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成十八”,我們說心受,苦樂憂喜舍裏邊,苦樂是身受,不能擺進去了,心受是憂喜舍叁種,在心受裏邊。喜受,憂受,舍受,都可以緣六境,色聲香味觸法。那麼它每一個,叁個六嘛,就是叁六一十八了,每一個受有六個近行,成十八個,十八個近行。
打個比喻,“且喜緣六境,有六喜近行”,喜可以緣色聲香味觸法,六個境,那麼它就是有六種喜的近行;憂也能緣六個境,也有六個憂近行;舍不苦不樂,也能緣六個境,有六個舍近行,那麼一共是十八個。
問:若由自性,應但有叁,喜憂舍叁自性異故,若由相應,應唯有一,一切皆與意相應故。若由所緣應但有六,色等六境,爲所緣故。答:此成十八,具足由叁,由自性、相應、所緣叁義,乃成十八也,于中十五,名不雜緣,謂色等五,十五近行,境各別故,名不雜緣,叁法近行,皆通二種。法且有二:一者別法,謂五境外,所余法也;二者通法,所謂五境,或二二合緣,乃至五五合緣,以雜緣故,此之五境,亦名爲法。喜憂舍叁,若緣別法,名不雜緣,緣別法時,兼緣色等,或唯合緣色等五境,名爲雜緣,故法近行,通二種也。
“問:若由自性,應但有叁,喜憂舍叁自性異故,若由相應,應唯有一,一切皆與意相應故。若由所緣應但有六,色等六境,爲所緣故”,那就是辯論了,噢,他說你十八個,這個不對,你根據什麼來的?它說假使你從自性來說受的自性祗有叁個,喜憂舍祗有叁個,自性叁個不同祗有叁個,不能說十八。假使你從相應的來說,祗有一個,一切都與意識相應。它是心所嘛,都跟意識,第六意識相應了,祗有一個。假使從所緣的境來說,應當有六個,色聲香味觸法,六個境,所緣的境,那就是說你十八個東西,不對頭了,你那麼說也不行,不能十八個,從自性來說祗有叁個,從相應來說,祗有一個,從它的緣的境來說,祗有應當是六個,總成不了十八個。看這個回答。
“答:此成十八,具足由叁,由自性、相應、所緣叁義,乃成十八也”,他說就是你這叁個東西成十八的,他說我們這個意近行呢,是叁個東西都連起來的,自性、相應、所緣。這叁個意思,把它一起分起來成十八個,那就是說,叁乘六,成十八個,這叁個東西連貫起來看的,並不是一個一個分開看的,這叁個意思連貫起來的,連起來看就是十八個。
“于中十五,名不雜緣,謂色等五,十五近行,境各別故,名不雜緣”,這十八個近行當中,有十五個不雜緣,就是它所緣的境是固定的,不是雜的,什麼雜不雜下面要說。“謂色等五,十五近行,境各別故”,緣色聲香味觸的那個十五個近行,緣色就是緣色,緣聲就是緣聲,不能交替的,所以說不雜緣。
“叁法近行,皆通二種”,法近行呢,它有兩種了,那有兩種,下面要說。
什麼叫別法?“謂五境外,所余法也”,我們說眼耳鼻舌身意,它緣的境是色聲香味觸法,把眼耳鼻舌身意所對的境,色聲香味觸除掉,而余下的法,這是意根所緣的別法,旁的根不能緣的,祗有意根好緣,這叫別法。但是眼耳鼻舌身所緣的境,色聲香味觸,意根也能緣,所以說意根呢,也有通法。這個跟前五根通的,前五根能緣,意根也能緣,意識也能緣了,它說這個是通法,所以說裏邊,法裏邊就是雜了,前面的五個境,色聲香味觸不雜的,眼睛就是緣色,耳朵就是緣聲,不雜的,而是這個法裏邊就雜了,法裏邊有兩種,別法,就是色聲香味觸以外的法。
第二個通法,就是色聲香味觸,那麼緣的時候就可以,這五個境各有二二合緣,它又可以緣聲緣色,或者是叁叁合緣,乃至五五合緣,這五個境一起緣都可以,既看到顔色,又聽到聲音,又聞到味道香味,又嘗到味道,又碰到它的,這個很燙。假使我們吃東西,這個五個東西都有了。色,它顔色也有,這個吃的菜什麼顔色?這聲,它的這個,吃東西它沒有聲音的,但是味香觸都有了,其它的再複雜的境,五個都可以有。那麼五五合緣都可以,不但二個二個,或者叁個叁個或者四個四個,或者五個五個,它可以雜緣的。前面十五個近行,不能雜緣。後面叁個意近行是可以雜緣的,因爲法是雜緣,連前面五個十五個,色聲香味觸的,不能雜緣,所以這個法可以雜緣的緣故,“此之五境,亦名爲法”,這個五境也可以叫法,通法,那可以雜緣的。
“喜憂舍叁,若緣別法,名不雜緣”,意近行裏邊,喜憂舍,假使緣別法,這是意根的別境,眼耳鼻舌身不能緣的,這是叫不雜緣。假使緣其它的通法的時候,兼帶色聲香味觸的,或者是合緣色等五等,五境,這個叫雜緣。因爲你緣別法時候,你固然緣了意根所特殊的法,也可以緣眼根所對的境,也可以緣耳根所對的境。這時候,二個二個合,叁個叁個合,乃至五個五個一起合起來,都可以用,那個時候呢,叫雜緣。
“故法近行,通二種也”,法近行呢有兩種,它裏邊有雜緣的,有不雜緣的,別法是不雜緣,在緣別法的時候,可以兼帶緣那些通法那就是雜緣。
問:此意近行名,爲因何義?答:傳說喜等,意爲近緣,于諸境中,數遊行故;有說喜等,能爲近緣,令意于境,數遊行故。身受不名意近行者,良謂身受,有二種依,一依五根,二依意根。非唯依意,故不名近,由無分別,故亦非行。第叁禅樂,唯依意根,亦有分別。非近行者,謂欲界意識,無樂根故,緣初欲界,無樂近行,故上界樂,亦不立也。又于意地,有喜有憂,以相對故,各立近行。第叁靜慮,雖有意樂,而無意苦,無所對故,不立近行。
“問:此意近行名爲因何義?”,這麼就碰到問題來了,噢,我們說意近行,意近行,說了很多的話,意近行,到底意近行是什麼意思呢?
“答:傳說喜等,意爲近緣,于諸境中,數遊行故”,這是第一個解釋,噢,傳說,就是有部的傳說了。喜等,喜樂舍叁個受,它意,以意識爲它的最親近的緣,它靠了它,就在境中數數遊行,遊行就是分別,分別那個境,那麼以意爲近緣,在境裏邊遊行,那就叫意近行,這是第一解釋。
“有說喜等能爲近緣,令意于境數遊行故”,反過來說,這個叁個受爲緣,是最親近的緣,是意識在境上,數數地去分別遊行,那麼也叫意近行。
“身受不名意近行者”,那個心所有十八個意近行,身受不能叫意近行,爲什麼緣故?“良謂身受,有二種依,一依五根,二依意根,非唯依意故不名近,由無分別故亦非行”那麼身受爲什麼不叫意近行?不叫近行呢?那麼因爲身受,跟意近行這個名相是不合的,身受有兩個依:一個是依五色根,一個是依意根,無間滅意。這個我們以前學過了噢,當你眼睛,眼識生起來的時候,固然以眼識,眼根,也要依無間滅意,那個是心的根。前面一個廣辯論了,就是把這個東西講得很清楚了,前五識生的時候,有兩個依:一個是意根,一個是色根,所以說身受是依兩個依的,不完全依意根的,並不是單是依意根,是不能叫意近行。故對意根來說呢,不是最接近的,它對意根的關系,不是最密切的,它還是要依色根的,所以說意近行的,意近兩個字合不上了。
“由無分別故”,前面說,我們講過了,這個都連到前頭了,說無分別,前五根沒有分別,有什麼了,因爲它沒有計度分別,隨念分別沒有了,祗有自性分別。那麼既然沒有分別,行就是分別了。“數遊行”,遊行呢,就是數數地去分別那個境。它既然前五識是不分別的,祗有自性分別的,那計度分別沒有,隨念分別也沒有,所以它不能數數遊行的,行也不行,也對不上號。說它跟意不近,既然不近,行的意義又沒有,所以不能叫意近行。所以說呢,祗有心受裏邊,可以開十八意近行,身受,不能叫意近行。這是兩個原因,一個對意是不是最接近的,它有兩個依,兩個根,一個是它無分別,不能對境數數遊行,也不叫行,所以意近行這個名字安不上去。
“第叁禅樂唯依意根,亦有分別,非近行者,謂欲界意識無樂根故,緣初欲界無樂近行,故上界樂亦不立也”,那麼另外說,心受裏邊,不是說第叁禅,它的心受的,悅意的受叫樂受,爲什麼在意近行裏邊祗有喜憂舍,沒有樂,這爲什麼原因?下邊要辨一下,第叁禅的樂,“唯依意根,亦有分別,非近行者”,那麼第叁禅的樂受,它是心受,是依根的,它也是有分別的,不是前五識,那麼是依根來的了,有分別的,那你爲什麼不安意近行呢?
“謂欲界意識無樂根故,緣初欲界無樂近行,故上界樂亦不立也”,這是一個原因,因爲欲界裏邊的意識,沒有樂根的。欲界的意識祗有喜根,沒有樂根,所以說你緣欲界的,欲界是最粗的,叁界的第一個是欲界,在欲界裏邊,一開頭就沒有樂近行。所以說上界的樂也不立了,上界的樂近行也不安立了。因爲一開頭就是欲界,欲界的,開頭都沒有的,就不要安立了,這是一個原因。
“又于意地有喜有憂,以相對故,各立近行。第叁靜慮雖有意樂,而無意苦,無所對故,不立近行”,我們說立近行的時候,舍是不苦不樂,當然是沒有相對的。那麼喜跟憂是一對,有喜有憂,兩個相對的,我們在心裏邊,有喜也有憂,一個是悅意的,一個是不悅意的,因爲它們相對,所以成個近行。那麼反過來,它們是有感受的,管你樂受也好,苦受也好;不苦不樂受,它是馬兒馬虎的,它既不苦,既不喜也不憂,那麼跟前面喜憂是相對的,所以它們都要安近行,而第叁靜慮,雖然心裏的樂,有樂受,有樂根,但是沒有意苦的,心裏的苦沒有,在色界沒有苦的,那麼這個沒有相對的意思,所以也不立。
那麼爲什麼第叁靜慮的心樂,它也是心受,不立近行?兩個原因。一個是欲界沒有樂近行,所以不立。第二個是雖然它第叁禅有心所的樂,但是沒有相對的苦,所以也不立。這是十八個意近行,這個名字是生疏的,所以要多看一下,回去都要把它弄熟悉一下。下邊更困難的事情。
癸二 義分別
子一 系緣分別
從此第二義分別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