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▪P6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第叁,“于沐浴位水滴著身”,洗澡的時候,本來天人的皮膚不沾水的,這個時候,水沾住了。

  第四,“本性囂馳今滯一境”,本來天人是活潑的,到處要作用中的,這個時候,腦筋鈍了,一個境界裏呆在那裏不大活動了。

  第五,“眼本凝寂今數瞬動”,天上的人,天人的眼睛,本來是有神,不是亂的,眉毛、眼睛不是亂眨的,這個時候,不斷地眨眼睛了。那就是小五衰相。

  這個小五衰相現,可以挽救,不一定死的,如果你修這個其它的方法,或者你什麼樣子,也可以不死,但是大的五衰相現,一定要死了,這是講有情的死。

  現在呢,本來想今天講完,看來是後邊還有一段,蠻重要的,不要太著急,今天我們就講這裏。

  

  第六十二講

  (第168頁下第2行——第172頁上第9行)

  《俱舍頌疏》 。昨天我們講到衆生的生住沒,全部講完了。那麼今天還有一個,有情世間裏頭最後一段,叁聚,有情分叁個聚,叁類。

  

  乙二 判聚差別

  從此大文第二,明叁聚。論雲:世尊于此有情世間生住沒中,建立叁聚,何謂叁聚?頌曰:

  正邪不定聚  聖造無間余

  釋曰:上句標,下句釋。謂諸聖人,名正性定聚。造五無間者,名邪性定聚。自余凡夫,名不定性聚。頌言余者,正邪定余,即無間外余凡夫也。言正性者,所謂涅槃,定者是聖,有無漏道,遠一切惡,故名爲聖;獲得畢竟離系得故,定盡煩惱,故名爲定;聖于正性,得決定故,名正性定也。言邪性者,謂叁惡趣,定謂造無間人也,造五無間,必墮惡趣,故名爲定。造無間人于邪性中,得決定故,名邪性定也。不定性者,除正邪外,所余有情,遇聖入聖,遇邪入邪,名不定性聚。

  在有情的生、住、沒,總的來說,有情裏邊建立叁個聚,叁類,叁類的衆生,哪裏叁聚,“何謂叁聚?”

  “頌曰:正邪不定聚,聖造無間余”,這個頌很好,這些你們背了之後,對你們有好處,並不是要應付考試,好象是嫌多了,嫌少了。這個你以後學法也好,給人家講經也好,現成的注解,不要查字典的,字典查出來,不一定配得上。這裏說有叁聚:正定聚、邪定聚、不定聚。這叁聚是哪些人呢?“聖”,第一個是聖者,聖者是正定聚。“造無間”,造無間罪的是邪定聚。“余”,除了聖者、造無間的以外,余下的有情都是不定聚。這兩句話幹脆得很,意思卻包得很多。

  “釋曰:上句標,下句釋,謂諸聖人,名正性定聚。造五無間者,名邪性定聚”,那麼“自余凡夫”,其他凡夫,聖者以外,造無間罪以外,余下的當然是凡夫,就是不造無間罪的凡夫叫不定聚,“不定性聚”。這個性可加可不加,不加也可以,加也可以。

  “頌言余者,正邪定余”,正定,邪定之外的余,那就是無間以外,其他的凡夫,聖者當然是除開了。前面正定聚是聖者,那麼造無間罪的是凡夫,把無間罪的凡夫——邪定聚的除開以外,其余的凡夫都是不定聚。那就是說一般的凡夫都是不定聚,除了造無間罪的那是邪定聚,決定是邪的,就是墮惡趣的,那麼凡夫是不定聚。這個也可以看到凡夫都是不堅定的,自己努一把力,可以加入正定聚裏邊,自己退,放松一點,就可以到邪的當中去,自在權都在自己。所以說,我們最害怕有些人,命,這個命裏邊規定要怎麼的,怎麼的,那就是把自己推給客觀,自己不要努力了。

  我們看到上海有兩個人,他怎麼說的呢?他自己心裏總是有這個想法了,他就是說,他命裏邊注定要跟那個人結婚的,這個話你怎麼說得出來呢?你跟哪個結婚,你自己命裏定,你自己沒有主宰權的啊?現在父母還主張,也管不了,法律也管不了,那個婚姻的事情法律不管的,哪裏一個法律訂了,你必須要跟什麼人結婚,沒有的。那麼什麼命注定你的,沒有的。那你不要嘛,就可以了。所以說這推客觀呢,實際也就是表示他自己願意。你願意嘛,直接說願意好了,不要去推客觀,什麼命不命的,所以這些都是宿命論的外道之論,我們不要聽,佛教徒不要用這些東西。你要是自己歡喜,就直截了當的,你想的就是了,你不歡喜,你不要推命。這個命,這樣子說的命是外道的命,宿命論者。佛教不是宿命論者,佛教是創造命運的,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的。這個也不很深,袁了凡就能明白這個,袁了凡是個凡夫,他尚且能夠明白“命自己立”這個道理,何況真正研究佛教的佛教徒呢?所以這些客觀推辭,我看最好不要用,這個是汙蔑佛教的說法。

  那麼什麼叫正性定聚?正定聚,“正性”就是“涅槃”,能夠得到寂滅涅槃的是正性。“定者”,這個聖者有無漏道,遠一切惡叫“聖”,那麼聖者得到無漏道之後,能夠得到畢竟的離系得。這個離系得,我們學過前面得、非得的可以知道一點,沒有學過的就沒有辦法了,也是一個名相。離系是一個法,就是涅槃,也是無爲法裏邊的擇滅涅槃。離系,你要證到離系的時候,這個法你證到了,就有一個得,這個得得到了,那就是離系涅槃得到了。得到涅槃,決定會盡煩惱,凡是聖者決定會盡煩惱的,他已經到了入了聖者之後,他就是這個去向已經肯定了,將來總有一天,煩惱要盡的,要斷的。

  “聖于正性,得決定故”,聖者,見了道以上的人,他決定能夠,將來要得到涅槃的,那麼這樣子的人呢,叫“正性定”聚,他這個涅槃的性呢,是肯定了,將來一定要得的。那麼凡夫,你說發菩提心,發了半天,這個你並不一定得到嘛,這個還不給你授記了。佛要授記了,你決定哪一輩子成佛,那你才說是決定了。你還沒有得到授記的凡夫,不定聚,佛也不給你授記,因爲你還不定呢,沒有得到決定的。聖者呢,他有了無漏道了,無漏道能夠遠一切惡,所以就叫聖。因爲他入聖者之後,他有這個無漏道,將來決定能夠把煩惱斷完的,得到畢竟的離系的涅槃會得到的,所以這是肯定了,這決定性的,叫正性定聚。

  反過來,“邪性”,邪性是叁惡道,叁惡道的人。決定入叁惡道的人是哪些?造無間罪的人。其他的人到叁惡道可以改的,他不是一定去,他要是忏悔了,或者是做了極大的善事,可以把它扭轉過來,不一定馬上就下去。但是造了無間罪的人呢,他必定墮叁惡道,而且叁惡道裏邊的無間地獄,最苦的地獄,那就是邪性是肯定了的了。

  “造無間罪,必墮惡趣,故名爲定”,這裏呢,還說得寬一點了,實際上五無間罪的人下什麼地獄呢?就是無間地獄,惡趣裏邊的最苦的地方,這是肯定的。提婆達多,他叁次害佛,一次是放醉象,沒有害到。第二次山上大石頭拋過來,石片子,碰到佛的身上的小趾腳,碰了一點點,出了一點血,以惡心出佛身血,無間罪成功了。後來臨終的時候,又是把自己的手指甲留得很長,裏邊擺了很多的毒藥,他故意裝那個可憐樣子,說他快死了,請佛來看看他。佛來看他,他就爬起來,想用這個爪子把佛的皮抓破,然後毒可以進去。那是什麼?就是慧毒門了,他這個是真的毒了,皮一破進去,就要死人的。那麼他爬起來,要想抓佛的時候,地下裏邊就裂開了,生陷地獄。那麼這是無間地獄去了,無間罪也成就了,這是定,必定墮惡趣。“造無間人于邪性中,得決定故”,改變不了了,叫邪性定。

  “不定性者”,那就是一般的凡夫,除了正性聚、邪性定聚之外所有的有情,他碰到聖者,他可以入聖,遇到邪的惡知識、邪友、惡友,可以入邪,不定聚。所以說凡夫修行要找環境,你說凡夫不找環境的話,你隨了聖者可以入聖,隨邪入邪,你環境不找到的話,碰了邪的惡友、惡知識,那可以引入地獄。

  所以說你這個凡夫修行,一定要借助環境的。聖者可以隨便,聖者呢,淫室酒肆都可以行菩薩道,這個我們菩薩戒裏講過的。但是你凡夫不行了,凡夫你在這些地方,你不墮落是哪個墮落呢?所以說凡夫,要真正想修行的話,那你必定要選擇清淨的道場。如果你不選擇的話,惡友、惡知識是最危險的。他表面上看起來很同情你,很通情達理,好象對世間上的事情很通達,跟你說,這些過分了,不合時代了,什麼說了一大套,講起來很中聽,好象很合理,而且很切時代,很符合我們的衆生的那個煩惱習氣,聽起來很順耳朵的。真正的教誡,叫你修行呢,卻是不順耳的,都是要艱苦奮鬥的,反正這個要吃苦,那個要去勤勞,那個要什麼,什麼,總是不順了你習氣的。你要睡懶覺,他叁點半就打起鍾來了。我們這裏叁點半,昭覺寺兩點鍾,還要早,而且兩點鍾打了鍾之後,他們是不停的。我記得以前某師作維那的時候,隨手打鍾進來之後,馬上就“大師慈悲”就念起來了,那你爬起來,洗個臉的時間都沒有的。那麼這個就看自己了,如果要精進的,你就是好好的上去,如果想不精進的,退墮下去的話,這個道路自己選。

  凡夫是自己選擇的,那麼選擇的正邪也是靠自己,那麼你自己要走正路,要走邪路也靠自己。你要進清淨道場住,就是走正路,你做什麼東西都逼你,人家看了不順眼。如果你走到了那些地方去,世間地方去呢,那是邪路,那什麼都符合人家的心願,人家也歡喜你這麼做,你自己也感到很舒服。但是舒服到後來的後果呢,惡道。而且不但是惡道啊,這輩子就要吃苦的,這是因果的關系了。所以我們真正來修行的人,凡夫,聖者我們不說了,聖者是也不要我們教了,他自己路認得到,那麼凡夫的話,如果你自以爲是凡夫的話,就一定要選擇一下,一定要親近善知識、善友,惡知識、惡友是不能見。

  西藏經常發這個願26,永遠不要碰到惡友、惡知識,萬一碰到的時候,希望他不要跟我講話,萬一他講了話之後,希望我聽不懂,這就是這樣子。這個願發了之後,有沒有用?有用!如果經常發這個願的話,惡友、惡知識就會碰不到,即使碰到了之後,也莫名其妙,他說什麼你聽不清楚,這些緣會來。什麼東西靠發願的啊,我們成佛度衆生也是靠發願。

  那麼這裏呢,就把有情世間,基本上講完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