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生起來啊,在中有裏邊就般涅槃,再不投生了,所以起結沒有了,但是他還要經過一次中有,在中有裏邊涅槃,是中般,這是第二句,就是已斷生結,未斷起結。
第叁句,“中般涅槃爲第二句。正居中有,未斷起結”,他在中有的時候,他起結沒有斷掉,中有這一時間,他還在受的,但是他中有的時候般涅槃了,再受生是不會了,生結斷了,已經斷了。這是“諸阿羅漢爲第叁句,更無生故”,那麼就是已斷起結,已斷生結。起結也沒有了,中有不再起來了,那麼生結也沒有了,再也不投生了,那就是什麼呢?阿羅漢。阿羅漢對再生起中有的結,他也不會有了,阿羅漢麼再不受生了,中有也沒有了,生有也沒有了,全部沒有了,這是阿羅漢。那麼前面那個中般呢,他還在中有當中,生有的結還沒有斷掉,這個斷掉了,他就證阿羅漢了,那麼他還沒有斷,所以這個中有階段還沒有斷完了,所以他未斷起結。中般了,他再不投生了,生結沒有了。
第四句,“更無生故,除前諸相爲第四句”,把前面幾個除掉,余下的一切有情都是第四句,生結也沒有斷,起結也沒有斷,就是還在投生,還在起中有,什麼都要起。我們不是說到無色界中有沒有了嗎?無色界你不能保證你以後不下叁界了,你證了阿羅漢果、不還果,下邊的欲界、色界不來了,但是你是凡夫的話,你欲界、色界還得來,那麼你生結沒有斷掉啊,起結也沒有斷掉。所以一切凡夫,除了前面說的叁位之外,都是既沒有斷生結,又沒有斷起結,第四句。
上來引經意,證中有名爲起也。又部多者,是無生義,謂阿羅漢不受生也。諸有愛者,說名求生,更受生故。
“上來引經意,證中有名爲起也”,這個怎麼弄到這裏去搞四料簡去了呢?那這個目的就是中有有一個名字叫起,經上有的,起,就是如幻世界起,這個就是指中有。我們引這個經講了很多,目的在哪裏?目的就是證明中有也叫起。
那麼下邊又講部多。部多有幾個意思?一個是異生,還有一個叫無生,這是印度話,它的譯法有變化。我們漢地懷疑也有,一個字有好幾個意思,這裏部多又可以作無生的意思,就是指阿羅漢,不受生了。
“諸有愛者,說名求生”,反過來,求生不講中有了,是有愛的,愛取沒有斷的求生,他還要受生的。
後四句頌者,明食廢立。問:諸有漏法,皆資長有,如何世尊說食唯四?答:雖爾,就勝說四,無失。問:其勝者何?答:頌言前二益此世,所依及能依者,此明二食勝也。言此世者,現在世也。言所依者,謂有根身,段食于彼能爲資益。言能依者,謂心心所,觸食于彼能爲資益。如是二食,于已生身有資益功能,最爲殊勝。
“後四句頌者,明食廢立”,這個就講完了,那麼後面那個四句頌,“頌言前二益此世,所依及能依者”,這個四句是講食的廢立。
“問:諸有漏法,皆資長有,如何世尊說食唯四?”這是廢立,一切有漏法都能夠增長叁有的,爲什麼單說飲食祗有四個,資長叁有的祗說四個呢?這是說食的廢立,爲什麼這個要立,那個廢了它,不能立?
“答:雖爾”,雖然你這個話是對的,一切有漏法都資長叁有的,“就勝說四”,就它作用特別殊勝的食祗有四個。“無失”,這是沒有過失的。那麼就是說爲什麼有漏法裏邊其它的廢掉,不能立,偏偏要這四個安立成食,這是食的廢立,一句話就解決了。作用殊勝,這四個它同樣是有漏法資長叁有,但是四個特別殊勝,作用特別大,就把它四個叫食,其它的一般性的作用,不殊勝的就不在食之列。如果都是食的話,那什麼都是食,那個食的意義反爾沒有了,所以食要從作用最殊勝的四個來說,這是沒有過失的。
“問:其勝者何?”那麼你說殊勝,殊勝在哪裏呢?這個頌就後邊答,“前二益此世,所依及能依者”,前面兩個食,就是段食跟觸食啊,這兩個食,它的殊勝在哪裏呢?對現世的所依、能依特別地有資益的作用。此世,就是現在世。所依,就是根身,我們的身體了。
“段食于彼能爲資益”,段食,對我們的所依的身體特別有這個資益的作用,你吃的好就胖起來,吃的差就瘦下去,你不吃飯就要餓死,這個就是關系最殊勝啊,最強了,直接的聯系的,所以對現世的所依的根身呢,它的資益的作用是最殊勝,最大的,是段食,所以要安它爲食。
第二觸食是對我們的能依,心王、心所。“觸食于彼能爲資益”,我們心王、心所,以觸食呢,對它們的資益最大,我們看到好的顔色,就我剛才講的,爲什麼當法國那個大橋用灰顔色的時候,它的自殺的人特別多,它用了紅顔色,自殺的人就顯著地減少,什麼原因?這個是觸的作用,他看了灰顔色,灰溜溜的,感到世界沒有味道了,沒有希望了,那就促進他自殺的念頭,看到紅顔色,欣欣向榮的,啊,有一個歡喜,我們密法裏紅就是歡喜的意思,生大歡喜心,生歡喜心就不想自殺了,埋頭苦幹,雖然苦一點,也咬了牙齒再幹下去,他就不自殺了,所以這個觸食對人的資益作用特別大,對人的心王、心所這個作用就特別大,所以這兩個要安立爲食,這兩個是對現世說的。
“如是二食,于已生身有資益功能,最爲殊勝”,這兩個食對已生的身體就是現在的身體,已經生下來的,它資益功能呢最殊勝,所以說這個兩個安食。那麼我們說並不是說這兩個就是對現世了,對後世還是有作用,但是小一點。
那反過來說,後邊兩個食就是對後生有作用,但對現世也有作用。前面我們說的小孩子看了一袋的灰,他認爲是糧食的話,他就可以維持他不死,這就是對現世有作用,但是這個畢竟是少數啊,作用也不是頂大。你說你不能盡希望那個口袋一年兩年下去,還不太行的了,那你段食吃下去,祗要一年兩年,每天吃,那個身體決定把你保持好,胖胖的,所以說這個思食的作用在現世呢,比較差一點,不是沒有作用。反過來,這兩個食對後世也不是沒有作用,就是稍微小一點。
後二于當有,引及起如此23者,明後二食勝也。言當有者,謂未來生,思食是業,能引當有,思食引已,識種子力能起當有,由業所熏識種子力,當有方起,故此二食能益當生,最爲殊勝。故雖有漏皆資長有,而就勝說唯有四食,前二如養母,養已生故,後二如生母,生未生故。
“後二于當有,引及起如此”,“後二”,後邊兩個食,對當來的有,就是將來後生,它一個是引起來,一個是把它生出來;“如此”,按著次第,你們這個“此”什麼“此”?好象次第的次,還是什麼次?我這裏是彼此的此啊?這個的此,彼此的此,應當是次第的次。後面兩個食,把當有引出來,挨著次第,一個是引出,一個是把它生起來,如次,那個前面那個頌就是次嘛,就是次第的次嘛,這個很明顯,它寫是寫錯的。
“明後二食勝也”,這是說後二食的殊勝在那裏。“言當有者”,當有就是未來生了,後來就是後來的生了。當有,將來要有的,就是後的未來的,還沒有生出來的。“思食是業”,思嘛,意業就是思嘛。在經部裏說,意業的體就是思,就是思心所,那麼是它造的業了,業能夠引起當有,感果了,所以思食把它引出來,能夠引當有。那麼識食呢,它的種子力量,能夠把它慢慢的變化,從種子把它現行,起當有,能夠生出當有來。
“由來所熏,識種子力,當有方起”,業所熏,識的種子,它的力量,那麼就慢慢産生呢,當有現行生出來,種子熏現行了。
“故此二食,能益當生最爲殊勝”,所以說,思食跟識食,這兩個對將來的當有生起來有特別的殊勝的作用。但是我們前面說過,思食對現有也能起作用。那麼我們說就是段食、觸食,對當有也不是沒有作用,間接的作用也是有,段食跟思食的作用,是能夠感業的,感識的種子力量殊勝,這個也可以間接的産生,所以說呢,它也不是說沒有作用,它也是有,但是沒有對當有的作用那麼強。
“故雖有漏,皆資長有,而就勝說唯有四食”,所以說一切有漏法,雖然都增長叁有的,但是從它作用特別殊勝的來說,祗有四個食,“唯有四食”。
那麼這裏再說兩個,再打個比喻,“前二如養母,養已生故,後二如生母,生未生故”,前面兩個食,好象是養母,養母就是保姆了,已經生下來的,把它養大,已經生的養育它。後二是生母,生未生故,還沒有生的,要把它生出來,那麼就是後有了,後,當來的有還沒有生,那麼要把它生出來,這是靠後頭的兩個食,等于是生的母親一樣,還沒有生的,把它生出來。那麼已經生的,要把它養大,維持下去,養母,沒有生的把它生出來,生母,這個意思有這樣兩個比喻,相當的恰當,所以說呢,我們用這兩個來作一個比喻。這個比喻的目的,就是容易使你明白,也容易記憶,你把生母、養母這兩個記住,那你把這兩類食的作用也基本上記住了,幫助記憶,也幫助了解。
又論文明段食四句分別,第一句者,是段非食,謂所飲啖爲緣,損壞諸根大種。第二句者,是食非段,謂觸等叁食。第叁句者,亦段亦食,謂所飲啖爲緣,資益諸根大種。第四句者,謂除前相。
“又論文明段食四句分別”,這個又四料簡了。
“第一句者,是段非食”,段食四句,觸食也有四句,乃至識食也可以分四料簡,它這裏呢,是講的是段食。段食,我們說觸食、思食、識食呢同樣可以做,那就是自己做了,它全部給你寫下來,寫的太多了,原則性給你講了,自己去模仿它,也就不難,那麼它把段食的四句先做了。
第一句,是段非食,“謂所飲啖爲緣,損壞諸根大種”,他所吃的東西爲因緣,損壞諸根大種,吃嘛吃下去了,但是對諸根大種沒有益的,這一種是段,但不是食。
第二句,是食非段,是飲食,但是不是分段的,那就是說觸食,思食,識食,這叁個食呢,也是食嘛,但是它不是分段的噢,不是前面那個段食,所以說這個反過來,是食不是段,這是後面叁個食。
第叁句,亦是段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