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惱,數起惑業事”,樹杆子在,我們說一般的樹,你祗要樹杆子不要砍掉的話,那麼你旁邊的小枝枝每年去修好了,你修了之後,它更長,長得更多。我們看維修樹木的人,他把下面的枝枝都砍掉的,爲什麼?下面枝枝長大了,這個樹就不好看,也長不高,而下邊是長高了,它樹也長得高,而且樹的枝子在上邊,不妨礙事情。那麼煩惱一樣,你煩惱裏邊,不斷地會産生一些惑業事,煩惱起煩惱,煩惱起業,業又感果,這個事情是不會完的,砍也砍不完的。
我們看到有一種樹,非常奇怪,那是我在廣化,住在一個教學樓上邊,前面一棵大樹,很茂盛,很茂盛麼很好了。這個大樹,夏天嘛,那麼大一棵樹,當然比較陰涼了。但是有一次,他們請的工人來修那個樹了,把那個樹砍得真可憐,砍完了,什麼枝枝都砍完了。我們一般說嘛,樹的直的那個幹枝的頂上是不能砍的了,砍了之後,它不會長,它也砍掉了,祗留下一個,光禿禿的一個,下邊那個粗杆子。我想這個他們笨透了,怎麼搞起的?那麼好一顆大樹,把它砍了,不要它了。唉,他們後來有人告訴我,你不要擔心,它會長的。唉,果然呢,沒有很久,一兩個星期,一下子抽出來,又長得比以前還茂盛,這叫什麼樹?沒有看到過,名字也喊不出來,那一般的樹呢,主幹是不能砍的,旁邊的枝可以砍的。它那個主幹也可以砍,砍了之後,而且非常快,馬上就是啪爆出來了,新的。那麼這個樹幹就是有這個功能,煩惱也是一樣,噢,它不斷地可以,你砍掉它,它還是生,砍掉了,又生,惑業事不斷地會生。
及如糠裹米者,如糠裹米能生芽等,煩惱裹業,能感余生。
“及如糠裹米”,最後一個比喻,糠裹米就是說,這個米外邊那個皮啊,這個糠還沒有去掉。“如糠裹米能生芽等”,我們說我們在吃的飯的米,把外面那個糠打掉了,你掉了地裏,它不長的了。如果你這個糠,沒有打掉,你掉在地裏下,春天掉在地裏,它就會長出芽來的,所以說呢,煩惱如糠。米呢是業,好比世間上糠包的米,外邊有糠包的米呢,它掉在地下能生芽,煩惱裹了業,就是煩惱假使潤了那個業的話,能感余生,能夠再投生,能夠感下一輩子的果報。那這裏也就是反面的顯出,如果有業,沒有煩惱滋潤它的話,也可以不感,不受異生。我們說阿羅漢果,他的煩惱斷完了,但是無始以來造的業,哪有那麼快都受完的,不一定受完的,還有很多的業沒有受報,但是煩惱沒有了,這個業,好比是沒有糠的米了,沒有糠的米,掉在地下,不生芽了。所以說呢,把業要受完了,他們外道就是沒有這個智慧了,他總以爲受的苦呢都是業感的,我祗要把苦受完了,把業感的果受完了呢,那他也可以解脫了,那一天受完呢?永遠受不完的,無始以來造的業是不知多少,你現在這一輩子,又在造業,你不可能說,你一天到晚,沒有造業了,那不管你善業,惡業都在造,你哪一天把業受得完呢,所以說這樣子求解脫是根本不可能的。而我們佛教的人呢有智慧,以智慧爲前導,祗要把煩惱斷完了,縱使有業沒有受完,也是一個米,沒有糠的米,丟在那裏去不生芽。所以這也是一個智慧,你如果不把這樣子的糠去掉,那你什麼時候,把這個業受得完呢?所以說呢,它是米有糠能生芽等,這個“如糠裹米能生芽等”,煩惱把業裹住,就是這個業有煩惱的話,那還能感余生,還能感其它的生,那麼這是把煩惱的,從各個側面,各個比喻,把它的功能全部闡發出來了。
業如有糠米者,如米有糠能生芽等,業有煩惱,能招異熟。
下邊第二個,業,“業如有糠米者”,第一個比喻,跟著前面來的,煩惱是裹米的糠,糠把這個米裹住;而反過來,業呢,是有糠的米,業就是那個米,有糠包的米。“如米有糠能生芽等,業有煩惱,能招異熟”,這也是顯出來了,業是米,煩惱是糠,米有糠包住的話,丟在地下能生芽,業有煩惱滋潤的話,它能招異熟果,那麼反面的顯出來,造了業,沒有煩惱滋潤它的話,也不一定招異熟果,那麼我們解脫,就是靠這個法則,如果沒有這一條的宇宙規律的話,解脫成了不可能的,你無始以來你造多少業?你哪知道?
業如草藥者,如諸草藥果熟爲後邊,業果熟已,更不招異熟。
這是第二個比喻,“業如草藥者,如諸草藥果熟爲後邊”,這個草藥,就是說它,果長好之後,這個藥就沒有作用了,第二個果不長了,那麼業也是一樣的。“業果熟已,更不招異熟”,這個業它受的果受好之後,這個業就是報銷了,它不再起余異熟了,除非煩惱滋潤它再造新業。
業如華者,如華于果爲生近因,業爲近因,能生異熟果。
業如華,第叁個就是如草藥,如華了,“如華于果爲生近因,業爲近因,能生異熟果”,這是因果的關系來說,我們說果子是樹長的,但是,單是樹不生華的話,果子還不來了,要生了華之後才長果。那麼華對果來說,是最近的因。那麼我們說煩惱是感果報的了,有了煩惱就可以感果了,但是煩惱不造業的話,就感不了果。煩惱要靠,這個果最親近的因,還是業,那麼果最親近的因是華,所以說業呢,等于華一樣,直接是生果的,業也是直接生異熟果的。煩惱雖然是造異熟果呢力量很大,但是它是間接,要透過業的渠道。那麼這裏呢,就是把業的比喻也講了,下邊是異熟果的問題了,有了煩惱,有了業呢,就感異熟果了,這異熟果,到底是怎麼回事呢?它下邊就說。
如成熟飲食者,如熟飲食但應受用,不可複轉成余飲食,異熟果事既成熟已,不能更招余生異熟。
“如成熟飲食”,諸異熟果是成熟飲食了,異熟果這個東西呢,就好象燒好的飯了。“如熟飲食,但應受用,不可複轉成余飲食,異熟果事既成熟已,不能更招余生異熟”,一個飯菜燒好了,燒熟了,你祗有吃了。你說我這個菜,我不要這麼燒,我重燒,我要那麼那麼燒,不行了。這個菜已經燒熟了,改不了了。那麼異熟果一樣的,你感了異熟果,成熟之後,你想再轉變,要造另外的異熟果,那不行的。那異熟果燒好了,怎麼辦呢?那你該吃了,不吃不行的了。起了煩惱造了業了,異熟果生出來了,你說我這個異熟果不好,我不要,我重新造一個好的,不行了,非吃不可。那就是我們的機器的吃飯一樣的,管你要吃不要吃,它調羹往你嘴裏送進來了,你不吃也得吞下去了,地獄裏的烊銅鐵丸子,你不喝也要喝下去啊,沒有辦法,獄卒逼你喝。那異熟果來了是可怕的啊,果還沒來之前,趕快忏悔,趕快不要造,如果你現在不警惕,等到你異熟果來了,你叫天叫地的,哭也好,鬧也好,沒有用了。這個果還得要受,已經成熟了,不吃不行了。閻羅王就是把你判下來了,這個果報你非受不可。
我們有點智慧的人,就是在果沒有成熟之前,好好的抉擇一下,該怎麼做不感這個果。所以菩薩畏因,衆生畏果。衆生等到果來了,你還哭了,鬧了,沒有用了,果已經成熟了,來不及了。菩薩聰明一點,菩薩是最聰明的了,你要怕果嘛,你因不要造了,你因要造,果又怕受,那你怎麼做得到呢?你說又要馬兒好,又要馬兒不吃草,恐怕你自己去作馬去了,你自己也做不了啊,你自己說你不吃飯,你怎麼跑啊。這個是妄想啊,這才是唯心主義,我們佛教那裏唯心主義?你說唯心主義,我這輩子享受,下輩子生天,你怎麼享?沒有的。你享受享受,下輩子地獄擺在那裏,你不想去也得去,客觀的事實。
丁九 明四有
從此大文第九,明四有者。論雲:如是緣起煩惱業事,生生相續,不過四有,中生本死,如前已釋。染不染義,叁界有無,今當略辨。頌曰:
于四種有中 生有唯染汙 由自地煩惱 余叁無色叁
釋曰:前叁句及第四句余叁字,叁性分別門,最後叁字叁界分別,于四有中,生有唯染汙,謂受生時,自地煩惱皆能潤生。故對法者鹹作是言,諸煩惱中,無一煩惱于結生位無潤功能,然諸結生唯煩惱力,非由自力現起纏垢。解雲:自力纏者,嫉悭忿覆悔眠也。垢謂六垢,此纏及垢起不籍他,故名自力。以自力故,要因思擇,方始現前。初受生時,身心昧劣,故不起也。無慚、無愧、昏沈、掉舉,是隨從纏,煩惱起時,必相應故。于受生位,亦得起也。又論雲:雖此位中身心昧劣,而由數起或近現行引發力故,煩惱現起。解雲:無始名數起,前生稱近行。初受中有,亦唯染汙,猶如生有。
我們說前面講的十二支緣起啊,如是緣起,就講的十二支了。這是煩惱業事叁個東西,生生相續,一生一生的無始以來到現在沒有斷的,一輩一輩子相續下去。這個相續裏邊,總的來說,沒有超過四有,就是四有輪回了,哪個四有?中有、生有、本有、死有。這個前面講過了,論中有,就是投生之前那個階段,前輩子死了,後輩子的生還沒有投,這個中間的一個階段,叫中有。生有,投生的時候,這一剎那,生有。生有以後,死有之前,這個一期壽命,本有。臨終的那一剎那,死有。死有過了之後,又是中有,中有滅掉,又是生有。
這個輪子在不斷地在轉,這個轉了幾次了,算不清了,無始以來,不曉得轉了幾次了。那我們想想也夠了,受的那麼多事情了,趕快要跑出去了,再不想跑,你還得去轉去,轉到哪一天?現在碰到佛法,可以使它停下來的機會來了,等于說大海波濤裏邊,救生圈放下來了,不抓。不抓,你一個浪頭來了,你埋到底下去了,那不曉得,以後這個船開走了,那你叫天不應,叫地不靈,那你看你怎麼辦?那麼前面,中生本死講完了,那麼這裏講什麼呢?這個生有、死有、本有、中有,它的染汙,不染汙的道理,叁界裏邊哪一界有四有?哪一界少哪些?沒有講過?現在要略略的解釋一下,應當略辨,現在這個地方,要辨一下。
“頌曰:于四種有中,生有唯染汙,由自地煩惱,余叁無色叁”,這個是一個頌,把這個問題全部解決了。“于四種有中”,在四有裏邊,在生有、中有、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