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▪P5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恼,数起惑业事”,树杆子在,我们说一般的树,你祗要树杆子不要砍掉的话,那么你旁边的小枝枝每年去修好了,你修了之后,它更长,长得更多。我们看维修树木的人,他把下面的枝枝都砍掉的,为什么?下面枝枝长大了,这个树就不好看,也长不高,而下边是长高了,它树也长得高,而且树的枝子在上边,不妨碍事情。那么烦恼一样,你烦恼里边,不断地会产生一些惑业事,烦恼起烦恼,烦恼起业,业又感果,这个事情是不会完的,砍也砍不完的。

  我们看到有一种树,非常奇怪,那是我在广化,住在一个教学楼上边,前面一棵大树,很茂盛,很茂盛么很好了。这个大树,夏天嘛,那么大一棵树,当然比较阴凉了。但是有一次,他们请的工人来修那个树了,把那个树砍得真可怜,砍完了,什么枝枝都砍完了。我们一般说嘛,树的直的那个干枝的顶上是不能砍的了,砍了之后,它不会长,它也砍掉了,祗留下一个,光秃秃的一个,下边那个粗杆子。我想这个他们笨透了,怎么搞起的?那么好一颗大树,把它砍了,不要它了。唉,他们后来有人告诉我,你不要担心,它会长的。唉,果然呢,没有很久,一两个星期,一下子抽出来,又长得比以前还茂盛,这叫什么树?没有看到过,名字也喊不出来,那一般的树呢,主干是不能砍的,旁边的枝可以砍的。它那个主干也可以砍,砍了之后,而且非常快,马上就是啪爆出来了,新的。那么这个树干就是有这个功能,烦恼也是一样,噢,它不断地可以,你砍掉它,它还是生,砍掉了,又生,惑业事不断地会生。

  

  及如糠裹米者,如糠裹米能生芽等,烦恼裹业,能感余生。

  “及如糠裹米”,最后一个比喻,糠裹米就是说,这个米外边那个皮啊,这个糠还没有去掉。“如糠裹米能生芽等”,我们说我们在吃的饭的米,把外面那个糠打掉了,你掉了地里,它不长的了。如果你这个糠,没有打掉,你掉在地里下,春天掉在地里,它就会长出芽来的,所以说呢,烦恼如糠。米呢是业,好比世间上糠包的米,外边有糠包的米呢,它掉在地下能生芽,烦恼裹了业,就是烦恼假使润了那个业的话,能感余生,能够再投生,能够感下一辈子的果报。那这里也就是反面的显出,如果有业,没有烦恼滋润它的话,也可以不感,不受异生。我们说阿罗汉果,他的烦恼断完了,但是无始以来造的业,哪有那么快都受完的,不一定受完的,还有很多的业没有受报,但是烦恼没有了,这个业,好比是没有糠的米了,没有糠的米,掉在地下,不生芽了。所以说呢,把业要受完了,他们外道就是没有这个智慧了,他总以为受的苦呢都是业感的,我祗要把苦受完了,把业感的果受完了呢,那他也可以解脱了,那一天受完呢?永远受不完的,无始以来造的业是不知多少,你现在这一辈子,又在造业,你不可能说,你一天到晚,没有造业了,那不管你善业,恶业都在造,你哪一天把业受得完呢,所以说这样子求解脱是根本不可能的。而我们佛教的人呢有智慧,以智慧为前导,祗要把烦恼断完了,纵使有业没有受完,也是一个米,没有糠的米,丢在那里去不生芽。所以这也是一个智慧,你如果不把这样子的糠去掉,那你什么时候,把这个业受得完呢?所以说呢,它是米有糠能生芽等,这个“如糠裹米能生芽等”,烦恼把业裹住,就是这个业有烦恼的话,那还能感余生,还能感其它的生,那么这是把烦恼的,从各个侧面,各个比喻,把它的功能全部阐发出来了。

  

  业如有糠米者,如米有糠能生芽等,业有烦恼,能招异熟。

  下边第二个,业,“业如有糠米者”,第一个比喻,跟着前面来的,烦恼是裹米的糠,糠把这个米裹住;而反过来,业呢,是有糠的米,业就是那个米,有糠包的米。“如米有糠能生芽等,业有烦恼,能招异熟”,这也是显出来了,业是米,烦恼是糠,米有糠包住的话,丢在地下能生芽,业有烦恼滋润的话,它能招异熟果,那么反面的显出来,造了业,没有烦恼滋润它的话,也不一定招异熟果,那么我们解脱,就是靠这个法则,如果没有这一条的宇宙规律的话,解脱成了不可能的,你无始以来你造多少业?你哪知道?

  

  业如草药者,如诸草药果熟为后边,业果熟已,更不招异熟。

  这是第二个比喻,“业如草药者,如诸草药果熟为后边”,这个草药,就是说它,果长好之后,这个药就没有作用了,第二个果不长了,那么业也是一样的。“业果熟已,更不招异熟”,这个业它受的果受好之后,这个业就是报销了,它不再起余异熟了,除非烦恼滋润它再造新业。

  

  业如华者,如华于果为生近因,业为近因,能生异熟果。

  业如华,第三个就是如草药,如华了,“如华于果为生近因,业为近因,能生异熟果”,这是因果的关系来说,我们说果子是树长的,但是,单是树不生华的话,果子还不来了,要生了华之后才长果。那么华对果来说,是最近的因。那么我们说烦恼是感果报的了,有了烦恼就可以感果了,但是烦恼不造业的话,就感不了果。烦恼要靠,这个果最亲近的因,还是业,那么果最亲近的因是华,所以说业呢,等于华一样,直接是生果的,业也是直接生异熟果的。烦恼虽然是造异熟果呢力量很大,但是它是间接,要透过业的渠道。那么这里呢,就是把业的比喻也讲了,下边是异熟果的问题了,有了烦恼,有了业呢,就感异熟果了,这异熟果,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它下边就说。

  

  如成熟饮食者,如熟饮食但应受用,不可复转成余饮食,异熟果事既成熟已,不能更招余生异熟。

  “如成熟饮食”,诸异熟果是成熟饮食了,异熟果这个东西呢,就好象烧好的饭了。“如熟饮食,但应受用,不可复转成余饮食,异熟果事既成熟已,不能更招余生异熟”,一个饭菜烧好了,烧熟了,你祗有吃了。你说我这个菜,我不要这么烧,我重烧,我要那么那么烧,不行了。这个菜已经烧熟了,改不了了。那么异熟果一样的,你感了异熟果,成熟之后,你想再转变,要造另外的异熟果,那不行的。那异熟果烧好了,怎么办呢?那你该吃了,不吃不行的了。起了烦恼造了业了,异熟果生出来了,你说我这个异熟果不好,我不要,我重新造一个好的,不行了,非吃不可。那就是我们的机器的吃饭一样的,管你要吃不要吃,它调羹往你嘴里送进来了,你不吃也得吞下去了,地狱里的烊铜铁丸子,你不喝也要喝下去啊,没有办法,狱卒逼你喝。那异熟果来了是可怕的啊,果还没来之前,赶快忏悔,赶快不要造,如果你现在不警惕,等到你异熟果来了,你叫天叫地的,哭也好,闹也好,没有用了。这个果还得要受,已经成熟了,不吃不行了。阎罗王就是把你判下来了,这个果报你非受不可。

  我们有点智慧的人,就是在果没有成熟之前,好好的抉择一下,该怎么做不感这个果。所以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。众生等到果来了,你还哭了,闹了,没有用了,果已经成熟了,来不及了。菩萨聪明一点,菩萨是最聪明的了,你要怕果嘛,你因不要造了,你因要造,果又怕受,那你怎么做得到呢?你说又要马儿好,又要马儿不吃草,恐怕你自己去作马去了,你自己也做不了啊,你自己说你不吃饭,你怎么跑啊。这个是妄想啊,这才是唯心主义,我们佛教那里唯心主义?你说唯心主义,我这辈子享受,下辈子生天,你怎么享?没有的。你享受享受,下辈子地狱摆在那里,你不想去也得去,客观的事实。

  

  丁九 明四有

  从此大文第九,明四有者。论云:如是缘起烦恼业事,生生相续,不过四有,中生本死,如前已释。染不染义,三界有无,今当略辨。颂曰:

  于四种有中  生有唯染污  由自地烦恼  余三无色三

  释曰:前三句及第四句余三字,三性分别门,最后三字三界分别,于四有中,生有唯染污,谓受生时,自地烦恼皆能润生。故对法者咸作是言,诸烦恼中,无一烦恼于结生位无润功能,然诸结生唯烦恼力,非由自力现起缠垢。解云:自力缠者,嫉悭忿覆悔眠也。垢谓六垢,此缠及垢起不籍他,故名自力。以自力故,要因思择,方始现前。初受生时,身心昧劣,故不起也。无惭、无愧、昏沉、掉举,是随从缠,烦恼起时,必相应故。于受生位,亦得起也。又论云:虽此位中身心昧劣,而由数起或近现行引发力故,烦恼现起。解云:无始名数起,前生称近行。初受中有,亦唯染污,犹如生有。

  我们说前面讲的十二支缘起啊,如是缘起,就讲的十二支了。这是烦恼业事三个东西,生生相续,一生一生的无始以来到现在没有断的,一辈一辈子相续下去。这个相续里边,总的来说,没有超过四有,就是四有轮回了,哪个四有?中有、生有、本有、死有。这个前面讲过了,论中有,就是投生之前那个阶段,前辈子死了,后辈子的生还没有投,这个中间的一个阶段,叫中有。生有,投生的时候,这一剎那,生有。生有以后,死有之前,这个一期寿命,本有。临终的那一剎那,死有。死有过了之后,又是中有,中有灭掉,又是生有。

  这个轮子在不断地在转,这个转了几次了,算不清了,无始以来,不晓得转了几次了。那我们想想也够了,受的那么多事情了,赶快要跑出去了,再不想跑,你还得去转去,转到哪一天?现在碰到佛法,可以使它停下来的机会来了,等于说大海波涛里边,救生圈放下来了,不抓。不抓,你一个浪头来了,你埋到底下去了,那不晓得,以后这个船开走了,那你叫天不应,叫地不灵,那你看你怎么办?那么前面,中生本死讲完了,那么这里讲什么呢?这个生有、死有、本有、中有,它的染污,不染污的道理,三界里边哪一界有四有?哪一界少哪些?没有讲过?现在要略略的解释一下,应当略辨,现在这个地方,要辨一下。

  “颂曰:于四种有中,生有唯染污,由自地烦恼,余三无色三”,这个是一个颂,把这个问题全部解决了。“于四种有中”,在四有里边,在生有、中有、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