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▪P6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了識生起來的。

  那麼下邊,再一個問題,也是《成唯識論》裏邊的21。我們說段食是香、味、觸叁個境,叁個塵,它提這個問題:是不是所有的香、味、觸都是食?那當然我們想一想都看到,有香有味有觸的東西不一定都可以吃的,吃下去對身體有益,這不一定的。那麼它說,是不是一切都是食呢?不是。他說,“于變壞時能爲食事”,在變壞的時候,可以做食,沒有變壞的時候,不能叫段食,就是說這叁個東西不是一切時候都是食。那麼對法第五卷裏邊說,“有變壞故,有變壞者,資益之時,方名食故”,什麼叫食呢?先是它要變壞,變壞的時候,還要對身體有資益,那個時候才叫食,食沒有壞的時候,不能叫食。

  下邊色不是食,它也是講了一些22,跟我們講的差不多。聲,這個體是疏遠,那個體是很稀疏,它“離質用興”,就是它對我們起作用是離開根的,對我們身體不是資益的作用,跟顔色一樣不算食。但是我們聽了音樂,很好,歡喜,也是對身體有好處,有的時候,聽了好的音樂,能夠恢複疲勞等等。這是觸食,對聲音反應起一個聲觸,這個觸對我們有好處,不是段食。大概是差不多,補充意思,大概補充這一點就夠了。再多一點也沒有啥用處,因爲現在不是研究《成唯識論》,大概跟我們有關的,我們采取一下。下邊我們接下去看《俱舍》。

  

  觸思識叁食者,觸謂叁和生觸,思謂意業,識謂識蘊,皆能持身,並稱爲食。有漏通叁界者,觸思等叁雖通無漏,而今食體唯取有漏,資益有故。若無漏法破壞諸有,故非食也。觸等叁食通叁界攝。

  “觸思識叁食者”,這裏講得很簡單的,觸就是叁和生觸,這個觸很簡單了,給你表明了,不是我們身體觸到的叫觸,是根、境、識叁個和了,和合起來的産生的那個觸,才是我們的觸食,那是心理狀態了。

  “思謂意業”,思麼是意業,造業的那個思心所。

  “識謂識蘊”,就是我們的識蘊,這個我們《成唯識論》是講了,識蘊裏邊,主要的是第八識,那麼在根本部裏邊呢,第六識的思心所,是第六識的細心,這個微細的那個心,它能持身,這六個識都能持身,而這個如果以八識來說呢,第八識力量最強,以六識來說呢,第六識的思心所的力量最強,都叫食。反正能持身體的,資益身體的,能使它不壞、不斷的,那都叫食。

  那麼這個四個食,是有漏無漏呢?下邊要說了。

  “有漏通叁界”,前面的段食不要說了,祗有欲界有,色、香、味、觸,這個我們照“十五唯有漏”,這個前面不要忘記,這肯定有漏的。那麼心裏邊本來要通叁的,心裏邊通有漏、無漏的,那麼觸食、思食跟識食,到底是有漏無漏呢?這個要辨一下。“有漏通叁界,觸思等叁,雖通無漏”,後邊叁個是通無漏的,但是我們這裏采取的是有漏。“資益有故”,這個對我們的有,所謂“有”,就是叁界的生死的五蘊,能夠資益這個的。“若無漏法,破壞諸有,故非食也”,無漏法是出叁界的,它要破壞有的,“故非食也”,不叫食。

  “觸等叁食通叁界攝”,觸食、思食、識食,叁個界都有,通叁界。我們說無漏觸不是食,但是無漏觸對身體有幫助、有益處的卻是很多。我們修無漏定的時候,那個禅觸,對我們身體極大的幫助,這個,但是不能叫食,盡管它對身體有資益的作用,但是因爲它是出叁界的,不是資長叁有的,那就不叫食,不在食裏邊,屬于食的都是有漏的。那麼這後叁個食呢,通叁界,叁界都有它。段食前面說過了,祗有欲界有。下邊是,因爲談到食了,不是有這個,中有是吃香的了,那麼又是提起這個呢,就把經上所有中有的名字全部提出來,凡是經裏邊講到中有的,各式各樣名字,都集中這裏說一下,那麼我們以後看到書上,管你那一個字看到,就是中有。

  

  意成及求生,食香中有起者,此通經說中有名也。謂契經說:食有四種,能令部多有情安住,及能資益諸求生者。解雲:言部多者,此雲已生,五趣生已皆名已生,故部多言,攝五趣也。言求生者,即是中有,以佛世尊以五種名說中有故,一名意成,從意所生,非精血等外緣成故。二名求生,常喜尋察當生處故。叁名食香,香爲食故。四名中有,二趣中間所有蘊故。五名爲起,對向當生暫時起故。

  “意成及求生,食香中有起者”,這個兩句話是說“此通經說中有名也”,就是把經裏邊中有的名字,把它通釋一下,經裏邊出現中有,用了很多名相,把它集中起來這裏說一下。那這個又便宜了,我們以後看到經,看到這個名字知道是中有,那個名字也是中有。

  “謂契經說,食有四種”,帶起來這個話呢,因爲也是經上講食的方面,就帶起這個問題,先說從真的開始,講事實,契經裏邊,經裏邊說的,食有四種。

  “能令部多有情安住,及能資益,諸求生者”,這裏就提起求生了,所以講到中有的五個名字,經裏邊嘛,先有這一個話噢,跟我們講事實了,它要給你事實,它說食有四種,這個四種食呢,能令部多有情安住,及能資益那些求生者,兩類有情。那麼解釋了,什麼叫部多有情?

  “言部多者,此雲已生”,在五趣裏邊的已投了生的就叫已生。

  “故部多言,攝五趣也”,五趣衆生就是,這個食能使五趣的衆生安住,這個食當然令他安住了,沒有食嘛就餓死了,這是第一種,噢。

  “言求生者”,求生就是中有,中有在求它的投生的地方了,中有不停的了,它就是在找投生的地方,一找到之後就投生了,沒有閑在那裏,空在那裏的,所以中有時間不長。

  “以佛世尊,以五種名,說中有故”,那麼這裏呢,就是求生,爲什麼叫求生呢?我們說佛對中有說過五個名字,一個叫意成,“從意所生”,不是精血生的,不是父親母親生的,從意識裏邊生出來的。“非是精血等外緣成故”,不是靠外緣的,直接從自己意識裏邊生出來的,這是化生的了。

  “二名求生,常喜尋察當生處故”,它經常在觀察、尋找它該投生的地方,叫求生。

  “第叁名食香,香爲食故”,我們前面說過的健達縛,它以香爲食的,它的飲食是細飲食,吃那個味道的。

  “四名中有”,這是一般的,普通的中有,死有以後,生有還沒有生之前的一個中間階段,叫中有。“二趣中間所有蘊故”,在兩個趣中間,這個趣死掉了,那個趣還沒投生,中間的五蘊,中有。

  “第五名爲起,對向當生暫時起故”,對將來要生的那個生有來說,它是暫時這麼起一下,它中有的時間不長的,暫時起一下,叫起。

  那麼這裏我們就指出了中有五個名字,大家記住的,意成、求生、食香、中有、起,都是指的中有,一樣的。它的意義不同啊,但是指的體是一個,不同它哪一方面的特征,安一個名字。

  

  又契經言:有壞自體起,有壞世間生。解雲:起謂中有,生謂生有,此二無常可破壞故,名爲有壞。中有非無標以自體,生有多過,稱曰世間。

  經裏邊有這麼一句話,他就引了一下:“有壞自體起,有壞世間生”,那麼這是什麼意思啊?

  “解雲:起謂中有,生謂生有”,起,這個是說中有,“有壞世間生”,這個生指生有,這兩個都是無常的,可以破壞的,叫有壞。中有也好,生有也好,這都是無常,要壞的。

  “中有非無,標以自體”,一般人不承認有中有的,它就是自體,它有體的,就是強調它有體,于中有是無常變壞的,它就是有自體的,這是“有壞自體起”。“有壞世間生”,生有是無常,要變壞的。它是有很多的過失,我們世間就是有很多過失,就叫世間了。我們前面講有漏五蘊的時候不是講過了,世間嘛,也叫世間了,就是要變壞的,很多的過失啊。這個生有是屬于世間上很多過失的,叫“有壞世間生”,它也生起來的,叫生。

  

  又契經言:有補特伽羅,已斷起結,未斷生結,于此經中,廣說四句:謂上流者,爲第一句,謂無色上流也,于無色界,不受中有,已斷起結,更有受生,未斷生結也。中般涅槃爲第二句,正居中有,未斷起結,更不受生,已斷生結。諸阿羅漢爲第叁句,更無生故。除前諸相爲第四句。

  “又契經言,有補特伽羅”,這下邊四料簡了,契經裏邊有這一個話,有一類補特伽羅,它起結,就是生起生有的煩惱啊,那個起結已經沒有了。未斷生結,生結還沒有斷,怎麼樣子呢,四句來說。

  第一句,“謂上流者,爲第一句”,上流就是什麼呢?不還果,他生到無色界去了,無色界裏邊沒有中有的,所以起中有的結是沒有了,但是它並不是不投生了,無色界裏邊還要一層一層上去,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,一直到最高,然後才涅槃。那麼這裏邊生有還有,生有的結還在,而起的中有的結沒有了,他再也不投中有了。證到最高的時候,他就般涅槃了,證阿羅漢了,那麼他再也沒有什麼中有了。從這個時候,上流就是從不還果起,他生到無色界,那中有就不再起了。這個時候起結已經斷掉了,但是生結沒斷,還要無色界還要去,這是第一句。這我們聽了本來是很奇怪,怎麼中有沒有生,那麼無色界就是不要中有的,他無色界之後再也不來了,直接證了阿羅漢果,就出叁界了。所以說中有的起結是沒有了,生結還得要無色界去受生,那麼第一句,已斷起結,未斷生結。

  第二句,“謂無色上流也”,就是上流到無色界去的那些,上流將來我們講賢聖品裏邊也很多,不還果裏邊有中般,有現般,還有各式各樣的有行般、無行般、上流等等,上流裏邊無色界還有什麼的啊,還有現般的,那麼都在賢聖品廣講,這是指裏邊一種,它要生到無色界去的上流。“于無色界,不受中有”,到無色界裏邊,中有是不要再受了,“已斷起結”,但是還要無色界受生,生結沒有斷,這是第一句。“中般涅槃”,這是又一個,中般,中般涅槃爲第二句,就是已斷生結,未斷起結。這是什麼呢?生結斷掉了,這不再投生了,但是起結,中有還要受,怎麼呢?中般,是在中有的時候般涅槃,那麼就是說他中有還要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