去,也可以未来,现在我们把它分三世,缘未来的,那么根在过去,境在未来,识在现在,怎么和合了?这三个东西,各了各的呢,三世分开的,你怎么是三和合呢?有问题。他就是说,“三和合名生触”,这前面五个根,产生的五识,缘五境,产生触,三和合可以允许,没有问题。但是意根,意识,缘法境,这三个和合有大问题,三个在三世,根本碰不到面,怎么和合呢?这是问难。
“解云:此问难也”,这个问呢,就是问难。“法或未来者,缘未来法也,言或者不定也”,它说法为未来,法可以三世了,我们现在取它未来的,缘未来的法,“言或者”,不一定,也可以过去了。“且据缘未来说”,因为我们要配三世呢,就把法境摆在缘未来的境。“亦通缘余世,故言或也”,这是解释,为什么要摆一个或了,因为法可以缘现在法,也可以缘过去的法,也可以缘现在的法,我们先用,在这里呢,姑且用未来的法,所以叫或。
“此难意者”,它的问难的意思呢,重点在哪里?重点在那里呢?“谓意法识三”个,过去世,意根决定是过去的,法可以缘未来的,识是现在的。假使不是现在嘛,这个过去了,它不能了别了,正在了别嘛是现在了。那么你这个三个东西,根境识各据一世,一个在过去,一个在未来,一个在现在,你怎么和合呢?“岂名和合?”
“论云:此即名和合”,他提了这个难,世亲菩萨,《俱舍论》里边回答了,他说这个就叫和合,就顺着他的话说,这个就叫和合了,也产生一个果也叫和合。就作用的和合,不是时间的和合,不是在一个时候,三个东西碰头了叫和合,它们三个东西合作,起来,作用是和合的。或者他们之间互相成因果,或者它们和合起来,产生一个触的果,都叫和合的意思。我们这个和合,不一定要三世在一起,所以这个就叫和合了,噢。你不要执于到一定是三世,你同在一个时间叫和合,你这个就叫和合,我们的和合,重点在因果一层,它们互为因果,它们里边自己成因果的道理,或者嘛,共同产生一个果的,这就叫和合。“谓根境识三,同顺生触故”,根境识三个东西同时生起一个触,这就叫和合。
“解云”,就是回答前面那个话,“此有两释”,里边有两个解释。
第一个解释,“意法为因,意识为果”,意根缘了法境产生意识。意根、意法是因,意识是果,那么因果,它们成了因果了,这就叫和合。由前面的因产生后边的果,当下就叫和合了,这个意思就叫和合的意思。
第二个解释,“根境识三,同一触果,同一果故,故名和合”,根跟境跟识,这三个东西,三个法,它们合作起来产生一个果,触,触心所,因为就它共同产生一个果的方面来说,就叫和合。
那么我们说请三个人,大家做个事业,不是三个人要合作嘛,这个就是和合嘛,一定都在现在世叫和合吗?不一定,祗要它作用起来了,共同产生一个果的话,就是和合了。
“此上两释,不约同世,名和合也”,我们说因果一层也好,同一果也好,不一定要在同世,同一个现在世,并不是同时叫和合。成了因果了,或者同产生一个果了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和合,所以说和合的意思在此。
所以这两个东西,你说意识,意根,法境,它们三个虽然是,不是同一世的,这个就叫和合。为什么?意识就是意根跟法境产生的,因果义成,和合。第二层,意根、法境、意识,共同产生一个触的果,共同产生嘛,就是合作了。
大家合作了,成办一个事业嘛,也就是和合了。这个我们世间上很简单的,虽然我们说不一定要同世叫和合。
“依萨婆多,离三和外,别有触体,是心所法。若是经部,三和即触,更无别体,论有相破,烦而不叙”,这个触心所的问题,噢,这是有部,经部有辩论,那么有部,经部的解释也不一样。有部来说,三和合,根境识三和之后呢,产生一个触,心所法,别有一个心所法,叫触,这是有部的,我们也学过了。前面四十六个心所法里边,就有一个触心所。
但是经部来说呢,这根境识三个和合了,当下它们就叫触,并不是另外还有一个触心所,这个三个和合了,就叫触,那么这个意思就是一个触是有体,一个触是没有体的,里边有辩论。“论有相破”,《俱舍论》里边,互相的问难,互相的攻破,那很多啊;“烦而不叙”,这个我们这里略了,不讲那么多了。
下边一个呢,我们把它讲了,那个也不太好懂了。所以今天的份量呢,看起来不轻的。
壬二 明二触
从此第二,明二触。论云:即前六触,复合为二,所以者何?颂曰:
五相应有对 第六俱增语
释曰:五相应有对者,眼等五触,名有对触,触虽无对,谓依眼等,是有对故,从所依为名,名有对触,有对之触,依主释也。第六俱增语者,第六意触,名增语触。所以然者,增语是名,名能诠表,增胜于语,故名增语。名是意触所缘长境,故偏就此名,名增语触。
六触讲过了,二触。“论云:即前六触,复合为二,所以者何?”前面就是前面那个六触,可以把它合拢来,分了两类,怎么分呢?所以者何?如何?那么一回事呢?
“颂曰:五相应有对,第六俱增语”,分两类,一个是有对触,一个是增语触,前五个识相应的叫有对触,第六个识同时生起的,叫增语触。那么就是两个触,两类,这两个名词我们可能没有听到过。这个是比较深细的问题了,眼触、耳触、鼻触这个大家一般人都知道。
“释曰:五相应有对者,眼等五触,名有对触,触虽无对,谓依眼等,是有对故,从所依为名,名有对触,有对之触,依主释也”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这个五个它们所生的触,五个触叫有对触。为什么叫有对触呢?触心所,它没有对碍的噢,什么叫有对无对,不要忘记掉了,我们前面说有见无见,有对无对讲了不少。那么它们叫有对触呢,触是心所法,没有对碍的,但是呢,所依的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这五个根是有对的,色法嘛,有对的。“从所依为名”,以所依的根来安它的名字叫有对触。“有对之触”,叫有对触,“依主释”,那么这个有对呢,是所依的根是有对,并不是触心所本身有对,是有对的根它产生的触,有对之触,叫有对触,这个好懂,依主释也。
第六增语触,就难了,“第六俱增语者,第六意识的触,叫增语触”,“所以然者”,为什么原因?“增语是名,名能诠表,增胜于语,故名增语”。
那么先说增语是什么东西?语,我们说的是话嘛,就是声音嘛。我们说语言呢,就是我们说话,哇啦啦啦说,人家外国人来听,他一句也不懂。祗听见你发声波,啪、啪、啪,这么好多声音,他不晓得里面什么意思,他对我们的语言不通了,他不晓得你说啥。这个语,没有诠表的,没有内涵的,祗是一个声音,一个声波。那么一个语呢,有了名了,就是有诠表了。假使我们说茶杯,噢!里边喝茶,这我们汉人规定了,这个茶杯是泡茶的,茶是好喝的,那么你是拿茶杯来喝茶,这个有意思的了。增语,有名的成分加进去,这个语言就成了有意思,有诠表的了。那么海外人呢对我们茶杯两个字一无所解,喝茶也不懂,那么这个泡茶也不懂,你茶杯拿来,泡点茶叶喝,他不晓得,你说啥东西,那没有诠表,它祗是这个语。名能增上,把语的语言,那是一个声音了,名加进去之后,有增上的作用,能产生诠表的作用,叫增语。
“增语是名”,“名能诠表,增胜于语”,把语言这个声音,把它增上一下,能够表达意义了,这是靠名的作用,名摆进去了,它能。那么欧洲人他叫茶杯,他有它的名了,它的名,他用他的话讲了,有诠表的,它有意思了。我们汉语,他就毫无意思,那么,这个名对语言而说,能够使它增上,增胜,使它增上,使它殊胜,就是说什么增上呢,能代表意义了嘛,所以叫增语。名叫增语,因为名对语能够有增胜的作用,所以说增语就是名,名叫增语。
“名是意触所缘长境,故偏就此名,名增语触”,再说名呢,决定是第六意识才有的,是意触缘境的时候,有特殊的功能。其它的五个触,没有名的,不带名言的,所以意触,它缘境的时候,要有名。长境就是超过其也前面五个,它有它的超过的地方,它带名而缘的,所以就这一点来说,第六意识的触,叫增语触,就是带了名缘境的,前五识不带名的。
问:何故名是意识长境?答:谓如眼识,但能了青,不了青名,意识了青,亦了青名,故青上名,称之为长,长者余长也。增语是境,触是能缘,缘增语故,名增语触,增语之触,依主释也。故论云:增语触名,就所缘立。有说意识,名为增语,以此意识,语为增上,方于境转,五识不然,是故意识独名增语,触与增语意识相应,名增语触。故论云:增语触名,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