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出現的,數數現行的,叫近行。那麼它爲了對治這十八個染汙的近行,就安立一個出離依。一個是躭嗜依,執著叁界不放的,一個是出離依,要離開那個叁世執著的,有十八,來十八個近行,針鋒相對的,一個對一個,這是善的離喜憂舍。這個善,據《光記》裏邊說,包括有漏無漏的善都在裏邊,有漏的善,無漏的善,都屬于出離依的,十八個,這不叫近行。單是躭嗜依的,這十八個叫近行。這是對治躭嗜依的近行的,叫出離依,那麼也有十八個。
“故論雲:即喜等爲叁十六師句,謂爲躭嗜依出離依別”,由躭嗜依、出離依的差別,這個裏邊有叁十六個句,這叁十六句子,叁十六個句就是法。這些差別是大師說的,是佛說的,所以叫“師句”。這是顯示這是佛說的法,噢,對治那些煩惱染汙的,十八近行的,就安立那個十八個出離依的,那麼這樣子,就加起來呢,是叁十六個。
“此句差別,大師說故”,這些句子是大師說的,佛說的。“躭嗜依者,謂諸染受,出離依者,謂諸善受”,所謂躭嗜依就是染汙的受,喜憂舍,所謂出離依,是善的受,包括有漏無漏。
“解雲:染善相對,各有十八”,染的跟善的互相對待的,“各有十八,成叁十六句”,我們要注意,這叁十六個是句,不是近行,那就是說出離依的十八個,不叫近行,祗有染汙的十八個叫近行,合起來,叁十六個叫師句,句是一個法,對治的一個法,不能叫叁十六近行,這是十八個是對治近行的法。那麼這裏就是講一些經部、有部的差別,那很明顯地看到,經部裏邊就是修行的氣氛就提出來了,它有對治性的說了十八個出離依。
庚二 別指余文
從此第二,余指別文。論雲:何緣不說所余有支,頌曰:
余已說當說
釋曰:上來所明無明等四所余六支,已說當說故此不論。且識與六處,界品已說。前言識謂各了別,是識支也;名眼等五根,六處支也;行有二支,業品當說;愛取二支,隨眠品當說;生老死二是識等攝,支14無指陳。
“從此第二,余指別文”,那麼一共是十二緣起了,有十二支了。我們講了無明支,講了一下,那麼名色支講了一下,觸支、受支講一下,有一些識等等,都是前面講過的,還有一些沒有講的,怎麼安立?就是這裏說一下。
“釋曰:上來所明無明等四”,無明、名色、觸、受這個四支,這裏講了,“所余六支,已說當說”,還有六支已經說了,還有一些呢,將來要說,這裏就不講了。簡單說就是,已說的前面說過了,當說的後面要說,那麼這裏呢祗講四個。“故此不論”,現在就講到四個就爲止,那麼哪些已經說過的呢?
“且識與六處,界品已說”,識,識蘊的時候已經講過了,六處界品的時候,講六處六根了,講過了。“前言識謂各了別”,就是指前面說那個頌,識謂各了別,就是講識蘊,“是識支也”。
“名眼等五根”,這個這是六處,“彼識依淨色,名眼等五根”,這個就是講六根了,都是這裏講了,這是界品都講過了。
“行有二支,業品當說”,行支、有支,講業品的時候要說,現在也不說。
“愛取二支,隨眠品當說”,愛、取二支,隨眠品裏邊要說,這裏也不說。那麼我們說無明跟愛取有什麼關系?無明是相當現在的愛取,愛取也相當以前的無明,並不是說無明等于愛取,是一個東西,這個要注意。愛取是愛取,無明是無明。那麼在十二支裏邊,前際中際的愛取,無明是相對的,都是惑,都是煩惱,從這一點相近的,說前支的無明就是中間的愛取,那麼中際的愛取就是前支的無明,並不是說這叁個東西就是一個。一個嘛,它何必要立愛取,愛就是取,不要立了,都是無明,它是煩惱,都是煩惱,這個已經是相同的。那麼愛、取兩支呢,在隨眼品的時候講煩惱來廣講,那個時候要說。
“生老死二是識等攝,支無指陳”,(這個“支”,大概有點問題,可能是故無指陳,所以說這裏沒有說,緣故的故,大概是這個意思,因爲這兩個字有的相近,可能抄寫的時候疏忽了,這個我們改也不要改,大概懷疑它是個故,因爲支無指陳,好象講不大通。)“生老死二是識等攝”,它就是前面的識等,識名色那些支,所包含的也不說了。那麼它實際上,我們講過沒有,生、老死、就是生、住、異、滅嘛。生、住、異、滅,我們在那個界品也講過了,講這個,噢是根品了,恐怕啊,根品裏邊講不相應行的時候,生住異滅了,那個就是四相了。這個生、老死實際上就是那個東西,生就是生,老死就是異滅,那麼總是假安立的,前面講過的。有的立叁支,生、異、滅,有的立生、住、異、滅,所以說把它交待一下,前面講過的不講了,後面講的也就後面再講。這裏講四支,下面另外一個問題。
戊二 略攝喻顯
從此大文第二,略攝喻顯。論雲:此諸緣起,略立爲叁,謂煩惱、業、異熟果事也,應寄外喻,顯別功能。頌曰:
此中說煩惱 如種複如龍 如草根樹莖 及如糠裹米
業如有糠米 如草藥如華 諸異熟果事 如成熟飲食
釋曰:前四句喻顯煩惱,次兩句喻顯業因,後兩句喻顯果事。
“論雲:此諸緣起,略立爲叁,謂煩惱、業、異熟果事也”,這個叁二了,一個是因果二,一個是叁惑業事,叁個。這裏說惑業事,他用比喻來說明這個叁個東西。這緣起支呢,“略立爲叁”,惑就是煩惱,業、異熟果就是事,“應寄外喻,顯別功能”,這個攝惑業事,是這個十二支,意思怕還沒透,用外邊這個世間上的一些比較明顯的比喻,來把它的各別特殊的功能把它顯出來,那就是更把它闡發一下它的功能。
“頌曰:此中說煩惱,如種複如龍,如草根樹莖,及如糠裹米”,把煩惱呢,打了好幾個比喻;“業如有糠米,如草藥如華”,也有叁個比喻;“諸異熟果事,如成熟飲食”,一個比喻。那麼它每一個比喻都有一定的涵義,所以說要用那麼多的世間上一般知道的事情,明顯的事情來比喻這個惑業果,是把惑業果的作用更明確的能夠知道。
“釋曰:前四句喻顯煩惱”,前面四句講煩惱,下面兩句以一個比喻來顯業,業就是因了,“顯業因”。業因兩個字,我們說六離合釋,什麼釋?業是一個名相,因也是一個名相,合起來了,業因,這是什麼?持業釋。那麼下邊一樣,果事,果是一個名字,事也一個名字,果就是事,就是持業釋。後邊兩句呢?“喻顯果事”,以比喻來顯出這個果,就是事。
煩惱如種者,如從種子芽莖等生,從煩惱生煩惱、業等事15。
那麼第一是顯煩惱看,“煩惱如種”,“此中說煩惱”,這個此中就是十二支裏邊的煩惱,“如種”,第一個是種,第二是龍,第叁是草根,樹莖及如糠裹米。那麼先說種,煩惱是種,什麼意思?“如從種子芽莖等生,從煩惱生煩惱、業等事”,我們說種子能夠生芽生杆杆了,那麼這一切都從種子生的,那麼煩惱一樣,煩惱等于一個種子,從煩惱裏邊,第一個是生煩惱,也可以生業,這些事情都是從煩惱生的。煩惱如生芽,生了葉,還是生莖,反正是煩惱裏邊能生各式各樣的東西,生煩惱,生業,這前面十二支裏邊,講它的關系講過了。
煩惱如龍者,如龍鎮池,水恒不竭,煩惱鎮業,感果無窮。
那麼下邊“煩惱如龍”,爲什麼說龍?如龍,這是印度的一個說法,噢,假使這個水有龍在裏邊住的話,就是龍加持的話,那這個池的水呢,不會幹的,假使這個龍走掉了,不管那個地方了,那麼池水碰到天旱的時候,天旱的時候要幹的。那麼這裏就是應用這個典故呢,來說煩惱,“如龍鎮池,水恒不竭”,假使一個龍,它在這個水裏邊,住在這個池裏邊,這個池雖然不大,祗要有龍住,它有它的加持力,可以水不幹,永遠不會幹。那麼煩惱也是龍一樣,“煩惱鎮業,感果無窮”,煩惱假使在的話,它的,把這個業啊,加持那個業的話呢,它的果報感起來是沒窮盡的。如果沒有煩惱,一個業,它感了果之後,這個業就沒有了,但是煩惱在那裏呢不斷地造新業,那就是說,感的果報也沒有窮。好象龍一樣能夠使這個水,水就是果了,不會幹掉,永遠不會搞完,祗要有煩惱了,叁界的果報是受不完的。但是我們講,後邊大概要講到,假使有業還沒有受完,但是沒有煩惱了,可以不感果。這個《廣論》也講過。
煩惱如草根者,如草根未拔,苗剪剪還生,未拔煩惱根,趣滅滅還起。
第叁個比喻,“煩惱如草根”,這個前面頌的裏邊這個草,這是我們古體字,那就是這個草一樣的。第叁個比喻,煩惱呢,跟草根一樣,“如草根未拔,苗剪剪還生,未拔煩惱根,趣滅滅還起”,草根,這個大家都知道噢,那個斬草不除根,春風吹又生,這個大家是一般我們中國人口頭禅了。你把草割掉了,根沒有除掉的話,祗要天氣暖了,春風一吹,它馬上新的草,老根裏又長新草了。那麼這個以草根呢來比喻煩惱,煩惱如果你不拔掉的話,煩惱的根不斷掉的話呢,“趣滅滅還起”,就是你表面上好象把它滅掉了,將來還是要起來的,這個滅不是真的滅,就是外道修定,世間禅了。他麼修到非想非非想天的定,這個定是最深細的定,把欲界的煩惱,乃至色界初禅,二禅、叁禅、四禅、乃至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的煩惱,全部壓下去了,不起作用了。那麼這樣子看起來,煩惱還是滅掉了,他們一些外道就認爲已經解脫了,得涅槃了。但是這個根還在,煩惱根沒有斷掉的話,“趣滅滅還起”。你雖然得了定之後,好象是解脫了,但是,一旦這個因緣來了,你還是要生起新的煩惱,新的煩惱那還要起來的,根子不斷,沒有保證的。所以即使趣滅,好象是滅了,但是滅了之後,還是要起來,這是跟草根一樣,這是把煩惱的功能呢,用各式各樣的比喻,把它突顯出來,很明白的知道。
如樹莖者,如樹莖頻生枝葉華果,從諸煩惱,數起惑業事。
下邊,再來一個比喻,“如樹莖者,如樹莖頻生枝葉華果,從諸煩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