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▪P7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轮先转,风里面很大,慢慢的上面凝成水轮,水轮之后,水轮的面上又冷下来成那个硬壳子——那个金轮。这个跟现在的科学很符合,但是我们不是勉强的拉过去,就是说现在的科学已经达到这个水平,可以跟佛教讲的是已经很接近了。他们的说法,也就是说世界最初形成的时候,是整个的一个热流,热得不得了,一个热的气流,这个气流是不断地在运动,动了之后,慢慢地冷却,冷却之后成水,之后水面上再冷却下去,结了层成硬的壳子,就是地轮,那我们是说金轮。这个,现在科学已经很接近佛教,但是也不稀奇。因为我们说,最初提出这些论点的科学家,都是研究过佛经的,他研究佛经,以佛经的那些思想,在他脑子里,经过科学的各方面的钻研,认为很能符合,他天然本身脑筋里有这么一个模式,然后就拿出来一对照,很符合现在的物理学现象,他就把这个抬出来了,实际也是佛学思想里推论出来的。

  “谓诸有情业增上力”,因为是业力的关系呢,于最下依止虚空,我们最下边是空,虚空,这个空里边产生风,运动就是风,虚空的中间,有很多的运动的气体,其量广无边,这个横量是广无边,整个充遍宇宙了,而且它的厚度,“十六亿逾缮那”,十六洛叉,逾缮那是十六里,当然它这个数字是很多,实际这个数字,实际上是远远超过这个,因为当时人的时空思想,这么这个,以为这些是大得不得了了。

  “如是风轮其体坚密”,这个风轮不要看是风轮,它体是非常坚固的,因为这个风轮里边含了很多的元素在里边,后来的地轮,水轮,乃至于宝什么东西,开始都含摄在这个风轮里边,所以其体坚密。坚密到什么程度呢?假使有一大诺健那,诺健那是一个神的名词,就是气力最大的神。“以金刚轮,奋威悬击”,假设有一个诺健那,一个气力极大的神,而且大的诺健那神,那气力大得不得了。这是印度话,汉地叫露形神,这个神的气力很大,有一个大的诺健那神,他拿个金刚轮,用极大的气力,奋威悬击,他就是使足的气力来打,金刚轮是很厉害的东西,他这个能使金刚轮的人,气力又非常大,打这个风轮的话,“金刚有碎,风轮无损”,结果呢,金刚轮可以打坏,而风轮打不坏。金刚轮已经够坚密的,金刚是不坏的,但是又是那么大的劲的人去打,但是结果呢,就是金刚轮可以碎掉,而风轮是坏不了,那就是风轮的坚密到这个程度。那么这是风轮形成了噢,本来是空了,空里边形成风轮,风轮之形成之后,就是运动了,本来是空,空里边一运动就产生那个风。

  “又诸有情业增上力”,先决条件是业力的关系,没有业力就不会产生这些东西,业力增上,“起大云雨,澍风轮上,渧如车轴,积水成轮。于未凝结位,深十一亿二万逾缮那”,那么这个在这个风轮上边呢,因为众生业力的缘故,起大云雨,起了大的云雨。这个照现在的科学说呢,在极厉害的运动之后,当然产生很大的热,这个热,把这个气体成了一个很大的云,这个云慢慢的冷却下来,就下雨,这个雨很大,不是小雨,我们说的雨像一点点那个,讲倾盆大雨是很大了,它这个雨却是,雨点似车子的轴那么粗的雨点子,不断地下下来,那是大得不得了,劫初的雨。它起大云雨,那雨下在风轮上,就在风轮上面下大雨,就是风轮的运动的外壳是冷却了,冷却之后结成了云,云再冷下来就成了雨,雨就是,还是下在这个风轮上,积水成轮。这个风轮,上面积了很多的雨,那么大的雨长时下就成了水轮。这个水轮没有凝结位,还没有凝结成地轮的时候,这个水轮有十一亿二万逾缮那那么深。

  

  问:如何水轮,不傍流散?答:有余师说,一切有情业力所持,令不流散。如所饮食未熟变时,终不流移堕于熟藏。有余师说,由风力持,令不流散,如篅持谷。有情业力,感别风起,搏击此水,上结成金,如熟乳停上凝成膜,故水轮减,唯厚八洛叉,余转成金轮,厚三亿二万。二轮广量其数是同,谓径十二亿,三千四百半。周围其边数成三倍,谓周围量,成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逾缮那。

  “问:如何水轮,不傍流散?”这个提问的问题也是科学界的问题,这个水轮,我们说水是要流的,水轮在风轮上,它怎么不四边流开去呢?它怎么会得凝聚在一起呢?“答”,这有几个解释。

  “有余师说,一切有情业力所持,令不流散,如所饮食未熟变时,终不流移堕于熟藏”,有些论师这么说,一切有情的业力所持,业力所感呢,它这个水就不会流散。打个比喻,我们吃的饮食,没有变熟的时候,还在消化的时候,不会流到熟藏去,就是不会流到大肠上去的,大肠,熟藏就是饮食消化完了,要排泄了,那就出来了。那么你还没有消化之前,没有消化完之前呢,它不会流出来的,我们的肠子不是通的吗?你怎么吃下去,下边就出来了,那就白吃饮食了,吃下去又出来了,没有消化,没有营养了,那么你要经过很长的时间,好几个小时,然后在里边,营养的东西吸收完了,那些渣子就排在熟藏里边,然后排泄出去,那不是马上流出去的。

  那么一切有情业力所持,可以使这个水不到处流散。根据现在的物理学呢,也就是地心吸力,它可以把四边的水都吸住,吸力,它不会流。但是这个吸力哪里来的?这就是业力的关系。本来这个地,怎么有什么力量可以把这个水吸住呢?我们说一个地球是,五大洲,还有五个洋,这个水的面积比陆地要多得多,地球这么在滚,又是自转,又是公转,不断地翻身,这个水怎么不流出去呢?那就是吸住了,根本不会流出去,这是业力的关系。

  其余的论师说,“由风力持,令不流散,如篅持谷”,其他的论师又说了,这个风的力量,把它持住,不会流出去。好比我们农村里边堆谷子的,有一个篅,就是什么呢?一个我们经常看到,一个蔑席一样的东西做一个圆圈的,你谷子倒里边,它谷子不会到处散出去的。那么风也一样,把水夹住,不会给它到处流散。实际上,没有风,也不会散出去的,这个前面那个论师,反正都是业力的关系,都是业力把它持住的。

  “有情业力,感别风起”,那么因为有情业力的关系呢,另外又起一股风。这个风呢,“搏击此水上结成金,如熟乳停上凝成膜”,那么这个时候,又起一阵风,这些风也业报所感的,搏击此水,不断地猛烈地吹在这个水上。当然,本来水是很热的,温度很热的,这个风一吹呢,那个上面就凝起来了。这个比喻也很恰当的,假使热的牛奶你把它放一下子,它上面就结一层膜,牛奶的皮。这个皮就是结成一个金轮,所以,它上面风一吹,冷却之后呢,水面上就结了一层金。这个是很坚硬的,还不是我们的地,地还在上边。这个金好比是热的牛奶,你把它摆一会儿,它上边就结一层牛奶的薄膜,一层皮。这个时候,上面因为结了一层膜,结成了一个金轮,水轮就减了,本来是十一亿二万逾缮那,现在是祗有八亿。那么十一亿二万,减八亿之后,还有三亿二万,三亿二万就是三十二万。一洛叉,一亿,就是十万。那么一百一十二万减了八十万,还有三十二万,这三十二万,就是金轮的厚度。金轮是三十二万。水轮本来是十一亿,现在变八亿了,加起来还是那么厚。就是中间,三亿二结了硬的金轮,余下的还是水轮,八亿。

  “二轮广量其数是同”,金轮跟水轮的范围大小是一样的,它的直径,十二亿三千四百半,这个我们不要那么仔细去考察了,大概是很广很广就完了。“周围其边数成三倍”,直径是十二亿三千四百半,那么它的周围加三倍,加三倍,也符合我们的数学,3.1416,三倍多一点点,大概是三倍左右,这个径乘3.1416,就是它的周围的量,一共是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逾缮那。这个数字是天文数字,我们绝对不会考,你们把这原则性记住就可以了。

  

  丁二 明九山

  从此第二,明九山。颂曰:

  苏迷卢处中此云妙高  次逾健达罗此云持双,山顶有二双迹,山能持故,故以名焉  伊沙驮罗山此云持轴,山峰上耸,犹如车轴,此山能持故也

  竭地洛迦山竭地洛迦,西国树名,此国南方,亦有此树,名檐木山,山上宝树,其形似彼,故以为名也  蕴达黎舍那此云善见,见者称善  

  頞湿缚羯拿此云马耳,山形似彼也  毗那怛迦山此云象鼻,山形似彼  

  尼民达罗山此是鱼名,其鱼觜尖,山形似彼  

  于大洲等外  有铁轮围山  前七金所成  苏迷卢四宝  

  入水皆八万  妙高出亦然  余八半半下  广皆等高量

  “从此第二,明九山”,那么风轮上面是水轮,水轮上面是金轮,金轮上面就是成了地,地上就成山,总的说,大山有九,从此第二,明九个山。

  “颂曰:苏迷庐处中”,苏迷庐,此云妙高山——须弥山,中间。

  那么外边,“次逾健达罗”,这是第二层山,这个逾健达罗是印度话,“此云持双”,怎么叫持双?“山顶有二双迹,山能持故”,名为持双。山的顶上,有两个车道,那么这两个车道在山的顶上,山持两个道,叫持双山。

  那么这个山的外边一圈,又是一个山,叫伊沙驮罗山,它的形状是这样……我们学过曼茶的大概知道,须弥山在中间,须弥山外面是海水,海水的外边一圈是逾健达罗山——持双山。持双山之外,又是海水,八功德海,外面又是一重山,就是伊沙驮罗山。伊沙驮罗山之外,又是海水,再外面一圈,又是一个山。一共七层山,是金山,最后一个铁围山。铁围山的中间的那个海就是咸水海了,所以我们看到的咸水海在铁围山以内。照《地藏经》说,铁围山以外就是地狱。这个前面七重山都是金山,那么它里边的水都是八功德水。第三个就是伊沙驮罗山,持轴,这个山峰,山顶上耸起来,好象一个车轴一样,从形状来看呢,叫持轴山,这个山能持这个车轴。

  第四个山,遏地洛迦山,遏地洛迦是印度的一个树的名字。“此国南方亦有此树”,就是我们的南方也有这样的树。这个名字呢,这个山叫檐木山,叫檐木山,“山上宝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