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▪P5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故名和合,謂根境識叁,同順生觸故。解雲:答前問也,此有兩釋。初釋者,意法爲因,意識爲果,因果義成,即名和合。第二解者,根境識叁,同一觸果,同一果故,故名和合。此上兩釋,不約同世,名和合也。依薩婆多,離叁和外,別有觸體,是心所法。若是經部,叁和即觸,更無別體。論有相破,煩而不敘。

  “論雲:且如五觸生,可叁和合,許根境識俱時起故,意根過去,法或未來,意識現在,如何和合?”這是提問了,你說叁和合生觸,這個裏邊,前面五個觸,叁和合沒有問題,就是眼耳鼻舌身五個識相應的觸,叁和合,叁和合,叫觸了,這個沒有問題。但是你說意根、法境、意識這叁個東西,叁和合有問題,什麼問題呢?我們說眼根緣色境生起眼識,都是現在世,和合,大家在一起嘛,和合可以,沒有問題嘛。但是意根我們知道,無間滅意,過去了,意根在過去世的,那麼緣的境呢,意根緣的境,我可以想明天的事情,境在明天、未來而這個意識,當下生起來了,是現在。這個根境識叁個,可以叁世分開的,意根是決定是過去,意識決定是現在,緣的法境呢,當然可以現在,可以過去,也可以未來,現在我們把它分叁世,緣未來的,那麼根在過去,境在未來,識在現在,怎麼和合了?這叁個東西,各了各的呢,叁世分開的,你怎麼是叁和合呢?有問題。他就是說,“叁和合名生觸”,這前面五個根,産生的五識,緣五境,産生觸,叁和合可以允許,沒有問題。但是意根,意識,緣法境,這叁個和合有大問題,叁個在叁世,根本碰不到面,怎麼和合呢?這是問難。

  “解雲:此問難也”,這個問呢,就是問難。“法或未來者,緣未來法也,言或者不定也”,它說法爲未來,法可以叁世了,我們現在取它未來的,緣未來的法,“言或者”,不一定,也可以過去了。“且據緣未來說”,因爲我們要配叁世呢,就把法境擺在緣未來的境。“亦通緣余世,故言或也”,這是解釋,爲什麼要擺一個或了,因爲法可以緣現在法,也可以緣過去的法,也可以緣現在的法,我們先用,在這裏呢,姑且用未來的法,所以叫或。

  “此難意者”,它的問難的意思呢,重點在哪裏?重點在那裏呢?“謂意法識叁”個,過去世,意根決定是過去的,法可以緣未來的,識是現在的。假使不是現在嘛,這個過去了,它不能了別了,正在了別嘛是現在了。那麼你這個叁個東西,根境識各據一世,一個在過去,一個在未來,一個在現在,你怎麼和合呢?“豈名和合?”

  “論雲:此即名和合”,他提了這個難,世親菩薩,《俱舍論》裏邊回答了,他說這個就叫和合,就順著他的話說,這個就叫和合了,也産生一個果也叫和合。就作用的和合,不是時間的和合,不是在一個時候,叁個東西碰頭了叫和合,它們叁個東西合作,起來,作用是和合的。或者他們之間互相成因果,或者它們和合起來,産生一個觸的果,都叫和合的意思。我們這個和合,不一定要叁世在一起,所以這個就叫和合了,噢。你不要執于到一定是叁世,你同在一個時間叫和合,你這個就叫和合,我們的和合,重點在因果一層,它們互爲因果,它們裏邊自己成因果的道理,或者嘛,共同産生一個果的,這就叫和合。“謂根境識叁,同順生觸故”,根境識叁個東西同時生起一個觸,這就叫和合。

  “解雲”,就是回答前面那個話,“此有兩釋”,裏邊有兩個解釋。

  第一個解釋,“意法爲因,意識爲果”,意根緣了法境産生意識。意根、意法是因,意識是果,那麼因果,它們成了因果了,這就叫和合。由前面的因産生後邊的果,當下就叫和合了,這個意思就叫和合的意思。

  第二個解釋,“根境識叁,同一觸果,同一果故,故名和合”,根跟境跟識,這叁個東西,叁個法,它們合作起來産生一個果,觸,觸心所,因爲就它共同産生一個果的方面來說,就叫和合。

  那麼我們說請叁個人,大家做個事業,不是叁個人要合作嘛,這個就是和合嘛,一定都在現在世叫和合嗎?不一定,祗要它作用起來了,共同産生一個果的話,就是和合了。

  “此上兩釋,不約同世,名和合也”,我們說因果一層也好,同一果也好,不一定要在同世,同一個現在世,並不是同時叫和合。成了因果了,或者同産生一個果了,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和合,所以說和合的意思在此。

  所以這兩個東西,你說意識,意根,法境,它們叁個雖然是,不是同一世的,這個就叫和合。爲什麼?意識就是意根跟法境産生的,因果義成,和合。第二層,意根、法境、意識,共同産生一個觸的果,共同産生嘛,就是合作了。

  大家合作了,成辦一個事業嘛,也就是和合了。這個我們世間上很簡單的,雖然我們說不一定要同世叫和合。

  “依薩婆多,離叁和外,別有觸體,是心所法。若是經部,叁和即觸,更無別體,論有相破,煩而不敘”,這個觸心所的問題,噢,這是有部,經部有辯論,那麼有部,經部的解釋也不一樣。有部來說,叁和合,根境識叁和之後呢,産生一個觸,心所法,別有一個心所法,叫觸,這是有部的,我們也學過了。前面四十六個心所法裏邊,就有一個觸心所。

  但是經部來說呢,這根境識叁個和合了,當下它們就叫觸,並不是另外還有一個觸心所,這個叁個和合了,就叫觸,那麼這個意思就是一個觸是有體,一個觸是沒有體的,裏邊有辯論。“論有相破”,《俱舍論》裏邊,互相的問難,互相的攻破,那很多啊;“煩而不敘”,這個我們這裏略了,不講那麼多了。

  下邊一個呢,我們把它講了,那個也不太好懂了。所以今天的份量呢,看起來不輕的。

  

  壬二 明二觸

  從此第二,明二觸。論雲:即前六觸,複合爲二,所以者何?頌曰:

  五相應有對  第六俱增語

  釋曰:五相應有對者,眼等五觸,名有對觸,觸雖無對,謂依眼等,是有對故,從所依爲名,名有對觸,有對之觸,依主釋也。第六俱增語者,第六意觸,名增語觸。所以然者,增語是名,名能诠表,增勝于語,故名增語。名是意觸所緣長境,故偏就此名,名增語觸。

  六觸講過了,二觸。“論雲:即前六觸,複合爲二,所以者何?”前面就是前面那個六觸,可以把它合攏來,分了兩類,怎麼分呢?所以者何?如何?那麼一回事呢?

  “頌曰:五相應有對,第六俱增語”,分兩類,一個是有對觸,一個是增語觸,前五個識相應的叫有對觸,第六個識同時生起的,叫增語觸。那麼就是兩個觸,兩類,這兩個名詞我們可能沒有聽到過。這個是比較深細的問題了,眼觸、耳觸、鼻觸這個大家一般人都知道。

  “釋曰:五相應有對者,眼等五觸,名有對觸,觸雖無對,謂依眼等,是有對故,從所依爲名,名有對觸,有對之觸,依主釋也”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這個五個它們所生的觸,五個觸叫有對觸。爲什麼叫有對觸呢?觸心所,它沒有對礙的噢,什麼叫有對無對,不要忘記掉了,我們前面說有見無見,有對無對講了不少。那麼它們叫有對觸呢,觸是心所法,沒有對礙的,但是呢,所依的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這五個根是有對的,色法嘛,有對的。“從所依爲名”,以所依的根來安它的名字叫有對觸。“有對之觸”,叫有對觸,“依主釋”,那麼這個有對呢,是所依的根是有對,並不是觸心所本身有對,是有對的根它産生的觸,有對之觸,叫有對觸,這個好懂,依主釋也。

  第六增語觸,就難了,“第六俱增語者,第六意識的觸,叫增語觸”,“所以然者”,爲什麼原因?“增語是名,名能诠表,增勝于語,故名增語”。

  那麼先說增語是什麼東西?語,我們說的是話嘛,就是聲音嘛。我們說語言呢,就是我們說話,哇啦啦啦說,人家外國人來聽,他一句也不懂。祗聽見你發聲波,啪、啪、啪,這麼好多聲音,他不曉得裏面什麼意思,他對我們的語言不通了,他不曉得你說啥。這個語,沒有诠表的,沒有內涵的,祗是一個聲音,一個聲波。那麼一個語呢,有了名了,就是有诠表了。假使我們說茶杯,噢!裏邊喝茶,這我們漢人規定了,這個茶杯是泡茶的,茶是好喝的,那麼你是拿茶杯來喝茶,這個有意思的了。增語,有名的成分加進去,這個語言就成了有意思,有诠表的了。那麼海外人呢對我們茶杯兩個字一無所解,喝茶也不懂,那麼這個泡茶也不懂,你茶杯拿來,泡點茶葉喝,他不曉得,你說啥東西,那沒有诠表,它祗是這個語。名能增上,把語的語言,那是一個聲音了,名加進去之後,有增上的作用,能産生诠表的作用,叫增語。

  “增語是名”,“名能诠表,增勝于語”,把語言這個聲音,把它增上一下,能夠表達意義了,這是靠名的作用,名擺進去了,它能。那麼歐洲人他叫茶杯,他有它的名了,它的名,他用他的話講了,有诠表的,它有意思了。我們漢語,他就毫無意思,那麼,這個名對語言而說,能夠使它增上,增勝,使它增上,使它殊勝,就是說什麼增上呢,能代表意義了嘛,所以叫增語。名叫增語,因爲名對語能夠有增勝的作用,所以說增語就是名,名叫增語。

  “名是意觸所緣長境,故偏就此名,名增語觸”,再說名呢,決定是第六意識才有的,是意觸緣境的時候,有特殊的功能。其它的五個觸,沒有名的,不帶名言的,所以意觸,它緣境的時候,要有名。長境就是超過其也前面五個,它有它的超過的地方,它帶名而緣的,所以就這一點來說,第六意識的觸,叫增語觸,就是帶了名緣境的,前五識不帶名的。

  

  問:何故名是意識長境?答:謂如眼識,但能了青,不了青名,意識了青,亦了青名,故青上名,稱之爲長,長者余長也。增語是境,觸是能緣,緣增語故,名增語觸,增語之觸,依主釋也。故論雲:增語觸名,就所緣立。有說意識,名爲增語,以此意識,語爲增上,方于境轉,五識不然,是故意識獨名增語,觸與增語意識相應,名增語觸。故論雲:增語觸名,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