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▪P8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親論主的解釋是這樣子,他按理來說呢,實際上圓生樹是帝釋天的最殊勝的樹,這個樹有如是德,因爲這不是一般的樹,在帝釋天裏邊有名的名勝,是特別殊勝的一棵樹,它就有這個德。什麼德?就有這個功能,它出的香氣,不但是順風能熏,能逆風也能熏。這個跟人間不一樣,雖天和風力所壅遏,雖然天上的風,天上沒有暴風,都是和風,它把它壅同就是逆風吹過來了,但是也能夠相續流布余方,逆了那個風,還是能夠透過去,向遠透過去。但是因爲風是朝這邊的,它漸劣漸微,慢慢的,就是這個香的味道一點點少下去了,慢慢少嘛,近處便歇,不能到一百逾繕那,到五十逾繕那的時候就停下來,再遠沒有,不行了。“非能遠至,如順風熏”,不是像順風一樣一百逾繕那可以,它祗能五十逾繕那,因爲逆風力量把它阻遏,“遏”住了,所以香氣熏出去要近一點。這是世親菩薩認爲,園生樹,在天上的樹跟人間不一樣的,確實能逆風熏。

  

  又論雲:如是華香,爲依自地,隨風相續,轉趣余方,爲但熏風,別生香氣?問也:自地者,華也。香依華發,說華爲自地也。 此義無定,諸軌範師,于此二問,俱許無失。答也:依華依風名二問也。

  “又論雲:如是華香,爲依自地,隨風相續,轉趣余方,爲但熏風,別生香氣”,這是又提一個問題,他問,這個華的香味道,還是直接從華上散出去的呢?還是這個華的香味道熏在空氣上,這個空氣的風,成了香的風了,吹出去,那有這個香味。問曰:這是小字,他說自地者,就是華本身,“香依華發,說華爲自地也”,這是一種,說華自己本身發的香味。那麼另外一種,是它香的味道熏在風裏邊,“此義無定,諸軌範師,于此二問,俱許無失”。這個回答,世親菩薩的回答,這個意思倒不一定了。軌範師,就是過去那些大德們,可以作爲規範的那些論師,對這兩個回答都認爲可以,華直接散出來也可以,熏在風裏邊也不錯,這個兩個都有,“答也,依華依風名二問也”。這兩個問沒有過失,都可以有。

  

  若爾者,何故?薄伽梵此雲功德聚也。言:華香不能逆風熏,根莖等香亦複爾。善士功德香芬馥,逆風流美遍諸方。

  這裏世親菩薩答了這個問題,解決之後,那邊又提一個問:你這個答案跟佛說的有違背,他說這個有問題,怎麼違背呢?舉佛的一首偈,假使照你這麼說,香是逆風能熏的,那麼佛有一個偈,裏邊跟你說的意思就不一樣了。薄伽梵,這個我們知道,薄伽梵有六個意思,自在、熾盛、莊嚴、名稱、吉祥、尊貴,有的人就翻世尊;多義不翻,這裏還是用薄伽梵的意思,原名,這是印度話。

  佛曾經說一個偈,這個偈就證明你說的話不符合佛的意思。什麼偈呢?他說“華香不能逆風熏”,華的香,順風能夠傳出去,逆風不能熏出去的,這是佛說的。“根莖等香亦複爾”,不但是華的香如此,有根的香,莖的香,有些是根上有香,有些是它的枝幹上有香,這些香同樣,也是不能逆風熏的。但是“善士功德香芬馥”,善士,修行的人,它的功德香,一般指戒香,他的這個香卻是不管順風、“逆風”都能流布各方,到處能流布,“流美遍諸方”。那就是持戒的功德,當然也包涵定慧的功德,這些功德不管你是逆風也好,順風也好,它的可以傳播到各方去。流美,傳出去,大家贊歎,歡喜。那就是什麼呢?持戒的人,你贊歎也好,你罵他也好,都對他沒有損害。結果你越是罵他,越顯得他戒德高。現在不是很多人對現在持戒的人誹謗,說不合時宜,現在是什麼時代了,是新的,現代化的什麼太空時期了,還把二千五百年以前的老戒條拿出來不是太落後了嗎?這些誹謗的話,你越是謗的厲害,持戒的人功德越是傳播得遠,爲什麼?持戒是大家歡喜的事情,你做的事情,把戒不要了,大家都不歡喜。如果一個出家人,吃酒吃肉,到處男女混合,到處玩樂,吃香煙打牌,這個人,哪個看得起呢?那這個反過顯出持戒的高貴。所以說誹謗並不能損害持戒,那麼定慧的功德也如此。所以說逆風,順風都能吹,這是贊歎功德。但是他引這個偈卻是來反駁,你說圓生樹能逆風熏,這個跟佛的話不符合,佛都說清楚了,華香不能逆風熏,華的香不能逆風熏,根的香,莖的香,同樣都不能逆風熏,那你這個話怎麼說?圓生樹的華能逆風熏呢?

  

  解雲:引此頌意,難論主許華香,能逆風熏也。修善之士,名滿四方,能逆風熏,華香不爾也。

  “解雲:此引頌意,難論主許華香,能逆風熏也”,這是問難。“修善之士,名滿四方,能逆風熏,華香不爾也”。這個善士的功德的名稱呢,可以逆風能夠熏得到,不管你贊歎,不管你毀謗,這個他的名氣都能夠傳播出去,不因爲你誹謗而受損。但是華香是佛說了不能逆風熏的。

  

  論主通雲:據人間香,故作是說,以世共了無如是能。若據天香,能逆熏也。化地部經,說此香氣,順風熏滿,百逾繕那。若無風時,唯遍五十。

  “論主通雲”,論主他就解釋這個問題,通釋。“據人間香,故作是說,以世共了,無如是能,若據天香能逆熏也”,這是俱舍論主,他說的,他通前面這個問難,把它通釋一下。他說佛說這個話,是人間說法的時候,大家看到的人間的香不能逆風熏的,以這個來比喻,因爲你把天上的香作比喻的話,他們沒有看到過,白白說了,所以說以人間的現實的事實作比喻,所以說不能是逆風熏,但是天上的香,確實跟人間不一樣,能逆風熏。這是世親菩薩解釋那個問難,也沒有妨礙,佛說這個話是依人間的常識來說,天上的香呢,能逆風熏的。

  “化地部經,說此香氣,順風熏滿,百逾繕那,若無風時,唯遍五十”,那麼化地部,是這個另外一部,他們的說法喲,他們經裏說,這個香氣順風熏一百逾繕那,一樣的。假使沒有風,不說逆風了,沒有風的話,五十逾繕那的地方能聞到,那麼跟樹界的意思差不多,他不說逆風。那麼各個部有一些小的差異,那麼世親菩薩是贊成逆風熏的。

  

  城西南角,有善法堂,叁十叁天,于彼評論如法不如法事。

  下邊城西南角有善法堂,“叁十叁天,于彼評論如法不如法事”,那麼東北是有圓生樹,這個城的西南角也有個名勝地方,叫善法堂。這個善法堂是叁十叁天,辯論那些世間上如法不如法的事情的地方,或者跟阿修羅有什麼事情,他們聯合討論降服阿修羅的辦法等等。就是討論的大會堂、會議堂,就在這個城的西南角,討論大事情的。這是忉利天的一些勝境,我們都講完了。

  

  庚叁 明空居天

  從此第叁,明空居天。論雲:如是已辨叁十叁天,所居外器,余有色天衆所住器雲何?頌曰:

  此上有色天  住依空宮殿

  釋曰:此前所說,叁十叁天上有色諸天,住依空宮殿。謂夜摩天、都史多天、樂變化天、他化自在天,及梵衆天等十六處,並前天合成二十二天,名有色天。二十住空居也。

  下邊是空居天。四天王天在山腰,跟那個七金山的地方,根據都在山上的地居天。叁十叁天在須彌山頂上,也是依地而住,地居天。再上的夜摩天以上,不依地了,空居天,是空中而居。

  “從此第叁,明空居天。論雲:如是已辨叁十叁天,所居外器,余有色天衆所住器雲何?”前面已經把叁十叁天住的外器界講完了,其余有色,有色就是簡別無色,無色界沒有器世間,不談。有色界的天,他所住的地方是怎麼樣的?有色界就包涵欲界的跟色界的天。“此上有色天,住依空宮殿”,這個“此上”,忉利天以上的有色的天,它的住處,依空間的宮殿而住,就是不依地了。

  “釋曰:此前所說,叁十叁天上有色諸天,住依空宮殿”。那麼哪些天呢?“夜摩天、都史多天(就是兜卛天)、樂變化天、他化自在天”,這是欲界的四個天,還有“梵衆天等十六處”,色界天,“並前天合成二十二天”,把前面四天王天、叁十叁天合起來,一共二十二個天,這些都是有色天。“二十住空居也”,這二十二個天,祗有四天王天、忉利天是住在地上的,山上,那麼其余的都在空中而住,他們的宮殿不依地的,是在空間住的,空居天。

  

  己二 便顯余義

  庚一 明六天行淫

  從此大文第二,便顯余義。一明六天行淫;二明諸天初生;叁明欲生樂生也。此即第一,明六天行淫。論雲:如是所說,諸天衆中,六天行淫雲何?頌曰:

  六受欲交抱  執手笑視淫

  釋曰:唯六欲天,受妙欲境。于中初二,依地居天,形交成淫,與人無別。然風氣泄,熱惱便除,非如人間,有余不淨。夜摩天衆,才抱成淫。都史多天,但由執手。樂變化天,唯相向笑。他化自在天,相視成淫。隨彼諸天男女膝上,有童男童女欻然化生,即說爲彼天所生男女也。

  “從此大文第二,便顯余義”,那麼在下邊,把天的器世間都講完了,那麼其它的事情順便講一下。第一明六天行淫,第二明諸天初生,第叁明欲生樂生。

  “此即第一”,先講第一個,“六天行淫”,爲什麼要講這個?淫欲的事情是不值得在桌面上談的事情,爲什麼要講?這就是修行。我們說《俱舍》都是講修行的,這地方就是修行的一個大大的問題。六天是怎麼行淫欲的?越是上層淫心越輕,也就是說,要生上層天,必須修行節製淫欲。

  “論雲:如是所說,諸天衆中,六天行淫雲何?”前面所說的六個天裏邊,六欲天,欲界的六天,既然是欲界就離不開男女,那麼他淫欲事情是怎麼的?

  “頌曰:六受欲交抱,執手笑視淫”,六個天他受欲的時候,他的情況是:“交”,四天王天跟忉利天都是交,跟人間一樣,但是不泄精;“抱”,再上去,夜摩天就是互相擁抱;再上去“執手”;再上去是“笑”;最高的他化自在天,“視”,兩個眼睛一看就是淫欲。

  所以說不要看到女人來了,跟她看看沒有問題,看看就是淫欲,天上看就是搞淫欲的事情。那麼執手,笑,擁抱更不要說了,那都是淫欲事情,是卑鄙的事情,天人看了吐口水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