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生起来啊,在中有里边就般涅槃,再不投生了,所以起结没有了,但是他还要经过一次中有,在中有里边涅槃,是中般,这是第二句,就是已断生结,未断起结。
第三句,“中般涅槃为第二句。正居中有,未断起结”,他在中有的时候,他起结没有断掉,中有这一时间,他还在受的,但是他中有的时候般涅槃了,再受生是不会了,生结断了,已经断了。这是“诸阿罗汉为第三句,更无生故”,那么就是已断起结,已断生结。起结也没有了,中有不再起来了,那么生结也没有了,再也不投生了,那就是什么呢?阿罗汉。阿罗汉对再生起中有的结,他也不会有了,阿罗汉么再不受生了,中有也没有了,生有也没有了,全部没有了,这是阿罗汉。那么前面那个中般呢,他还在中有当中,生有的结还没有断掉,这个断掉了,他就证阿罗汉了,那么他还没有断,所以这个中有阶段还没有断完了,所以他未断起结。中般了,他再不投生了,生结没有了。
第四句,“更无生故,除前诸相为第四句”,把前面几个除掉,余下的一切有情都是第四句,生结也没有断,起结也没有断,就是还在投生,还在起中有,什么都要起。我们不是说到无色界中有没有了吗?无色界你不能保证你以后不下三界了,你证了阿罗汉果、不还果,下边的欲界、色界不来了,但是你是凡夫的话,你欲界、色界还得来,那么你生结没有断掉啊,起结也没有断掉。所以一切凡夫,除了前面说的三位之外,都是既没有断生结,又没有断起结,第四句。
上来引经意,证中有名为起也。又部多者,是无生义,谓阿罗汉不受生也。诸有爱者,说名求生,更受生故。
“上来引经意,证中有名为起也”,这个怎么弄到这里去搞四料简去了呢?那这个目的就是中有有一个名字叫起,经上有的,起,就是如幻世界起,这个就是指中有。我们引这个经讲了很多,目的在哪里?目的就是证明中有也叫起。
那么下边又讲部多。部多有几个意思?一个是异生,还有一个叫无生,这是印度话,它的译法有变化。我们汉地怀疑也有,一个字有好几个意思,这里部多又可以作无生的意思,就是指阿罗汉,不受生了。
“诸有爱者,说名求生”,反过来,求生不讲中有了,是有爱的,爱取没有断的求生,他还要受生的。
后四句颂者,明食废立。问:诸有漏法,皆资长有,如何世尊说食唯四?答:虽尔,就胜说四,无失。问:其胜者何?答:颂言前二益此世,所依及能依者,此明二食胜也。言此世者,现在世也。言所依者,谓有根身,段食于彼能为资益。言能依者,谓心心所,触食于彼能为资益。如是二食,于已生身有资益功能,最为殊胜。
“后四句颂者,明食废立”,这个就讲完了,那么后面那个四句颂,“颂言前二益此世,所依及能依者”,这个四句是讲食的废立。
“问:诸有漏法,皆资长有,如何世尊说食唯四?”这是废立,一切有漏法都能够增长三有的,为什么单说饮食祗有四个,资长三有的祗说四个呢?这是说食的废立,为什么这个要立,那个废了它,不能立?
“答:虽尔”,虽然你这个话是对的,一切有漏法都资长三有的,“就胜说四”,就它作用特别殊胜的食祗有四个。“无失”,这是没有过失的。那么就是说为什么有漏法里边其它的废掉,不能立,偏偏要这四个安立成食,这是食的废立,一句话就解决了。作用殊胜,这四个它同样是有漏法资长三有,但是四个特别殊胜,作用特别大,就把它四个叫食,其它的一般性的作用,不殊胜的就不在食之列。如果都是食的话,那什么都是食,那个食的意义反尔没有了,所以食要从作用最殊胜的四个来说,这是没有过失的。
“问:其胜者何?”那么你说殊胜,殊胜在哪里呢?这个颂就后边答,“前二益此世,所依及能依者”,前面两个食,就是段食跟触食啊,这两个食,它的殊胜在哪里呢?对现世的所依、能依特别地有资益的作用。此世,就是现在世。所依,就是根身,我们的身体了。
“段食于彼能为资益”,段食,对我们的所依的身体特别有这个资益的作用,你吃的好就胖起来,吃的差就瘦下去,你不吃饭就要饿死,这个就是关系最殊胜啊,最强了,直接的联系的,所以对现世的所依的根身呢,它的资益的作用是最殊胜,最大的,是段食,所以要安它为食。
第二触食是对我们的能依,心王、心所。“触食于彼能为资益”,我们心王、心所,以触食呢,对它们的资益最大,我们看到好的颜色,就我刚才讲的,为什么当法国那个大桥用灰颜色的时候,它的自杀的人特别多,它用了红颜色,自杀的人就显著地减少,什么原因?这个是触的作用,他看了灰颜色,灰溜溜的,感到世界没有味道了,没有希望了,那就促进他自杀的念头,看到红颜色,欣欣向荣的,啊,有一个欢喜,我们密法里红就是欢喜的意思,生大欢喜心,生欢喜心就不想自杀了,埋头苦干,虽然苦一点,也咬了牙齿再干下去,他就不自杀了,所以这个触食对人的资益作用特别大,对人的心王、心所这个作用就特别大,所以这两个要安立为食,这两个是对现世说的。
“如是二食,于已生身有资益功能,最为殊胜”,这两个食对已生的身体就是现在的身体,已经生下来的,它资益功能呢最殊胜,所以说这个两个安食。那么我们说并不是说这两个就是对现世了,对后世还是有作用,但是小一点。
那反过来说,后边两个食就是对后生有作用,但对现世也有作用。前面我们说的小孩子看了一袋的灰,他认为是粮食的话,他就可以维持他不死,这就是对现世有作用,但是这个毕竟是少数啊,作用也不是顶大。你说你不能尽希望那个口袋一年两年下去,还不太行的了,那你段食吃下去,祗要一年两年,每天吃,那个身体决定把你保持好,胖胖的,所以说这个思食的作用在现世呢,比较差一点,不是没有作用。反过来,这两个食对后世也不是没有作用,就是稍微小一点。
后二于当有,引及起如此23者,明后二食胜也。言当有者,谓未来生,思食是业,能引当有,思食引已,识种子力能起当有,由业所熏识种子力,当有方起,故此二食能益当生,最为殊胜。故虽有漏皆资长有,而就胜说唯有四食,前二如养母,养已生故,后二如生母,生未生故。
“后二于当有,引及起如此”,“后二”,后边两个食,对当来的有,就是将来后生,它一个是引起来,一个是把它生出来;“如此”,按着次第,你们这个“此”什么“此”?好象次第的次,还是什么次?我这里是彼此的此啊?这个的此,彼此的此,应当是次第的次。后面两个食,把当有引出来,挨着次第,一个是引出,一个是把它生起来,如次,那个前面那个颂就是次嘛,就是次第的次嘛,这个很明显,它写是写错的。
“明后二食胜也”,这是说后二食的殊胜在那里。“言当有者”,当有就是未来生了,后来就是后来的生了。当有,将来要有的,就是后的未来的,还没有生出来的。“思食是业”,思嘛,意业就是思嘛。在经部里说,意业的体就是思,就是思心所,那么是它造的业了,业能够引起当有,感果了,所以思食把它引出来,能够引当有。那么识食呢,它的种子力量,能够把它慢慢的变化,从种子把它现行,起当有,能够生出当有来。
“由来所熏,识种子力,当有方起”,业所熏,识的种子,它的力量,那么就慢慢产生呢,当有现行生出来,种子熏现行了。
“故此二食,能益当生最为殊胜”,所以说,思食跟识食,这两个对将来的当有生起来有特别的殊胜的作用。但是我们前面说过,思食对现有也能起作用。那么我们说就是段食、触食,对当有也不是没有作用,间接的作用也是有,段食跟思食的作用,是能够感业的,感识的种子力量殊胜,这个也可以间接的产生,所以说呢,它也不是说没有作用,它也是有,但是没有对当有的作用那么强。
“故虽有漏,皆资长有,而就胜说唯有四食”,所以说一切有漏法,虽然都增长三有的,但是从它作用特别殊胜的来说,祗有四个食,“唯有四食”。
那么这里再说两个,再打个比喻,“前二如养母,养已生故,后二如生母,生未生故”,前面两个食,好象是养母,养母就是保姆了,已经生下来的,把它养大,已经生的养育它。后二是生母,生未生故,还没有生的,要把它生出来,那么就是后有了,后,当来的有还没有生,那么要把它生出来,这是靠后头的两个食,等于是生的母亲一样,还没有生的,把它生出来。那么已经生的,要把它养大,维持下去,养母,没有生的把它生出来,生母,这个意思有这样两个比喻,相当的恰当,所以说呢,我们用这两个来作一个比喻。这个比喻的目的,就是容易使你明白,也容易记忆,你把生母、养母这两个记住,那你把这两类食的作用也基本上记住了,帮助记忆,也帮助了解。
又论文明段食四句分别,第一句者,是段非食,谓所饮啖为缘,损坏诸根大种。第二句者,是食非段,谓触等三食。第三句者,亦段亦食,谓所饮啖为缘,资益诸根大种。第四句者,谓除前相。
“又论文明段食四句分别”,这个又四料简了。
“第一句者,是段非食”,段食四句,触食也有四句,乃至识食也可以分四料简,它这里呢,是讲的是段食。段食,我们说触食、思食、识食呢同样可以做,那就是自己做了,它全部给你写下来,写的太多了,原则性给你讲了,自己去模仿它,也就不难,那么它把段食的四句先做了。
第一句,是段非食,“谓所饮啖为缘,损坏诸根大种”,他所吃的东西为因缘,损坏诸根大种,吃嘛吃下去了,但是对诸根大种没有益的,这一种是段,但不是食。
第二句,是食非段,是饮食,但是不是分段的,那就是说触食,思食,识食,这三个食呢,也是食嘛,但是它不是分段的噢,不是前面那个段食,所以说这个反过来,是食不是段,这是后面三个食。
第三句,亦是段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