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出现的,数数现行的,叫近行。那么它为了对治这十八个染污的近行,就安立一个出离依。一个是躭嗜依,执着三界不放的,一个是出离依,要离开那个三世执着的,有十八,来十八个近行,针锋相对的,一个对一个,这是善的离喜忧舍。这个善,据《光记》里边说,包括有漏无漏的善都在里边,有漏的善,无漏的善,都属于出离依的,十八个,这不叫近行。单是躭嗜依的,这十八个叫近行。这是对治躭嗜依的近行的,叫出离依,那么也有十八个。
“故论云:即喜等为三十六师句,谓为躭嗜依出离依别”,由躭嗜依、出离依的差别,这个里边有三十六个句,这三十六句子,三十六个句就是法。这些差别是大师说的,是佛说的,所以叫“师句”。这是显示这是佛说的法,噢,对治那些烦恼染污的,十八近行的,就安立那个十八个出离依的,那么这样子,就加起来呢,是三十六个。
“此句差别,大师说故”,这些句子是大师说的,佛说的。“躭嗜依者,谓诸染受,出离依者,谓诸善受”,所谓躭嗜依就是染污的受,喜忧舍,所谓出离依,是善的受,包括有漏无漏。
“解云:染善相对,各有十八”,染的跟善的互相对待的,“各有十八,成三十六句”,我们要注意,这三十六个是句,不是近行,那就是说出离依的十八个,不叫近行,祗有染污的十八个叫近行,合起来,三十六个叫师句,句是一个法,对治的一个法,不能叫三十六近行,这是十八个是对治近行的法。那么这里就是讲一些经部、有部的差别,那很明显地看到,经部里边就是修行的气氛就提出来了,它有对治性的说了十八个出离依。
庚二 别指余文
从此第二,余指别文。论云:何缘不说所余有支,颂曰:
余已说当说
释曰:上来所明无明等四所余六支,已说当说故此不论。且识与六处,界品已说。前言识谓各了别,是识支也;名眼等五根,六处支也;行有二支,业品当说;爱取二支,随眠品当说;生老死二是识等摄,支14无指陈。
“从此第二,余指别文”,那么一共是十二缘起了,有十二支了。我们讲了无明支,讲了一下,那么名色支讲了一下,触支、受支讲一下,有一些识等等,都是前面讲过的,还有一些没有讲的,怎么安立?就是这里说一下。
“释曰:上来所明无明等四”,无明、名色、触、受这个四支,这里讲了,“所余六支,已说当说”,还有六支已经说了,还有一些呢,将来要说,这里就不讲了。简单说就是,已说的前面说过了,当说的后面要说,那么这里呢祗讲四个。“故此不论”,现在就讲到四个就为止,那么哪些已经说过的呢?
“且识与六处,界品已说”,识,识蕴的时候已经讲过了,六处界品的时候,讲六处六根了,讲过了。“前言识谓各了别”,就是指前面说那个颂,识谓各了别,就是讲识蕴,“是识支也”。
“名眼等五根”,这个这是六处,“彼识依净色,名眼等五根”,这个就是讲六根了,都是这里讲了,这是界品都讲过了。
“行有二支,业品当说”,行支、有支,讲业品的时候要说,现在也不说。
“爱取二支,随眠品当说”,爱、取二支,随眠品里边要说,这里也不说。那么我们说无明跟爱取有什么关系?无明是相当现在的爱取,爱取也相当以前的无明,并不是说无明等于爱取,是一个东西,这个要注意。爱取是爱取,无明是无明。那么在十二支里边,前际中际的爱取,无明是相对的,都是惑,都是烦恼,从这一点相近的,说前支的无明就是中间的爱取,那么中际的爱取就是前支的无明,并不是说这三个东西就是一个。一个嘛,它何必要立爱取,爱就是取,不要立了,都是无明,它是烦恼,都是烦恼,这个已经是相同的。那么爱、取两支呢,在随眼品的时候讲烦恼来广讲,那个时候要说。
“生老死二是识等摄,支无指陈”,(这个“支”,大概有点问题,可能是故无指陈,所以说这里没有说,缘故的故,大概是这个意思,因为这两个字有的相近,可能抄写的时候疏忽了,这个我们改也不要改,大概怀疑它是个故,因为支无指陈,好象讲不大通。)“生老死二是识等摄”,它就是前面的识等,识名色那些支,所包含的也不说了。那么它实际上,我们讲过没有,生、老死、就是生、住、异、灭嘛。生、住、异、灭,我们在那个界品也讲过了,讲这个,噢是根品了,恐怕啊,根品里边讲不相应行的时候,生住异灭了,那个就是四相了。这个生、老死实际上就是那个东西,生就是生,老死就是异灭,那么总是假安立的,前面讲过的。有的立三支,生、异、灭,有的立生、住、异、灭,所以说把它交待一下,前面讲过的不讲了,后面讲的也就后面再讲。这里讲四支,下面另外一个问题。
戊二 略摄喻显
从此大文第二,略摄喻显。论云:此诸缘起,略立为三,谓烦恼、业、异熟果事也,应寄外喻,显别功能。颂曰:
此中说烦恼 如种复如龙 如草根树茎 及如糠裹米
业如有糠米 如草药如华 诸异熟果事 如成熟饮食
释曰:前四句喻显烦恼,次两句喻显业因,后两句喻显果事。
“论云:此诸缘起,略立为三,谓烦恼、业、异熟果事也”,这个三二了,一个是因果二,一个是三惑业事,三个。这里说惑业事,他用比喻来说明这个三个东西。这缘起支呢,“略立为三”,惑就是烦恼,业、异熟果就是事,“应寄外喻,显别功能”,这个摄惑业事,是这个十二支,意思怕还没透,用外边这个世间上的一些比较明显的比喻,来把它的各别特殊的功能把它显出来,那就是更把它阐发一下它的功能。
“颂曰:此中说烦恼,如种复如龙,如草根树茎,及如糠裹米”,把烦恼呢,打了好几个比喻;“业如有糠米,如草药如华”,也有三个比喻;“诸异熟果事,如成熟饮食”,一个比喻。那么它每一个比喻都有一定的涵义,所以说要用那么多的世间上一般知道的事情,明显的事情来比喻这个惑业果,是把惑业果的作用更明确的能够知道。
“释曰:前四句喻显烦恼”,前面四句讲烦恼,下面两句以一个比喻来显业,业就是因了,“显业因”。业因两个字,我们说六离合释,什么释?业是一个名相,因也是一个名相,合起来了,业因,这是什么?持业释。那么下边一样,果事,果是一个名字,事也一个名字,果就是事,就是持业释。后边两句呢?“喻显果事”,以比喻来显出这个果,就是事。
烦恼如种者,如从种子芽茎等生,从烦恼生烦恼、业等事15。
那么第一是显烦恼看,“烦恼如种”,“此中说烦恼”,这个此中就是十二支里边的烦恼,“如种”,第一个是种,第二是龙,第三是草根,树茎及如糠裹米。那么先说种,烦恼是种,什么意思?“如从种子芽茎等生,从烦恼生烦恼、业等事”,我们说种子能够生芽生杆杆了,那么这一切都从种子生的,那么烦恼一样,烦恼等于一个种子,从烦恼里边,第一个是生烦恼,也可以生业,这些事情都是从烦恼生的。烦恼如生芽,生了叶,还是生茎,反正是烦恼里边能生各式各样的东西,生烦恼,生业,这前面十二支里边,讲它的关系讲过了。
烦恼如龙者,如龙镇池,水恒不竭,烦恼镇业,感果无穷。
那么下边“烦恼如龙”,为什么说龙?如龙,这是印度的一个说法,噢,假使这个水有龙在里边住的话,就是龙加持的话,那这个池的水呢,不会干的,假使这个龙走掉了,不管那个地方了,那么池水碰到天旱的时候,天旱的时候要干的。那么这里就是应用这个典故呢,来说烦恼,“如龙镇池,水恒不竭”,假使一个龙,它在这个水里边,住在这个池里边,这个池虽然不大,祗要有龙住,它有它的加持力,可以水不干,永远不会干。那么烦恼也是龙一样,“烦恼镇业,感果无穷”,烦恼假使在的话,它的,把这个业啊,加持那个业的话呢,它的果报感起来是没穷尽的。如果没有烦恼,一个业,它感了果之后,这个业就没有了,但是烦恼在那里呢不断地造新业,那就是说,感的果报也没有穷。好象龙一样能够使这个水,水就是果了,不会干掉,永远不会搞完,祗要有烦恼了,三界的果报是受不完的。但是我们讲,后边大概要讲到,假使有业还没有受完,但是没有烦恼了,可以不感果。这个《广论》也讲过。
烦恼如草根者,如草根未拔,苗剪剪还生,未拔烦恼根,趣灭灭还起。
第三个比喻,“烦恼如草根”,这个前面颂的里边这个草,这是我们古体字,那就是这个草一样的。第三个比喻,烦恼呢,跟草根一样,“如草根未拔,苗剪剪还生,未拔烦恼根,趣灭灭还起”,草根,这个大家都知道噢,那个斩草不除根,春风吹又生,这个大家是一般我们中国人口头禅了。你把草割掉了,根没有除掉的话,祗要天气暖了,春风一吹,它马上新的草,老根里又长新草了。那么这个以草根呢来比喻烦恼,烦恼如果你不拔掉的话,烦恼的根不断掉的话呢,“趣灭灭还起”,就是你表面上好象把它灭掉了,将来还是要起来的,这个灭不是真的灭,就是外道修定,世间禅了。他么修到非想非非想天的定,这个定是最深细的定,把欲界的烦恼,乃至色界初禅,二禅、三禅、四禅、乃至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的烦恼,全部压下去了,不起作用了。那么这样子看起来,烦恼还是灭掉了,他们一些外道就认为已经解脱了,得涅槃了。但是这个根还在,烦恼根没有断掉的话,“趣灭灭还起”。你虽然得了定之后,好象是解脱了,但是,一旦这个因缘来了,你还是要生起新的烦恼,新的烦恼那还要起来的,根子不断,没有保证的。所以即使趣灭,好象是灭了,但是灭了之后,还是要起来,这是跟草根一样,这是把烦恼的功能呢,用各式各样的比喻,把它突显出来,很明白的知道。
如树茎者,如树茎频生枝叶华果,从诸烦恼,数起惑业事。
下边,再来一个比喻,“如树茎者,如树茎频生枝叶华果,从诸烦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