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相應立。
“問:何故名是意識長境”?你說名是意識的長境,意識的特殊的一個境,緣的境,什麼意思?
“答:謂如眼識但能了青,不了青名,意識了青,亦了青名,故青上名稱之爲長,長者余長也”,他打個比喻,那什麼叫長境呢?它很簡單,打個比喻告訴你,他說,我們看,假使是睛天的時候,天上碧藍的一個藍天,什麼雲彩都沒有,我們眼睛看著它,知道是一個這麼的一個境。但是你必須緣這個境,不曉得它的境叫青呢,青是我們安上去的,因爲海外就不叫青了,中國人呢,曆史上大家傳統下來,這個顔色叫青。所以眼識緣境呢,祗緣青的那個本質,青的名字是沒有,就是意識,透過意識了,才安上去這個叫青;那麼我們說英國人叫BLUE,那不是叫青呢,那是另外一個名字了,那這個完全不一樣了,所以說這個青呢是意識的境。那麼我們說你要緣境呢,緣名呢,是意識上才有這個功能,所以呢,它是長境,它的特長,它的長處。
“增語是境,觸是能緣,緣增語故,名增語觸”,增語是個緣的境,名,增語就是名,啊,這裏不要忘記啊,增語就是名,觸嘛是能緣的心所,能夠緣增語的,叫增語觸。這個觸是緣增語的,叫增語觸。“增語之觸”,“依主釋”,這個,這裏要複習我們六離合釋啊,這是依主釋,緣增語的觸,叫增語觸。
“故論雲:增語觸名就所緣立”,增語觸這個名詞,以所緣的境來安立的,因爲的所緣境是增語,就叫增語觸。好了,這是一個解釋,第六意識的觸,叫增語觸,就是這麼的意思,那麼下邊還有解釋。
“有說意識名爲增語”,這個增語呢,不是說名了,意識叫增語,“以此意識,語爲增上,方于境轉。五識不然,是故意識,獨名增語”,我們說意識緣境要帶名言的,語爲增上緣,各式各樣的語爲增上,這個意思才曉得,這是叫什麼、什麼,才能分別那個境,五識是直覺的,現量的直覺,那麼意識是要帶名言的,語增上,才能夠緣境,五識不要的,所以說意識叫增語。
意識本來叫意識,現在因爲緣境的時候,要語的增上,才能于境轉,意識叫增語。這個叫什麼釋,這是什麼釋?有財釋,它的名字拿過來做自己名字了。增語是增語,那麼它現在意識叫增語,那就是有財釋,把它的名字當自己名字了。
“ 觸與增語意識相應,名增語觸”,觸與增語都是意識相應的,這個觸,是意識相應的觸,增語也是意識相應的所緣的境。那麼這兩個都相應的,這個觸就叫增語觸。這是什麼釋?它又不是緣增語,它是因爲相應而叫增語觸,這是鄰近釋。兩個很密切關系的自己名字,用它的名字安上來,增語觸。
所以這裏呢,六離合釋,舉兩個例,這個例在前面講沒有用的。前面講不曉得你說啥東西,講了一個,舉一個例子,反而不懂了,不舉例還懂一些,這裏,講到這裏可以舉了。增語觸,是鄰近釋,觸與增語都意識相應的,它們兩個是有密切關系,而觸把增語的東西,名字安過來,鄰近釋。
“故論雲:增語觸名就相應立”,這是從相應來安立的,鄰近釋。前面用所緣的境來立的,依主釋。
我們現在,今天是講了觸呢,講了六觸,二觸,這個都是要費點腦筋的,希望大家回去討論的時候多下點功夫,好,今天講這裏。
第五十九講
(第159頁上第7行至第162頁下第8行)
《俱舍頌疏》。昨天講到第十卷,開頭的幾個頌講過了,講到觸啊,六觸跟二觸,六觸容易,眼耳鼻舌身相應的觸,眼耳鼻舌身意相應的觸,它們六個識相應的六個觸就是六觸。
那麼後邊二觸呢,比較困難一些。五個前五識相應的有對觸,這個不難,因爲前五根是有對的,有質礙的,那麼它的觸根據它的根,所依的根來說,有對。第六個增語觸,就比較困難一些。增語觸這裏有兩個解釋。
第六個意識它相應的觸叫增語觸,爲什麼原因?我們說增語是名,這裏的第一個解釋,增語是名,就是名句文身的那個名,它能表達意義的。語是聲音,我們說話的語言是聲音。這個聲音一定要有名加進去,才能表達意義,所以說,這個名就是能夠使語增上,能夠使它有所意義,所可以表達出來的,叫增語。彼語,語言的音聲能夠增上,是表達出意義來的是名的效果,所以說名呢,叫增語。那麼意處,所緣的境,它能緣名,前五識,我們說過了,不緣名。眼睛看到青,祗看到青的刺激,不曉得它這個名字叫青,那麼第六識看過去了知道,這個顔色叫青顔色,這比量而知了,不是現量的。那麼第六識就是比度來的,噢有這個特長,叫長境。緣名的祗有是第六意識能緣,那麼叫,所以說呢,這個觸呢,能緣這個增語的觸叫增語觸,這是第一解釋。
那麼另外一個解釋,意識叫增語。前面名是增語了,意識叫增語,這個意識爲什麼叫增語?意識它語言爲增上,隨著境轉,就是第六意識都帶名言的,緣境是帶名緣的,要語言的增上,才能緣境。前五識不要,所以說呢,意識就叫增語,因爲什麼原因?語爲增上,才于境轉的,所以意識叫它增語,那麼這個樣子呢,這個觸對增語跟意識相應的,這叁個,意識跟觸,跟增語,是密切相應。增語是緣的境,觸是能緣的心所法,意識是心王,這叁個法相應,而且關系密切相應,這個是鄰近釋,這個觸也安增語的名字,因爲這個觸跟增語是有密切關系的,那麼叫增語觸,這是鄰近釋。
那麼這增語觸的意思有兩種。前面的是有對的,這個好說,前五識所相應的觸,叫有對觸。第六意識的叫增語觸,有兩個解釋。
壬叁 明八觸
從此第叁,明八觸。論雲:即前六觸,隨別相應,複成八種。頌曰
明無明非二 無漏染汙余 愛恚二相應 樂等順叁受
釋曰:明無明非二者,此有叁觸:一、明觸,二、無明觸,叁、非明非無明觸。頌言非二者,是第叁觸也。
那麼今天我們要講“第叁,明八觸”。這個觸很多,六觸、二觸,還有八觸。
“明無明非二”,這是叁個,“明觸”、“無明觸”、“非明非無明觸”,叁類,這個叁類是什麼意思呢?明觸就是“無漏”的;無明觸是“染汙”的;那麼非明非無明觸,就是“余”下的所有的有漏善了。就是說,一個是明是無漏的,一個有漏裏邊分兩個,一個是染汙的,一個是善的。無明是有漏裏染汙的,那麼非明非無明呢,那就是有漏的善, 這是叁種。
“愛恚二相應”,還有跟愛相應的觸,就是貪了,恚就是瞋心了,跟恚相應的觸,這是又兩種,叁個二個就是五個,再加樂等順叁受,順樂受,順苦受,順 舍受的有叁種,那麼一共是八個觸。
“釋曰:明無明非二者,此有叁觸”,先說這個叁種,這是一類。明觸、無明觸、非明非無明觸。“非二”,就是代表非明非無明。
“頌曰非二者,是第叁觸也”,那麼下邊就是解釋,第二就是解釋了,什麼叫明觸呢?無漏。什麼叫無明觸?染汙。什麼叫非二觸,就是非明非無明了,叫余,余就是除了無漏,除了染汙以外的,那就是有漏的善。
無漏染汙余者,釋上叁觸也。余者,謂無漏染汙外余有漏善無記也。無漏相應觸,名爲明觸;染汙相應觸,名無明觸;與有漏善無記相應觸,名非明非無明觸。
“釋上叁觸也,余者”,這個余,頌詞裏的那個余,就是無漏的,跟染汙的以外,余下來的,那就是有漏善了,跟無記,噢,無記也在裏頭。
“謂無漏染汙外余有漏善無記也。無漏相應觸,名爲明觸;染汙相應觸,名無明觸;與有漏善無記相應觸,名非明非無明觸”。反正我們說一切法,不外有漏無漏,明是無漏,把明除掉,把有漏裏邊有染汙的,有善的,有無記的,染汙的無明觸除掉,那麼余下的就是有漏的善跟有漏的無記,那就是屬于第叁個非明非無明觸。無漏相應的觸叫明觸,染汙相應的觸叫無明觸,與有漏善無記,有漏的善跟無記法相應的觸,叫非明非無明觸,這個我們說修行裏邊很重要,你觸,明觸出來了,就是無漏法出現了,就是修行的,就是要得無漏法了。
愛恚二相應者,此有二觸:一、愛觸與貪相應也;二、恚觸,謂與瞋相應也。謂煩惱中,此二數起,故無明觸外,別立此二也。
“愛恚二相應”,這跟那個貪相應的觸,叫愛觸,跟瞋相應的觸叫恚觸,這是跟受裏邊貪、瞋是最厲害的兩個。“謂煩惱中,此二數起”,在煩惱裏邊不是貪就是瞋了,是這兩個東西都是經常起來的。“故無明觸外,別立此二也”,無明觸本來包了這個東西了,染汙的觸包括貪瞋了,但是因爲這兩個呢在煩惱裏邊起的特別多,作用特別大,所以把它另外開出來,從無明觸裏邊,再把它另外立兩個觸,愛觸跟恚觸,那麼加了兩個。
樂等順叁受者,爲約叁受攝一切觸,總爲叁觸:一與樂受相應,名順樂受觸,二、與苦受相應,名順苦受觸,叁、與舍受相應,名順不苦不樂受觸。
下邊還要加叁個,“樂等順叁受”,我們說受有叁種,把叁個受來包一切的觸,那麼成了叁個觸,一是與樂受相應的,順樂受觸,跟樂受相應的觸叫順樂受觸;跟苦受相應的觸,叫順苦受的觸,與舍受相應的觸,叫順不苦不樂受的觸。這個是又分了叁個,從受來分,順了受的,我們說觸跟受的關系,以前講過了,“受領納隨觸”,受是從觸的那個變化而來的,順苦受的觸是能夠産生苦受,順樂受的觸就産生樂受,所以說觸是直接生受的一個因素。這個受的苦樂,全部決定于這個觸來看,所以觸裏邊,要分叁類,順苦的,順樂的,順不苦不樂的。
問:何故此觸,名爲順受?答:論有叁釋:一雲此叁能引樂等叁受故,解雲:此則能引順所引也。二雲或是樂等受所領故,解雲:受領于觸,觸名順受,此約所領順能領也。叁雲或能爲受行相依故,解雲:受之行相,依觸而生,名爲順受,此據所依順能依也。
“問:何故此觸,名爲順受?”“答:”這個裏邊他說,爲什麼這個觸要叫順受呢?這個是什麼意思?那麼論裏邊叁個解釋,《俱舍論》裏邊,原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