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▪P8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什麼,自己也不必自己化,人家化給它,那麼是他化自在天,這是欲界生的,欲生有叁種差別。

  

  樂生叁者,叁靜慮中,于九處生,受叁種樂。一于初靜慮叁處生中,受一種樂,謂離生喜樂,離欲界惡,生喜樂故。第二靜慮叁處生中,受一種樂,名定生喜樂,從初禅定中,生二禅喜樂故。第叁靜慮叁處生中,受一種樂,名離喜妙樂,離第二禅喜,生第叁禅樂,離喜之樂,名離喜妙樂。初靜慮中,長時安住離生喜樂,第二靜慮,長時離苦,第叁靜慮,長時受樂,故名樂生。

  “樂生叁者”,色界的有情,他享受的是樂,色界的樂什麼呢?初禅是離生喜樂,二禅是定生喜樂,叁禅是離喜妙樂,都是樂。他們享受這個樂也有叁種差別,初、二、叁禅。樂生叁者,“叁靜慮中,于九處生,受叁種樂”,叁靜慮,初二叁靜慮,九處生,每個靜慮裏邊叁個天,初禅是梵衆天、梵輔天、大梵天。二禅嘛,少光天、無量光天、遍光天。那是每一個地有叁層天,一共九層,九處生。他們受叁種樂,這叁種樂不一樣。

  初禅叁處生中,初禅叁靜慮裏邊受一種樂,是初禅的樂,謂離生喜樂。離,離開欲界的那些煩惱的罪惡,生出的喜樂,叫離生喜樂。

  我們很多人就想不通,以爲欲界的樂放棄了,就是枯燥燥的,淡如無味,沒有味道了,這個人生就沒有意思了,就灰薄薄的,是失望了,沒有奔頭了。殊不知道,欲界的五欲離開之後,有一種殊妙的樂,這個樂是欲界人不能想象的樂,這個樂就可以,我們修行的樂,修行就這個離生喜樂生起之後,修行就有力了,得了初禅之後。

  那麼我記得以前一個歐洲的雜志,它裏邊也談到佛教,裏邊有一些人對佛教裏邊産生懷疑,因爲他是十足的凡夫嘛,他以爲人生在世上,飲食男女,甚至是天然的東西,好象不能離的。他就是說你們出家人呢,你們男女這一關沒有的,你們怎麼過下去的,生活怎麼過的,他認爲是好象不能生活了,沒有男女不能生活。殊不知道出家人有定樂,還有法樂,這個還有解脫之樂,持戒有解脫之樂,把那些煩惱的環境撇開之後,自然會生起一種解脫樂,這個你們去嘗嘗味道就知道,在五欲的環境纏得不可開交的時候,你到一個清淨的地方去,就會感到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,清淨,這就是解脫樂的一個小小的苗子。真正你跑到清淨地方去,把那個五欲的樂甩掉了,那個時候就解脫樂就現前了,比這個要殊勝得多。那如果你得了定之後,定裏的樂來了之後,一切人間的樂都比不上了,那就是甩掉都來不及,那個要那麼髒東西呢?不要了,所以說我們有這個樂,才是能夠一步一步上去,修道才有奔頭,如果世間上沒有這些樂的話,修行成問題。那麼我們說呢,離開了五欲,並不是淡而無味,什麼都沒有了,而更殊妙的樂卻來了,世間上的禅定尚有離生喜樂,離了這個欲界的五欲就生起樂,這個喜樂,如果無漏的出世的樂,那更殊勝,不要比,不知道比這個有漏的離生喜樂,還要高得多,那更不要說世間的欲界的五欲了,那更比起來的話,那就是難陀了。佛帶難陀去天上,看了看之後,他的女人就像一個癞猴子,瞎眼的老猴子一樣了,這個一比的話,不要看了。那五欲一樣的,你得了禅定之樂之後,那這個五欲就是個瞎眼的老猴子了,那再也不要它了。

  那麼我們是鼓勵大家趕快要從定道上下功夫,如果得了定,不要說真正離生喜樂得到,定的味道嘗一點,可以把你穩下來。如果定的味道沒有,就像那一位一樣的,一天到晚想著外邊的女人的話,那你就根本不能修行,總有一天會滾下去,現在就滾下去。那麼第一個是離生喜樂,離開了欲界的粗惡的煩惱,就會生起一種喜樂來。這是初靜慮的,離生喜樂。

  第二種是定生喜樂,“第二靜慮,叁處生中,受一種樂”,二靜慮也是叁個地方,叁層天,也有一種樂,叫定生喜樂。爲什麼叫定生喜樂?“從初禅定中生二禅喜樂故”,這個喜樂超越了初禅的樂,從初禅的定裏邊生出來的,超越了那個定,再得到更好的樂。二禅的定生喜樂,那比初禅的離生喜樂更高一層,那麼一層高一層了。所以說這個修行是大有奔頭啊,這裏邊不少的寶貝都在後頭,不要看到這個出家什麼都沒有了,好象是……。出家人不在乎享受財富,要求無漏的,更高的定生喜樂,無漏的二禅的喜樂。

  “第叁靜慮,叁處生中,受一種樂”,叁靜慮也有個叁天,它也受一個樂,叫離喜妙樂,喜的沖動也除掉了,這個最寂靜的樂,離二禅的喜生第叁禅的樂,叫離喜妙樂。“離喜之樂,名離喜妙樂,初靜慮中,長時安住離生喜樂”,在初靜慮叁個天裏邊,長時,所以得了定之後,永遠在安樂之中,他出定入定都有這個喜樂在身上。

  “第二靜慮,長時安住定生喜樂,長時離苦”,這個因爲二禅爲什麼叫離苦呢?因爲二禅以上,眼耳鼻舌身識都沒有了,二禅是無尋無伺,大家記住,初禅是有尋有伺的,二禅無尋無伺,中間禅無尋唯伺,那麼前五識的還有尋伺。二禅無尋無伺,前五識不起作用了,五識唯尋伺嘛,這五個識是才有尋伺,粗的。在二禅以上細了,尋伺,這個五識不生了,那麼苦,就是身感覺了,身識也沒有了,苦也沒有了,所以二禅離苦。那麼初禅雖然沒有苦,身識還在,所以說不說離苦,不說沒有苦,二禅呢,身識沒有,離苦。

  “第叁靜慮,長時受樂”,這是離喜妙樂,心上樂。

  這個叁種都叫“樂生”。那麼這裏就是色界天下邊叁個靜慮天受叁種樂,叫樂生,他的地方有九處,叁個樂是什麼?離生喜樂,定生喜樂,離喜妙樂,都是樂,這是在欲界,跟色界的受的方面的一些差別。

  

  戊二 明天器近遠

  己一 明天器近遠

  從此第二,明天器近遠。于中有二,一、明天器近遠,二、明下天見上。且初明天器近遠者,論雲:所說諸天,二十二處,上下相去,其量雲何?頌曰:

  如彼去下量  去上數亦然

  釋曰:隨從何天,去下海量,彼上所至,與去下同。謂妙高山,從第四層級,去下大海,四萬逾繕那,是四天王天。從彼上去,叁十叁天,亦如彼天,去下海量,如叁十叁天,去下大海,上去夜摩天,其量亦複爾。如是乃至如善見天,去下大海逾繕那量,從彼上至色究竟天,亦與彼天去下大海量等。從此向上,複無所居,此處最高,名色究竟天。

  “從此第二,明天器遠近”,這個天離開人間,我們的有好多遠?這是天文數字了。“于中有二,一明天器近遠,二明下天見上”,下邊天能不能見上邊的天?這個問題,我記得有人提過,“且初明天器近遠者”,先說天上的器的世間,離開的距離多少?

  “論雲:所說諸天,二十二處,上下相去,共量雲何?”我們說二十二層天了,從欲界的六欲天一直到色界的十六天,一共二十二個天。這二十二個天,它們的中間距離如何?上下相去,上的下的,它們離開的距離有多少?其量雲何?

  “頌曰:如彼去下量,去上數亦然”,這個天,它離開我們的下邊那個天多少遠,那麼它也是對上邊說,它也那麼多遠,這個下怎麼說呢?下邊一看就知道,離開的下邊就是妙高山,下邊到大海水,水平面嘛,這個天離開這個水平面多遠,那麼上邊一個天,就是那麼多遠。

  “釋曰:隨從何天去下海量,彼上所至,與去下同”,什麼天,不管那個天,它離開海,就是這個須彌山的那個下邊的那個海面有多少高,那麼它上面那一個天也有,離開它也有那麼遠,那麼具體的下邊說明。

  “謂妙高山,從第四層級,去下大海,四萬逾繕那,是四天王天”,四天王天來說,打個比喻,它離開海面四萬逾繕那,因爲四天王天四層級了,第四就是四天王本身住的地方,它是須彌山的中腰,須彌山八萬逾繕那,它是四萬,那麼它離開海面四萬,那麼上面那個天,忉利天離四天王天也是四萬,所以忉利天離開大海是八萬。

  “從彼上去叁十叁天,亦如彼天,去下海量”,它從四天王天到忉利天的距離,等于它這個四天王天離開海的距離一樣,那麼四天王天離開海四萬,它離開,忉利天離開四天王天也是四萬。那麼叁十叁天,離開大海是八萬,那夜摩天離開叁十叁天也是八萬。這樣子一倍一倍上去,“如是乃至如善見天”,是色界天,“去下大海逾繕那量,從彼上至色究竟天”,最高的天,“亦與彼天去下大海量等”,善見天,離開須彌山下邊的海水有多少高?那麼這個色究竟天它上邊的天,這色究竟天離開善見天也有那麼高,所以說,越是上面去距離越大,越是下邊的距離越近。

  “從此向上,複無所居,此處最高,名色究竟天”,再向上面,色究竟天上面什麼天?沒有了,這是無色界了,沒有地方了,說不出地處來了。有色的地方,這是最高的地方,色究竟天,那是最高處。

  

  己二 明下見上天

  從此第二,明下見上天。論雲:于下天處生,升見上不?頌曰:

  離通力依他  下無升見上

  釋曰:叁十叁天,由自通力,能從本處,升夜摩天。或複依他,謂得通者,及上天者,接往夜摩天。所余諸天,升上例爾,若來若至,下見上天。然下眼不能睹上界地,非境界故,如不覺彼觸。因此義便,複明天量。有余師說,夜摩等四依處,量同妙高山頂。有余師說,上倍倍增。有余師說:初靜慮量,等一四大洲;第二靜慮,等小千界;第叁靜慮,等中千界;第四靜慮,等大千界。

  “從此第二,明下見上天”,這個問題,下邊的能不能見上邊的?“論雲:于下天處生,升見上不?”假使你生在下天,能不能升上邊去看上邊的東西?就是說下邊的天能不能到上邊的天去遊覽去?行不行?

  “頌曰:離通力依他,下無升見上”,這個有條件的,自己有了神通了,或者有神通的人把他帶上去,或者上面的天把他接上去,除了這幾個條件,不能上去,也不能看東西,也看不到。

  “釋曰:叁十叁天,由自通力能從本處,升夜摩天”,以叁十叁天來說,他要生到高的天,夜摩天比它高一層,他自己假使修了神通了,那麼他從叁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