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▪P5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成十八”,我们说心受,苦乐忧喜舍里边,苦乐是身受,不能摆进去了,心受是忧喜舍三种,在心受里边。喜受,忧受,舍受,都可以缘六境,色声香味触法。那么它每一个,三个六嘛,就是三六一十八了,每一个受有六个近行,成十八个,十八个近行。

  打个比喻,“且喜缘六境,有六喜近行”,喜可以缘色声香味触法,六个境,那么它就是有六种喜的近行;忧也能缘六个境,也有六个忧近行;舍不苦不乐,也能缘六个境,有六个舍近行,那么一共是十八个。

  

  问:若由自性,应但有三,喜忧舍三自性异故,若由相应,应唯有一,一切皆与意相应故。若由所缘应但有六,色等六境,为所缘故。答:此成十八,具足由三,由自性、相应、所缘三义,乃成十八也,于中十五,名不杂缘,谓色等五,十五近行,境各别故,名不杂缘,三法近行,皆通二种。法且有二:一者别法,谓五境外,所余法也;二者通法,所谓五境,或二二合缘,乃至五五合缘,以杂缘故,此之五境,亦名为法。喜忧舍三,若缘别法,名不杂缘,缘别法时,兼缘色等,或唯合缘色等五境,名为杂缘,故法近行,通二种也。

  “问:若由自性,应但有三,喜忧舍三自性异故,若由相应,应唯有一,一切皆与意相应故。若由所缘应但有六,色等六境,为所缘故”,那就是辩论了,噢,他说你十八个,这个不对,你根据什么来的?它说假使你从自性来说受的自性祗有三个,喜忧舍祗有三个,自性三个不同祗有三个,不能说十八。假使你从相应的来说,祗有一个,一切都与意识相应。它是心所嘛,都跟意识,第六意识相应了,祗有一个。假使从所缘的境来说,应当有六个,色声香味触法,六个境,所缘的境,那就是说你十八个东西,不对头了,你那么说也不行,不能十八个,从自性来说祗有三个,从相应来说,祗有一个,从它的缘的境来说,祗有应当是六个,总成不了十八个。看这个回答。

  “答:此成十八,具足由三,由自性、相应、所缘三义,乃成十八也”,他说就是你这三个东西成十八的,他说我们这个意近行呢,是三个东西都连起来的,自性、相应、所缘。这三个意思,把它一起分起来成十八个,那就是说,三乘六,成十八个,这三个东西连贯起来看的,并不是一个一个分开看的,这三个意思连贯起来的,连起来看就是十八个。

  “于中十五,名不杂缘,谓色等五,十五近行,境各别故,名不杂缘”,这十八个近行当中,有十五个不杂缘,就是它所缘的境是固定的,不是杂的,什么杂不杂下面要说。“谓色等五,十五近行,境各别故”,缘色声香味触的那个十五个近行,缘色就是缘色,缘声就是缘声,不能交替的,所以说不杂缘。

  “三法近行,皆通二种”,法近行呢,它有两种了,那有两种,下面要说。

  什么叫别法?“谓五境外,所余法也”,我们说眼耳鼻舌身意,它缘的境是色声香味触法,把眼耳鼻舌身意所对的境,色声香味触除掉,而余下的法,这是意根所缘的别法,旁的根不能缘的,祗有意根好缘,这叫别法。但是眼耳鼻舌身所缘的境,色声香味触,意根也能缘,所以说意根呢,也有通法。这个跟前五根通的,前五根能缘,意根也能缘,意识也能缘了,它说这个是通法,所以说里边,法里边就是杂了,前面的五个境,色声香味触不杂的,眼睛就是缘色,耳朵就是缘声,不杂的,而是这个法里边就杂了,法里边有两种,别法,就是色声香味触以外的法。

  第二个通法,就是色声香味触,那么缘的时候就可以,这五个境各有二二合缘,它又可以缘声缘色,或者是三三合缘,乃至五五合缘,这五个境一起缘都可以,既看到颜色,又听到声音,又闻到味道香味,又尝到味道,又碰到它的,这个很烫。假使我们吃东西,这个五个东西都有了。色,它颜色也有,这个吃的菜什么颜色?这声,它的这个,吃东西它没有声音的,但是味香触都有了,其它的再复杂的境,五个都可以有。那么五五合缘都可以,不但二个二个,或者三个三个或者四个四个,或者五个五个,它可以杂缘的。前面十五个近行,不能杂缘。后面三个意近行是可以杂缘的,因为法是杂缘,连前面五个十五个,色声香味触的,不能杂缘,所以这个法可以杂缘的缘故,“此之五境,亦名为法”,这个五境也可以叫法,通法,那可以杂缘的。

  “喜忧舍三,若缘别法,名不杂缘”,意近行里边,喜忧舍,假使缘别法,这是意根的别境,眼耳鼻舌身不能缘的,这是叫不杂缘。假使缘其它的通法的时候,兼带色声香味触的,或者是合缘色等五等,五境,这个叫杂缘。因为你缘别法时候,你固然缘了意根所特殊的法,也可以缘眼根所对的境,也可以缘耳根所对的境。这时候,二个二个合,三个三个合,乃至五个五个一起合起来,都可以用,那个时候呢,叫杂缘。

  “故法近行,通二种也”,法近行呢有两种,它里边有杂缘的,有不杂缘的,别法是不杂缘,在缘别法的时候,可以兼带缘那些通法那就是杂缘。

  

  问:此意近行名,为因何义?答:传说喜等,意为近缘,于诸境中,数游行故;有说喜等,能为近缘,令意于境,数游行故。身受不名意近行者,良谓身受,有二种依,一依五根,二依意根。非唯依意,故不名近,由无分别,故亦非行。第三禅乐,唯依意根,亦有分别。非近行者,谓欲界意识,无乐根故,缘初欲界,无乐近行,故上界乐,亦不立也。又于意地,有喜有忧,以相对故,各立近行。第三静虑,虽有意乐,而无意苦,无所对故,不立近行。

  “问:此意近行名为因何义?”,这么就碰到问题来了,噢,我们说意近行,意近行,说了很多的话,意近行,到底意近行是什么意思呢?

  “答:传说喜等,意为近缘,于诸境中,数游行故”,这是第一个解释,噢,传说,就是有部的传说了。喜等,喜乐舍三个受,它意,以意识为它的最亲近的缘,它靠了它,就在境中数数游行,游行就是分别,分别那个境,那么以意为近缘,在境里边游行,那就叫意近行,这是第一解释。

  “有说喜等能为近缘,令意于境数游行故”,反过来说,这个三个受为缘,是最亲近的缘,是意识在境上,数数地去分别游行,那么也叫意近行。

  “身受不名意近行者”,那个心所有十八个意近行,身受不能叫意近行,为什么缘故?“良谓身受,有二种依,一依五根,二依意根,非唯依意故不名近,由无分别故亦非行”那么身受为什么不叫意近行?不叫近行呢?那么因为身受,跟意近行这个名相是不合的,身受有两个依:一个是依五色根,一个是依意根,无间灭意。这个我们以前学过了噢,当你眼睛,眼识生起来的时候,固然以眼识,眼根,也要依无间灭意,那个是心的根。前面一个广辩论了,就是把这个东西讲得很清楚了,前五识生的时候,有两个依:一个是意根,一个是色根,所以说身受是依两个依的,不完全依意根的,并不是单是依意根,是不能叫意近行。故对意根来说呢,不是最接近的,它对意根的关系,不是最密切的,它还是要依色根的,所以说意近行的,意近两个字合不上了。

  “由无分别故”,前面说,我们讲过了,这个都连到前头了,说无分别,前五根没有分别,有什么了,因为它没有计度分别,随念分别没有了,祗有自性分别。那么既然没有分别,行就是分别了。“数游行”,游行呢,就是数数地去分别那个境。它既然前五识是不分别的,祗有自性分别的,那计度分别没有,随念分别也没有,所以它不能数数游行的,行也不行,也对不上号。说它跟意不近,既然不近,行的意义又没有,所以不能叫意近行。所以说呢,祗有心受里边,可以开十八意近行,身受,不能叫意近行。这是两个原因,一个对意是不是最接近的,它有两个依,两个根,一个是它无分别,不能对境数数游行,也不叫行,所以意近行这个名字安不上去。

  “第三禅乐唯依意根,亦有分别,非近行者,谓欲界意识无乐根故,缘初欲界无乐近行,故上界乐亦不立也”,那么另外说,心受里边,不是说第三禅,它的心受的,悦意的受叫乐受,为什么在意近行里边祗有喜忧舍,没有乐,这为什么原因?下边要辨一下,第三禅的乐,“唯依意根,亦有分别,非近行者”,那么第三禅的乐受,它是心受,是依根的,它也是有分别的,不是前五识,那么是依根来的了,有分别的,那你为什么不安意近行呢?

  “谓欲界意识无乐根故,缘初欲界无乐近行,故上界乐亦不立也”,这是一个原因,因为欲界里边的意识,没有乐根的。欲界的意识祗有喜根,没有乐根,所以说你缘欲界的,欲界是最粗的,三界的第一个是欲界,在欲界里边,一开头就没有乐近行。所以说上界的乐也不立了,上界的乐近行也不安立了。因为一开头就是欲界,欲界的,开头都没有的,就不要安立了,这是一个原因。

  “又于意地有喜有忧,以相对故,各立近行。第三静虑虽有意乐,而无意苦,无所对故,不立近行”,我们说立近行的时候,舍是不苦不乐,当然是没有相对的。那么喜跟忧是一对,有喜有忧,两个相对的,我们在心里边,有喜也有忧,一个是悦意的,一个是不悦意的,因为它们相对,所以成个近行。那么反过来,它们是有感受的,管你乐受也好,苦受也好;不苦不乐受,它是马儿马虎的,它既不苦,既不喜也不忧,那么跟前面喜忧是相对的,所以它们都要安近行,而第三静虑,虽然心里的乐,有乐受,有乐根,但是没有意苦的,心里的苦没有,在色界没有苦的,那么这个没有相对的意思,所以也不立。

  那么为什么第三静虑的心乐,它也是心受,不立近行?两个原因。一个是欲界没有乐近行,所以不立。第二个是虽然它第三禅有心所的乐,但是没有相对的苦,所以也不立。这是十八个意近行,这个名字是生疏的,所以要多看一下,回去都要把它弄熟悉一下。下边更困难的事情。

  

  癸二 义分别

  子一 系缘分别

  从此第二义分别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