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使成就上地的善心,成就上界的那些意近行不缘下界的,因为染污,染污的法,祗在自界,不缘下界,假使成就善心,那可以缘下界,就把这个,下边要说。
解云:欲界有情成三界染故,虽未得上界善心,而成彼地染污近行也。
这个为什么欲界的有情,能够成就上界的初二定八,三四定四,无色界一呢?因为欲界的染污心是最粗的,欲界的染污心,尚且没有去掉,那么色界的染污、无色界的染污当然没有去掉,所以能够成就上二界的意近行。意近行本身就是染污的,所以染污法,三界的染污法,欲界都成就的。那么假使得了色界的禅定之后,色界的善法得到之后,那就是不一样了,染污的法不缘下,上界的染污法不缘下界的,祗是染着自己那一界。
论云:若已获得色界善心,未离欲贪,成欲一切,初静虑十,唯成四喜,染不缘下香味境故。舍具成六,未至定中,善心得缘香味境故。余随此理,如应当知。解云:未离欲贪,显未得根本也。言获得彼善,唯近分也。然近分地唯舍无喜,既得善舍,故舍有六,善缘下也。未得根本,成彼善喜13,故唯有四,染不缘下也。
“论云:若已获得色界善心”,这是已经得到色界的善心来说,前面那个是什么色界的善没有修到的,现在是得到色界善心,“未离欲贪”,这个人就是什么呢?色界的善心得到了,近分定得到了,色界的善心一部分得到了,但是未离欲贪,欲界的九品烦恼没有全部离掉,那就是还在未到地定,根本定没有得到。根本定得到之后,九品欲界的烦恼断完了。未到地定呢,从欲界的烦恼一品一品断,都在未到地定。等到断了九品,就是到根本定。所以说,色界的善法已经得到一些了,未到地定是属于色界了,色界的善法得到一部分,但是欲界的贪欲还没有完全断完的,“未离欲贪”,没有全部离掉的。那么这一些人,欲界的意近行一切都成就,因为他还在欲界;初静虑成就十个,哪十个呢?“四喜,染不缘下香味境故”,因为初静虑的染污法,它没有,它还是可以成就的噢,那么祗有四个染污的喜。色声触法了,四个属于喜的,染污的,它是成就的。那么舍呢,就有六个了,因为它是已经成就色界的善法了,色界的善法,未到地定得到了,色界善法得到一部分了。未到地定是舍,得了根本定是喜了,还没有到根本定,所以,祗能成就上面染污的。但是未到地定的,舍的那个未到地定呢,已经成就了,那么未到地定舍呢,就可以缘下边的,因为善法可以缘下界的,染污法不能缘下界的。所以说,在未到地定的舍,可以成就六个。“未至定中,善心得缘香味境故”,缘欲界的香、味,它在色界的可以缘欲界的香、味二境,所以说色界尽管没有香味二境,但是他得到了色界的未到地定的善心,所以属于舍根的。这个我们不要忘记,未到地定是舍根,那么它舍里边加两个,可以缘欲界的香味。因为它是善,可以缘下,但是染污的不能缘下,所以说染污的四个喜,不能缘下界的。这个善的那个舍呢,可以缘下界的香味,所以说舍里边有六个,喜里边祗能四个,那么一共是十个。
“余随此理,如应当知”,原则就是说,成就那一界的善法?它可以缘下界的境,那么根据这个道理,你自己去配,因为很繁,一个一个他没有仔细讲了。日本人的《俱舍》,他们是分析的很仔细,画了表,给你一个一个写出来,这个,我们看,自己懂了道理,推得出来,不画也没关系。
日本人研究学问有个特色,他就是非常细致。以前我们在学校里,学数学的时候,还有那个英语的语法的时候,那日本人的参考书是最第一等的。他把一些难题给你分析,仔仔细细的给你讲清楚,语法里边,数学里边,难题喽,语法里边,他就是把一个一点点细的那些问题都给你分析得很仔细。所以应付考试呢,日本人参考书是最好。但是真正要派大用场的时候,有些是用不到的,太细致了。那考试出难题的时候用一下,平时在工作上,不一定会碰到那些问题。但日本人的研究一向如此,他非常细致。但是,欧美方面,就是大纲子抓住,有的细的地方,就没有日本人搞得那么细。
“未离欲贪”,就是解释前面那个,什么叫未离欲贪?欲界的九品烦恼没有断完,没有离开欲贪,不管你断了一品、二品、三品、四品乃至六品、七品、八品,总之,还有一品没断掉,欲界的贪还有,欲界的烦恼还有,不能叫离贪,所以叫还没有离欲贪。那么,九品没有断完,根本定没得到,这个一定不要忘记。欲界的烦恼九品断了之后,得根本定。初禅的烦恼九品断了之后,得二禅。二禅的九品断了,得三禅。乃至九九八十一品烦恼断完的,成阿罗汉,这个出三界,九个界九品,九九八十一,这个以前我们讲修惑的时候讲过。
“言获得彼善,唯近分也”,“然近分地唯舍无喜”,近分地里边,没有喜根。近分定为什么没有喜根?近分定正在断烦恼,都是舍。正在断的时候,不会生出喜出来的,断完了,才能生喜,所以说根本定有喜。而近分定正在断,没有喜,祗是舍,那么他祗有舍没有喜。“既得善舍,故舍有六”,善的法可以缘下界,欲界的香味可以缘,所以说呢,它舍的里边说,近分地的善得到,舍里边的意近行有六个,可以缘下界的。
“未得根本,成彼染喜”,但是根本定没有得到,而他染污法,还是成就的。因为欲界的人对上界的染污法,天然成就,欲界的尚未断完,上界的怎么断得了呢?当然没有断,所以说他的染污的喜是成就的。而这个喜不能缘下,因为染污法,祗是染着自界,不能缘下界的,所以祗有四个,香味二境不能缘。
“染不缘下也”,这个原则要掌握好,自己才好配。就是说,得了上界的善,可以缘下界的。没有得上界的善,单是得到上界的染污法,那么不能缘下界。所以这个原则掌握好,自己可以配,成就几个都可以配。
又论云:若生色界,唯成欲界一舍法意近行,谓通果心俱。解云:以通果心,唯舍相应也。
“又论云:若生色界,唯成欲界一舍法意近行”,这是说生到色界去了,不是欲界的人了。欲界可以得善初禅,二禅、三禅,可以断上面的染,但是生到色界去以后,假使生到初禅,他已经前辈子修到了,初禅定得到了,舍了报之后,决定生初禅,生到色界,那不是欲界的人,情况不一样了。“若生色界,唯成欲界一舍法意近行”,那么欲界里呢,祗成就一个,因为他欲界是已经舍掉了,舍掉了,下边东西,下劣,他不要去缘它了。那么但是以什么会缘呢?他通果心就是变化,他到欲界来变化,化一个身到欲界来,做个变化人。那么这样子,他也可以缘欲界的法,这个法。你缘色界是什么呢?祗缘一个法境,祗成就一个舍的法意近行,舍根。因为通果心,祗有舍根相应的,通果心没有喜忧啊,上界没有忧,通果心也没有喜,祗有舍。那么缘欲界的是法。
此上所论十八近行皆通有漏,是婆沙宗。然依经部,于有漏中,唯取杂染,名为近行。于爱门立喜近行;或于憎门立忧近行;或于不择舍门立舍近行。以杂染故,所以近行名躭嗜依,是染喜忧舍也。为治染故,立出离依,即善喜忧舍也。故论云:即喜等为三十六师句,谓为躭嗜依、出离依别,此句差别,大师说故,躭嗜依者,谓诸染受,出离依者,谓诸善受。解云:染善相对,各有十八,成三十六句。
“此上所论十八近行皆通有漏”,下面说的十八近行,都是通有漏的,这是毗婆沙宗,是有部这么说。依经部来说,“于有漏中,唯取杂染”,我们前面说的,一切有漏的,都是意近行,那么就是包括那个善的,就是未到地定的善,六个,这也是意近行,这是毗婆沙的宗,就是有部的宗。假使依经部来说呢,“于有漏中,唯取杂染”,经部的意思,不但是有漏,十八个,而且有漏里边,决定取染污的那一部分,善的不在里边,这个叫近行。
就是说经部、有部,有一点点差别,但是这个差别,就影响到其它的一些观点,所以说我们假使要将来发心研究《俱舍》的,就是要把有部、经部的那些差异点都把它集中起来,然后从这个里边就看,经部、有部的主张为什么不同?就是根据这一条线来完成的。他们里边有很多差异点,都是各式各样的,小的差异可以总结出一个,大的宗旨不一样。那么欧阳竟无,他作了一本《俱舍论》的序,里边就把《俱舍论》里边的有些问题,他都提出来了,某些问题是对不同,经部的,经部是不同意他的观点的,等等,把它写了很多,一个一个把它举出来了。这一篇文章,也不是一本书啊,真正要研究的值得参考。现在你们文章搞不清楚,那暂时不看也可以,看了之后,反正混淆了,搞也搞不清楚了。这是第二步的,进一步研究的人看。
那么它里边,有漏的,杂染的,染污的方面叫近行,那么怎么安立的呢?
“于爱门立喜近行”,贪爱的那个烦恼的方面来说,立一个喜近行。“于憎门立忧近行”,对瞋恚的那个烦恼这一方面的,就立一个忧近行。“于不择舍门”不择舍,不经过考虑而舍的,那就是痴,于痴门里边安立一个舍近行。这个舍不是行舍的舍,是不择舍,不择舍就是痴,不经过选择,没有智慧,那个愚痴,舍了,既不喜又不忧了,因为没有智慧的关系。不是它有通达了一切法空的舍,那是好事情,这个是不择舍,没有智慧的舍,就是痴门。贪瞋痴三个大门了,里边三个近行,一个是喜近行,一个忧近行,一个是舍近行。
“以杂染故,所以近行名躭嗜依”,因为这个近行是杂染的,因为经部,凡是近行都是杂染的,所以近行叫躭嗜依,它叫躭嗜依。“是染喜忧舍也”,是染污的喜忧舍近行,三六一十八,都是躭嗜依,躭嗜依就是不出离的,执着的。
“为治染故,立出离依,即善喜忧舍也”,那么另外呢,为了对治这个染污,对治这十八个躭嗜依的近行,另外又安立了出离依,即善喜忧舍也。这个讲法相嘛,都是讲修行了。这个十八个近行都是凡夫,经常要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