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▪P6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,把香味道,他聞得很多很多的香,那飲食裏邊的好的精華,他都吸進去了,他第一個吃。我們說那個燒飯的時候第一個享受的就是廚師,他還沒有拿出來,他已經吃夠了,這個味道他吃了不少,所以一般廚師都是胖的,瘦的當然也有了,很少,都是胖的多,就是他的營養特別豐富了,那麼這些都是食的關系。

  下邊我們幹脆把《成唯識論》的講一下19。第二個是觸食,什麼叫觸食?觸食的定義,“觸境爲相”,第一個是變壞爲相,觸食的定義呢,是觸境,觸著那個境爲相。“謂有漏觸”,決定有漏的,無漏的觸不增長叁有的,我們這個是增長,是增資益叁有,對我們在叁有裏邊,資益我們身體的,這是一定要有漏的。有漏的觸,取境的時候,它能産生喜等感覺,這個喜的那些受對我們的身體有資益的作用,“能爲食事”,食就是補益我們的身體。“此觸雖與諸識相應”,這個觸,當然,我們前面說觸有六個,眼識相應的觸,乃至意識相應的觸,這個裏邊意識相應的觸是主要的,它的食的意思特別勝。觸的境比較粗顯,可以産生喜樂,及順益的受、舍,有一種舍,産生舍,但是這個舍呢,也是對我們身體有好處的。假使你心裏很煩躁的時候,把心放下,什麼都放下,這個碰到這樣的觸,也對我們身體有好處。所以這樣順益的舍,不是一般的舍,順益的舍,這些喜、樂、順益舍,都給我們的身體有資養的作用。所以說呢,尤其是意識裏邊的,這個作用特別大,那麼所以說舍,也是食的一種。

  主要的食的意思呢,就是說,能夠對我們身體産生資養作用的。那麼六識裏邊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,這個前面五個識相應的觸呢,當然也能産生一些順益我們身體的作用,但是呢,總的來說,作用最大的是第六意識相應的觸,這個觸裏邊的喜樂,或一個順益的舍的那些觸呢,對我們身體有資養作用,殊勝,所以說叫觸食。

  那麼第叁個,就是思食。思食的定義是“希望爲相”,心裏有一個希望。“謂有漏思”,有漏的思,“與欲俱轉”,跟我們的欲心所同時轉的有漏思,對可愛的境所希求。“能爲食事,此思雖與諸識相應,屬意識者食義偏勝”,也同樣,這個思心所,雖然前五識與思心所相應的,但是呢,第六意識相應的,這個思心所的,從食的意義呢,特別殊勝,這個我們當然了,我們前五識,都是叫無分別,祗有自性分別,沒有計度隨念分別,當然,它作用是小得多。而第六意識呢,不但有自性分別,又有計度分別、隨念分別,它的分別作用特別強,那麼它思心所跟它相應的,作爲一個食的作用當然更殊勝。所以說雖然前五識也有思心所,它作用不強,而第六意識相應的思心所,對這個希望的力量特別強,作思食的意思特別殊勝,所以以第六意識爲主,並不是前面五識相應的思沒有作用,就是這個第六意識相應的思的作用最大,所以主要的采取第六意識相應的思。

  這個在《俱舍論》裏邊講了一個公案。它說過去啊,有一年,他們是遭了災荒,這個地方,大概農村了,他的父親看看住下去要餓死了,要逃荒去。他有兩個孩子,兩個孩子年紀很小,走也走不動,要他抱起走。抱起走的話,他自己又餓得不得了,抱不動,看了樣子沒有辦法了。他就想這個辦法,趕快自己逃荒去,盡量的拿些東西回來養他的孩子。祗有這個辦法了,要是一起走的話,路上走也走不快,就拖死了,那麼他想了這個方法就走了。走之前呢,他盛了些灰,一些灰灰裝兩個麻布口袋,高高的挂在梁上,對他的孩子說,這個裏有糧食,你們餓的時候就把它們打開來吃,那麼你等我回來呢,更好的糧食再帶回來。這樣他的孩子就天天望了口袋,雖然肚子餓得很呢,但是想到裏邊有吃的,他就心裏冀希望。他的父親走了很久,但是他逃荒的時候,你說一下子拿糧食回來,談何容易呢?自己能夠吃飽也不簡單了,跑出去,自己能吃飽還是餓死都不知道。那小孩子在家裏呆了很久啊,至少一星期以上了,那餓的不得了了,哭了,叫了。一個鄰居跑進來了,啊,你們幹什麼啦?他說,你趕快啊,把我這個糧食口袋拿下來,煮起來吃,我們餓的實在不行了,他鄰居說現在那麼饑荒的時候,哪有那麼大口袋的糧食盛起來,不可能的。他們孩子說,我們父親從來不騙我,一定是糧食,趕快把它拿下來。那個鄰居也沒辦法,就把它解了一看,一大口袋的灰,那個孩子一看那個灰,馬上眼睛一翻就死掉了。但是你說你本來餓的不行了,早該死了,就是因爲思食,冀希望于這個口袋,能夠維持很長的一段時間,維持一個多星期。但是後來看了是灰,希望沒有了,思食的力量沒有了,那麼就一下子就餓死了,這就是思食的作用啊。

  另外還有一個也是《俱舍論》提的,有一批商人到海裏去取寶了,但是碰到大海浪船翻了,船翻了帶的飲食都沈到海底去了,那麼他們是很著急了,很著急的時候呢,那麼就遠遠的看到呢,那個海裏邊不是有一個水泡泡嘛,一大堆水水泡泡,遠遠的看上去好象是高起來一塊,像一個岸了,好象快到一個岸了,他們就看了這個岸不遠,他們就拼命地希望能快點到海岸去,坐個爛船把它開過去,但是糧食已經沒有了,餓了很多天了,好容易開到他們認爲是岸的地方一看,都是水泡泡,糟了,馬上就死掉了,也是一樣的。就是過去能夠維持他生活的是個希望,思食,他能夠,以爲他一直開到那個船上開到那所謂岸邊,等到開到岸邊,不是岸,希望沒有了,希望沒有了,維持的力量也沒有了,他就死掉了。

  這個我們看到世間上也很普通,一個老人,他要死的時候,挂念他的孩子,在外地的,他就盼他的孩子回來,總是等在那裏,一直等到他的孩子到了,眼睛一看,噢,來了,滿意了,好了,就走掉了,這個事情蠻多的。但是也有那個孩子實在太遠了,等不及的,那他的思食的力量不夠,那麼他先死掉也有。一般說,能夠見了面之後的蠻多的,這就是思食的關系。

  那麼還有一種呢,就是《俱舍論》上講的。他說,海裏邊有一種大的動物,它産卵,不産在海裏邊的,大概它這個卵,恐怕海水漂掉,就跑到岸上來,産在沙裏邊,可能這個卵要保持溫暖的,它把沙裏邊産了卵之後,把沙上面蓋住,它回去之後,就到水裏去了。卵在沙裏邊,可以維持一段時間,慢慢,慢慢的,就可以化出來。這個裏邊有兩個說法,一個是說這個海裏邊那個,總是大魚之類的,它盡量系念它那個卵,這個卵就不會壞。那麼假使這個母親,這個大魚的話,它忘掉了,這卵就要壞掉。那麼這個說法,世親菩薩認爲不對,這個思食,應當是卵在思念它的母親。卵在産下來的時候,有個溫暖,這個暖的觸,它憶念它,盡量抱了那個懷念,對它母親的懷念,可以維持它不壞,一直到它化出來。那麼也是屬于思食,因爲它經常思念它的母親。

  這些都是我們說思食的特別殊勝的作用,一般說呢,思食是,下邊要講,對下一輩子的造的業,思就是意造業,思就是思心所,思心所,我們造業就是思心所造的,動作,造作就是思心所的那個作用。這是思食。

  下邊最後是識食。識食是什麼呢?《成唯識論》裏邊說20,“執持爲相”,執持,它的功能是執持我們的身心不壞掉。我們說我們睡覺,睡的糊裏糊塗了,什麼都不知道了,昏睡的時候,沒有做夢,身體上精神作用全部沒有了;那麼或者是休克,或者是大麻醉,全身麻醉,那時候意識作用沒有了,那麼你是不是該死掉了呢?沒有,阿賴耶識還在,阿賴耶識把身體維持到,可以不壞掉。如果阿賴耶識離開了,那就完了,這個身體就要爛。所以說,它們是借屍還魂了,什麼東西的話,如果這個識,真正阿賴耶識,這個身體,阿賴耶識跑掉了,它沒有好久時間,細胞就會變壞,細胞壞死了,再怎麼要投生的中陰也跑不進去了,還魂要回來,也回不來了,總是你一個阿賴耶識沒有走掉,它這個裏邊還能夠維持它的生命的,那才是可以活過來。那麼這個識就是執持身心的。“謂有漏識由段食,勢力增長,能爲食事”,有漏的識,它靠了段食、觸食、思食這個輔助的力量,它也有能夠維持生命的功能。

  “此識雖通諸識之體,而第八識食義偏勝”,這個識,雖然我們說到,這個《成唯識論》當然是以八識來說的。這個識,雖然我們八個識都通的,都有識食的意義,但是第八識的意義特別殊勝,它是“一類相續執持勝故”,它能夠一類的相續下去,執持我們的身心,這個作用最殊勝。這個很簡單了。我們說執持身體的作用,如果你是眼識的話,眼識晚上睡覺,什麼都不看了,眼睛該壞了,不壞。耳識,耳識在晚上耳朵你昏睡的時候,也聽不到了,也休息了,不起作用了,那這個不是說晚上,就是你休克了,或者你麻醉了,什麼作用也沒有了,打你也不知道了,那麼你怎麼知道你身體怎麼沒壞呢?這是作用不是沒有了嗎?但是阿賴耶識還在,所以它能夠執持你身體不壞掉,執持爲相嘛,這是識食。

  此四,這個四個食,能維持有情的生命,使它不斷不壞,所以叫食。爲什麼叫食呢?這是《成唯識論》的意思。這個也很好了,我們是參考一下。因爲根本乘的東西,它到後來補充更完整的,就是上面的瑜伽跟那個中觀。那麼這裏我們再說一下,從有部發展到俱舍,俱舍發展到經部,經部再發展上去,就是唯識。這個你們在印度佛學的時候,已經講過了。所以唯識是從經部、有部這些源流,是這樣子發展起來的。所以裏邊的意思,祗有補充,並沒有什麼相反的地方。尤其是跟經部,很多的地方是采取經部的一些見解。

  那麼到底什麼叫食?能使有情的生命,令它“不壞不斷,故名爲食”,這個就叫食。段食祗有欲界有用處,色界、無色界根本不要了,不要有段食,對它們沒有用。觸食跟思食遍叁界,但是要依了識轉的,有識才有,識沒有了,它也沒有了。所以這個段食欲界有,真正思食跟了識的,跟了識食才來的,識食是遍叁界的,思食、觸食當然也遍叁界了,但是主要是依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