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文有三个解释,这个其实我们以前讲受心所的时候,已经讲过了,这里呢重复一下,就把它分了三层来讲。
“一云此三能引乐等三受故”,第一个解释,他说这个三个触,能够引生三个受,就是乐受、苦受、不苦不乐受,能够引三受。所以叫顺,因为它能够引生那些受的,是顺了那个受的叫顺受。
“解云:此则能引顺所引也”,能引触,所引受,能引的是顺了所引的受,这个两个东西,本来是互相那个影响的了。这里就是,触顺那个受,这是第一意思呢,就是触是顺受的。那么我们也可以说,受是顺触的,也可以这么说。现在这里说呢,能引乐等三受故,那就是能引的是触,所引的受,能引的触是顺着所引的受的,因为受是什么样的受就产生顺它的触。
第二个解释,“或是乐等受所领故”,这个领纳我们前面讲过的噢。
“解云:受领于触,触名顺受,此约所领顺能领也”,受纳领它的触,就是孩子啊,他接受他父亲的相好,那么受呢,等于孩子,触嘛是他的父亲。受的,苦乐差别,受就顺着它把它领纳下来,噢,接受下来,那么受嘛叫,所以这个触叫顺受。这个呢是说所领的,能领的是受,所领的是触,所领顺能领,触能够顺受,这是又一层意思。前面说能引是触,所引是受,这里是所领是触,能领是受,能所颠倒一下,但是顺还是触顺受,反正触顺受的,这个是肯定的。
第三解释,“或能为受行相依故”,这个触是受的行相所依的,受就是依据触行相而来的。
“解云:受之行相,依触而生,名为顺受,此据所依顺能依也”,受的行相是根据触来的,也是父亲呢,孩子顺着父亲的相好,一样的噢,父亲怎么的相,他的孩子就会有那么的相。那么依了触,他的父亲有这么的行相,孩子也会有那么的行相,受也是这么的行相,顺苦受的触,产生就是苦受,顺乐受的触产生的是乐受,这个叫顺受。
“此据所依顺能依也”,反正顺受有三个解释,能所的关系,颠来倒去说,总的一句话,触是顺受的,触为什么叫顺受?就是三种方式来讲:那么从引的方面说触是能引,受是所引,那是能引顺所引。从领纳的关系来说,触是所领,受是能领,那是所领的顺能领。那么从依靠的来说,受是能依,触是所依,受依触的。那么这个触,所依的顺着能依的。那么这里关系讲了那么多呢,总的来说,这个触总是顺着那个受的,受的行相是依触而生的,那么这个触就是顺受的。我们前面讲受心所的时候,讲过很多,这个不过是重复一下,也不过把它打得开一点,用几个能所来讲这个意思,大概的意思是差不多的。
又论云:如何触为受所领行相依?问第二第三释也。行相极似触,依触而生故。答也。解云:行相极似触者,答触是受所领也,如世子孙媚好似父,名能领父,受似触相,说领触也。依触而生故者,明触受所依也。
“又论云:如何触为受所领行相依”,(这个所领的,你们这个什么字?颂,大概是领字,因为这是因为两个差不多的,可能在写的时候写错了,或者印的时候印错了。)这个前面也讲过的,所领的行相依,这是解释,第二,第三个解释。“行相极似触,依触而生故”,这个受的行相跟触十分的相似,而且依了触而生的,依触而生的,就是第三个解释。这个是论文的原文,那么圆晖法师又把它解释一下。
“解云:行相极似触者,答触是受所领也”,这是第二个解释,能领所领的关系。“依触而生故”,第三个解释,能依所依的关系,触是受所领,受是孩子,触是父亲,,他的相貌是孩子领纳下来的。“如世子孙媚好似父”,世间上,子孙相貌总是跟父亲一样的,“名能领父”,子孙是能领的,父亲是所领的。受也是,受的样子像触一样的,那么受就是领触的那个行相,跟孩子继承父亲的相貌一样,你,这个受能继承触的行相,这是能领所领的关系。“依触而生故者”,若第三个,能依所依的关系,“明触受所依也”,触是所依,受是能依,触是受的所依,那么依它而来的。
如是合成十六种触也。初明六触,次明二触,又说明等三触,其次爱恚二触,后说顺乐等三触,故成十六。
如是合成十六种触,总的来说这里是八触了,前面是六触,再加上二触,一共是十六个触,那么我们加一加就出来了,六加二是八,再加这个八个触嘛,二八十六了,触有那么多变化。
这些为什么要讲?因为我们经上看到的,明触啊,什么触啊?有的讲禅定里边,经常有出现这些,明触啊,什么东西?那么就是这里把所有触的名相,经上出现的,全部讲好了,以后经上碰到这些名相呢,你自己可以有心里有一个概念,不会糊涂了。下边是讲受了,噢,受支,受里边我们不是前面讲受心所时,讲过了嘛,心受,身受分了五个受,那么这里呢,就分六个受。
辛四 明受
壬一 总明
从此大文第四,明受支。一总,二别。
第一总者,论云:受何为义?颂曰:
从此生六受 五属身余心
释曰:从此生六受者,从此六触,能生六受,谓眼触为缘,所生诸受,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。五属身余心者,六中前五为身受,依色根故,色根名身,聚集义也。受依身起,名为身受,身之受故,是依主释也。意触所生受,说名心受,但依心故,名为心受。心之受故,亦依主释。此上二受,俱从所依为名,思之可解。
“从此大文第四,明受支,一总,二别,第一总者,论云:受何为义”,受什么意思?
“从此生六受”,“从此”,从前面那个六触生六个受。“五属身余心”,前面我们说的苦乐忧喜舍,苦乐是身受,忧喜是心受,舍是两边都可以,心受身受都是舍。那么从身心的不同,分了五个受。总的来说是苦乐舍,那么由身心来分呢,苦、乐、忧、喜、舍。这里是根据六个根,六个触产生的六个受,眼触、耳触、鼻触、身触、舌触,那么眼等产生的受,那么这样子又分了六个受。
“从此生六受者”,从此,前面那个六个触了,就生六个受;“谓眼触为缘,所生诸受”,就是眼触所生的受,耳触所生的受,“乃至意触为缘”,所生的受,那么这个是六个触,生六个受。
这里边分析起来,“五属身余心”,五种受是属身的,另外一种属于心的。“六中前五为身受”,眼触所生的,乃至身触所生的,都是身受。“依色根故”,因为眼耳鼻舌身,这是色根,是物质。“色根名身,聚集义也”,色根叫身,这个身不是一定身体的身,集聚的意思就叫身。“受依身起”,受依了这个物质集聚而产生的受,叫身受。“身之受故,依主释也”,这个很容易。
“意触所生受”,那当然是心里状态了,它所依的是意根,意根不是物质,意根是无间灭意,是心法,所以叫心受。“但依心故,名为心受”,这个受是依托在心上的,不依色根,所以叫心受,“心之受故”,也叫心受,也是依主释。
“此上二受,俱从所依为名”,这两个受,身受,心受,都根据它所依的根,所依的是色根叫身受,所依的是心,意根叫心受。“思三可解”,这很容易。
萨婆多宗,受之与触俱时而起,触生于受同时因果。若经部宗,触既为因能生于受,故触与受必不同时。彼宗不许同时因果,论有相破,烦而不叙。
这就是比较经部跟有部的不同点,在有部里边触心所跟受心所,同时而起。我们在十个大地法里边,就有触,受都有。“受想思触欲,胜解三摩地”,这里边受触都有它,同时都生起来的,就是触心所,受心所同时生,它们一个是因,一个果,噢。从六个触生六受,怎么同时生起呢?同时因果,这个有部里边,就是讲同时因果,两个法同时存在的,它有因果关系。
而经部就不行了,经部认为既然是因果的话,一个在前,一个后,不能同时,所以说经部里边呢,认为触是因,受是果,那么触与受不是一个时间,不允许在一个心里边,同时,俱时存在,同时起不可以。因为经部宗里边,“不许同时因果”的,“论有相破”,在这个里边辩论呢,《俱舍论》的原文里边互相的辩论,互相的破,很多,这是很繁了,就不详细写了。
那么我们来说呢,照现在眼光来看呢,同时因果应当摆进去。一切法它不但有时间上的关联,又是空间的关联,因果也有的了。同时因果,就是空间的一定的它们的关系,就是因果的关系,所以说有部这一方面,是比较深刻的,讲同时因果。这是很科学化,对现在说,因果不一定在前后,同时,一个时间里边也可以有因果,他后边解释的。辩证法就这样说的,就是同时有因果。
壬二 别明
癸一 开定数
从此第二,别明。于中有二:一、开定数,二、义分别。且初开定数者,颂曰:
此复成十八 由意近行异
释曰:此复成十八,由意近行异者,此前心受,由意近行异,复分成十八,应知此复声,显乘前起后。意近行异,有十八者,谓心受中,有喜忧舍缘六境起,各六近行,故成十八。且喜缘六境,有六喜近行;忧缘六境,有六忧近行;舍缘六境,有六舍近行。
“从此第二,别明”,就是前面是总的,这是分开,分开就多了,噢。总的说六受,六受里边归纳起来两种受,身受、心受。那么广开呢,有十八个受,十八个意近行了。“从此第二,别明,于中有二,一开定数,二、义分别”把它数字打开来,数定下来,然后它的意思,把它分别下来,“且初开定数者,颂曰:此复成十八,由意近行异”,这个受又开了十八个,这十八个是怎么来的?由意近行的不同来的,什么叫意近行?下面要说。
“释曰:此复成十八,由意近行异者”,是前面的那个心受啊,由意近行的不同,又分了十八个,单是心受又分十八个,这就更广了。“应知此复声”,此复这两个字,“显乘前起后”也,就是顺了前面的文字里边打开后边的话,“乘前起后”。
“意近行异,有十八者”,因为意近行的不同,开了十八,什么意思?“谓心受中,有喜忧舍缘六境起,各六近行,故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