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▪P5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使成就上地的善心,成就上界的那些意近行不緣下界的,因爲染汙,染汙的法,祗在自界,不緣下界,假使成就善心,那可以緣下界,就把這個,下邊要說。

  

  解雲:欲界有情成叁界染故,雖未得上界善心,而成彼地染汙近行也。

  這個爲什麼欲界的有情,能夠成就上界的初二定八,叁四定四,無色界一呢?因爲欲界的染汙心是最粗的,欲界的染汙心,尚且沒有去掉,那麼色界的染汙、無色界的染汙當然沒有去掉,所以能夠成就上二界的意近行。意近行本身就是染汙的,所以染汙法,叁界的染汙法,欲界都成就的。那麼假使得了色界的禅定之後,色界的善法得到之後,那就是不一樣了,染汙的法不緣下,上界的染汙法不緣下界的,祗是染著自己那一界。

  

  論雲:若已獲得色界善心,未離欲貪,成欲一切,初靜慮十,唯成四喜,染不緣下香味境故。舍具成六,未至定中,善心得緣香味境故。余隨此理,如應當知。解雲:未離欲貪,顯未得根本也。言獲得彼善,唯近分也。然近分地唯舍無喜,既得善舍,故舍有六,善緣下也。未得根本,成彼善喜13,故唯有四,染不緣下也。

  “論雲:若已獲得色界善心”,這是已經得到色界的善心來說,前面那個是什麼色界的善沒有修到的,現在是得到色界善心,“未離欲貪”,這個人就是什麼呢?色界的善心得到了,近分定得到了,色界的善心一部分得到了,但是未離欲貪,欲界的九品煩惱沒有全部離掉,那就是還在未到地定,根本定沒有得到。根本定得到之後,九品欲界的煩惱斷完了。未到地定呢,從欲界的煩惱一品一品斷,都在未到地定。等到斷了九品,就是到根本定。所以說,色界的善法已經得到一些了,未到地定是屬于色界了,色界的善法得到一部分,但是欲界的貪欲還沒有完全斷完的,“未離欲貪”,沒有全部離掉的。那麼這一些人,欲界的意近行一切都成就,因爲他還在欲界;初靜慮成就十個,哪十個呢?“四喜,染不緣下香味境故”,因爲初靜慮的染汙法,它沒有,它還是可以成就的噢,那麼祗有四個染汙的喜。色聲觸法了,四個屬于喜的,染汙的,它是成就的。那麼舍呢,就有六個了,因爲它是已經成就色界的善法了,色界的善法,未到地定得到了,色界善法得到一部分了。未到地定是舍,得了根本定是喜了,還沒有到根本定,所以,祗能成就上面染汙的。但是未到地定的,舍的那個未到地定呢,已經成就了,那麼未到地定舍呢,就可以緣下邊的,因爲善法可以緣下界的,染汙法不能緣下界的。所以說,在未到地定的舍,可以成就六個。“未至定中,善心得緣香味境故”,緣欲界的香、味,它在色界的可以緣欲界的香、味二境,所以說色界盡管沒有香味二境,但是他得到了色界的未到地定的善心,所以屬于舍根的。這個我們不要忘記,未到地定是舍根,那麼它舍裏邊加兩個,可以緣欲界的香味。因爲它是善,可以緣下,但是染汙的不能緣下,所以說染汙的四個喜,不能緣下界的。這個善的那個舍呢,可以緣下界的香味,所以說舍裏邊有六個,喜裏邊祗能四個,那麼一共是十個。

  “余隨此理,如應當知”,原則就是說,成就那一界的善法?它可以緣下界的境,那麼根據這個道理,你自己去配,因爲很繁,一個一個他沒有仔細講了。日本人的《俱舍》,他們是分析的很仔細,畫了表,給你一個一個寫出來,這個,我們看,自己懂了道理,推得出來,不畫也沒關系。

  日本人研究學問有個特色,他就是非常細致。以前我們在學校裏,學數學的時候,還有那個英語的語法的時候,那日本人的參考書是最第一等的。他把一些難題給你分析,仔仔細細的給你講清楚,語法裏邊,數學裏邊,難題喽,語法裏邊,他就是把一個一點點細的那些問題都給你分析得很仔細。所以應付考試呢,日本人參考書是最好。但是真正要派大用場的時候,有些是用不到的,太細致了。那考試出難題的時候用一下,平時在工作上,不一定會碰到那些問題。但日本人的研究一向如此,他非常細致。但是,歐美方面,就是大綱子抓住,有的細的地方,就沒有日本人搞得那麼細。

  “未離欲貪”,就是解釋前面那個,什麼叫未離欲貪?欲界的九品煩惱沒有斷完,沒有離開欲貪,不管你斷了一品、二品、叁品、四品乃至六品、七品、八品,總之,還有一品沒斷掉,欲界的貪還有,欲界的煩惱還有,不能叫離貪,所以叫還沒有離欲貪。那麼,九品沒有斷完,根本定沒得到,這個一定不要忘記。欲界的煩惱九品斷了之後,得根本定。初禅的煩惱九品斷了之後,得二禅。二禅的九品斷了,得叁禅。乃至九九八十一品煩惱斷完的,成阿羅漢,這個出叁界,九個界九品,九九八十一,這個以前我們講修惑的時候講過。

  “言獲得彼善,唯近分也”,“然近分地唯舍無喜”,近分地裏邊,沒有喜根。近分定爲什麼沒有喜根?近分定正在斷煩惱,都是舍。正在斷的時候,不會生出喜出來的,斷完了,才能生喜,所以說根本定有喜。而近分定正在斷,沒有喜,祗是舍,那麼他祗有舍沒有喜。“既得善舍,故舍有六”,善的法可以緣下界,欲界的香味可以緣,所以說呢,它舍的裏邊說,近分地的善得到,舍裏邊的意近行有六個,可以緣下界的。

  “未得根本,成彼染喜”,但是根本定沒有得到,而他染汙法,還是成就的。因爲欲界的人對上界的染汙法,天然成就,欲界的尚未斷完,上界的怎麼斷得了呢?當然沒有斷,所以說他的染汙的喜是成就的。而這個喜不能緣下,因爲染汙法,祗是染著自界,不能緣下界的,所以祗有四個,香味二境不能緣。

  “染不緣下也”,這個原則要掌握好,自己才好配。就是說,得了上界的善,可以緣下界的。沒有得上界的善,單是得到上界的染汙法,那麼不能緣下界。所以這個原則掌握好,自己可以配,成就幾個都可以配。

  

  又論雲:若生色界,唯成欲界一舍法意近行,謂通果心俱。解雲:以通果心,唯舍相應也。

  “又論雲:若生色界,唯成欲界一舍法意近行”,這是說生到色界去了,不是欲界的人了。欲界可以得善初禅,二禅、叁禅,可以斷上面的染,但是生到色界去以後,假使生到初禅,他已經前輩子修到了,初禅定得到了,舍了報之後,決定生初禅,生到色界,那不是欲界的人,情況不一樣了。“若生色界,唯成欲界一舍法意近行”,那麼欲界裏呢,祗成就一個,因爲他欲界是已經舍掉了,舍掉了,下邊東西,下劣,他不要去緣它了。那麼但是以什麼會緣呢?他通果心就是變化,他到欲界來變化,化一個身到欲界來,做個變化人。那麼這樣子,他也可以緣欲界的法,這個法。你緣色界是什麼呢?祗緣一個法境,祗成就一個舍的法意近行,舍根。因爲通果心,祗有舍根相應的,通果心沒有喜憂啊,上界沒有憂,通果心也沒有喜,祗有舍。那麼緣欲界的是法。

  

  此上所論十八近行皆通有漏,是婆沙宗。然依經部,于有漏中,唯取雜染,名爲近行。于愛門立喜近行;或于憎門立憂近行;或于不擇舍門立舍近行。以雜染故,所以近行名躭嗜依,是染喜憂舍也。爲治染故,立出離依,即善喜憂舍也。故論雲:即喜等爲叁十六師句,謂爲躭嗜依、出離依別,此句差別,大師說故,躭嗜依者,謂諸染受,出離依者,謂諸善受。解雲:染善相對,各有十八,成叁十六句。

  “此上所論十八近行皆通有漏”,下面說的十八近行,都是通有漏的,這是毗婆沙宗,是有部這麼說。依經部來說,“于有漏中,唯取雜染”,我們前面說的,一切有漏的,都是意近行,那麼就是包括那個善的,就是未到地定的善,六個,這也是意近行,這是毗婆沙的宗,就是有部的宗。假使依經部來說呢,“于有漏中,唯取雜染”,經部的意思,不但是有漏,十八個,而且有漏裏邊,決定取染汙的那一部分,善的不在裏邊,這個叫近行。

  就是說經部、有部,有一點點差別,但是這個差別,就影響到其它的一些觀點,所以說我們假使要將來發心研究《俱舍》的,就是要把有部、經部的那些差異點都把它集中起來,然後從這個裏邊就看,經部、有部的主張爲什麼不同?就是根據這一條線來完成的。他們裏邊有很多差異點,都是各式各樣的,小的差異可以總結出一個,大的宗旨不一樣。那麼歐陽竟無,他作了一本《俱舍論》的序,裏邊就把《俱舍論》裏邊的有些問題,他都提出來了,某些問題是對不同,經部的,經部是不同意他的觀點的,等等,把它寫了很多,一個一個把它舉出來了。這一篇文章,也不是一本書啊,真正要研究的值得參考。現在你們文章搞不清楚,那暫時不看也可以,看了之後,反正混淆了,搞也搞不清楚了。這是第二步的,進一步研究的人看。

  那麼它裏邊,有漏的,雜染的,染汙的方面叫近行,那麼怎麼安立的呢?

  “于愛門立喜近行”,貪愛的那個煩惱的方面來說,立一個喜近行。“于憎門立憂近行”,對瞋恚的那個煩惱這一方面的,就立一個憂近行。“于不擇舍門”不擇舍,不經過考慮而舍的,那就是癡,于癡門裏邊安立一個舍近行。這個舍不是行舍的舍,是不擇舍,不擇舍就是癡,不經過選擇,沒有智慧,那個愚癡,舍了,既不喜又不憂了,因爲沒有智慧的關系。不是它有通達了一切法空的舍,那是好事情,這個是不擇舍,沒有智慧的舍,就是癡門。貪瞋癡叁個大門了,裏邊叁個近行,一個是喜近行,一個憂近行,一個是舍近行。

  “以雜染故,所以近行名躭嗜依”,因爲這個近行是雜染的,因爲經部,凡是近行都是雜染的,所以近行叫躭嗜依,它叫躭嗜依。“是染喜憂舍也”,是染汙的喜憂舍近行,叁六一十八,都是躭嗜依,躭嗜依就是不出離的,執著的。

  “爲治染故,立出離依,即善喜憂舍也”,那麼另外呢,爲了對治這個染汙,對治這十八個躭嗜依的近行,另外又安立了出離依,即善喜憂舍也。這個講法相嘛,都是講修行了。這個十八個近行都是凡夫,經常要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