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▪P7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輪先轉,風裏面很大,慢慢的上面凝成水輪,水輪之後,水輪的面上又冷下來成那個硬殼子——那個金輪。這個跟現在的科學很符合,但是我們不是勉強的拉過去,就是說現在的科學已經達到這個水平,可以跟佛教講的是已經很接近了。他們的說法,也就是說世界最初形成的時候,是整個的一個熱流,熱得不得了,一個熱的氣流,這個氣流是不斷地在運動,動了之後,慢慢地冷卻,冷卻之後成水,之後水面上再冷卻下去,結了層成硬的殼子,就是地輪,那我們是說金輪。這個,現在科學已經很接近佛教,但是也不稀奇。因爲我們說,最初提出這些論點的科學家,都是研究過佛經的,他研究佛經,以佛經的那些思想,在他腦子裏,經過科學的各方面的鑽研,認爲很能符合,他天然本身腦筋裏有這麼一個模式,然後就拿出來一對照,很符合現在的物理學現象,他就把這個擡出來了,實際也是佛學思想裏推論出來的。

  “謂諸有情業增上力”,因爲是業力的關系呢,于最下依止虛空,我們最下邊是空,虛空,這個空裏邊産生風,運動就是風,虛空的中間,有很多的運動的氣體,其量廣無邊,這個橫量是廣無邊,整個充遍宇宙了,而且它的厚度,“十六億逾繕那”,十六洛叉,逾繕那是十六裏,當然它這個數字是很多,實際這個數字,實際上是遠遠超過這個,因爲當時人的時空思想,這麼這個,以爲這些是大得不得了了。

  “如是風輪其體堅密”,這個風輪不要看是風輪,它體是非常堅固的,因爲這個風輪裏邊含了很多的元素在裏邊,後來的地輪,水輪,乃至于寶什麼東西,開始都含攝在這個風輪裏邊,所以其體堅密。堅密到什麼程度呢?假使有一大諾健那,諾健那是一個神的名詞,就是氣力最大的神。“以金剛輪,奮威懸擊”,假設有一個諾健那,一個氣力極大的神,而且大的諾健那神,那氣力大得不得了。這是印度話,漢地叫露形神,這個神的氣力很大,有一個大的諾健那神,他拿個金剛輪,用極大的氣力,奮威懸擊,他就是使足的氣力來打,金剛輪是很厲害的東西,他這個能使金剛輪的人,氣力又非常大,打這個風輪的話,“金剛有碎,風輪無損”,結果呢,金剛輪可以打壞,而風輪打不壞。金剛輪已經夠堅密的,金剛是不壞的,但是又是那麼大的勁的人去打,但是結果呢,就是金剛輪可以碎掉,而風輪是壞不了,那就是風輪的堅密到這個程度。那麼這是風輪形成了噢,本來是空了,空裏邊形成風輪,風輪之形成之後,就是運動了,本來是空,空裏邊一運動就産生那個風。

  “又諸有情業增上力”,先決條件是業力的關系,沒有業力就不會産生這些東西,業力增上,“起大雲雨,澍風輪上,渧如車軸,積水成輪。于未凝結位,深十一億二萬逾繕那”,那麼這個在這個風輪上邊呢,因爲衆生業力的緣故,起大雲雨,起了大的雲雨。這個照現在的科學說呢,在極厲害的運動之後,當然産生很大的熱,這個熱,把這個氣體成了一個很大的雲,這個雲慢慢的冷卻下來,就下雨,這個雨很大,不是小雨,我們說的雨像一點點那個,講傾盆大雨是很大了,它這個雨卻是,雨點似車子的軸那麼粗的雨點子,不斷地下下來,那是大得不得了,劫初的雨。它起大雲雨,那雨下在風輪上,就在風輪上面下大雨,就是風輪的運動的外殼是冷卻了,冷卻之後結成了雲,雲再冷下來就成了雨,雨就是,還是下在這個風輪上,積水成輪。這個風輪,上面積了很多的雨,那麼大的雨長時下就成了水輪。這個水輪沒有凝結位,還沒有凝結成地輪的時候,這個水輪有十一億二萬逾繕那那麼深。

  

  問:如何水輪,不傍流散?答:有余師說,一切有情業力所持,令不流散。如所飲食未熟變時,終不流移墮于熟藏。有余師說,由風力持,令不流散,如篅持谷。有情業力,感別風起,搏擊此水,上結成金,如熟乳停上凝成膜,故水輪減,唯厚八洛叉,余轉成金輪,厚叁億二萬。二輪廣量其數是同,謂徑十二億,叁千四百半。周圍其邊數成叁倍,謂周圍量,成叁十六億一萬叁百五十逾繕那。

  “問:如何水輪,不傍流散?”這個提問的問題也是科學界的問題,這個水輪,我們說水是要流的,水輪在風輪上,它怎麼不四邊流開去呢?它怎麼會得凝聚在一起呢?“答”,這有幾個解釋。

  “有余師說,一切有情業力所持,令不流散,如所飲食未熟變時,終不流移墮于熟藏”,有些論師這麼說,一切有情的業力所持,業力所感呢,它這個水就不會流散。打個比喻,我們吃的飲食,沒有變熟的時候,還在消化的時候,不會流到熟藏去,就是不會流到大腸上去的,大腸,熟藏就是飲食消化完了,要排泄了,那就出來了。那麼你還沒有消化之前,沒有消化完之前呢,它不會流出來的,我們的腸子不是通的嗎?你怎麼吃下去,下邊就出來了,那就白吃飲食了,吃下去又出來了,沒有消化,沒有營養了,那麼你要經過很長的時間,好幾個小時,然後在裏邊,營養的東西吸收完了,那些渣子就排在熟藏裏邊,然後排泄出去,那不是馬上流出去的。

  那麼一切有情業力所持,可以使這個水不到處流散。根據現在的物理學呢,也就是地心吸力,它可以把四邊的水都吸住,吸力,它不會流。但是這個吸力哪裏來的?這就是業力的關系。本來這個地,怎麼有什麼力量可以把這個水吸住呢?我們說一個地球是,五大洲,還有五個洋,這個水的面積比陸地要多得多,地球這麼在滾,又是自轉,又是公轉,不斷地翻身,這個水怎麼不流出去呢?那就是吸住了,根本不會流出去,這是業力的關系。

  其余的論師說,“由風力持,令不流散,如篅持谷”,其他的論師又說了,這個風的力量,把它持住,不會流出去。好比我們農村裏邊堆谷子的,有一個篅,就是什麼呢?一個我們經常看到,一個蔑席一樣的東西做一個圓圈的,你谷子倒裏邊,它谷子不會到處散出去的。那麼風也一樣,把水夾住,不會給它到處流散。實際上,沒有風,也不會散出去的,這個前面那個論師,反正都是業力的關系,都是業力把它持住的。

  “有情業力,感別風起”,那麼因爲有情業力的關系呢,另外又起一股風。這個風呢,“搏擊此水上結成金,如熟乳停上凝成膜”,那麼這個時候,又起一陣風,這些風也業報所感的,搏擊此水,不斷地猛烈地吹在這個水上。當然,本來水是很熱的,溫度很熱的,這個風一吹呢,那個上面就凝起來了。這個比喻也很恰當的,假使熱的牛奶你把它放一下子,它上面就結一層膜,牛奶的皮。這個皮就是結成一個金輪,所以,它上面風一吹,冷卻之後呢,水面上就結了一層金。這個是很堅硬的,還不是我們的地,地還在上邊。這個金好比是熱的牛奶,你把它擺一會兒,它上邊就結一層牛奶的薄膜,一層皮。這個時候,上面因爲結了一層膜,結成了一個金輪,水輪就減了,本來是十一億二萬逾繕那,現在是祗有八億。那麼十一億二萬,減八億之後,還有叁億二萬,叁億二萬就是叁十二萬。一洛叉,一億,就是十萬。那麼一百一十二萬減了八十萬,還有叁十二萬,這叁十二萬,就是金輪的厚度。金輪是叁十二萬。水輪本來是十一億,現在變八億了,加起來還是那麼厚。就是中間,叁億二結了硬的金輪,余下的還是水輪,八億。

  “二輪廣量其數是同”,金輪跟水輪的範圍大小是一樣的,它的直徑,十二億叁千四百半,這個我們不要那麼仔細去考察了,大概是很廣很廣就完了。“周圍其邊數成叁倍”,直徑是十二億叁千四百半,那麼它的周圍加叁倍,加叁倍,也符合我們的數學,3.1416,叁倍多一點點,大概是叁倍左右,這個徑乘3.1416,就是它的周圍的量,一共是叁十六億一萬叁百五十逾繕那。這個數字是天文數字,我們絕對不會考,你們把這原則性記住就可以了。

  

  丁二 明九山

  從此第二,明九山。頌曰:

  蘇迷盧處中此雲妙高  次逾健達羅此雲持雙,山頂有二雙迹,山能持故,故以名焉  伊沙馱羅山此雲持軸,山峰上聳,猶如車軸,此山能持故也

  竭地洛迦山竭地洛迦,西國樹名,此國南方,亦有此樹,名檐木山,山上寶樹,其形似彼,故以爲名也  蘊達黎舍那此雲善見,見者稱善  

  頞濕縛羯拿此雲馬耳,山形似彼也  毗那怛迦山此雲象鼻,山形似彼  

  尼民達羅山此是魚名,其魚觜尖,山形似彼  

  于大洲等外  有鐵輪圍山  前七金所成  蘇迷盧四寶  

  入水皆八萬  妙高出亦然  余八半半下  廣皆等高量

  “從此第二,明九山”,那麼風輪上面是水輪,水輪上面是金輪,金輪上面就是成了地,地上就成山,總的說,大山有九,從此第二,明九個山。

  “頌曰:蘇迷廬處中”,蘇迷廬,此雲妙高山——須彌山,中間。

  那麼外邊,“次逾健達羅”,這是第二層山,這個逾健達羅是印度話,“此雲持雙”,怎麼叫持雙?“山頂有二雙迹,山能持故”,名爲持雙。山的頂上,有兩個車道,那麼這兩個車道在山的頂上,山持兩個道,叫持雙山。

  那麼這個山的外邊一圈,又是一個山,叫伊沙馱羅山,它的形狀是這樣……我們學過曼茶的大概知道,須彌山在中間,須彌山外面是海水,海水的外邊一圈是逾健達羅山——持雙山。持雙山之外,又是海水,八功德海,外面又是一重山,就是伊沙馱羅山。伊沙馱羅山之外,又是海水,再外面一圈,又是一個山。一共七層山,是金山,最後一個鐵圍山。鐵圍山的中間的那個海就是鹹水海了,所以我們看到的鹹水海在鐵圍山以內。照《地藏經》說,鐵圍山以外就是地獄。這個前面七重山都是金山,那麼它裏邊的水都是八功德水。第叁個就是伊沙馱羅山,持軸,這個山峰,山頂上聳起來,好象一個車軸一樣,從形狀來看呢,叫持軸山,這個山能持這個車軸。

  第四個山,遏地洛迦山,遏地洛迦是印度的一個樹的名字。“此國南方亦有此樹”,就是我們的南方也有這樣的樹。這個名字呢,這個山叫檐木山,叫檐木山,“山上寶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